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城市的耻辱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城市的耻辱经典读后感10篇

《城市的耻辱》是一本由林肯·斯蒂芬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5-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的耻辱》读后感(一):致敬:诚实的选民

我不知道和我有着相似背景的同龄人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心情。

一方面,父母是经历了经济困难时期、文革、上山下乡、国企改制、改革开放、下岗大潮等等等等一连串时代齿轮碾压过后的普通人,既没有勇气去逆时抗衡大潮汹涌喊一声宁有种乎,也没有背景冷对人来人往做铁打的门阀。所以,他们在退休或半退休的状态下,最多抱怨的就是三个字:墨墨黑。

另一方面,自己在所谓底层和中产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空间里游走,并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江湖义气可以依仗,也没有随随便便立个小目标的大腿可以抱一抱,结果就是斜着眼看着特权阶级呼风唤雨,拼了命寻求潜规则的捷径可以一步登天,然后呼风唤雨,被人斜着眼看当然也是无所谓的。其中的一部分人,不自觉的变成了:键盘侠。

好吧,我说的有点啰嗦,但是之前网上是有人归纳过这种状态的,那就是:一边仇视特权,一边渴望特权。

而作为一个麻木的人,我习惯于用每个国家在经历经济改革和物质膨胀的过程中,都会面对然后走过这样的时代来安慰自己。目测这是因为对大现实无能为力所以屈服的某种表现吧,一定是的。直到看到这本书。

开始读的心情是无比小市民的,就是那种他比我更不好,或者他也那么不好过对我来说就是好的。幼稚并且可笑。

然后,这本书狠狠印证了我的幼稚并且可笑。

基层老百姓面对那些利益联结的私下交易真的是无能为力的吗?

书里头并不以为然,因为它罗列了许多真实的艰难来指明了另一条反腐的道路,那就是诚实的选民。

在二十世纪初的那些美国大城市,选票是一种可以得到明码交易的商品,每一个选民都可以叫价,直到自己满意。那么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代表每个选民切身利益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同样成为明码叫价的对象,被逐一出卖,使得选民再度陷入对贪腐的深恶痛绝……

所谓恶性循环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面对倍受挤压和且并无十足胜算的革命性候选人,是放弃既得利益为虚无缈缥的承诺站队,还是默默的维持原状或争取成为特权阶级,真的是一个问题。

或许,自由及冒险的民族所具备的优点,就是敢试一试。没错,情况大约不会更恶劣了。没错,他们触碰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方。没错,至少这一个人看起来像是真的战士。所以,试一试吧……

最终,来自诚实选民的决定,改变了市政府,改变了法律,改变了他们所在的城市,改变了当下和未来的时代。即便还没有完全抵达理想的彼岸,但至少已经不再如往昔那样的糟糕。这何尝不是令人欣慰的成绩,他们毕竟等到了。

所以,即便是被放在利益出卖者天秤上的庸碌草根,竟然也可以成为某种刺激时代的药剂,有所作为,即便是那么的不容易。

那么,唉,其实并没有那么,作为一个麻木的大多数,又有什么立场去做这种假设性的“那么”呢?

因为即便被推到了时代大潮的尖尖头的位置,即便并没有既得利益,就真的会为现阶段仅仅是看起来很美的理想斗士站队吗?

《城市的耻辱》读后感(二):既是不光彩的自供,也是荣誉的宣言

美国人也许是唯利是图、财迷心窍、自私自利的。我们也许不可能有什么民主,而腐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文章,假如证明不了别的什么事情,也毫无疑问地证明我们经得住真理的考验,证明美国市民的性格中存在着一种自豪感,而这种自豪感也许就是国家的力量。所以我的这本书,记录耻辱,也记录自尊,既是不光彩的自供,也是荣誉的宣言,真诚地献给那些被指控的人,献给所有市民,我完全是出于善意的。

——林肯·斯蒂芬斯

行贿者比盗贼还坏,因为盗贼只窃掠个人,腐败者则侵吞整个城市和州……腐败官员和腐蚀官员的人比杀人犯还坏,后者只要人的命,而前者则要夺去整个联邦的生命。如果允许政府官员受贿,人民的政府、人民选出的政府,以及为了人民的政府的理念将从地球表面消失!

