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让熊猫飞》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让熊猫飞》观后感10篇

《让熊猫飞》是一部由赵半狄执导,艾泽乐 / 贾舒词 / 高铭莉主演的一部喜剧 / 儿童 / 奇幻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让熊猫飞》观后感(一):<让熊猫飞>是一部坏电影

毛还没长全的小时候,即使有成千上萬個小伙伴找我投砖頭,撒尿和泥,设套抓麻雀,现在回想起来也显得格外无趣。无趣又被爹妈锁在家里投敌无门的时候就会找点有趣的事来做,這也是現在回想起來的面貌,就當他完全有趣以閒得我還有好玩的時候吧。

有趣的事是,我拿水兑醋,兑糖,兑酱油,兑盐,兑面粉,兑小米绿豆和芝麻,兑所有能兑的东西,做一杯比买不起的可乐黑色苦汽水颜色多彩看起来更牛逼的饮料。喝一口咽掉没法控制咽掉的部分,吐掉所有可以吐的部分,味道奇坏无比,多少次的失败经验后,便开始羨慕起可乐汽水,那时候就卖两块钱一罐了,贵的离谱,钱的事都是大事。

现在,可乐铺满社会主义大超市,一块九毛九一罐,我开始为生孩子担忧自己的肾机能是否强健,我已经羨慕不起来这东西了。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童年,我的童年所能容纳的基本上就是上边所描述的事情。这些事情混杂起来让你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想喝可乐的时候没钱买,有钱买的时候不敢喝的,奇壞無比的味道,多年以后,作为一个混迹豆瓣基本不发言的大龄男青年,<让熊猫飞>在豆瓣上奇葩的评分和奇葩的导演,激起了我对坏滋味的兴趣,我想你们这群人还没看过片子就知道这是部坏电影,你们一定很牛逼,我开始期待进电影院然后得到和你们一样的评价以证明我可以跟你们一样还可以小有牛逼,在二十七岁的这个儿童节,我在電影院裡看到亂七八糟混雑各路味覺的<讓熊貓飛>,我再次體會到了兒時那種兌在一起的壞味道,所以,<讓熊貓飛>怎麼能不是一部讓我感觉我还有点小牛逼的壞電影呢?

先说题外话,在我成長的过去二十多年的经验里,我一直享受着一种崇高向善的好教育。好教育一直強調我們要有非固定模式的模式,比如捡到一分钱都要交给警察叔叔要不你就是王八蛋,这种模式就是創造意識和創造思維。其實創造思維基本上就等同於創造意識,老師說八個字其實只說了四個字,這樣的老師是真是听教参书话的好老师啊。好老師說作為創造型人才一定要在同一天參加同一個有著標準答案的高考。於是我們開始習慣於同一個创造型的價值觀才是正確的價值觀,才是好的價值觀,其他的都是壞的價值觀。<致青春>要談一场有预谋的恋爱然后痛不欲生浑噩无常是好的價值觀,<中國合夥人>裡挣钱发财扬名大西洋给鲸鱼看是好的價值觀,<西游记>,不是<西游降魔篇>里面的六小龄童搔耳舞手坏也坏的仗义才是好悟空好的价值观。現在回想起來,我信了那樣的老師的話,我真是比老師还听教参书的话啊。過去了這麼多年才意識到自己是個比好老師還听话的人也算是個不小的收獲吧!量变引发质变,这居然是政治课本里的内容,我開始信服壞的價值觀,開始心悅誠服的在好之外發現了一點點不一樣的價值觀,好之外的價值觀如果都被定義為壞的價值觀的話,那好事來臨,壞的價值觀就是不一樣的價值觀,或者也許是<让熊猫飞>價值觀。

