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虎虎》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虎虎》经典观后感10篇

《虎虎》是一部由查晓原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虎虎》观后感(一):你听过西海固吗?这是被联合国公认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震撼人心的纪录片。首先要赞美导演,谢谢你。如果没有你,也许未来几十年甚至更久都不会有人去碰触这篇土地。因为你的碰触,也许有一些人会看到这部纪录片,这些人中也许有一些人会萌生想要帮助他们的念头。再次感谢导演,你真的很伟大!

你知道西海固吗?你知道这里缺水到什么地步么?你知道这里的孩子上学都需要步行十几里的土路么?你知道他们步行十几里才能到达的学校还面临着随时被撤离的处境么?你吃过他们每天配着苦菜吃的黄米饭么?你听说过五六岁的孩子要做家里所有的活么?

这是一个坐落在宁夏南部山区、被联合国公认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我在西海固长大。跟他们不同的是,我住在城里,他们住在乡下。这几十公里的距离让我们密不可分,也让我们相去甚远。20年来,我丰衣足食,还吊儿郎当。他们紧衣缩食,却报答生活。我甚至没有去看过一次他们,我甚至没有像今天这般心痛的念着他们。

我要说,我爱他们,我爱这片土地。我深爱着他们,因为他们是我的弟兄姊妹。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哪怕它是深沟险壑。看着孩子们在地窖里扔着土豆打仗玩,看着孩子们热爱生活,苦中作乐,五六岁便挑起家里的重担,看着孩子们说着跟我一样的乡音念着课文,看着孩子们龟裂的手握着铅笔写下自己的名字,我感到震动,更感到心痛。我一定要变得更强大,然后尽最大的努力试着让他们脱离渺小。

你听过西海固吗?这是一个坐落在宁夏南部山区、被联合国公认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虎虎》观后感(二):《虎虎》:活着

“西海固,位于中国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的地带,是黄土丘陵区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阳、同心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它属于黄土高原的干旱地区,位于黄土高原西南缘,有着无数的沟、壑、塬、峁、梁、壕、川,属宁南黄土丘陵地带。这里年平均气温3~8℃,极端最高气温39.3℃,极端最低气温-30℃,全年无霜期90~100天,年降雨量200~700毫米之间,大都集中在6~9月,多冰雹,而年蒸发量1000~2400毫米之间,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干旱气候,水源奇缺。这里由于流水切割及千百年来的盲目垦殖,水土流失严重,除少量河谷川台外、大部分地方生存条件极差,且多发生其它各种自然灾害,国务院确定为重点扶贫的三西地区之一。”

以上的文字,是百度百科中关于西海固的描述,但就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却生活着一百五十多万的人口。1995年,康健宁在西海固拍摄了新纪录运动中的代表性作品《阴阳》:在西海固陡坡村,阴阳先生徐文章有自己独特的生存哲学,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传家,也迎合潮流教育孩子要“五讲四美”;但自己碰到的事情,他又有自己圆滑的生存哲学。在徐文章身上,有着传统中国农民的勤劳、世故、传承,所以这部纪录片也被誉为中国农村题材纪录片中最为深刻的一部。虽然康健宁着力于从一个人身上看到中国人,从一个小村庄看中国,但是,西海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极端的生存条件还是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阴阳》拍摄于1995年,东部沿海一些地区开始发生急剧的变化,但中西部的差距相对来说还比较小,所以西海固的恶劣的生存条件和自然环境成为背景,导演并没有刻意去展示。但10年之后,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西海固依然贫瘠,这让在此支教的查晓原深受震撼,他觉得在海原县九道村看到了“真正的西北,真正的中国乡村”,惊诧之余,他拿着摄像机,开始记录他支教的这个村庄。

2012年,查晓原再次来到九道村,他将摄像机对准了一个叫虎虎的男孩,虎虎当时6岁,在上学前班。虎虎是个命运多舛的孩子,出生不久就遭父亲遗弃,只能跟智障的母亲相依为命,但虎虎并未以此为意,他依然像其他孩子一样茁壮地成长:地上铺一些砖,就成了温暖的炕;砖头调换一下方向,就可以变成火车;在树上拴几根绳子,就可以变成秋千……极端简单的生活条件下,孩子用他们的视角、丰富想象力对抗枯燥的生活。没有电视,没有游戏机,没有ipad,没有汽车,在一个城里孩子的眼中,虎虎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可虎虎有蓝蓝的天、清洁的空气、呼呼的北风,而这些自然的东西,城里的孩子也难得一见。

