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赦免之日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赦免之日读后感10篇

《赦免之日》是一本由辛酉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5-9-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赦免之日》读后感(一):听辛酉说瞎话

听辛酉说瞎话

作者辛酉,认识他是因为他的《一张可怕的照片》,这部充满悬疑情节的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大量的大连本土元素,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因此让我记住了这样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在序当中,见到有人将故事总结的非常精辟,“故事就是瞎话。那么什么是瞎话呢?冬天天短夜长,穷人家点不起灯,小人们坐在黑影里,听大人们讲的故事就是瞎话。”

今天,咱们就听辛酉说一回瞎话。

《赦免之日》讲的就是九个故事,茶香袅袅,几人围坐一桌,摇着扇子,轮流说着瞎话,你说东村有鬼,我说冤魂索命,他说小姑娘爱上白衣少年,乍一看,这是九个独立的故事,细一品,这9个故事,就像九连环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九个故事从时间和类型上来说,跨度挺大,有文革大背景下的,也有二十一世纪的,还有上个世纪的,故事类型更是百变,悬疑,推理,鬼故事,都市言情,甚至校园爱情也不放过,不得不佩服作者讲故事的功力,如此类型多变的故事,他就这样一锅炖了,愣是没让读者生出什么违和感,反而被这些故事一直吊着胃口,直至谜底揭开的那一刻。

作者布了个很大的局,全篇伏笔,悬念,恐怖氛围渲染的相当精彩,抛开谜底,单将其中几个当鬼故事看也很不错。

局大,但结局有点仓促,感觉闻着几小时满汉全席的香,临了,给上了一杯凉白开,但结局又偏偏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说不上哪儿不好,就是感觉意犹未尽。

这故事我还想听呢,你说你就没了。

整体来说,比不得第一部《一张可怕的照片》惊艳,但也值得一读。

《赦免之日》读后感(二):浓浓故事会风格

故事整体结构不错,知道结局后回头再看前面的单个故事,还是觉得太牵强,浓浓故事会风格,不同人物的语言表达方式千篇一律,差异性不强(自动脑补广播剧的配音),导致人物没有任何人格魅力,看完后就是一部大路货的网络小说,没有留下任何心灵的感动、震撼什么的。。。。。

另提几点疑虑:

1、1970年,马文德、曾启铭联手杀葛俊时,没发出一点声音?墓室就这么大,当夜毛蛋就睡在葛俊身边,这一点不合理;

2、1975年,马文德、曾启铭联手杀解方远、邹家述的过程也没有写清楚,整了一出莫名其妙的鬼故事,只能靠读者想象去脑补;

3、1976年杀黄洪涛时之前的铺垫:3月27日第一次出现的假粮票是黄洪涛的手笔,那么4月、5月的两次假粮票呢?当时文德他们还不知道这个案子,其他人也不符合作案的条件,书里面描述假粮票做的很精致,一看就是同一个人的手笔,满足这个条件的只有黄洪涛本人,可是他继续作案的动机呢?这样只会引起警方的注意,对他有什么益处?完全不合理。

《赦免之日》读后感(三):平淡中的无奈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甚至他早已准备好将要发生的事情。

故事的开篇,就是以一个年龄较大的人的语气来阐述的,这也基本铺垫了以后故事发展的基调。虽然其中的一些故事以诡异的发展来叙述,甚至并没有明显的说明老马到底是如何实施行凶的,而所有该死的人就那么神不知鬼不觉的好像是被天谴一般得到他应有的结局。

你看不出这些故事到底和老马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联,就是那样很平静的倾听或讲述着不是自己事情的故事。就是在这种气氛下,我用半天的时间便看完了这本小说,而它留给我的印象、气氛、情感 没有强烈的愤怒、恐惧,我就是一个听客听着作者的诉说。

一个个的故事你并不会觉得他们之间有多少关联,只到最后一章的时候你才会知道到底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而凶手为什么杀了他们。

