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沙漠驼影》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沙漠驼影》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沙漠驼影》是一部由约翰·卡兰执导,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 亚当·德赖弗 / 艾玛·布斯主演的一部传记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沙漠驼影》观后感(一):旅行,是为了什么?

怀着很高的期待看这部电影:《tracks》,豆瓣评分7.2,中等评价,网上评价均不低,一个女子,从澳洲艾丽斯斯普林顿出发,和一条心爱的狗、三条驯服的骆驼一同横穿澳洲沙漠来到了太平洋西海岸。

途中肯定发生了很多事情,在我的脑海中应该是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可是电影中展示出的却有些索然无味:一个闪念,一场看不清楚的恋情,一段跨越了沙漠的行程,除此,我没有看到更多的内容。

1. 结合自己经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好的路线、地点,当然也就不乏在路上的人,可是这些人又有多少是值得我们尊重并能从中汲取营养的呢?

我和同学也曾一时冲动骑行过最美的风景大道川藏南,见到了壮丽风景,也遇见了我的初恋。但,平心而言,由于我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对文化,风情,历史,地理等角度没有纳入我的观察,只是为了骑行而骑行,现在回想,不免太狭隘了,对不起这一路的辛苦。

到达拉萨之后,也看到了很多骑行者和搭车客,各种各样的人,可是现在看看他们并没有太多让我学习的地方,倒是我身边的同事以及当时的骑行者猫哥,小林,赵哥让我受益颇深。

我不知道《tracks》的作者是不是和我当初有些类似,但是在这部电影,我并没有看到她所谓的收获,仅仅是走完了全程而已!

2. 结合我看到的

前一段时间看游记,同样的路程,作者却从人文,地理,饮食,风俗,建筑等角度写出来洋洋洒洒N万字,后来集结成书。同时在路上不断拍摄、记录。

可以推测,作者在出发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留意路上遇到的人,发生的事,自己的感受,不断更新自己的“地图”,这也是一种选择,二者相较,立意高低自现。

3. 结论

所谓旅行,就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自己住烦的地方到一个别人住烦的地方?现在我不敢苟同。

旅行,就应该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和见识,不仅做好吃苦的准备,同时要做一个有心人,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不断更新自己的世界。

以前,我羡慕小圆的生活,我知道我没有能力去做,或者我承担不起那样做的代价,可是现在我感觉我不愿意这样做了,因为如果我没有打开心智,怀着看到了,听到了,遇到了,然后过去了的心态去的话,即使周游了世界,那么我还是那个我,并没有更新。

所以现在的我就是打开心智,去学习,这样,天天都是旅行,天天都有收获。

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

《沙漠驼影》观后感(二):怀揣理想面对现实时,没有谁比谁更高尚

第一眼就觉得跟Into The Wild有些像。后者大概两年前看过,三遍,触动很大。至今还能想起里面的一些细节。

感觉两部电影的相似点太多,我是说过程。Wild的主人公没有Tracks这么幸运。当然两部电影都是改编自真实的故事。

还有Wild的配乐简直了,Tracks感觉要差点。

罗宾坚持要独自一人从澳大利亚中部穿越沙漠到达印度洋。她说她知道自己不是专业的探险家,但是她还是要去,别人问她问什么坚持要去,她回答为什么不。

其实想去就已经是很好的理由了,所以导演一直在影片中贯穿的关于罗宾童年的回忆,每次我都感觉没有必要而且牵强。罗宾完成穿越后写了本自传,我想这些童年的阴影应该是来自这里。但我想如果影片不说明原因,或者至少不这么生硬,反而会显得更自然和真实:就是想去,而且去了,并且回来。就这么简单,不是挺好。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你知道只需要暂时战胜它就可以获得安宁和平和,但是这安宁也只是暂时的。

我一直想到马克思讲的“人是社会性动物”,特别有道理。由于能力有限,每个人都必须依赖他人才能生存。但人又有很强的自尊或者自负的倾向,有时候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这就是为什么罗宾出行前要寻求国家地理杂志的资助,但又跟杂志派来的摄影师就多长时间来拍(打(补))摄(扰(给))她一次而讨价还价。