很难说的是,我是看<让熊猫飞>以前我就有这种清晰的认识还是<让熊猫飞>帮我总结了这样的认识,不管他,飞回正题,没剧透。

<讓熊貓飛>就是这样一部坏电影,他没有诗情画意熊猫化身嫦娥飞奔月球的桥段也没有神舟六号化熊猫妆装嫩扮可爱吓唬外星人的情节,他仅仅是简单朴素地描述了一个我们尽人皆知好坏,却无人自主质疑或者说分辨好坏的一个年代,现实里的角色化身成故事里的自己,做内心所有为自己着想的,外表看起来是为大家好的事,用好老师的话讲,这是自私自利并兼有虚伪的行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该是这样的,这些自私自利的人在不耽误自己的情况下却完成了一件最无私的事,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居然还包括了CCAV的认可。我的内心开始兵慌马乱,你这么搞得话让我们这些从不知道AV是什么,遵规蹈矩的中等成绩听话好学生去哪说理去,去哪一版的政治课本里找哲学原理去。找不到说法的时候,迫不得已,我只好编说法。雷锋是社会主义大好人,我只好自己动摇起来对大好人雷锋等同志们的光辉印象,开始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坏人说雷锋不是十足的好同志,说雷锋仅仅是个爱背小挎包爱照相的文艺青年。以前我不信,CCAV给我的动摇让我可见文艺雷锋也不是什么多好的东西。雷锋要是个坏蛋的话,资本主义国家自私自利不见的比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办的利国利民的好事少,毕竟他们把用于宣传"雷锋"的钱用于炒作"贝克汉姆真的好帅啊"这种事情上了,注意宣传和炒作,哪个褒哪个贬。您让我产生雷锋若是坏蛋该怎么办的念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分子,您说这是一部向着谁说话的电影。您都不爱国了您能是好电影么?必坏无疑。

必坏无疑就是个不好的说法,太绝对,我活了二十七年,在同一个凭经验臆断臆想意淫的制度里,在我们一起敬畏这个制度无上力量的同时,请原谅我源于自然规律的物理惯性,向已经为电影<让熊猫飞>扔出去的那一个臭鸡蛋说, 一路走好您。"

《让熊猫飞》观后感(二):让某些中国人自嗨起飞

这些年以来,赵半狄老师的知名度早就跨越了艺术圈,凭借对国宝熊猫的非常手段的垄断,以行为艺术的方式一再行销“熊猫是我的”独有产权模式,同时挑战好莱坞的电影霸权,这也让国家有关部门和围观的老百姓无所适从,我们既然不能说你赵半狄和熊猫没有五毛钱的关系,事实上我们也没有这五毛钱的关系,更不能就去剥夺赵半狄老师对于熊猫的恋物癖般的痴爱,作为十三亿分之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也应该可以宣布“熊猫也是我的”,就好像国资委代替我们拥有国企一样。这一次,让赵半狄自嗨起来的,是以一次事先不够张扬的慈善活动为背景,以主动介入的行为艺术来推广熊猫飞的概念,一本正经的荒诞,让熊猫代言成为现实电影主人公,而赵半狄也以艺术家的固有身份成为电影界的新导演,那些小演员也以真实的姓名来出演半纪实半虚构的电影里的角色,这就是一再失真的当前社会的一次实验。

“看!飞机!”记得,小时候天空还不灰,偶尔能看到飞机就很开心。如今,灰机已经司空见惯,就如同一再被过度消费的熊猫、申遗、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类型的电影和名目不同的愤怒——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在割喉战的当下,我们处于信息的海洋之中,精华与渣滓紧紧依靠在一起,即便是五六岁的孩子,每天接触的信息量都远远超越70后的童年太多太多,绝大多数孩子早就学会了在现实中虚拟的表演着,从幼儿园和小学开始,就明白在陌生人前、镜头前需要表演,《让熊猫飞》里太多的孩子正常而不够自然的诠释着角色,这也正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黑白两色的熊猫也在他们在奥数班、占坑班、《新闻联播》、班会、喜洋洋和灰太狼的空隙间熟稔接受的信息——熊猫是活化石,是中国的——至于本来就应该属于全世界这一点,似乎不需要去格外的思考,正如以前我们可以一边唱“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一边再高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熊猫就这样被中国人占有。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自豪于是熊猫故乡的乡亲,你我既然如此,赵半狄的过激性占有欲望,也可以被理解,至于许可、同情与否,那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赵半狄。

