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夫圣罗兰传》是一部由加里·勒斯培执导,皮埃尔·尼内 / 圭洛姆·加里尼 / 夏洛特·勒·邦主演的一部传记 / 爱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夫圣罗兰传》观后感(一):看完之后想看纪录片,这算是一种成功吧
作为一部传记电影,写实是一方面,精神气又是另一方面。看完这部片子能够大致了解YSL最重要的几个系列和灵感的来源,还有YSL跟老佛爷抢男人这事儿,但是作为写实爆料的不够多,精神气又有些隔靴搔痒。最喜欢的是演Victoire的Charlotte Le Bon,法国女人的妩媚与精灵在天桥下显现的淋漓精致,对比YSL后半阶段的自我探索与挣扎要精彩多了。一颗星给Pierre对YSL的不弃不离,一颗星给YSL的真实人生,一颗星给男主演好看的下巴。在YSL的人生中,北非的色彩缪斯也是家园,在他灵感枯竭压力徒增的时候,他选择去黄沙间骑着机车驰骋,这时候才显现出整部片子唯一潇洒的一面,更多时候无论岁月如何增长,他依旧是那个敏感苍白的天才少年。
《伊夫圣罗兰传》观后感(二):但凡是点情爱,就总要有些排他性
去看这部片,完全是走去电影院挑了一部最近放映的就是它,没有做任何前期的工作。就这么顺着电影往下走。
要说这电影让我深刻的地方,看过两三天还会想到的就是但凡是涉及情啊,爱啊,这类感情,无论是男女,亦或是男男,女女,都一样的会有那么些排他性。若在其中,随意、放纵,到头来不过是一场伤人伤己的战争而已。Yves对pierre说:“我喜欢他,但我知道,是你将伴随我走下去。”时的悲怆,和谢幕那场秀中靠在pierre肩头哭泣时的复杂,他们之间谁成就了谁,谁爱着谁,谁又依靠着谁,谁又受不了谁,好像都变得不再是重点,一切的痛苦仿佛烟消云散。但看客的我却轻松不起来,因为那些伤害已经深深留在他们的身体里和精神上。那些仿佛不见的踪影,就如同我们所有人一样,随着时间的巨轮而无力挽回,只能带着一种类似“命运”的东西走下去。
法国这类小电影,总是将人物情感拍摄的波动起伏较大,仿佛这个民族天性热爱矫情一样。就像美国大片中总要有些暴力一样,法国传统片中总要有些”肉欲“。无所谓好坏,只有看客自己接受与否了。就像我点的”较差“一样,不是演员的错,相反演员选得很好,好几个都是我喜欢的颜。也不是故事不好,名人的八卦总是带点刺激的。只是这个故事说的方式和类型,不是我的菜而已。
《伊夫圣罗兰传》观后感(三):【伊夫圣罗兰传】碎片拼凑天才人生
文/[email protected]人人影视
神经质、焦虑、孤独、敏感、固执、无法融入人群、感性、像小孩。这些词好像全都可以用在这位二十一岁就当上Dior艺术总监的天才设计师身上。电影通篇以Pierre的角度诉说着对Yves的怀念作为叙述,从最初背对镜头墙边画图的Yves到最后Pierre一人倚在窗边首尾呼应,讲述了这位天才设计师的传奇人生。
从开始的简约稳健风到中间的大胆不规则色块再到最后的糅合了东西方的作品,Yves也从一个单纯固执的孩子变成一个空洞的躯壳,无所适从到处寻求快乐因子,嗑药、出轨、反叛,也因为这样,后半部分的叙述变得零碎而且越发的黑暗,可能会让人觉得怪异,想走出不一样的感觉却变得不伦不类,而整部戏的结构变化和Yves的人生一样,从直线到曲线。在他逝世六年推出的这部作品,除了纪念也是让世人了解Yves的生平和他走过的路,但了解一个人很多时候都无法完整客观,只能通过旁人讲述或者资料拼凑出来再加以自己的理解完成,这样的叙述能让观众跟着惆怅,但不知所措,到最后戛然而止。
戏中的Pierre被塑造成一个天才引导者甚至是救世主的角色,为Yves打理生意,不离不弃,当他沉沦的时候拉他一把,讲述的着重点变成救赎而让本应是主要人物的Yves变得单薄模糊,Pierre或许真的对Yves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过分美化效果并不好。难道所有的成功都应该归功于这位不离不弃的男人身上?那究竟是为Yves作传还是为了歌颂两人之间的爱情?