不能不拍?不行,杂志要吸引读者。不能不联系杂志?不行,长途穿越要有合适的装备。那既然如此,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穿越(一开始的目的)是不可能了,那这一切还有什么意义?我觉得意义就在于,她去了,至少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去尽量避免别人的打扰。

这就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想法和现实的差距时时候所能做的吧。我觉得比那些胡乱揣测别人动机,或者对别人坚持自我的行为妄加评论的人,可爱得多。

但是我觉得导演把记者和游客拍得有些太肤浅了,就只是作为衬托,或者作为现代社会肤浅一面的缩影。但不正是这些人,这些拼命工作之后,有时间有钱出来旅游的人,为主人公的旅程买单的吗(间接)?更直接的,那个土著向导,直接吓唬游客要钱。所以这个社会并没有谁比谁更高尚,你可以追求你的只有对自己才有意义的理想,甚至不惜生命;但你却必须借助别人的力量,而这些人可能只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才能够帮助你。所以当他们拿着相机来拍照求合影,罗宾可以觉得烦,但是导演,还有什么可批判?

或者说,要不是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哪来的人拍这电影?因此,只是怀揣理想面对现实时,人们的选择不同。大部分人选择妥协,所以我们想看看那些没有妥协的人是怎么样的。看过也就算了。要是所有人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反而大家都实现不了。

实在忍不住想跟Wild再比较一番。

1. 都是计划好久的“不可能”的旅行。一个要去Alaska,一个要横穿沙漠。

2. Wild是真正的独自一人(所以挂了)。Tracks是有摄影师不时来拍照。

3. 路途上都要靠给人打工。农场,酒吧,骆驼农庄。

4. 路上都有各种好心人帮助。而且主人公可能跟这些陌生人反而更加容易相处。

5. Wild中别人的忠告:射杀猎物后要迅速处理不然会烂掉。Tracks中:看到野生骆驼直接开枪。

6. Wild中最难忘的镜头:熊遇、裹在睡袋中等瞳孔慢慢放大。Tracks中:暂时没想到。

7. Wild中的配乐真的特别棒,个人感觉。

《沙漠驼影》观后感(三):只有指南针,狗和骆驼的平静旅行

曾经几次点开这部影片的链接但都没有下载,名字以及简介并没有特别吸引我去看它的地方。偶然间下载后决定看一看,但也没有抱着很大的期望,比如像那些宣传过度的商业巨制一样。影片一直都很平静,正如原著里面一样,一直都很平静,广袤的沙漠里,反倒是突然间冒出的游客以及蹲守的记者显得非常突兀以及不合时宜,但又是这种不合时宜显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长时间孤独所带来的对陌生人的无端排斥。这是一部旅途作品,与公路电影不一样的是,公路电影总是有一条修好的公路,开上去就是了,不出极端情况,人就是安全的,肯定会到达目的地。而在沙漠中不一样,没有路,只有指南针以及相伴的狗与骆驼,指南针丢不得,狗与骆驼到最后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寄托。作品中的爱情桥段略显唐突,但又是生活需要,故事就应该这样继续发展。主人公说自己有时候迷失,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只是知道自己的父亲曾经横穿非洲,仿佛她要证明一些什么。但是她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到达目的地,有这个目标,每天她能够起床,进餐,行走,露营…,继续着一个生命应该做的所有活动。也许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也是如此,一件事情做下去就会有结果,是自己想要的结果,是对自己的一种证明,一种认可。没有修好的路,也会有‘野骆驼发情’似的意外,保护也许需要工具,但是更多的是靠自己坚强的内心迎向这些意外。看似是影片中的男记者在路途上放好水箱从而她才能够走下来,但是他为什么这么做,我认为他是对她的敬佩,他做不到,给他几头骆驼他也做不到,因为那不是他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依然是她个人的胜利。这个世界我们总说团结力量大,但是我们是否忽略了只有个体强大才能够团结。这部作品是一个人的故事,作者也许只是简单记录了旅行中的点滴,但是这种平淡的叙事手法却能够让看客在每一分钟都在思考问题,思考旅途的问题。