——西奥多·罗斯福

《城市的耻辱》读后感(三):“扒粪运动”震惊美国

“扒粪运动”震惊美国

19世纪中后期,美国经历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变迁,几乎所有工业领域都被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公司所控制。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不少美国人开始改变他们关于美好社会和政府的传统信念,掀起一场改革政治体制和政府的运动。仅1903年至1912年10年间,美国媒体就发表2000多篇揭露腐败丑闻的文章,史称“扒粪运动”。《城市的耻辱》一书收录的7篇文章是“扒粪运动”代表人物林肯·斯蒂芬斯于1900年前后发表的一系列揭黑文章合集,真实记录了包括纽约、芝加哥在内六大城市的腐败问题。

美国“扒粪”运动历时十余年,除斯蒂芬斯外,不少著名记者和作家都参与其中。如,知名报人亨利·德玛莱斯特·劳埃德不但在自家刊物《芝加哥论坛》和《大西洋月刊》上发表文章揭露美孚石油公司一贯贿赂国会议员,还辛辣地谴责它“对于宾夕法尼亚的立法机关除了将它提炼之外,已经无所不为”。劳埃德认为,美孚石油公司不但成为社会的“一个公敌”,还威胁了美国的民主。

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的腐败问题也十分严重,且主要是“商业腐败政治”,根源又在于资产阶级的政党分赃制。在政党分赃制下政府只能是政党的“囊中之物”,乃至“玩偶”,而不可能是人民的政府。正如斯蒂芬斯所说的,“权力都被一小撮人掌握,形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控制了城市的一切资源。”

一个城市的耻辱,其实就是整个民族的耻辱;而一个民族的耻辱,就是每一个人的耻辱。“姑且不论政府的实效性和可信性,我力求弄明白的是,总统、国会和政府部门代表的是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代表着一部分人的特殊利益。”通过调查,斯蒂芬斯看到,长期、普遍的腐败导致了道德的普遍堕落,只要有机会,从政客、商人到一般平民,都有不捞白不捞的想法,连最起码的罪恶感都不存在了。最常见的是许多选民将自己的选票卖给商人或政客,“在一些镇上,贿赂已经公开化了,而且不再称为贿赂……”因此,斯蒂芬斯希望民众意识到,“他们的领袖在大处腐败,而他们在小处腐败。”斯蒂芬斯认为,“这正是最令人难以容忍的贿赂。因为这种做法是以公薪的名义花人民的钱……”

从美国“扒粪运动”的实践来看,新闻媒体是一种非常实用且成本极低的反腐资源,应当充分利用。

原载于2016年1月13日《经济参考报》第A08版思想·读书

http://jjckb.xinhuanet.com/2016-01/13/c_135003342.htm

---------------------------------------------------------------------------------------------------------

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索取原创及润色后的完整版(qq:472176745)。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新浪微博,欢迎互粉:http://weibo.com/1391089223/

《城市的耻辱》读后感(四):耻辱与自豪

20世纪之初的美国,经济高速发展,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却相对滞后,大批官员、商人乃至民众都深深陷入腐败泥潭。城市腐败波及面之广、手段之恶劣令人瞠目,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新闻界掀起了旨在揭露社会黑暗,打击腐败、促进改革、推动美国走向正确轨道的浪潮,史称“扒粪运动”。

林肯·斯蒂芬斯,美国“扒粪运动”代表人物,1900年前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揭露美国六大城市的腐败问题。《城市的耻辱》一书便是这些揭黑文章的合集。