不过戏中还是有精彩的部分,最后呈现的那场秀,像是生命最后的作品,Yves逆着光走到舞台上享受掌声,回头却作为领头者重回黑暗,他的人生就好像一直在清醒和沉沦中摇摆,转身留给世人的却只有赞叹和惋惜。在整场秀的过程中,Yves只敢站在左边的帘子缝里看着自己的作品,而Pierre依然站在右边对着Yves微笑,好像两人一直都这样,Pierre被Yves握住手亲吻,最后看着Yves走到台前,潸然泪下。看完感动的点可能就只有两人之间的情谊,看电影各取所需,但愿每个人都能找到想要得到的东西。
每一件衣服,都承载着一瞬的历史,Yves就给世人的作品也是如此,而一个天才背后到底承受了多少,或许我们都只是旁观者。
最后还是期待一下另一版本。
《伊夫圣罗兰传》观后感(四):Genius
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的才华确实是与生俱来。
Yves就是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才,拥有着令人艳羡的设计才能,用他天才般的执拗与痛苦演绎了一段看似疯狂的戏剧般的人生。
艺术、时尚加上天赋,令Yves的形象令人向往而疏离。
无疑这样的人生可以称得上绚丽夺目,人们也渴望从影像中更近距离地接触那份耀眼。然而了解后才会知道,这样的人生看似美丽,却着实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轻。Yves给人带来的整体感觉始终是羞涩而不安的,bgm大部分时候都似乎在压抑着情感,唯有在他灵感涌现的时候才明快起来,似乎唯独能使他真心愉悦的只有他的艺术和作品,而同时又给他带来无尽压力。
Yves很能代表天才带给人们的印象:他天生为设计而生,不擅交际,与痛苦为伴,没有安全感,很难从始至终只忠诚爱着一个人,这或许是艺术家们的通病,或者说是他们的“特质”。
Yves的感情史值得玩味,电影主要呈现的是皮埃尔与他数十年的相守,中后期不乏让人感叹“贵圈真乱”的混乱感情生活。Yves始终沉浸在与自己的艺术有关的空间里,皮埃尔则负责打理了YSL和Yves生活的一切事务。这段奇特的情感关系本可圆满,却在日后渐渐变成了双方的互相折磨,Yves将自己禁锢在创作和嗑药中,殊不知皮埃尔也为自己在这场混乱的局面和ysl的义务之中戴上枷锁。据说电影是由皮埃尔先生本人监制的,造成他们感情上不幸结局的是否另有隐情就不得而知了。而资料显示Yves先生似乎还有过婚姻和太太,则使这位天才的私生活更扑朔迷离。
而说到Yves先生和他的作品,YSL对女性而言着实是时尚品牌上的一个里程碑。Yves用他的敏感视角发掘了独特的女性之美,由革新的塔士多系列引发了男女平等思想,让帅气的形容也可适用于女性。他由服装出发展现的对女性个性的欣赏是我看过电影后对这个品牌的新的认识。
最后说回到电影,Yves天赋异禀而并不快乐,先是无奈参军留下的抑郁和心理阴影,再到之后药物上瘾的苦痛,最后不幸染上脑癌。即使佳作源源不断问世,他的内心不曾为此真正充实满意,空虚和落寞从不曾与他远离。
影片里的最后一场show,每一个过场都雍容华贵,Yves抽着烟神情颓废地来到后台竟仿佛局外人,精致的show赢得满堂彩,他好像才刚从梦中跌跌撞撞醒来,依然如第一次一样局促而羞涩地谢幕,在人群的簇拥中他不禁流下眼泪,亲吻皮埃尔的手背,就像与伴侣过去的折磨已成为云烟。联系ysl后来的那些事:被收购、成衣品牌改成sl、Yves被病痛折磨,这似乎昭示着他巅峰时代的谢幕。
