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寻路》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公众号

《寻路》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寻路》是一部由张多福 Duofu Zhang / 刘娟执导,许铂岑 / 刘劲 / 马晓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路》观后感(一):《寻路》:大柏地战斗打响红军威名

电视剧集《寻路》7月2日万播出第21集,这一集中讲述了毛泽东、朱德、陈毅领导的红军第四军1929年1月离开景岗山后,遭遇了国民党军刘士毅率领的第15旅两个团的追击。为了摆脱干扰和在赣南站稳脚跟,毛泽东决定在瑞金县北部的大柏地进行一场伏击战,力争把第15旅完全消灭。

这场大柏地之战是全片的重头戏,从场面上来说,导演张多福调集了上千名群众演员来完成这场战争戏,红军居高临下打伏击战也是险象环生,毕竟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弹药不足是红军的最大难题。所幸在军事天才朱德的指挥下,红军部队凭借人手一颗的手榴弹也打出了恢弘的其实,上千人在敌军进入伏击圈后集体投掷手榴弹,惊天动地的场景一下子就击溃了国民党军队的心理防线。

大柏地战斗是毛泽东率领的红军离开景岗山后打的第一场重要战斗,这场战斗不仅彻底击垮了追击的军队,也为红军在赣南一带建立根据地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也让身处白区的同志们看到了红军顽强的作战力量,坚定了他们为最后胜利而奋斗的决心。

在电视剧集《寻路》之前,较少有影视剧反应这场大柏地之战,毕竟它与之后的百团大战、三大战役比起来似乎不足道,但参与这场战斗的领导者包括了毛泽东、朱德、陈毅、罗荣桓等日后的领导人,并且大柏地之战也是在大革命失败之后打出的一场经典战斗,直接挫败了蒋介石消灭红军的阴谋,其战略意义不容忽视。

《寻路》的可看之处在于剧集展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这一批领导人的青年时代,导演没有拘泥于过往一些影视作品对于领导人的模式化塑造,而是通过艺术化手法的处理,让青年领导者们的形象更加鲜活。并且在故事情节和战斗场面上推陈出新,每一集都有相应的高潮戏份,即使两人的简单对话中也暗藏杀机,编导把每一集的扣子都扣得很好,结束时留下了足够的悬念。

在战斗场面上,除了有千人参与的大战实拍,还配上电脑特效来增加惨烈程度,在传统的故事中注入新的技术来渲染,这样增强了剧集的可看性。《寻路》不是说教式的电视剧,而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处理,将1920年代风起云涌的革命事迹搬上银幕,那个时代的真实的历史其实比影视剧还要精彩,拍成电视剧之后是更符合观众的审美要求。

大柏地之战虽然已经过去了75年,但深远的影响意义并未消褪,通过在荧屏上的重现再度把观众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去。

《寻路》观后感(二):很客观的红剧

现在拍红色电视剧,真的是越来越难。你几乎找不到有哪个阶段没有被拍过,从建党到建国,就连领袖人物的学生时代都有人涉足。因此,要想拍好,只能从主题上来创新了。《寻路》说的并不单是一个八七会议后,我党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瑞金中央苏区的过程,而是一个我党对于中国革命未来的思考历程。这部电视剧也和以往的国共双线剧情不同,他特别地强化了第三条主线,即我党的地下工作,甚至把戏份提到首要地位。

很多过去被忽视的人物,诸如向忠发、顾顺章,都在这部电视剧中得到了很好地刻画。对于向忠发这个角色,《寻路》做到了比较客观的描述:虽然叛党投敌,但好歹也有一些工作、组织能力和领袖才能。蒋公同以往的形象不同,有一副大将大相之风:临危不惧(桂系大战),处变不惊(王亚樵),运筹帷幄(围剿),宽宏大量。要说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把王明刻画地太小人、太虚伪了,我想这多半和史实不符。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剧最让人惊喜的地方就是关于太祖了。太祖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是从遵义开始,直到瓦窑堡才完全确立。而此前,他完全就是一个编外人选,可这一点却是一直被很多电视剧有意忽视的。延安之前,太祖从来都是被唤作“毛委员”而非“毛主席”,既便是这个“委员”也不过是个候补委员。《寻路》中很鲜明地把握了这一点:太祖在井冈山闹革命,湖南省委一个特派员就能够把他给压住(更不要说中央);四次围剿前,周总开会,太祖连会桌上的席位都没有,得坐在圆桌第二圈的板凳上。