很难想像如果时间的齿轮向后拨动一百余年,还有哪个国家的哪个记者敢于冒着触动众多当权者利益的巨大风险去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收集证据,记录下正在发生的腐败、贿赂、利益交换、监守自盗等等罪行并公之于众。 林肯·斯蒂芬斯首先令人佩服的就是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对真相的追问与大胆揭露的勇气。

在这六篇文章之中,他以城市为切入点,深入讲述了明尼阿波利斯的警察腐败,圣路易斯的金融腐败,匹兹堡的警察金融双重腐败,以及费城、芝加哥、纽约等城市的政府是如何在所谓民主政治、自由平等的幌子下实施贿赂、操纵选举,人民又是如何被愚弄、廉价收买、高价出卖的。

在《贿赂团伙在圣路易斯的岁月》一文中,市议员陷入了“发起人”所设的局,被迫签下对方否认所有贿赂行为的声明,掩盖并助长了贿赂团伙的非法行径。和圣路易斯一样,无论在哪里,城市中的“大佬们”都在依靠金钱的力量操纵权力领导者,把触角伸向立法机构、卫生、教育、城郊轨道、煤气厂、水厂等任何一个可以带来利益的地方。在明尼阿波利斯,甚至连警察都参与进抢劫与盗窃犯罪之中,市长默许开设赌场、妓院。本该治病救人的埃姆斯医生一步步成为了犯罪集团首领。

按照林肯·斯蒂芬斯的说法,相比腐败,美国民众其实更反感丑闻。所以他的一系列新闻报道并非是对未知社会黑暗进行探访和挖掘,而是对已知现实的陈述与总结。林肯·斯蒂芬斯揭露政府的腐败,将丑闻暴露,激起民众的愤怒、厌恶与自省,让当局的腐败者下台,从而得到寻求所谓“好的政府”的可能性。

不过,对于腐败这样与权力依存相生的历史顽疾,恐怕不论在何时何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无法根除的。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借用令人感到羞耻的事实来唤起民众的廉耻之心,为美国人的自豪感浇上一盆冷水,他深刻了解他笔下的每一个城市与那里的民众。他也深知美国民众性格中的自豪感也许就是国家获得新生的力量。

“扒粪”需要记者的勇气,民众的支持,反腐则要依靠当政者的决心与铁腕。西奥多·罗斯福因为“扒粪运动”的兴起加大了整肃腐败的步伐,从而开启了美国的“进步时代”。这样一段耻辱的历史如今也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无论是作为公民、当权者、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都将从中发觉自己所处的环境,所能发挥的作用。

《城市的耻辱》读后感(五):公平之述

耻辱,人人皆愿谈及,当这个耻辱属于别人的时候;耻辱,人人皆不愿提及,当这个耻辱属于自己的时候。这就是人性,因为对所谓“好”的追求,摒弃丑陋无可讳言,但是因为怕影响自身影响而怕提及丑陋、耻辱则有点亡羊不补牢之感!作为一个人尚且如此,作为一个由人来构成的城市怕是更不愿意让人为自己打上耻辱的标记,尽管这个标记毫无个人偏见、仅仅只是公平之述而已!所以,很少有人敢去和一个城市叫板,但当这个人一旦具有勇气叫板一个城市的时候,那么必定是震撼人心之作!《城市的耻辱》正是“扒粪运动”的代表人物林肯?斯蒂芬斯揭黑系列文章的合集,在这些合集中,他用超乎寻常的勇气、犀利的文笔,揭示了二十世纪初美国一些城市的耻辱,用林肯?斯蒂芬斯自己的话就是“在这些城市里,许多人披着合法市民的外衣,却不知羞耻地干着罪恶的勾当”。这段话不掺杂任何水分的解剖了人类社会的弊端。或许,进一个世纪之前的反腐文章或者反腐方法,今天看起来有些幼稚;但是这些反腐文章中所提及的腐败行为、违法行为却是从不曾消失;这些反腐文章体现的反腐精神永不会过时!只因为,只要有欲望的存在,就会分蘖出欲望和贪欲,而贪欲正是耻辱存在的一个原因,也是腐败存在的根源!