只能说,时代的悲剧……

《赦免之日》读后感(四):《赦免之日》:故事的重量

在所有类型文学中,一本推理小说的“失败”是最容易得到判定的——尤其是对于遵循“谜团——解谜”模型的古典推理小说而言。如果推理无法自圆其说,或是解谜不能出人意料,显然都会让作者处于很尴尬的境地。因而不仅仅是作品中的人物,就算是作者自己,也是在随着自己创作进行一场不折不扣的“冒险”——即便凶手极少可能会逍遥法外、侦探大多数时候都可以伸张正义,但读者却时刻有权宣布作者的失败。

尽管并不是一本纯粹意义上的古典推理小说,但这本国产推理作品《赦免之日》却有着很明显的“古典印记”——它有着很好的舒适感,气氛渲染恰到好处,一切随故事而来,当故事讲完,一切也都尘埃落定;同时它的结构也很简洁明快,九个故事看似彼此独立,但当终章上演,这个宏大谜团的谜底,还是被以最简洁有力的方式揭开。

在这九个故事里,前五个发生在文革前后,之后的三个故事的时间背景则是现代,而最后一个故事却拉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它发生在所有事情的开始,可这个开始,却已然昭示了所有故事将以怎样的方式结束。在时代背景的不断切换下,人的命运显得脆弱而无力,但就算如此,某条“主线”却串联了这些看似无关的故事,让这些碎片会在某个时刻,找到理应的位置。

乍一看,读者很容易把《赦免之日》看成是一本“鬼故事”集,的确,作品中的几个故事将气氛渲染发挥到几近极致,而其中的“超自然因素”,也很容易被缺乏耐心的读者直接模糊处理。但事实上,故事的多样性是作者的独运匠心在本作中最明显的体现——其实除了前面的几个鬼故事,在后面还有暗恋故事、都市言情,甚至还有纯纯的校园恋爱故事登场。由此,作者的“全能”可见一斑,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将各色故事熔于一炉,作者尝试的,是一个颇为宏大的迷局,涵盖了无数登场人物,以及颇为长远的时间跨度。

这样的尝试令人钦佩,却也让人担心,尤其是在作品读到还剩十多页,作者却仍然没有安排角色出来“解谜”的时候。但当简单的“尾声”随着一声叹息尘埃落定的时候,聪明的读者不难发觉,谜团中每一块拼图的位置,其实已经在故事之中被标记。尽管对部分细节的解释,作者的处理仍稍显单薄,但作品最终呈现给读者的,仍然是“拨云见日”的快感,以及莫名沉重的心绪。人像是某种容器,总在为自己的过去承担着意义,以至于一切作为,只是为了清算已经无关当下,却永不能被舍弃的纠葛。

作为一部推理小说,“推理”是它区别于其他作品的标志,但故事性仍然是这样的作品令人愉悦的前提。《赦免之日》的另一特色,是十分鲜明的地域色彩——作为大连人的作者辛酉,在作品里很愉快地使用了大量家乡方言与地理、时代标记,也让同样身为大连人的我感到十分愉快。从某种意义上说,每次写作,都应当是一次自我找寻的经历,就像是故事的意义一样。一个人说不好与自己无关的故事,同样,任何人也都无法真正完成任何一次与自己无关的写作。而当作者厘清了自己与真实、与故事的关系,一部好作品,就已经呼之欲出了。

而故事究竟是什么呢?它委身于人们的饭后茶余,却记录着人们不愿忘记的信以为真。一切都可能被尘封和掩盖,但藉由故事,那些无辜的和有罪的,都可以被赦免。

《赦免之日》读后感(五):赦免亦换不来心灵的慰藉——《赦免之日》

品茗说故事本就别有一番韵味,古有蒲松龄便就是以茶换来鬼怪故事的,本书也设置了这么一个相似的背景,一生破案无数的老马退休后开了家茶庄,与顾客喝喝茶说说故事,日子倒也悠闲自在。一天茶庄慕名来了三个客人,故事就这么开讲了。

作者很会营造那种寒冷、阴森的感觉,在这寒冬的夜晚看,没有配乐也让人感觉周身刮起冷风,好几个故事都让人像看鬼故事似的浑身发毛,当然,单独来看的话,那几个确实就是鬼故事了。