熊猫的自然产地在中国中部偏西的密林里,在漫长的岁月里,孤独的存在着,吃着不开花则已一开花就要挨饿的竹子,直到被人类发现,然后蜕变和兑现出太多的社会价值、人文蕴涵以及国家之间特别的友谊信物。“让熊猫飞”也就是让人类的欲望飞,法国学者雅克·拉康说“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熊猫很幸运成为人类欲望选择的重要符码,一再被消费、阐释,生产出从贫瘠时代到物质过剩时代的精神溢出价值,于是熊猫将会继续被圈养和繁衍下去,然后再贡献和读解、推广出更多的价值和价格来。

《让熊猫飞》观后感(三):混沌的雾霾让中国社会有一种真切的渴求:新鲜的空气。混沌的中国电影有一种潜在的饥渴:创新和惊奇。

混沌的雾霾让中国社会有一种真切的渴求:新鲜的空气。混沌的中国电影有一种潜在的饥渴:创新和惊奇。

在众电影评论家们津津乐道地大谈中国类型片的不成熟,并将所有拥有成功票房的电影归结为类型片的成功的时候,价值评估系统逐渐僵硬了。超市货架虽然方便,但总是显得不鲜活,生活是多么的血肉么糊啊!

有些电影生来就是来粉碎类型的,正如这部电影《让熊猫飞》。

《让熊猫飞》不是一部传统的喜剧电影,观看该片绝对是一次奇特的身心体验。

整部电影由30多个精彩桥段接龙递进,以庞大的格局来表现从少年到成年,从个体到社会互动和错位。影片隐喻当前中国社会的生动和多面,同时也呈现当前社会价值取向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让熊猫飞》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奇片。

《让熊猫飞》观后感(四):《让熊猫飞》在笑声中讲述奇特慈善事件

2013年的中国电影像是买上了高速公路一样,每个月都在缔造着不同的票房纪录,观众人次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中小成本影片成为今年的重头戏,屡屡上演以小搏大的市场精彩案例。中小成本电影的春天来了,市场活了,在这里也不禁要问:“关注普通民众生活的电影还有吗?”

《让熊猫飞》作为一部讲述公益事业的电影,也给予了中国电影行业的一个提示,毕竟我们现在商业片太多了,可以说达到了泛滥的地步,商业片越来越脱离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观众只是在视觉盛宴中享受感官冲击罢了,看完就罢了。《让熊猫飞》作为一部带有喜剧元素的影片,能够在笑声中讲述一个奇特的慈善事件,这一点很不错,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从这一类现实题材中,能看到人们更为真实的生活。

很显然,现在商业片如潮水般涌上院线,无商业不电影的时代,任何电影都要有商业卖点,但赵半狄从画家转型做电影导演却要拍一部无关商业的电影《让熊猫飞》,影片的故事并不复杂,就是讲述几个孩子为了给老人们筹建一座养老院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算是一部传递正能量的电影。不过赵半狄毕竟是第一次当导演,电影语言比较生疏,这一点仍然需要提升。

电影应该具有不一样的社会功效,并非让电影一定要成为教育人的工具,但市场也需要一定数量的现实主义题材,这样才能和商业片达到一种调和的作用。即使像美国那样的商业片大国,每年也有很多高质量的现实主义题材,并且都是中小成本影片。目前中国电影在商业片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但此时更应该鼓励更多的青年导演拍摄现实题材,因为商业片再强再好也会有式微的一天,适当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故事是必须的,但如果讲好一个现实故事仍然需要反复推敲,因为让观众走进影院始终是任何电影都必须面对的第一难题。

《让熊猫飞》这一类现实主义题材不应该和商业片在同一个市场环境中生存,发达国家的电影市场会有不同的放映空间,目前我国的电影院线存在的问题就是只给单一的商业片充足的支持,文艺片就只是简单放映几场或者不放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建立有长效的文艺片院线,给喜欢此类电影的观众一个观影平台,这样就能让更多的文艺片和现实题材作品有很长的市场生命力,这一点是市场急需改观的问题。