关于孩子的影像,总是撩人心怀,因为每个人都曾年轻过。这部纪录片所对准的孩子生活本身,虎虎生风,掩盖了技术或者技艺层面的缺失:比如,整部片子缺乏一条明晰的结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缺少过度,极为生硬,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虎虎碎片化的生活片段,支离破碎。如果不是虎虎极为生猛的生活态度,不知道这部影片是否还能获得“凤凰视频纪录片大奖”。

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大江南北,抛开内容,精美的画面、纯熟的剪辑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虽然个人出资拍摄的私纪录片和央视大手笔的纪录片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纪录片表达方式和技巧的追求,总是没错的吧!如果跟康健宁的《阴阳》相比,《虎虎》的制作也显得极为粗糙。

查导初试牛刀,有这样的作品,体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但要想拍出更出色的纪录片,在技巧方面,尚需多下下功夫。

《虎虎》观后感(三):感谢爸妈

看完以后想感谢父母,尤其是妈妈。在农村养大两个孩子,并大概算培养成才,父母都付出了太多。里面太多的镜头很多都能与记忆中碎片一一相应,平时这些脑海深处的记忆,假如没有这部纪录片,也许很难再这么清晰的再现。

尽管过去时间有些久了,但这么干净的忘记确是不应该。眼睛被禁锢在二十岁的自己,忘记自己怎么前十几年是怎么样走过的,忘记自己的初心,忘记自己的责任,忘记自己到底是谁。

感谢导演,让我“亲眼”看一下童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的今天,家乡有很大的变化,富裕、走在城镇化的道路上了,但是环境污染、不适合人居住了。也许虎虎的下一代--再过二十年,西海固也能开始城镇化,希望到时候能保护好环境,不至于富裕了却要背井离乡。

《虎虎》观后感(四):身份

『身份』

去红螺寺之前,我看结束了纪录片《虎虎》,片子最后以小学生读课文而结束,“读了第十一棵《我想去看看》作者:王宝柱 妈妈告诉我, 沿着弯弯的小路, 就能走出大山。 遥远的北京城, 有一座天安门, 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我对妈妈说, 我多想去看看, 我多想看看。”

我认为这是一首诗,当时看的我泪流不止,后来我给姑娘说了,她说,你亏人,我说,屁话。

这部纪录片里的环境坐标在宁夏海原,虎虎玩耍的游戏我们小时候也玩过,游戏是一种模仿,为何它却能在不同的地方近乎相似地出现,我认为这和我们生存的环境有关,也就是说玩耍的游戏受环境的制约。

今早看一个同学的空间,看了他所有的说说和日志,他在怀念故乡,后来他没有发说说,而我却一直无法将乡愁放一个好的位置,我还知道,没有那么多忧思就是奋斗的开始。

我也明白了,我为何喜欢去天安门,这篇课文也压根没记住,它不仅是国家的象征,更是权力的凝结,每一次踏上广场都会发觉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思绪更是阡陌纷呈。这是勇敢,是权力的感觉。

男人需要证明这是我听得最深刻的话,如果实事求是做一件事,然后就会发现有太多的阻碍,这些障碍大部分是人为设置的。少林寺的功夫是一种脱敏的方法,手戳钢沙,头挨板砖,就练成铁沙掌,铁头功。

社会上的生存,为解决温饱奋斗,越练越强,就像铁沙掌,这是生存的必备技能,我们也认识到受捶是获得勇敢,变得坚强的必胜法宝。

虎虎家在山上帮着他母亲拉车,割草,刨洋芋,这是个五岁的孩子,在红螺寺我们一行五人爬到山顶,这是一种成就感,生活在山上,上山下山,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单调了就会厌烦,被征服了的东西就不会有成就感。

不论自然还是社会限制,我们都将去承受,谁能成为制度的受益者?以积极的态度受捶就是强者,以消极的态度受捶就是懦夫。

我总觉得有一丝希望存在,就像那些回忆的细节,既然厌倦是欲望的前身,尚且就把希望当作方向而不是目的,做成了一件事,就证明自己有能力,反之亦然,猴子懂得用棒棒砸坚果,不断受捶就会把自己变成一个伟大的工具,然后自己就不会再问,“我的逻辑是我的主人还是我本身就是主人”

感动终究是自己的,如果读书能像酒一样会醉,那是件好事情,小学一部分老师住在学校,有天他喝醉了,在校园里乱转,撒酒疯,社会课老师劝他回了屋,喝了两盅猫尿就出来撒野,来,我们继续上课。

以前只有文字,现在有了电子设备,然后我们会记住很多。

《虎虎》观后感(五):《虎虎》:爱和乐观就足够了?