而第4个、第6个和第8个的爱情故事,会把读者带入另一种情境当中,深情的主人翁,遥不可及的爱情,没有结局的遗憾,都让你我伤怀。

9个故事从时间、类型方面来看,跨度都比较大,有六、七十年代文革大背景下的,也有二十一世纪初的,有恐怖悬疑的,也有校园、都市爱情的。本书以几个人轮流开讲的方式作为故事间的起承转合,把9个看似独立的小故事自然衔接起来,使得不同故事组成一个整体不那么突兀。每个故事看似独立,却又隐隐让人觉得他们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但那根线头始终看不清,抓不住。作者就是这么吊着读者的胃口让你迫不及待的读下去。

如果不看腰封上的介绍,不读到最后一刻你绝对想不到这几个看似独立的小故事会有这么紧密的联系,它们处于不同的时空,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却如九连环般环环相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故事中那不经意的一笔就是另一个故事的伏笔,那个故事中那细小的印迹就是这一个故事的关键。不得不佩服作者构思之巧妙,娓娓道来的不相关的几个故事,最后寥寥数语便使它们成为一个整环,一个惊天的连环迷局就此揭开,让读者在恍然大悟的同时又有竟然如此的感慨。当谜底揭开,再去回想,才会发现也许有很多第一遍看时疏忽了的细节,它迫使你为了弄清更详尽的真相再去寻找那些遗漏的线索。

虽然本书还是有一些无法解释的谜团,有些作者没有交代的缘由,但是并不影响整体的阅读快感。

本书看似讲的是故事,实则讲的是命运,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命运的车轮让人无法自我掌控,虽然人的力量本就渺小,可是这命运车轮的轨迹似乎偏离得太远了。一段无望的爱,换来痛苦的一生,改变的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命运,它就像蝴蝶效应,改变了与此相关的所有人。

很多事还未开始,却似乎早就注定了结局。最严厉的审判,最无情的报复,又是最仁慈的赦免,最绝望的救赎。设局者只想换回心灵的慰藉,可是再多的努力也好像只是徒劳,即使最终他举起双手,为自己戴上手铐,那心上的枷锁,恐怕永远也卸不掉。

(PS:1.P148第12行,“可自从她几个月前生完宝宝后”,“可”字应去掉;2.P163第5行“在茶叶盒的最下面是一个张自行车票”,“个”字应去掉。)

《赦免之日》读后感(六):名不符实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导演泷田洋二郎重金签约作者……

9段匪夷所思局中套局的连环故事……

以罪孽洗清罪孽,用死亡救赎死亡……”

以上是本书的宣传文案。看起来是不是还挺吸引人的?为了卖书你可以撒欢儿的营销,但说多了也是会抬高读者期望值的。我就是被这些说辞搞的抱了期待来读的。

作者上来先讲了一个鬼故事。说实话,这个故事其实不是特别有代入感。相比那些擅讲鬼故事的大家,没有能出其右之处。但作为辽宁人,因为故事发生的地点使我感觉到自然的亲切和真实感,所以还是“半推半就”的信了。以此开篇,也似乎会给人一种“整本书就是鬼故事合集”的感觉。当然,鬼故事占了大多,但除了神叨的部分,也有浪漫、心酸、平淡的爱情故事。

鬼故事的特点是口味重、比较生猛,读起来可能刺激过瘾一些。但要说作者写得好的部分,还真不是那些个故弄玄虚的,而是平实自然的爱情。书中的爱情故事都很贴近生活,甚少夸张搞怪的噱头,而且作者总是把故事发生的地点设定在非常具体的真实环境中,读起来因为这种真实令人产生亲切感。全书最为好看的一段,我认为是王进的语音回忆录部分。结合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元素,作者把一个年轻工人朝气却悲剧性的人生刻画的入木三分,读罢不禁让我扼腕叹息。这也是全书唯一能让我沉侵其中的故事。

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类型故事穿插在一起的效果就是,连续阅读会产生一点心理落差。刚明明还看得后脊有点发凉,突然俩学生开始演绎纯真的爱情了。搞得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是一种莫名的体验。