《沙漠驼影》观后感(四):旅行是种病,宁死也不治

一个二十几岁的女人,带着四头骆驼和一条狗穿越澳洲沙漠,最终抵达澳洲西海岸。

类似的电影还有《荒野生存》《天涯沦落女》《与个人无关》,主角都是一个略带神经质的人,为了逃避现实或者心理受创后独自旅行。

他们的结局都是死亡,有的横尸荒野,有的途中被强奸。

沙漠驼影与以上几部比好像顺利的多,女主既没死,也没被强暴,还被国家地理杂志一捧成名。

从男主角出场时,我就在想,他俩会不会搞到一起。

一个是旅行者,一个是国家地理杂志记者,半年多的行程中碰面四五次,都是年轻人,一个干柴烈火,一个血气方刚,俩人不做爱一次似乎都不合乎常理。

果然,两人在第二次见面时就滚了床单。

这样的剧情我没有失望,甚至可以说,滚到我心里去了。

也许俩人一旦发生关系后,陌生人总能一眼看出他们之间的微妙。

在草地上跳舞时,一个老女人问女主:你丈夫不好吗?

女人立马否决:他不是我丈夫。

给她提供过帮助的男人说:你男友拍了一些不该拍的私密照片。

女主也是悻悻的说:他不是我男友。

多么熟悉的对话:

——She is your girlfriend?or your wife?

——No,No,We are just friends!

他们好像在向这个世界宣告,他们极力撇清和对方的关系,多么脆弱啊。

澳洲的风光美丽不可方物,无垠的沙漠,寂寥的落日,蓝得浓郁的大海,还有给予施舍的老夫妇的房子,好心带路的艾迪,垂着奶子的妇人,骑骆驼的小孩,美好到宁愿一直活在这片土地上,死不足惜。

最主要是无人管制,随便裹件衣服在身上,也可以赤身裸体,脚上一双破烂的鞋子,吃很少的食物,终日见不到一个人,自然不必考虑社交问题。

女主过了半年多这样的生活,当面对一大批记者的镜头和话筒时,她怯懦了,像头野兽般躲在树丛里。

她早已疏于人类,无法用正常人的标准来评判她。

她的事迹被报道而出,推崇到一定高度,把她举向光新亮丽的舞台,带来的除了盛名,还有财富。

她就势写了一本畅销书,然后拍成这部电影。

如果她没那么幸运,如果她和大多数旅行者一样,结束完一段旅程后就回到之前的生活,这个女人又会活成什么样子呢。

《沙漠驼影》观后感(五):这种旅行真的对吗?

影片呈现的都是正能量,但此刻我却想着另外一些问题。

关于冒险式的旅行,媒体甚至整个人类世界都为之欢呼,是人类精神级的极致追求吗?武功已经够高,但却要更高武功,不惜游走在入魔毁灭自身的边缘。这到底该怎么理解这种行为,又怎么理解世界为之的欢呼?如果女主最终是死在了沙漠里,人类世界又当该如何反省?

曾看到过一些穷游的事件,或许境遇不如本片女主,甚至失去了生命。

新闻也开始充斥着旅游婊、在本就贫穷乡民的家里蹭吃蹭住的旅游屌。

究竟什么样的旅行方式,是人类世界或者说是媒体人该传播的价值观?

只是想着要认识外面世界的时候,如果不思考,始终还是无法达到内求的世界。不管走过多少路,不管多少人,最终还是会遇见自己。

总是觉得人类世界怪怪的,这种行为怪怪的。也许所有这一切,不过是因为自己站到了旁观者的位置。

当享受沉浸于自己的精神喜好中时,应该有不由得他人指点自己恋人不好的叛逆吧。

我算是从户外爱好者跳到另一喜好的一分子,也发现曾经的喜好,多是因为亢奋和年青以及做了他人不做的事情。停了这么多年后恍然觉得,并不是多么光彩耀目的事,不该是做给别人看,是因为自己真的开心吧!