这里是中国,宁夏西海固,2011年。

虎虎六岁,和大人一起犁地,拔糜子,刨洋芋,揪枸杞,拾发菜,挖甘草,拉车,背柴,喂牛,捡破烂,下绳套抓野鸡。晚上做梦都是赶羊时被羊抵,“吓得我汗淌呢”。

虎虎根本不知道苦。小米和包谷面做的黄米饭,只因掺了些大米,就觉得“香过火了”。挖甘草回来,掰一个干膜,用水窖里融化的雪水泡了,就着苦苦菜吃。生病了奶奶给捏一下,用碎瓷片刮刮就行。

虎虎玩得很开心,在野地里放火,在树上绑根绳子荡秋千,喂牛时拽牛犊的尾巴,用砖头搭“火车”、铺“炕”,拿树棍当枪使、当马骑,和同学“斗鸡”,捅蜂窝被蜂蜇肿眼。

虎虎的母亲麦尔艳,10岁时被骡子踢了,没钱看,慢慢就傻了。23岁嫁给一个60岁的老汉,怀孕五个月时,被丈夫在肚子上打了一棒,流产的胎儿被狗吃了。再嫁,还是60多岁的老汉。虎虎出生前一个月,父亲要把他送人,可以换五只绵羊。虎虎还有一个弟弟,养不起,送人。母亲带着虎虎回到娘家,害怕再怀孕,就结扎了。但结扎应得的几千块政府补贴却一分也要不到。大队里说:没男人就没钱。

虎虎不嫌弃自己的母亲,母亲对虎虎更是“像狗护儿子”一样。可是,有了爱和乐观,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

暑假过后,学校只剩下一个民办教师和五个小孩。一辆小轿车停在校门口,来人抬走了黑板,告诉老师下学期要撤掉学校。奶奶准备让虎虎下学期转到七营去念书,自己跟着去租间房子照顾他。奶奶不放心让虎虎的傻母亲带,可母亲更怕儿子“被人叼去”。她不知道要下学期才转学,半夜里偷偷带着儿子去了七营。

我一直庆幸自己有过20年农村生活经历,现在才发现,能有这种庆幸只因我当初的情况根本算不上穷。我们总是听说某个成功人士的贫寒出身,却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人苦苦挣扎一辈子,终被穷困吞没。虎虎的奶奶说:我们两个活着,把虎虎的媳妇儿瞅上,把麦尔艳叫虎虎养上。爷爷说:“胡大(真主)不要命了,为主的不要命了”,叫咱们活那么长时间?

影片的结尾,孩子们朗诵一篇课文: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

当虎虎走出大山,看到现实中的巨大差距,他,一个误入都市的农民,还会保有在偏远封闭的世界中培养起来的乐观吗?

《虎虎》观后感(六):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

下午去复旦新闻学院看了两部纪录片,査晓原导演的《虎虎》和《两个人的村庄》。

阶梯教室的空调打的很足,又恰逢室外开始电闪雷鸣,再加上不加修饰呈现的生活让我感觉越来越沉重,看到后来很是悲哀。

虎虎是村子里的小男孩,拍摄的时候六七岁的样子,在上学前班。他跟弱智的母亲,姥姥姥爷以及舅舅家的两个女儿生活在一起。片子大概记录了他们半年的生活,从冬到夏,还夹杂了一些回忆,便于观众理解一些背景。许多观众,包括张真老师,在放映后的交流中都提到被虎虎和母亲之间的交流所打动,同时因为自家小孩跟虎虎的年纪相差不多,观影的过程中总感到有些紧张,担心这样一个结构紊乱的家庭万一其中一个出事了要怎么继续生活。我平常也是一个喜欢操不必要的心的人,但这次真没这方面的担忧。这个小男孩很可爱,生命力顽强,勤劳聪明,甚至有点睿智了。