人们往往只祈求一瞬的惊艳,而天才,背负着沉重的才华惊艳一世。
《伊夫圣罗兰传》观后感(五):天才设计师是什么样子的
《伊夫·圣罗兰》电影
《伊夫·圣罗兰》这部电影忍了很久,终于还是把它看了。去看一部你喜欢人的一生的故事,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无论好与坏,你总能从中找出诸多指责,因为这个男人在你心里是完美无缺的,他是精神上的上帝。
电影用影像重现伊夫·圣罗兰大师的一生,故事的内容早已经十分熟悉了,从服装史到艺术史,关于他的文字和图片几乎都能背出来。
他这一生在浮华圈的时尚圈里,年少成名,不止一次站在时尚圈最高的位置,也曾经因为精神崩溃,在逆境中求生, 与爱侣皮埃尔-博格(Pierre Berge)分分合合。
曾受过好友的鼓励,也曾交友吸毒成为瘾君子,更因为与另一位时尚界的大帝卡尔·拉格斐为了争夺法国贵公子Jacques de Bascher而交恶,反目成仇。
也曾经在情伤溃败中一蹶不振,种种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里,让天才艺术家更与常人不同。经过电影展示眼前,它的冲击力是十分巨大的,让人震撼。
《伊夫圣罗兰传》观后感(六):短评 Yves Saint Laurent (2014)
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一部叙述断裂的传纪,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除此之外,《Yves Saint Laurent》这部电影,还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似是Yves Saint Laurent 的传记:以正叙作为电影片头,引出酒吧里一个年轻稚嫩的面孔——精致的五官,腼腆的笑容,略微神经质的举止,深情的告白,暧昧而略带情欲的肉体触碰——然后镜头戛然而止。接下来,则开始一场Pierre Berge的倒叙,引出Yves Siant Laurent的人生。
这不是一段完整的人生叙述,在短短100分钟内想要完整叙述一个人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也过于牵强。故事从Yves受雇于Dior开始叙述,几个Yves与模特互动的镜头表现出他令人惊叹的设计才华——可仅此而已。而现实中Yves从学徒打杂工作开始做起的艰辛和汗水连一笔带过的镜头也没有。叙述让他成了一个不费吹灰之力走上时尚神坛的青年俊才,他的少年人生因此变得单薄甚至空白。当然,叙述的断裂也不止表现在此。Yves进入医院就诊之前的叙述像是一个个单一片段和场景的叠加,其间缺少了过渡的柔软性,成了图片的拼凑。
ierre作为电影从始至终的叙述者塑造出一个幼稚、腼腆、神经质、柔软、依赖性强、不专一,甚至有些女性气质的Yves。无论是他因为经受士兵欺虐而患上精神抑郁,还是之后酗酒嗑药纵情性爱,Pierre口中的Yves成了一个除了才华洋溢以外似乎毫无所长的任性孩子。而神经质、烟、酒、药和出轨成了Yves人生的关键词。可令人怀疑的是,这是否是真相?