书中九个故事单抓出哪个,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却各自为政,几乎无法察觉他们与主线到底有什么关系。也许作者营造的就是这种突然揭晓谜底的“大揭秘”快感效果。可读者最后恍然大悟的瞬间快感,根本无法抵消大部分阅读中因无法匿得蛛丝马迹而产生的莫名其妙。再者,从服务主线的角度来看,很多故事内容过于平淡又没有什么意义。

最后,在匆匆道出故事间的联系后,没有对主人公行为的合理性做更进一步的说明,全书就以其被捕戛然而止。结束了。除了感觉十分仓促,更是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赦免之日’这个书名和内容到底有什么关系”的疑问。讲故事的当天是“赦免之日”吗?为什么能够被赦免、谁应该被赦免?似乎应该是主人公,但为什么是这样,都没有作交代或进行与其有关的内涵挖掘。如此结尾,让那些宣传文案和看起来颇神秘的书名、封面彻底沦为噱头。

群聚讲(鬼)故事这种形式的书,必定是不少。能想的起来的就是天下霸唱的一本《死亡循环》。本书比《死》尚且不如,其他就不必说了。

《赦免之日》读后感(七):恰似一碗八宝粥

作家辛酉,八零后大连人,《入殓师》导演泷田洋二郎惊艳之作者。作为老乡,对本书我是非常期待的,就像书介绍提到的,本书打算写一个九连环式的悬疑小说,九个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读完,确实还未做到如此水乳交融的紧密结合,反而像一碗八宝粥,每样配料都还入味,虽然没办法做出一锅惊艳世人的佛跳墙,但作为日常消遣的吃食,也是很不错的。

本书的恐怖氛围表现的很好,包括了恐怖小说的各种要素。古老的传说、受诅咒的人、各种暗示等等,烘托氛围一直是国内恐怖小说做的最为精致的地方。一点点带入故事里的画面,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刺激感,是本书以及很多优秀的国内作品精髓的地方。另一个原因是本书作为一本描写大连当地故事的书,如果例如我这样的本地人读起来,确实其代入感会更加的深刻,毕竟说起来的地名甚至是场景,自己都可以回忆起来,反而更显得不寒而栗。所以代入感其实也是恐怖小说是否能影响读者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当然,本书除了恐怖的部分,也包含了三段爱情故事,一个喜欢对方只能默默的留着对方头发的小女孩、一个宁肯多走一个小时也要陪喜欢的人回家的高中男孩、以及一个永远相信一见钟情的痴情男。其实作者写的这仨个故事,还是有很多相似性的,都是其中一方痴情的喜欢着另一个,而对方却或者毫不知情,或者若即若离,辛酉笔下的爱情好像一只风筝一样,一头拼命的抓住绳头,一头却一直这么游荡着,不知道何时就会掉下。

以下涉及剧透:

本书故事的最大核心,还是一个最后的连环局。这个局作者在期间还是有所铺垫的,讲故事这几个人明显有着不寻常的举动,每一个故事结尾这几位再出现的时候,都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意味在里面。

本文设计了一些伏笔,首先是本文的凶手马老,这位马老在开头就没交代其全名,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了份神秘,而从最后的名字知道,粮票案里的文德,显然就是马老,所以在粮票案里,才直呼其名,但这个细节确实不太好把握。另一个线索在故事开头1126:7,这个伏笔到故事的最后才揭开,指的是马老办的1126件案子和杀的七个人,显然这个就更难猜测了,1126无法猜,而7个人虽然大家可以数出来,但这个实在太难猜了。文章另一个伏笔在京巴写的小说《岁月悠悠》,说文章有两处涉及封建迷信被删除了。一个在结尾,指的是全文开头那个恐怖故事;一个在开头,文中并没有交代指的是啥,其实指的应该就是本文的第二个故事,因为时间点上,砖头砸死人的故事应该在这部《岁月悠悠》的最前端。全文还有一个暗含的猜测是本文其他的故事涉及的人数都不多,只有第二个故事出现了一群没有名字的红卫兵,包括了当时老太太的慈祥的眼神,都暗含了第二个故事的不寻常之处。