《让熊猫飞》观后感(五):看了半个小时,感觉这部电影讲的是少年精神病患者放弃治疗的故事吧。

造熊猫变形金刚的孩子全家都患有精神病是肯定的,至于那个任老师,一时还看不出来,我更倾向于他只是为了配合这个悲剧的家庭假装支持他们造熊猫人,过节的病症应该是重度妄想症,做梦都做的那么高端,居然出现个说英文的变形金刚。任老师无疑是想控制他的病情,从剧情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过节还是有点正常人的思维,并非无药可救,影片开始时他拿着一根冰棍问谁想要,跟了一队人,最后却把冰棍给了路边的一位痴呆女,这分明就是饥渴营销啊,这货是卖小米手机的吗?为了不让父母影响孩子,老师提出让过节参加世博会,换个环境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改变,究竟过节能否痊愈呢?估计后面的剧情会交代。

同样被妄想症困扰的还有那个叫艾泽乐的孩子,先是觉得世界上有熊猫人,后来因为另外一名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怂恿,又幻想自己成为了主持人,不过他的遭遇还要好些,首先遇到了自闭症患者舒词,两个人初次见面的场景像极了不暗男女之事的青年入洞房,扭扭捏捏的,这是否暗示他们最后会走到一起?后来又邂逅了多动症患者高明丽,一个精神病患者能有这么些小萝莉陪伴,相信病情会稳定的,最主要的是他父母悬崖勒马,觉察出了他的病情,影片的后半部分应该会介绍他接受治疗的情况。

《让熊猫飞》观后感(六):六一《让熊猫飞》观后感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奇片。这是百度百科上介绍的第一句话。细细品味,确实如此。

虽然剧情很平淡,戏剧冲突不够,虽然表演很稚嫩,演员有随时笑场的感觉,虽然配乐很不专业,总觉得是在瞎配一气,虽然摄像很蛋疼,像是拿着DV拍电影。但是确实有点料。

首先,这是最近几个月里面惟一一部有点现实意义的电影,其他像美国科幻、西部牛仔、中国梦想、怀旧青春、小三翻身等电影,讲的故事真的只是故事,离你我太远,本片半纪录片,讲的故事也差不多都有原型。还原的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场景,像收废品的家庭,初中的校园,怕考试的孩子,捡破烂的奶奶,真的就是我身边曾经出现并依旧存在的场景,为这点真实,给一星。

其次,全片正能量颇多,像儿童的执着和纯洁令我辈成人反思,像对创造力的重审与宣传正是当今中国教育所欠缺的,像对动物的保护,像对公益事业的探讨,像对中国崛起的信念,像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揭露(孤寡老人问题、房价问题、郭美美事件)等等,都是看完之后值得回味的。我总觉得,一部好的电影看完之后必须是让观影人有所触动或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的,这个片子有。为此给二星。

一句话总结:美国大片就像路边小姐,可以让你一时爽快,但爽完之后就忘记了,此片就像糟糠之妻,虽则形貌丑陋,但是却会平淡的驻你心间,让你长久玩味。总体推荐指数三颗星。

补充:话说这是我的第一篇豆瓣影评,话说这是我和端口一起看的第二部奇葩电影,话说其实这部电影开始20分钟后我们才进场,话说我们竟然看的是六一首映,话说这部片子虽为喜剧,但它的笑点不在剧情而在演员的表演上。好吧,我承认我看了一部奇片。就当是我和端口妹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六一儿童节吧。

《让熊猫飞》观后感(七):孩子得喜感大人得快感——罕见的全龄化电影

几乎可以断言,所有观众在看完《让熊猫飞》之后都能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这部电影是非常罕见的,有别于我们曾看过或知道的大多数中国电影,甚至是全世界的能上院线的电,都不曾从这个角度做得如此特立独行,其形态、创作方式和表现力,在一块未有人开垦过的荒地上竟然种出了一部罕见的全龄化电影,让孩子们在奇思妙想中得到喜感,大人得到恍如进入新世界的快感,再加上一座孤老院的附加值,显得如此崭新且生猛。

或许很多人都略有了解,影片导演赵半狄并非电影科班,而是一位有着鲜明文化立场和艺术追求的画家、先锋艺术家,也是一位拥有主流价值观但作品总是与主流背道而驰行为艺术家——这个说法看起来有些矛盾,是因为“主流”这个词汇在不同的时间、情景和人物中,有着不同形态的定义。