那么,相比如此性情多变的Yves,作为叙述者的Pierre在电影中又是如何被呈现出来?他和Yves似乎解构了一对对反义词:情感对比理智、柔弱对比坚强、沉溺对比旁观、出轨对比专一。让人不禁要感叹:Pierre是多么一个正面的形象!如他自己所说:他永远站在Yves身边,坚定无比地支持着Yves,保护并且过分纵容着Yves。这部影片因为Pierre的叙述成了Yves纵情于时尚圈的传记,同时也成了Pierre的励志人生传记。
可是,对比已经逝世六年的Yves,还在世的成功商人Pierre是否真的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叙述者?电影通过对Yves沉溺于光怪陆离的酒吧、酗酒过度神志不清等无数次镜头的停留和叙述表现出Yves内心强烈的矛盾冲撞:对每一场秀后评论的焦虑,对快乐的渴望,对未来的不确定,对爱与激情的欲望……这些复杂的令人不安的人性在一个个将波西米亚风发挥到极致的堕落场景中慢慢渗透出来。可同时,Pierre却在一次次镜头中像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上帝。他把自己从Yves的生活叙述中剥离出来,站在一个制高点,一次次扮演理智冷静的角色,甚至在他对Yves露出那种怜悯而无奈的眼光时,他隐隐透露出一种同上帝一样救赎者的意味。这是一个巧妙的叙述者:电影中的他作为Yves的爱人真实参与到了Yves从辉煌到颓败的人生,却保持了足够遥远的距离,让自己既停留在两人关系中却又从Yves的世界里脱离出来,扮演了看似旁人才能够清醒至此的角色。这种充满矛盾的张力表现让人忍不住想问:是否在现实生活中,Pierre也是这样一个角色?或者如Pierre在Yves去世后写给他的回忆录中所说:“性一直是我们(感情)的动力,而不是艺术。”(’It is sexuality and not art that has been our driving force’),也或者如Pierre所说:“当你的感情对象是一个酒鬼、吸毒者时,你不得不维持这种艰难的感情关系。我们又能做什么?没办法。只能接受事实。尝试帮助对方,是的,这也是我所做的,虽然我并没有彻底成功,但至少我做了。”(‘When you have a relationship with an alcoholic, a drug user, you are forced to have very difficult relations. What can we do? Nothing. Just to accept the fact. To try to help, yes, which I did, with not many successes. But I did it’)真相到底如何?又或者说,爱情关系是否真的有“真相”, 谁又能说的清楚。
当然,法国电影的浪漫情怀是英国或者美国电影无法模仿的——这也是这部电影出众的地方。无论是电影开始时Pierre缓缓的回忆还是Yves 1976年秀场的歌剧,从视觉到听觉,从镜头到音乐,从人物到风景,这部电影无一处不透露出属于法国的浪漫情怀、时尚乃至妖娆的风情。这种特属法国的浪漫与时尚,若是换做美国人来演绎则多了一份商业的粗糙和俗气,若是换做英国,或许又多了一些呆板,也只有法国导演才能将他们特有的文化情感诠释到极致。
电影无论如何表现,Yves和他的作品,就像这张照片一样,永远是人类历史的经典。
《伊夫圣罗兰传》观后感(七):《圣罗兰》:天才易逝,艺术永存,唯爱照亮人生的黑暗
圣罗兰,YSL时尚品牌的创立者,一个年轻的只有21岁就当上Dior首席设计师的男孩,早就光芒耀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圣罗兰,却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会患上躁郁症,且是同性恋的怪咖一枚。