《沙漠驼影》观后感(六):70年代的文艺……

一开始我还以为是近现代的一部旅行片,结果看到中间才发现原来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情,想想40年前的人就已经有了现代男女生那种“放下一切去旅行”的思潮,不由得感慨每个时代都总有一些很前卫爱冒险的人……

电影讲述的就是女游侠花了近一年时间横穿澳大利亚沙漠的故事,从一开始学习怎么养骆驼,到后来准备好横穿沙漠,算是一部小小的个人传记片,其中主要烘托了女主的强大心理素质以及独行理念。电影开始的对白:“when many people ask me why I want to do this, my answer would always be 'why not'”,简直就是现代随处可见的“旅行宣言”(搞不好她真的是创始人)。

总体来说,整个旅行基本上很少顺利,没遇到什么太大的问题,比较遗憾的是横穿了澳大利亚沙漠的一部电影在美景上却没有太大的投入……印象中有两个星空场景,一闪就过了,大漠的广阔荒凉我一点都感受到。通篇都在烘托女主的倔强和不屈……正能量有点闪亮地太过头了

男主是一个不错的人,但可能给女主的第一印象不好,一开始被各种虐待……这种情况说来遗憾,还真在自己身上遇到过,女人不那么理性,如果感性上否行了你,理性上就不会再给你好评,除非遇到一些重要的让她有所震撼的事情吧。电影前半段,女主走的顺风顺水,自信心爆棚,所以讨厌记者就有意摆出爱理不理的态度,后端经历了各种惨痛与失败之后,终于觉得男主其实也挺好的。也是在和现在的文艺男女太像了,自以为走过了一些成熟,住过青年旅社,一个人放下一切旅行过,就不再看得起身边的很多人……这也就是我退出驴友圈的原因——当我看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宁愿苦苦思念一幕远方的风景,而不舍得稍微欣赏一下身边人的平凡美好与善良,更对于追求他她们的男生各种挑剔,我真的觉得这不是旅行的意义。电影里的女主,是在就是这样的个性。而且我觉得到最后也没有改变。

生活吧,我个人觉得,确实应该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当觉得生活太过于boring,勇敢去寻找自己喜欢的风景与旅行是很值得赞扬的。但不要避重就轻,本末倒置了,对与人,社会,其他的东西也要有一定的宽容心与理解力……男主多少也是帮她争取了经费的人,并且人家也是靠摄影吃饭的,如果他真的完全按照女主的要求不拍照,结果就是男主得下岗待业!所以真的不应该总给人家脸色看。对于追问她的游客们,大家都还是有一些猎奇的心的,自己走得远了,不要一味的觉得我不想和他们在一起,就拒所有人千里之外,感觉分享也是一种勇敢,征服人心比征服风景难度大多了!对于自己严格一些,对于别人耐心一些,求同存异,宽容理解别人,这才是真正游侠应该具有的心态。而绝对不是简单的“走自己的路,看不一样的风景”,这样自私的旅行观我个人并不喜欢……

最后说一点,电影里很多剧情是耐不住推敲的,杀野骆驼的片段我就觉得不是很好……就不能开枪把它们吓跑吗?有时候觉得,女人真的比男人的理性会差一些,自己身边的骆驼,狗就是生命的全部,无论犯下多少罪恶,只要它们安好,就是晴天!她会为自己的狗哭的伤痛欲绝,也不会体谅一下男主的苦心,更不会为她亲手杀死的野骆驼表示一丝一毫的遗憾……罢了,这些太深,没有必要纠缠进这一部电影。

《沙漠驼影》观后感(七):个人感想,并非影评

去了旅游,不一定就开阔了人生和思想,现实里,没有那么多大起大落的痛苦,那么多外露的竭斯底里,再怎么样,都是一个人的事情。学到的,感受到的,是在自己的心里,独自体会的。

踏上旅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路途中,说立刻明白了什么人生哲理,那也不太可能,有些人走到最后,也没有弄明白自己到底寻找的是什么,自己为什么要开始。电影里没有明确表现出来,但是看到女主角最后的笑颜,感觉到,在这趟艰辛的路途,她没有白白浪费这些经历的事情,而是弄懂了点什么吧。