因为创作的方式如此于众不同,《让熊猫飞》更像是一次有关电影的行为艺术,把熊猫放在一个文化人文和社会化命题的基础上,调动两万个九零后和零零后孩子的奇思异想,启用一大批不是演员也不是群众演员的演员,演绎了一个向大熊猫文化致敬的大行动,除了形成一部很真实又很虚幻的电影,并在电影之外贡献了一座货真价实的孤老院,戏里戏外看,都堪称一次疯狂的行为。

这个行为本身并不是多么宏大或艰难,也许换一个人或组织来做,能做得更像模像样,更吸此眼球,可是除了《让熊猫飞》,并没有任何一部影视作品来做这件事,赵半狄就是在第一个在电影圈里吃螃蟹的艺术家。他把镜头对准一群孩子实现梦想的历程,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给设置重重艰难和让孩子提前尝试的世间百态和成长滋味,而最终,百般滋味化作彩虹般的喜悦,带子给观众不同以往的心灵体验。通过电影,孩子所能体会的可能是成长的快乐,梦想的甜美,以及甜美背后的苦辣酸甜,大人则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进入世界奇妙物语般的情感冲击,并导致快感。

因为独特的创作方式手法,不同以往的心灵体验,《让熊猫飞》变成了一次近乎行为艺术的艺术创作,不仅把这样一个常人无法构思的故事拍了出来,还拍得很有形式感和感梁力,并且能够了成功公映。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说,从第一个画面出来开始,赵半狄对画面的感觉,对艺术呈现的迫切,都令人很有感触,对于一位艺术家用艺术的形式做出一次行为上的呐喊,对本土文化的捍卫,对观众的尊重,对艺术责任、社会责任的承担。

关于这部电影,其实今天并不能有一个相对准确和客观的评价,评论是一个比较的学问,可是今天,面对《让熊猫飞》,我们缺少参照物,而它的意义又很大呈现游离于作品通常的声画、主题类型之外,它的成或败,八成要留待一年后甚至更久才能揭晓,所以,今天的我们就无需更无聊的把谈得更多,不管银幕上的《让熊猫飞》的票房能不能飞起来,只要孤老院能好好的经营下去,我们就有理由支持这样的作品。

《让熊猫飞》观后感(八):《让熊猫飞》,让爱心、创新一起飞(图)

《让熊猫飞》注定是一部新奇特的国产电影,这部将于6.1公映的影片因先锋行为艺术家赵半狄而充满奇幻色彩.影片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及学生演学生家长演家长的模式都为该片披上了浓浓的“新、奇、特”特色。但就我个人而言,喜欢这样的风格与创新,至少在华语大片横行且一切向“钱”看的今天,这样一部旨在公益性质的电影实属难能可贵。

《让熊猫飞》故事并不复杂:以“熊猫”作为艺术符号,邀请全国少年儿童以熊猫为创作灵感进行不限形式的艺术创作,拍卖、募捐所得用于在黄河边建一座非常实用的养老院,以供养那些年迈却无家可归、无人可养的老人。《让熊猫飞》出发点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创新灵感,而落脚点则立足于公益慈善上。因此,《让熊猫飞》实际上是一次让孩子们(主要是90后、00后)爱心、创新一起飞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共有近3万名90后00后参与活动,尽管有人因家长阻止而失败,但更多积极参与活动的孩子都成功了,实现了“让爱心、创新齐飞扬”的双赢结局。无论是媲美美国变形金刚的中国版“变型熊猫”,还是一首歌曲,一篇作文,一次改装...都记录了孩子们创新过程的点点滴滴。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爱,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

《让熊猫飞》是部儿童片,是写给孩子的“关于爱心与创新的‘情书’”,但它也适合家长们看。影片不仅教会让孩子们如何去爱,如何创新,也让家长们明白,支持孩子创新,一切皆有可能。在这方面,影片给家长们上了深动一课。实际生活中,面对孩子的创新思维,有的家长不仅不鼓励,反而各种方式阻挠。以耽误学习为借口,以影响休息为理由,无情地将孩子的创新思潮“暗杀”在萌芽状态。但也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新奇特”想法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在金钱上,更在精神上。很明显,《让熊猫飞》是非常支持家长对孩子的这种鼓励的。