不敢相信这样的圣罗兰就是创造出吸烟裤的那个改变历史的男人,从此女性摆脱了裙装的繁冗,解放了双腿,可以更自由地行动。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既有传奇色彩,又有着脆弱神经和天才般的才华的年轻男人。影片着墨最多的是圣罗兰的设计服装的过程和他的朋友圈。
圣罗兰是一个害羞,谈吐幽默,不谙世事的艺术家,17岁被挖掘,21岁当上Dior的首席设计师,后由于入伍被迫放弃设计师的工作,并因此患上躁郁症,事业一度陷入低谷。幸亏有同性恋人皮埃尔?贝尔热的帮助,Pierre 是圣罗兰在Dior工作时遇到的第一个恋人,是一个艺术品商人,两人很快相互吸引并坠入爱河,并且后来成为了终生的恋人,不离不弃,相伴一生。
ierre是圣罗兰的情人、工作伙伴、管家,并一同创办了YSL。他们相伴走过50年,是终生的情人,虽然中间有过分分合合,但不失为一对模范的同性恋人,相伴到老,是许多人的梦想。圣罗兰除了Pierre还有过其他情人,圣罗兰是一个不羁的艺术家,才华横溢,但是也不受任何人的控制,他酗酒吸毒,如果没有 Pierre,他的才华也许会过早地凋谢,是 Pierre一直在他身边照料他的生活,帮他处理生意上的繁杂事务,帮他一点一点建立起一个时尚帝国。圣罗兰有无尽的才华,如果没有一个懂他珍惜他协助他的男人,他不会有如此的成就,所以是爱照亮了他人生的黑暗。
影片的色彩、配乐和表演方式极尽时尚之能事,整部影片可说是YSL的一场时装秀,虽有些美化的嫌疑,但不失为一场还原和真实的展露。喜欢时尚的朋友也许会觉得影片中的时装展很对胃,一场接一场,仿佛永不停歇的盛宴。而背后的设计师圣罗兰,也逐渐颓靡和骄纵。他和女模特厮混,爱上男伶,这些都令Pierre心碎,但他还是一再地接受他包容他,除了让天才艺术家发挥他的才能,还能做什么呢?艺术已经回答了一切。我们唯有期待圣罗兰展示世间的才华,唯有他的服装,唯有他不与世同的设计眼光,才能折服一切,折服这个不再与我们苟同的世界。
《伊夫圣罗兰传》观后感(八):Pierre的美丽与哀愁
ierre的美丽与哀愁
一、写在前面
关注YSL这个牌子是近两年的事情,刚刚开始是看他的色彩,后来看的多了就慢慢领会到他设计背后的意义,给我的感觉是安静绅士的外表下深深藏匿着一颗放荡不羁的心。其实更深入的原因是自己喜欢和欣赏的一个人,无意间说了一句喜欢这部电影,YSL身上有与他相似的性格,他也曾明确表示过喜欢这部电影。女人的动机总是肤浅,感情永远占据主要的地位,可不是有句话说吗,“爱一个人帮你打开一个世界”。我才明白什么叫做“爱一个人帮你打开一个世界”。你仰望他的经历他的人生,开始学习他擅长的东西,走他走过的路,慢慢你发现人生原来有这么多乐趣。爱他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变成有无穷可能性的自己才是。从“想要成为和他匹配的人”到“我好喜欢现在的自己”,这才是爱一个人给你带来的意义吧。
二、关于电影本身
我对这部电影的初衷一开始就是满满的感性情绪(好像看每部电影都差不多),总是一个人看电影,独自去电影院,自己窝在沙发或者被窝对着电脑,因而非常向往两个人面对大荧幕的画面。不知道是情绪的作用还是电影的配乐实在太棒(后来证实为后者),才刚刚开始片头的部分我就已经眼底氤氲。现在在码字的时候也是在听原声大碟,虾米有,专辑就叫《Yves Saint Laurent》。
一开头的Oran 就定下了整部影片的回忆基调,钢琴的优雅演奏,小号的悠远,配合着电影画面中法式的圆顶建筑,一帧帧灰色调的切换,将整部电影的故事缓缓道来。