她的路途,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给别人看,而是为了自己也不太容易搞清楚的一个念头开始的,唯一能肯定的是,想离开城市的喧哗,浮躁的人性,摆脱那种无意义的,一日一日重复的生活。

《沙漠驼影》观后感(八):《沙漠驼影》:爱丽丝漫游荒漠

从1971年的《小姐弟荒原历险》开始,澳大利亚的电影总是离不开国土中部那绵延万里的滚滚黄沙,仿佛这证明了居住在海岸线大城市的澳大利亚人,在这种千篇一律的都市现代文明下,对于远离海洋的沙漠的心驰神往。他们或逃避,或寻觅,在孤单的旅途中去寻找人生的意义,这可能是一代澳大利亚人的共同理想。而本片中这位具有独立精神的勇敢行者--罗宾戴维森,她正是这种理想的最佳代言人。

本片改编自罗宾戴维森的自传体小说《轨迹》,如实地再现了女冒险家准备旅途和踏上旅程的全过程。在旅途的准备过程中,罗宾只身来到了澳大利亚中部的爱丽丝斯普林斯,她希望找到三只野骆驼和一些经费。显然在这里,她的生活并不是十分愉快。蛮荒小城中,男性占主导地位,女性往往没有发言权,白人对待土著居民冷眼相待,高大威猛的骆驼只是一帮畜生,人与动物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都存在这不对等不和谐的因素,理想主义的她表露着许多不满的情绪。这让她在人际交流中产生了困难,因为与她那些善于交流的亲友相比,她更希望以不会说人话的动物为伍,以卑微的原始的土著人为伴,因为在他们面前,她才能感受到一种真挚的情感。

为什么罗宾要踏上这次旅程呢?罗宾在一开始的自述中并没有给我们答案,但是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自己儿时恍恍惚惚的倒影,后来这些儿时的片段在旅途中出现多次,仿佛在告诉我们这就是她来荒漠的根本原因所在,最后她揭开了自己的伤疤,儿时丧母,甚至离开了自己亲近的”小伙伴“。这种悲惨的命运给罗宾留下了的是难以平复的伤口,这次旅程,是为了抚慰他独自忍受的伤。但是到了旅途的后半段,罗宾在极度的困境下,杀掉了陪伴在身边的小狗,仿佛让她伤得更加严重了,开始质疑自己旅途的意义。然而在与一位男摄影师的交流和陪伴下,她的伤逐渐愈合,她知道了自己的问题,两人之间从一种对立关系转变为爱情关系,这让影片的结局最终呈现出一派正能量的人生态度。

作为一部旅程片,影片的剧情是由罗宾在沙漠中遇到的人和事物串在一切,这种剧情只是如同散沙的剪影,并没有连贯性。而唯一一段情感线索也就是她与男摄影师的感情,然而这段感情也因为一些事故,以及罗宾希望单独完成旅程的强硬态度,被搁置在一旁,使得影片看起来缓慢而又冗长。能弥补平淡剧情的,只有那些自然奇观。多种颜色的土壤,千奇百怪的地形,以及那点缀在边缘的绿色植物,演奏了一曲富有节奏的沙漠荒野交响曲。仿佛导演在告诉我们,人类构造的世界在大自然面前只是配角,她希望利用犹如《天地玄黄》纪录片的影像,去让我们在犹如沙漠远征的人生旅途中停下脚步,驻足观赏自然界带给我们的奇迹,以及那些原始人类那种最淳朴最和谐的生活,它会告诉我们更多。

很多观看影片的人可能也是因为本片的主角米娅华希科沃斯卡,自从《爱丽丝漫游奇境》之后,米娅的戏风多为文艺独立电影,这也是生于堪培拉的她在多年闯荡好莱坞之后,回归家乡的作品,她的演出动人地表现了这个表面上坚定倔强却内心缺少安全的女性,尤其是当她走入荒漠的深处,那种人类的渺小,通过她的恐惧和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本片是一部漫长的旅程影片,在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颇有好评,它的摄影曾经在多个电影节获得提名。喜欢野外旅行的驴友们,不容错过这次 漫游澳洲的好机会 。