作为祖国的花朵,栋梁之才,孩子拥有“新、奇、特”想法,家长、学校、社会都该鼓励、支持。不仅如此,更应主动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创新,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尤其是当这样的创新与公益慈善爱心紧密结合在一起时,社会则应提供全方位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让熊猫飞》的故事就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范例。

《让熊猫飞》,让“爱心、创新一起飞”。影片不仅让观众看到孩子们的爱心与创新,更体会到孩子、家长在此过程中的成长与历练。坚持、恒心、挫折、锲而不舍、如何获得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失败后如何不气馁、面对同学嘲笑该如何正确面对,风雨之后见彩虹...如此种种,影片的每一个细节对此都有解读。

《让熊猫飞》不仅是一部“新、奇、特”的艺术电影,更是一部直击现实教育问题的纪实性影片。它为当下问题多多的孩子教育问题提供了诸多可以借用且立竿见影的方式、方法。所以,即使把它看作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片子也不为过。

《让熊猫飞》还是一部有着丰富内涵与积极励志意义的主旋律电影。它的人文关怀、艺术气息、现实意义是很多影片都难以比拟的。尽管这样一部电影在当今影市足以用“奇葩”形容,但要繁荣华语电影市场,类似的影片不妨可以多些,再多些!

《让熊猫飞》观后感(九):《让熊猫飞》:让艺术回归“童真”

(文/小义大道)

看完《让熊猫飞》让我对电影产业又有了一份新的认识,电影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原来还可以用这样的形式展现。毋庸置疑,在赵半狄的世界里,肯定是将“艺术”置为一切的重点与核心。所以,在他所执导的首部电影《让熊猫飞》中,早已远远的跳出了电影本身的那些条条框框,他可以将电影像“玩艺术”那样进行个性诠释。

除了片名“让熊猫飞”有些相仿的情愫,容易使人联想起姜文的“让子弹飞”,其创作背景、故事情节、演员阵容、表现手法、电影技术、核心价值……等等,都是目前为止我所看过的影片中最为特别、最为另类的。因此,《让熊猫飞》也有了“一部奇片”的称号!

这部奇片,最“奇葩”在赵半狄为了拍这部电影而苦苦的历经三年埋下其艺术种子,而且这粒种子的埋种不仅仅是为他自己电影需要,实际是为这个社会做了一场伟大的公益行动:以“熊猫”为主题,召集两万名90后、00后青少年通过想象进行创作,进而办展筹资创建一所孤老院。赵半狄的“熊猫孤老院计划”慈善事件不但让那些孤寡老人有了一个最终归属,能让老人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更是让那些怀着梦想敢于追逐的儿童们有了一次释放的机会!从电影常态的有了事件而进行故事再丰富撰写剧本到电影拍摄的过程来看,赵半狄却是因为想拍一部熊猫主题相关的电影而进行构思最后组织了一场有意义的公益事件。从艺术价值观来看,他并不是为了简单的拍一部电影,而是以电影为由搞了一次慈善性质的行为艺术!

“奇”二在于《让熊猫飞》虽然是一部“形”、“色”、“意”上均标准的电影,但你绝对无法将其归属于某一类型电影中。真实的事件背景让影片的写实手法有些剧情片、纪录片的影子;全片儿童为主演与核心的形式又有些儿童片的味道;那些奇思妙想带来的欢乐与幽默也有喜剧片的风格;而同时影片中也不乏那些跑酷打斗和爱情亲情的大量情节,动作片、爱情片也好像可以说;当然,透过故事情节之外的那些现实挖掘、反讽与人文关怀的最终意义,更有文艺片的风范!也许,这就是一位艺术家在玩味电影如艺术创造那样的结果吧。而这种创新,也为中国电影人打开了新的一扇窗,创作时不用始终如一的简单徘徊在某一类型上。