年轻的Yves在书桌前画着画,穿着干干净净的白色衬衣。羞涩,隐忍,认真。站在窗前的他,看到楼下劳动路过的仆人还会礼貌一笑。这是他的青涩一部分。天才的端倪早早显露,迪奥先生询问他要如何突出腰部线条的那一幕我相信只是这诸多次数中其中一个片段,而重要的就是这个片段中Victorie登场了,这个女人是他想娶的女人。也是之后Yves和Pierre之间出现分歧的导火索。
ierre和Yves的相遇也是有趣,他来看他的show,可是又不单单是看show那么简单,Pierre整场的眼神都似乎是穿透了show的每一件衣服,他略微向下垂的眼角透出了探索和霸道的光芒,或许他一开始就认定了Yves并且确定了这是他想要的人。Yves在show结束之后的登场致谢鞠躬,被他们在饭桌上调侃为像一个教会的学生。Pierre坐在他身边,说了一句我不太记得的话,Yves尴尬的回应这提到了他的伤心事。现在回想起来,Pierre或许是有意的试探,他在看对方是不是他所认定的人,从喜好或者擅长的领域来确认的话未免有些不够稳妥,而他们都是内心阴暗面毫不掩饰的人,只有从伤痛的角度入手,才是确认最为保险的一方面。
细节太细,情意太浓。我无法准确的一一描述。深夜中抵抗着昏沉的困意坚持看完了这部片子,加上片尾曲105分钟。如果作为要描述YSL大师一生的电影这部片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夸大来说可以称得上是是令人鄙夷之作:抛开高水准的配乐,单就影片中YSL的一生描述来言,似乎有些欠缺逻辑,而且在很多场景镜头的张力都是不够的。并不能算是完整的、很好的还原这位时尚大师的一生。思维定式的局限性每个人都会有,但是好的作品无一例外的总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妥帖。Pierre和YSL感情遭到瓶颈面临困境的每一次在电影中都是无迹可寻的样子,亦或是线索太过晦涩,怎么突然他们俩就不好了,到底双方是在什么时候得罪了对方,破坏了彼此的期许,除了大概50分钟的时候Pierre和Victoie一场突然起来的情欲,我能够感觉得到Yves觉得他们发生关系,挑战了他对彼此的占有欲而愤怒之外,可这场情欲戏的来由也是毫无根据,Yves先前明明让Pierre好好照顾一下Vitorie,Pierre也是在下厨做饭,怎么突然就莫名其妙摔锅不让吃了呢,两个人都对彼此生气怎么就突然撕起B来了呢(虽然这一段单就荷尔蒙来说是我很喜欢的简单粗暴,但是回归电影脉络还是找不到这一幕爆发的前因后果)所有的线索都太过晦涩,可能原因在我,只看了一遍。如果还有时间的话,我会先让现在的这些情绪沉淀一段,再回头看第二遍。
整部片子下来,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Pierre的眼神,他注视着Yves的眼神。他保护他,他热爱他,他占有他,他欣赏他,他宠溺他。太多太多炽热的情意混杂交织在Pierre看Yves的眼神里,镜头给了无数次特写,我始终没有勇气与屏幕上Pierre的瞳孔相对,总是随着他的眼光望向Yves,再稍稍一瞥他严肃认真的脸。身处于我这样的位置,似乎能够有一些与Pierre感情上的共鸣。对方太过耀眼,他在片中甚至很明确的说出了自己有的只是辅助的天分,而对方则是天才的genius,所有人都一直在强调并且不断认可的genius。无论是他在Dior的临危受命大获成功之时,他决心求生要创立自己的品牌之时,他抗拒兵役饱受争议之时,还是他与模特们酗酒嗑药放纵人生之时,他工作起来脾气躁郁之时,他对设计、对服装的天赋,他的genius,身边人对他才华的认可,统统都可以为他一切坏的方面买单。而Pierre没有。两个人的关系中Pierre似乎在玩一场必输的赌局,赔上了他一生的情动。Yves只是执着于他的时装设计,他只要设计,他更多的是与自我一个人的斗争,除了绘画之外的其他事情,全部都由Pierre在为他打理。成立自己的品牌,拉投资,照顾他的家人,安排记者访问……这些事情光是要一一罗列出来就已经是一长串,Pierre不仅仅是安排串接各个环节,沟通磋商,还要确保所有的事情都能够完满处理,除此之外他还要给予Yves最深切的关爱,在任何他需要他的时候,他都要放下一切去给予他最贴近灵魂的陪伴和抚慰。