但是本文在各个故事的相关性上,还需要做一些更细节的处理,全文能连上的除了都是发生在大连的事情,其他可以对的上的点,都太不明显了。尤其第一个故事,除了恐怖氛围确实做得很棒,但跟全文的联系在我看来并不紧,反而喧宾夺主,让大家无法去着重关注第二个故事,这种完全加大了读者去猜测整个故事的总体脉络的难度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有意为之。相反让读者读起来很多时候都无法抓住主要脉络,而最后一个故事收的确实有些仓促,仅仅两页纸,虽然留给了大家很大的思考空间,但也留下了很多雾水。

对于本文,私以为其中确实有些不妥之处,但是瑕不掩瑜,本文在国内的悬疑推理小说之中,称得上一部佳作。如果本书是作者成名之后的实验之作,相信比现在更能引起话题性,所以很希望本书作者能通过更多的优秀作品,让大众熟知,而本书就当是大家等着吃作者做的满汉全席之前的一碗八宝粥吧。

《赦免之日》读后感(八):如何将一个故事变得充实饱满?

1982年在山东的平度县小村庄里,一个叫玲花的小姑娘出生了。从小与石头青梅竹马,长大以后却爱上了共党沈天庭,私奔到长春开了一家中药铺作为中共地下党的联络站,却不想被日本人抓住……日本战败,俄国接手,文化大革命,时代辗转变迁,玲花却一直被扣着令人唾弃的头衔,最后还被一群“红卫兵”折磨至死。

乍眼看去,这不就是一个传奇女人的时代血泪史吗?但作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辛酉在《赦免之日》里,用他无限的脑洞告诉你——这个故事还没完。

更何况一个故事也实在太过单薄,以它为主干,可以延展出许许多多的分支,就像如今越来越错综复杂的社交圈。玲花一生中遇到那些改变她命运的人,都可以在其基础上衍生出一个新的故事,而这也是“如何将一个故事变得充实饱满”最大的前提。

在《赦免之日》里,如果说“玲花的人生”是故事的谜底,那么真正撑起整个故事的框架就是在这个谜底之上衍生出的9个故事。这9个故事有的灵异,有的悬疑,有的是无疾而终的爱情,有的是令人心惊肉跳的恐怖,有人死,有人悲,有人笑,有人哭,而真正的凶手也隐藏在这9个故事里……

但再如何眼花缭乱的题材,却都是围绕着那群杀死玲花的“红卫兵”展开。因为这9个故事都不过一个故事的“分身”,是使它充实的“器物”。要想“分身”不抢去“主体”的眼球,关键就在于每个故事必定不能孤立存在,必须要有所关联,并映射主线故事。于是辛酉提出了一个“九连环”的概念。辛酉说:“这9个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每一个故事里都有另外一个故事的线索,每一个线索都牵涉着一个惊人秘案。”比如第4章《187根头发》看似只是一个洗头妹暗恋男学生的故事,但重点其实隐藏在男学生身上,他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男孩子,真正身份是一个黑帮团伙头目的儿子。再比如《迷雾中的村庄》看似是一个关于知青下乡的灵异故事,实际上重点却是为了重述当年“红卫兵”中解方远的死亡事实。

当然,除此以外,辛酉对于1980年以前那个时代丰富的见闻与广博的,也是促使故事走向饱满充实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他曾说过:“我有一双翅膀,是这双翅膀带我回到了过去,是这双翅膀在我受伤的时候给了我再一次起飞的动力。”比如在讲述玲花的故事里,《赦免之日》就涉及到了一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日本侵华战争、文化大革命,还有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较少知晓的苏联暴行……辛酉将这一切都通过这个故事娓娓道来。

《赦免之日》的外表天马行空,内核却是深刻的救赎。辛酉将多种元素一一捡起,有条有理地安插其中,作为一个故事来看,它似乎苍白无依;但作为多个故事观察,它无疑充实饱满,令人着迷。