片中有一幕,虎虎妈妈没有好好放羊而是带着虎虎瞎吃东西了,导致虎虎呕吐发热,他姥姥就在隔壁屋那笤帚打他妈,两个人还对骂。小虎虎得知这件事后站在门口喊,妈,你都听我奶奶的,你都听我奶奶的。这个小男孩,算是早熟了,家里的情况他都清楚。这两天看新闻,北京9对练摊小女孩的父亲被打,有专家说小孩目睹暴力事件,容易造成性格扭曲。也不能说城里孩子娇弱,他们的成长环境就赋予了他们这样的性格,敏感,对尊严格外看重……这个小虎虎呢,我注意到几次他姥姥跟别人聊天说到他妈时他都在旁边睁着大眼听大人说话,而说的内容居然是他弱智的母亲如何走丢十天半个月之后在外遭人欺负回家肚子就打起来之类的事情。耳闻母亲在外遭人欺负,而且是多次,甚至生下来的小弟弟都要送人,这样的危害对一个幼童而言应该不会比目睹父亲被群殴小。至少在我看来,母亲在小男孩心中的圣洁和父亲在小女孩心中的高大一样神圣不可侵犯。我们都无法忽略掉在课上当老师教到拼音b-a爸爸的爸时,虎子无法张开发声的嘴,所以更为心折于他回家后看到母亲做完结扎手术躺在床上吊水时的泪痕,伸出小手轻轻擦拭的温情。

幼童的世界总是充满欢乐的,再多的在城市人眼中的不幸都无法遮掩去虎虎享受到的快乐童年。他和表姐妹一起过家家,用砖在院子里垒个炕,躺在上面望天,又突然惊起——啊,忘了烧炕了。一起在炉子里煨土豆吃,将土豆排成一列练习数数。扮演老师学生上课玩。结伴做家务等等。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用一颗快乐的心去做感染到我们这些看的人野笑声不断。当然还包括两姐妹怂恿他去捅马蜂窝结果叮了满头胞。

他的未来也会有烦恼,而且就在不久的将来。图一个明天他要继续读书,而村里的学校马上就要撤了,去镇上读书还要租房有人照顾他。。。一下有了城里人类似的烦恼。

《两个人的村庄》,真的是两位共有着两只眼睛三只手的老人在最后守护的村长。用主持人的话说,那是乡村的挽歌。老人的生活很孤苦,絮絮叨叨讲了生活的许多事,剧情无法三言两语讲清楚。但老人坐在镜头前聊自己的一生时,很有点《活着》中福贵跟作家讲述自己一生的那种感觉。这个老人一生不幸,到头来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还好有一个沉默的老伴始终相陪,是最贴心的安慰。

有观众在交流环节表示生活和采访交织在一起感觉有点怪,啰嗦。我当时也觉得剪辑的不够流畅,还想起《恋恋风尘》中那个阿公来,人家就是边哄小孙子吃饭边发表意见,边种番薯边高谈阔论,笔墨简洁,不用多余的画面就将形象塑造的很深入人心。后来查导解释说,农民的生活就是这样,他可能闲下来的时候会咯嗦两句,也并不一定是有意见,就是说出心中所想,而干农活的时候就是一头扎进地里,闷声不吭的只管做活(当然还是会嚷一下腰酸背痛)。我一回想,觉得我爷爷也真的是这样的,便觉很信服。确实,虽然《恋恋风尘》也是一部平淡叙述的故事,但那是一部回忆性质的电影,他确实需要塑造一些记忆中的形象,而查导的这两部片子,他都不是为了塑造什么形象,甚至也不是要表达什么想法,他只是很简单的记录下一种生活,然后展现在观众面前,看大家都能提炼出怎样的故事。所以影片最后,都会出现“谢谢观赏”四个大字。

关于好几个观影者表示的为他们生活的担忧,对他们精神面貌的不解,以及导演最后用一句话概括回答的那句“那就是穷人的生活”,我觉得借用余华在《活着》一书的序中的一段话可以很好解答:

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福贵经历了多余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甥,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虎虎》观后感(七):母亲再傻,对儿子来说也是一片天

纪律片《虎虎》

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庄,说是山,其实就是连绵起伏的黄土梁,如果下雨可以在上边种庄稼的,长不长只有老天说了算,片子的主人公虎虎就生活在宁夏腹地的这个小山村里。

从地域上看,虎虎家的生存条件是相当艰难的,这里做饭洗漱用的水全靠家里的一口水窖,水窖储存的是下雪后收集起来的雪水。处在山凹里的小村庄,出门是一件麻烦事儿,笔直的路非常少,尽是窄窄的山坡道。因为少雨水,这里只适合种土豆,所以饭桌上常年是土豆和粗粮 。

虎虎是勤快的小男人,虽然只有六岁,家里的活计一样都没落下。喂牛时,因为个头儿不够高,只有爬上牛槽,才能把草填进去。填草料的瞬间尽显小孩的天真,一捧扣在牛头上。高高的土破上一个瘦小的身影在挖甘草,一铁锹一铁锹挖的认真、起劲儿。跟妈妈放羊、磊墙、挖土豆,虎虎在农村艰苦的生活中过早的承担起男人的责任。