而且所谓的朱毛红军也并非过去说得那样精诚团结。《寻路》中就讲述了朱总、太祖、陈毅之间至少发生了不下于三场的大矛盾。而且这个矛盾还将在周总(宁都)、博古和李德(五次围剿)到来之后再度加剧。林总和太祖的伟大友谊是何时建立起来的,在这部剧中也可以找到端倪。看了这部剧之后,你绝对会理解为什么太祖能重新在遵义夺回领导权,你也绝对会理解太祖在文*革中为什么要批斗这些人,为什么要整死这些人。

总而言之,这是近几年来难得一见的优质客观的红色电视剧。

《寻路》观后感(三):评《寻路》

《寻路》这部影视剧不错。呼吁文艺各界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从1921年开始至改革开放,好好拍一部能够真实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巨作。别一年下一个蛋,历史不要众说,历史就是历史。同时,不要单纯反映党的高级干部,我们的劳苦大众所能承受的苦难,都不应轻描淡写。特别是我们党内的矛盾斗争,在寻求民主的道路上的,都应真实地展现给广大群众。要正视党在革命阶段中的左和右的错误,以警示后人。不要为了宣传而拍摄,一定要还历史的清白。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全党的目的。

这些年来,我们看到的反映党在革命时期的历史性影片太多了。大体雷同,如此重复性的拍摄,投入浪费。莫不如下大力气给予历史性的定论,影片中有进步的地方,但也有大跌眼界之处,比如说,一些战斗场景和会议场景,需要重笔渲染的没有庞大的场面。还有,对于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目前要有定论,不要愚弄百姓了。如:飞夺泸定桥。到底有没有大的战斗,有没有伤亡?还原历史真实性不等于没有教育意义。相反,编造历史则愚弄百姓,我们期望能在今后的此类影视剧中看到真实的、公正的历史描述。

很多群众说,影片中的演员太丑,这像,那个不像,这都是屁话,这都是次要的。关键是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我力挺这样的手法。

希望张多福继续努力,能为我们续拍《寻路》至改革开放时期。

《寻路》观后感(四):《寻路》:革命的转折,新中国起点

张多福执导的革命题材电视剧《寻路》,聚焦了1927年”4.12”大屠杀至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五年的时间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斗争摸索革命新道路的艰苦历程。《寻路》不是照本宣科式的历史剧集,也没有把历史人物书面化,剧集中塑造人物的手法更加生动,革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也有大悲大喜的情绪波动,让观众看到在残酷斗争的岁月中,革命先辈是如何闯出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

在以往的影视剧《长征》、《大转折》《大决战》等等作品中,我们只是能看到中国共产党在成立新中国之前与国民党的殊死较量,但对于1927年蒋介石背叛大革命的历史,影视剧中介绍详细的并不多。《寻路》是在影视作品中丰富这段历史,电视剧开篇,就从蒋介石联合北伐军与上海滩的青帮一起,密谋除掉上海的工人纠察队,因为纠察队是由共产党领导,在上海得逞之后,蒋介石分共的计划遂发展到了全国,共产党人面临着自1921年成立以来的最严峻考验。

《寻路》的精彩之处在于一开场就扣人心弦,众多熟悉的历史人物纷纷出场,毛泽东、周恩来、赵世炎、邓颖超逐步登场,他们在大时代中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剧集中角色的年轻化也会吸引到年轻观众,毕竟这段革命历史距离今天已经很遥远,历史中的点点滴滴已经被大众遗忘,在电视剧中重温,并且了解当时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会让观众重新认识历史,和更了解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

电视剧《寻路》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过去影视剧中的革命领袖人物往往就是高大全,在本剧中的毛泽东、周恩来当时的年纪不大,他们处于青年时代也会有年少气盛的一面,也会面临各种失败的挫折,但领袖之所以能成为领袖,在于他们能够不被失败击倒,一次次重新站起换得几十年后的胜利,这种韧劲自然非常人可比。

剧名《寻路》就是讲述毛泽东在1927~1932年革命最艰苦时期,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总结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胜利法则,不要小看这十二个字的总结,这不仅是用鲜血换来的斗争经验,也是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最后胜利的基调。路,的确是人走出来的,但寻找路径的千辛万苦也不能忘记。

    

上一篇:《洋妞到我家》影评精选10篇_观后     

下一篇:《她们的名字叫红》的观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