Yves兵役期间受到同性的排挤,躁郁症的加重,Pierre到军队医院去看望他,这种自我的战争从来没人真正能够帮助的了你,所有的事情都自能自己扛过去,或许是命运也或许是转机,这个时候Dior单方面终止了和Yves的合作,已经是生死存亡的关头,Pierre问Yves是求生还是求死。Dior的合作终止很严重,Pierre太了解Yves,他是没有设计就不能活下去的人,可能对于别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困境和瓶颈期,但是在那个当下,与自己纠缠无果,失去了环绕在身边一直认可他的人,甚至于母亲对他的不保护,都深深的伤害着他脆弱的心。Pierre与他站在一起,借助对于外界的抵抗,成为了和他并肩作战的勇士,最后不外是他们战胜了自己,也赢得了外界的胜利。我想说的是这样的情意太过难得,且不说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同性之间的感情不被认可,遭受社会主流的鄙视,放到现在开放的社会,这样的灵魂伴侣也是十分难以寻觅。对方要了解你,了解你的内心,懂得你,懂得你的所求,视你如己,这样的感情和担当是千千万万人毕生难求的执念和希冀。
ierre两次隔绝Yves与外界朋友的任何联系,只让他和家人好好相处,平复自己的内心,清洁自己的精神。以及电影中他们感情经历的最大一个考验——Yves坦诚爱上了别人,但他,Pierre才是他的毕生所爱。Pierre采取的行动和做法都是隐忍而正确的。世上太多冠以“为你好”的借口而做的事情,道德绑架、情感绑架让人无奈痛苦却又不得不乖乖投降,我们往往永远无法及时的分辨哪些才是真正的为我好。这是真的soul mate,经历万难之后仍旧深爱,爱他最坏的一面也爱最好的一面,不忍离去。电影里每一个准备show的后台,Yves与友人的聊天,家人们聚餐,甚至是记者的访问,Pierre深切的目光如静谧的湖水,默默注视着那个他爱的人。停留的时间或许短暂,但那满溢的深沉的感情不会骗人。
黄碧云曾写,我在玩一场必输的赌局,赔上我一生的情动。
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是老态龙钟的Yves仍旧坐在那张书桌之前笔耕不辍,他突然停下了笔,唤了一声Pierre,Pierre从他身后的房间走出了,答应着他,我在这儿。可当Pierre走到书桌边时,他才发现Yves早已离开,书桌上摆放着Yves的画笔和纸张,椅子上却是空落落的,这一幕再熟悉不过的日常是他无法忘却的习惯,与爱。
三、写在后面
关于他们爱情故事的尾声,Pierre拍卖掉了所有和Yves一起时收藏的艺术品,这些藏品大多都是一对一对的。可能有些难以理解,但是这是他们的选择和所认为的最好的归依。可能拍卖出去的艺术品也会走入像他们一样的灵魂伴侣的家中吧。物品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被赋予了人们热切的感情,不是吗。
我们湮没在茫茫人海之中,不仅仅是因为没有努力活的丰盛,或许也是因为没有遇到另一个自己。在爱里的人,是会发光的。
最后真心强力推进这张《Yves Saint Laurent》的原声大碟,太棒了。
一点点拙见,望各位看官指正。
谢谢。