虎虎很淘,和妹妹们闲玩儿,看到黄土坡上的马蜂窝有马蜂飞进飞出,他非要拿着小棍儿去捅两下儿,忙碌的马蜂被惹怒了,飞出来报仇,随后虎虎的眼被蜇肿了。家里的小牛出生不久,他时长把牛尾巴当绳子玩拔河,疼的小牛呜呜的乱叫。

虎虎是善良的、懂事的,因为妈妈心眼儿‘不够使’,跟奶奶说话经常顶着,说话也很楞,有一次,妈妈竟然和奶奶打在一起。虎虎跑过去,即害怕有着急,焦急的妈妈说:妈妈听奶奶的,听奶奶的,奶奶说干什么就干什么。。。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妈妈又有点傻,但片中的虎虎是快乐的,大山是他的游乐场, 随时随地可以和伙伴们在一起玩打仗。他也可以从家里的羊身上找到快乐,能征服大羊,骑上羊背,让他乐此不疲。和舅舅家的两个妹妹玩过家家,在地上铺一层砖,把衣服脱掉当枕头,生活中的大炕就出来了,不够热?再加个灶。馋了,从窑洞里端出一盆土豆,放在煤炉子上烤,香甜的烤土豆让三个小孩儿美美的打起了牙祭。寂寞了,在园里的果树上栓跟绳子,荡荡秋千。

虎虎妈妈虽然智力上有点缺陷,但在农活上从来不输给任何人,抱括男人。农闲时,虎虎妈带着虎虎去挖草药,口渴了喝点自带的雪水,饿了吃点干膜,傍晚时分,虎虎妈妈会背起小山似地草药下山。农忙时,虎虎妈妈站在爬犁上,手拉缰绳,自己驾驶着两个牲口耙地,这驾驶并排的两个牲口可不轻省,何况站在爬犁上还要掌握平衡。还有一次,不知道虎虎妈妈从哪找到了一个旧家具,陡峭的黄土坡上,虎虎妈拉着平板车,上边绑着一个笨重的大木桌,弓着背,一步一步吃力的爬陡坡。她是一个能干的女人,一个充满母爱的妈妈,一个痴傻的女儿。

印象深的还有村里的老医生,他是一个眼界比较开阔的人,一次给奶奶来看病,问虎虎妈结扎后上面有没有给钱,奶奶说:“上面说啦,没有男人不给”。老医生说,那你得去民政局里问问,这该有的补贴,民政局得有个说法。抱括和代课教师的那段对话:“你还一个月挣500块呢,没找人活动活动,500块还不如出去打工呢,你要是家里有人,不早就转正了”。老教师说,只有这样了,咱父母都没背景没靠山的,人家有背景的人,上小学时,就给把工作给定了。在村民们遇到困难,妥协时,老大夫站出来,给大家出主意,找门道,是村里的能人。

片子刻画的虎虎生动鲜活,能干、懂事儿、淘气。虎虎的妈虽然一生坎坷,片中依然刻画出了她作为母亲的伟大,描绘出一个愚拙、本分、勤劳的农村妇女的形象。有见识的老大夫、守住清贫的代课教师,一生操劳的爷爷奶奶。片子内容丰富饱满。

《虎虎》观后感(八):世界

一部描述西北地区贫穷生活中一个叫虎虎的孩子的生活,而实际上纪录片只描述了贫穷,到并没讲述贫穷。

值得一说的是看这部纪录片的环境,当时和朋友参加了一个私人沙龙,大家围坐着看完纪录片,然后有模有样的品头论足。大家端着茶杯摇摇头说真可怜,然后两眼放光饶有兴趣的说要是导演能持续跟拍,真实表现虎虎长大就好了。众人纷纷点头。和朋友尝试着在人群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家都以太年轻回绝了我们。这让我想起了一张摄影作品,画面之前是一个瘦弱的黑人小孩,饿得跪卧在地上,在他身后几米的地方,一只秃鹰盯着这个孩子,等待他死后自己能饱餐一顿。最后,照片获得了至高的摄影荣誉,而摄影师却因为没能及时救活小孩而在诋毁谩骂声中自杀身亡。我们一屋子人就好像西装革履道貌岸然的坐在餐桌前,吃着人肉,并严肃认真的讨论着人权一样。

结束后我们就离场了,两人各自耸耸肩,好像之前那个世界和我们没有一点关系。

也许是我想得太多。

    

上一篇:《博物馆的秘密 第一季》好看吗?     

下一篇:《大宋传奇之赵匡胤》经典影评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