“奇”三是赵半狄用世界上最为纯朴、最为天真、最为善良的儿童视角,让他的电影别样纯真自然!影片中的主演是一帮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儿,对于他们来讲电影和艺术两个词儿都还没怎么理解够,更不用说提演员的演技二字了。所以,《让熊猫飞》中那些儿童的所作所为都是他们最真实、最自然的心理呈现。孩子们在“熊猫主题”上的各种创意,为孤老院努力付出、拼搏的精神,为实现梦想拼命创造的那股力量让人极为感动!更为特别的是影片中那几位主力童子军,是来自于单亲、贫困、中产以及富裕人家等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虽然他们的经济实力与条件不一样,但同是一股心的去追逐、创造、圆梦之情节,让影片无时不散发着天真无邪、纯洁质朴、活泼可爱、聪明善良的“童心”气质,而这一气质也还原到了艺术的本质。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是有真爱的!《让熊猫飞》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真诚之心,赵半狄的真诚之心!让赵半狄的梦想实现,也圆了孩子们的梦,圆了那些孤寡老人的梦,圆了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梦!也让艺术回归到了“童真”的美好,就像影片中那帮孩子一丝无挂的裸奔在河边的景象一样,纯洁无暇!

《让熊猫飞》观后感(十):《让熊猫飞》:电影中的奇葩 慈善中的怪咖

以熊猫作为全部艺术创造线索的的赵半狄绝对是一朵奇葩,即使在行为艺术家的行列也要算是一个怪咖,带着赵半狄基因的影片《让熊猫飞》无疑也是电影中的奇葩,类型片中的怪咖,这部半纪录体式的剧情片是对电影的一次“行为艺术”,也是对慈善的一次“行为艺术”,基于现实中的真实,在不受制约的形式下,艺术家插手电影,“用绳命”完成一次创作。

影片起源于“熊猫孤老院计划”——在该艺术项目中,两万名孩子以“熊猫”为主题,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作品拍卖后建成了一所孤老院。影片正是围绕这样一个奇特慈善事件展开,共计三年时间,完成了电影的拍摄,也通过孩子们极具创意的作品拍卖,最终实现了孤老院建设的完成。

因为有着纪录片的元素,影片的内容质朴而生活化,但又充满创作的张力,或教室或街头或床榻间或博览会,镜头一直在几个少年间切换,看他们是如何专注于一件在成人看来带着荒谬色彩的事情,这种和年龄,和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的矛盾成为故事发展的动力,如何获得理解,如何获得支持,对于无法预知结局的影片,也成了一件兴致盎然的事情。

孩子是最容易也最喜欢为梦想付诸行动的一个群体,成人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成全这些梦想,影片在追随这些孩子完成梦想的过程,充满了创意和生命的激情,更多的,则是呈现出少年应有的乐观天性和持之以恒,要知道,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存在一些无法衡量的阻力,创作上的阻力或者家人的阻力,都会产生让人放弃的无奈。

这样的阻力在这群“实名制”演出的小朋友身上同样也存在,影片从头至尾充当主持人的小帅哥,街头舞蹈的女孩,用废品进行艺术创作的男生,要创作自己歌曲的校园组合,想把老爸汽车捐献出来的一对发小……都经历着彷徨误解到被宽容和支持,但孩子的世界是简单和透彻的,有行动就有收获,所传递出的为梦想而战的勇气成为这部影片的价值核心,和建在黄河边上的孤老院一样,成为这次“行为艺术”最具象征意义的体现。

影片从开始就被贴上新、奇、特的标签,不光是因为内容,因为影片并没有繁杂的内容,他只是单纯的记录了一群孩子为梦想努力的过程,更多的还是这种形式感上的新奇特,影片改变了电影的属性,也让慈善变成一场奇特的行为艺术,古怪的记录方式也为这场慈善活动增加了看点,尽管过程充满艰辛,但无疑也凝聚了无数人的欢乐,在孩子们的笑声中,在赵半狄奇特的视角中,这些看上去奇怪无比的事,真的发生了。

    

上一篇:《小镇故事》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     

下一篇:《大西洋帝国 第四季》好看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