评分:IMDB 7.2

烂番茄: 83/100 烂番茄用户:86/100(4594人评分)

metacritic:80/100

豆瓣:7.5

《沙漠驼影》观后感(九):上路绝不是为了征服。

女主说此行为了证明征服,而我觉得这一趟旅程是Robin逐渐把自己从回忆放归现实的过程。

旅程的后期梦境慢慢不再出现,dig的死预示一种放下,人总不能只抱着回忆过一生。她逐渐开始接受甚至能主动寻求外界与他人的帮助,学样去实现别人的愿望。从和亲友关系都保持距离的人到最后接受了一种长久的关系。哪怕是抱怨也开始一种对他人主动的倾诉。

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开始写书,分享这段经历,对Robin来说我觉着这是很难得的一种主动交流了。当然这点与男主多少有关。

说到这里也感慨,因为《国家地理》我们有幸见到了片尾70年代那些照片,原型很好看啊!!

《沙漠驼影》观后感(十):旅行就是旅游,就是出门,别动不动给它披上高冷的外衣

这是一部根据纪实文学改编的电影。

这是一部讲述寻找的电影。

主人公希冀在走完全程后找寻到自己想要找寻的理念。

客观来讲,电影不错,主人公的意志力很坚毅,换做是一般人,大概早就放弃或者在路上挂了吧。

人,当认定自己有非做不可的事的时候,往往能发挥出巨大的潜力。

这个社会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文青的概念,而出门旅行,成了当代文青们标榜自身逼格的一个重要标签。

所谓文青,在我来看,当代少有,特别是青年人里,附庸风雅装逼的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窃以为,鲁迅、闻一多等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在他们的青年时代才是真正的文青,现在呢,文青这两个字被很多人赋予了它本来所不应该承载的东西。

想起大学的时候,几个好友坐一块儿讽刺那些特别矫情的人的时候,总是这样来形容“你丫。就是。一。忧伤的。文青。”

旅行,是很多人的一个标志。就好像在某个城市里逗留的时候,有个人特别认真的跟我说了半小时旅行和旅游的区别,末了说旅行就是有意义的,旅游就是在游览。面对这样,我只回答了一句,这个社会,有一部分人说自己喜欢摄影,有一部分人只说自己喜欢拍照,并且喜欢摄影这一部分人里会有人动辄说我是在摄影,不是在拍照,言辞之间充满了对拍照二字的鄙夷,而在我看来,摄影是按快门,拍照也是按快门,两者并无区别,旅行和旅游也是如此,所决定区别的,并不是摄影和拍照这件事,也不是旅行和旅游这件事,而是当你做这些事的时候,你是抱着怎样的心态。

说到这里的时候,我相信总会有人一脸不屑的反驳说,旅行和旅游就是有区别,也许吧,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定要把自己做的事披上一个听起来看起来很有范儿的标签。就像我曾经问过一个人,你真的认为你的观念里,旅行和旅游有区别么?还是单纯的旅行比旅游听起来稍微逼格高一点?那人竟无言以对。

当我们在出门旅行的时候,很多人去了一趟远方,回来后总有人说自己灵魂得到荡涤、精神得到升华,那表情,就跟被世外高人们阴阳调和一般到了高潮,等假期结束,依然在办公室和家之间来回,而旅行的地方只能成为他们在聚会时的谈资,或许过了不到一年,就已经把路上的细节忘得干干净净,这样人,奢谈什么旅行的意义?别闹了好么。

旅行各人有个人的感受,对,是个人的,这是自己的感受,无须跟他人交代,也不一定非要跟他人分享,至于说得到了什么,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窃以为千万不要非把旅行和所谓意义一定联系在一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没必要一定要获得别人的认同或者一定要说服别人认同。那样实在太过伪文艺。。。。

自己玩的开心,游的快乐,所见所闻增长了自己的见识,这就叫旅行的意义,而不是那些装逼的虚无缥缈的各种概念。

这个社会,实在是伪文青太多

    

上一篇:《小小巴黎厨房》观后感精选10篇     

下一篇:《菲洛梅娜》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