《赦免之日》读后感(九):恰似一碗八宝粥

作家辛酉,八零后大连人,《入殓师》导演泷田洋二郎惊艳之作者。作为老乡,对本书我是非常期待的,就像书介绍提到的,本书打算写一个九连环式的悬疑小说,九个故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后读完,确实还未做到如此水乳交融的紧密结合,反而像一碗八宝粥,每样配料都还入味,虽然没办法做出一锅惊艳世人的佛跳墙,但作为日常消遣的吃食,也是很不错的。

本书的恐怖氛围表现的很好,包括了恐怖小说的各种要素。古老的传说、受诅咒的人、各种暗示等等,烘托氛围一直是国内恐怖小说做的最为精致的地方。一点点带入故事里的画面,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刺激感,是本书以及很多优秀的国内作品精髓的地方。另一个原因是本书作为一本描写大连当地故事的书,如果例如我这样的本地人读起来,确实其代入感会更加的深刻,毕竟说起来的地名甚至是场景,自己都可以回忆起来,反而更显得不寒而栗。所以代入感其实也是恐怖小说是否能影响读者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当然,本书除了恐怖的部分,也包含了三段爱情故事,一个喜欢对方只能默默的留着对方头发的小女孩、一个宁肯多走一个小时也要陪喜欢的人回家的高中男孩、以及一个永远相信一见钟情的痴情男。其实作者写的这仨个故事,还是有很多相似性的,都是其中一方痴情的喜欢着另一个,而对方却或者毫不知情,或者若即若离,辛酉笔下的爱情好像一只风筝一样,一头拼命的抓住绳头,一头却一直这么游荡着,不知道何时就会掉下。

以下涉及剧透:

本书故事的最大核心,还是一个最后的连环局。这个局作者在期间还是有所铺垫的,讲故事这几个人明显有着不寻常的举动,每一个故事结尾这几位再出现的时候,都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意味在里面。

本文设计了一些伏笔,首先是本文的凶手马老,这位马老在开头就没交代其全名,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了份神秘,而从最后的名字知道,粮票案里的文德,显然就是马老,所以在粮票案里,才直呼其名,但这个细节确实不太好把握。另一个线索在故事开头1126:7,这个伏笔到故事的最后才揭开,指的是马老办的1126件案子和杀的七个人,显然这个就更难猜测了,1126无法猜,而7个人虽然大家可以数出来,但这个实在太难猜了。文章另一个伏笔在京巴写的小说《岁月悠悠》,说文章有两处涉及封建迷信被删除了。一个在结尾,指的是全文开头那个恐怖故事;一个在开头,文中并没有交代指的是啥,其实指的应该就是本文的第二个故事,因为时间点上,砖头砸死人的故事应该在这部《岁月悠悠》的最前端。全文还有一个暗含的猜测是本文其他的故事涉及的人数都不多,只有第二个故事出现了一群没有名字的红卫兵,包括了当时老太太的慈祥的眼神,都暗含了第二个故事的不寻常之处。

但是本文在各个故事的相关性上,还需要做一些更细节的处理,全文能连上的除了都是发生在大连的事情,其他可以对的上的点,都太不明显了。尤其第一个故事,除了恐怖氛围确实做得很棒,但跟全文的联系在我看来并不紧,反而喧宾夺主,让大家无法去着重关注第二个故事,这种完全加大了读者去猜测整个故事的总体脉络的难度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有意为之。相反让读者读起来很多时候都无法抓住主要脉络,而最后一个故事收的确实有些仓促,仅仅两页纸,虽然留给了大家很大的思考空间,但也留下了很多雾水。

对于本文,私以为其中确实有些不妥之处,但是瑕不掩瑜,本文在国内的悬疑推理小说之中,称得上一部佳作。如果本书是作者成名之后的实验之作,相信比现在更能引起话题性,所以很希望本书作者能通过更多的优秀作品,让大众熟知,而本书就当是大家等着吃作者做的满汉全席之前的一碗八宝粥吧。

    

上一篇:《写给儿童的名人故事(全套25册)     

下一篇:《不哭》的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