《伊夫圣罗兰传》观后感(九):觉得最大的败笔是那个演Jacques的演员~~
今年法国影坛注定会圣罗兰热,引起人们对这位已故时尚大师的无限怀念。两部圣罗兰先生的传记先后开拍上映,这种情况实属罕见,两部影片从一开始就是火药味十足的正面对决。咱们看的这部已经于一月上映,首先这部影片筹拍的确是收到圣罗兰先生伴侣皮埃尔本人的大力支持,使得剧组能够动用圣罗兰基金会提供的道具,并且进入了圣罗兰先生和皮埃尔在摩洛哥的私人别墅中拍摄,片中所有的服装和设计手稿皆是圣罗兰大师亲手所制的原件,从这一点来说,剧组的确是做到了高度还原。
至于故事情节方面,影片其实是截取了圣罗兰大师设计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十年,以至于我们没能看到大师人生落幕,话说回来,本人是圣罗兰先生的脑残粉,圣罗兰先生是本人心目中最优雅的法国人,此次能够在电影中看到大师人生中闪烁明亮的黄金年代,真的觉得很激动。片中精致迷人的配乐也是一大亮点,时时刻刻都在精妙烘托着情节的氛围。
当然了,情节方面让人不得不诟病的是片子的确是时时刻刻再以皮埃尔个人的视角来进展,以至于让人觉得可能失去了更为客观生动的视角,通篇像是流水账,考虑到皮埃尔本人对这部影片拍摄的影响,这种结果在所难免。
还有的朋友说这部《伊夫圣罗兰传》不够激情。好吧,今年另一部由贝特朗·波尼洛执导,型男加斯帕德·尤利尔饰演的《圣罗兰传》这几日应该刚在法国本土上映,据说聚焦时间段更为集中,情节更为香艳私密,使得皮埃尔本人对这部圣罗兰很不喜,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不得不提的是导演选角眼光真的很精准,皮埃尔尼内对圣罗兰先生的演绎近乎是神还原,他的演技内敛动人,他精准的捕捉到了圣罗兰先生身上的某些特质,这次挑战出演圣罗兰是其演艺生涯的一个转折点,面庞清新水嫩的皮埃尔尼内近来已成为法国影坛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说到这里,我还是忍不住要吐槽一句,导演怎么会选用那么猥琐恶心的一个演员来饰演Jacques?实际上Jacques可是个绝世美男啊,才使得卡尔拉格斐和圣罗兰纷纷拜倒在他裙下。他在片中那段三俗恶心的表演实在让人不喜,要我说,这部片子最大的败笔就是选用了这个猥琐演员,他饰演的Jacques让圣罗兰大师的品味降低了不止一个等级。。。
《伊夫圣罗兰传》观后感(十):唯美小清新搅基片
打低分的观众都抱怨”导演抓错重点除了搅基还是搅基”,但就是冲着搅基加时装秀去的我和机油表示重点抓得不能更对233
说是传记其实就是搅基+时装秀,片子也不长,随便看看就看完啦。正牌攻视角,通过小受虐我千百遍我总待伊如初见的表现手法塑造了大房隐忍奉献包容一切的忠犬攻形象。不服?不服憋着,不想憋?呵呵,衣服一件也不会借给你的。so受粉的不满完全可以理解……
这版的YSL演员宜低头,宜侧脸,宜含羞抬眼嗔情郎,脖颈纤长,肤色白皙,身段楚楚可怜,羞涩内向纤细敏感的深闺千金感满载,因此到后半段换做狂野造型比较出戏。考虑到本尊私生活颇没节操,分分合合几十年,而正牌攻眼里的爱人却柔弱清纯一如初见,是不是还挺萌的?
几个特别萌的镜头:1 泳池旁PB在YSL身边坐下,YSL坐起身摘下墨镜含笑看他一眼,目光纯净又带一丝羞涩的妩媚。2 两人在桥上走,开始是相对着走,然后一起走到画面左侧,边走还边对视,步调一致的默契感。3 PB装傻拐YSL再说一次我爱你,被YSL软软糊了一爪子,糊完脸两人笑着抱到一块儿去了。俩演员表情眼神都非常到位,导演定调子也定的很准,亲热戏绝不动作过度,但甜蜜深情尽在其中,分寸感非常好,是符合同人女口味的唯美向的基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