林肯?斯蒂芬斯在《导言》中用精辟的话语、公正的态度讲述了自己为什么要不顾个人安危执意反腐、掀起“地狱之盖”的原因,在他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身为新闻记者那种敢于呈现真实、维护公平的精神,是的,“任何自吹自擂说的所有大话不可能都是空洞的虚言,我们虔诚的托辞也不可能都是虚伪的谎言”。如何将这些虚言、谎言背后的真言揪出,与伪道德开战,却非一般人能做到!

腐败的实质不因为国度不同而不同,或许形式会有所不同,但是腐败为了个人利益而去损害众人利益的本质从不曾因国度、时间而发生任何的改变!在林肯?斯蒂芬斯的笔下,我们看到了“扒粪运动”的精神,也看到了一个反腐记者的精神!

作为非政治人士,作为非学者人士,仅仅就一个普通的读者而言,在这样一个时代,能读到这样一本书,一本不加任何修饰的反腐之作,一本来自几十年之前的反腐斗士之作,自是有一番体味的!

《城市的耻辱》读后感(六):良知的记录

在我们的教育中,好像对美国出现金钱左右政治的事情并不会感到意外,甚至觉得那是一种常见之事,是资本主义金钱政治,是财团毒瘤对社会的侵犯。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曾经一度成为个人对美国的印象的主流,觉得美国的选举不过是看谁烧钱烧得厉害,就像当下国内电商集团相互竞争一般,不计成本,只为一个面子。但是这么多年来,也都只是知道有这样的判断,却不知道有真正的事情发生。而对于两袖清风的你党所宣传的那么多的清廉,却时不时都能在报章杂志电视新闻自媒体公共平台都能够看到真实的贪腐的案例,而且抓苍蝇打老虎的思维在社会盛行,或许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了反腐的谈话之后,却总是在倒下的官员的身上才拥有一种事后诸葛亮的高屋建瓴的评判。有些人常说,在他在任的时候就知道他贪腐了,有些人又说看他的面相就知道他不是什么好货色,甚至还有人说,哪一个官员不是贪腐的?贪腐与贿赂似乎不是无关个人,也无关社会,似乎就是一种党派或者党内的清理,与民众的关系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这一点,我们不能不重视,或许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对于贪腐与贿赂的谈笑风生一般的关注,而是将它定义为一个社会的毒瘤,将它认知为这个国家的耻辱,就如林肯斯蒂芬斯一般,认为那是一种“城市的耻辱”,要把这样的城市毒瘤挖出来,除掉,还给城市尊严与未来。

《城市的腐败》是一些文章的集合,作者选取了美国一些高度发达的城市作为自己的考察对象,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美国政坛上的真实的景象还原给美国的公民,告诉市民,他们的城市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作者的一些文章在当地的城市或许并没有产生影响,评论也没有显出什么作用。但是作者依然还是要记录下真实的城市,真实的世界,哪怕他宣称美国人也许已经失败,美国人民也许是唯利是图、财迷心窍、自私自利的,甚至没有什么民主可言,也许无法接受真理的考验,但是他还是要凭借自己的良心来把这些记录下来,只是为了给城市与公民一个尊重,一个未来。

这本书对于当下中国而言是必然的有利,并且我建议每一个人都最好翻阅一下。即便我们不是一个记者,我们不能够挖掘出一些事情背后的真相,我们也不能左右政治的走向,我们甚至连想要腐败想要贿赂都找不到方向。但是阅读这样的一本书,能够警醒我们如何来守住我们的权利,如何在别人的政治倾轧中保存我们自己的良知。一个国家的记者可以因为泄露一些必然被知道的事实而入罪,一个国家的公民不能因为政治人物的相互杂耍而失去自我的良知,失去这片土地上的尊严,失去未来。只有人才有尊严,而失去良知的,已经是非人了。

    

上一篇:《好人是怎样得到好报的》经典读     

下一篇:《阿尔萨斯的一年》读后感10篇_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