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观后感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经典观后感10篇_观后感_影片观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观后感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经典观后感10篇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是一部由安德鲁·斯坦顿 / 安格斯·麦克莱恩执导,艾伦·德杰尼勒斯 / 艾伯特·布鲁克斯 / 艾德·奥尼尔主演的一部喜剧 / 动画 / 冒险 / 家庭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观后感(一):略感失望的海底2,怀念海底1啊

想起海底总动员,就会想起一个画面:小丑鱼马林在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找到儿子尼莫后,把小尼莫捧在手心。

这样的动作,当尼莫还是小鱼卵的时候,也有过一次。那时,马林的一家遭遇大鱼袭击,只有马林和小尼莫幸存下来。

两次劫后余生的重聚,感人泪下的父子情。

当时这部剧,我强烈推荐了爸爸看,感觉我和爸爸就很像剧中的尼莫和马林。是啊谁的青春不自以为是,觉得要去闯要去看,觉得父母是限制,觉得父母不懂自己。但是又有谁真的去考虑过,当时的父母看我们,是不也是正如马林待尼莫一般,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呢。

时隔多年,海底总动员出了第二部,我也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儿子。对海底总动员的情节和角色又有了不同的感受和回忆。正是抱着这种像见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一样的心情,充满期待的看了海底总动员2.

老实说,海底总动员2还是没有海底总动员1好看。

先说说形象

海底总动员1的各个原创形象,不说耳熟能详的马林、尼莫、和变成第二部主角的多莉,就说看起来很凶恶其实很萝莉的吃素鲨鱼帮、性格各异但热情团结的水族箱吉歌团队、还有群演鳐鱼老师、长寿大海龟、说着mine mine的海鸥等等等等,丰富而鲜活的形象,科普并加深了我们对各种鱼儿的认识和了解。第一部的鲨鱼帮和水族箱团队,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独立台词和背景,角色相对更加立体和丰满,让人印象更加深刻,也更符合想象中“海底总动员”这个主题涵盖的理念,既然是总动员,哪是一两个鱼就能完成剧情呢,要是群鱼汇演,才符合海、总这样的关键词和主题呢。

而海底总动员2的形象设置就没那么丰满,配角章鱼,似乎只为了移动和护送多莉而出现;配角两条鲸鱼也似乎只为了帮助多莉最后逃亡而出现,还有两只海狮,然后其他配角就没印象了。为了与第一部呼应,所以还看得到大海龟和鳐鱼老师,但是真的是台词少,背景少,只有一些貌似搞笑的台词,更多的功能都是为了衬托主角,感觉配角的形象太平面太打酱油啦,这些配角的待遇真的不如第一部呢。

然后说说剧情

海底总动员1的主线是父子情,支线是各种友情。有冲突,有温馨。而其中的亲子关系的相处、青少年的莽撞好奇、人到中年的思想固化和趋向稳定不想冒险的性格等等这些场景和感受是好多成年观众都感同身受。一家老小去看这部动画片,小孩有开心的回忆,大人有反思和感悟,这是促进家庭和谐、缓和青春期少年与中年老父的家庭冲突的一剂良药呀。起码当年的我爸看了以后很认真的跟我说以后会多多听我的想法,不会一昧的帮我抓主意否定我的想法,而我自己当年看了也是回想自己的各种莽撞举动和以前总觉得父母不了解自己的烦躁心情都是需要改的,应该多为父母着想不要让父母担心的。

所以我觉得这一部动画片的剧情,是看完能让人

而海底总动员2的主线,往小了说是多莉找爸妈过程中的个人成长和自我肯定。往大了说是美式惯常的英雄拯救世界。最烦的就是为了烘托主角多莉,这一部所有的其他鱼智商都为零甚至负数,都没有思想或者都想法是错的,都等着多莉去拯救,都只会和多莉说没办法了没办法了。这可能吗,这还是群英荟萃的海底总动员吗,确定不是多莉带着一群幼儿园小朋友在玩耍吗。这样的剧情设置显然不符合常理,也把观众当小孩子了。感觉编剧是不是设置的这一部的受众群比第一部降了好多岁,汗。

另外开一个脑洞,其实第一部,我总是有个遗憾,觉得尼莫的妈妈后面就没剧情了,设置是被大鱼吃了吗,但是真的希望这个勇敢无私为了保护自己的宝宝置身死于制度外的好妈妈没有牺牲。希望看到尼莫一家有更多的剧情,希望尼莫的妈妈可以出现在第三部,那我一定会第一时间去看的!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观后感(二):吐槽去哪儿

开头看着快睡着,这都能演点啥?薅出个配角就开始找妈妈,所以下一部是七爪章鱼的爱恨情仇吗?

进了海洋生物研究所才变得慢慢疯狂和有趣,如加强回忆之恐怖或者蓦然回首原来全部鱼生都逃不出人造景观就好了。

但BUG还是太多,没有明确的动机也没有工整的故事。

缺乏have to,除了儿童体验馆没有鱼遇到什么真正的危险,不管海里还是馆里大家好像都过得挺happy啊。

章鱼开了外挂,精通七十二变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比人都牛逼的这样一个生物还不是想去哪去哪,何必执着于要个标签?最后简直各种丧心病狂,水獭都成了湘西老尸浴血奋战一言不合就莫名其妙当起了多利的傀儡。

多利爸妈叼贝壳一节也是醉了。相比章鱼开汽车,我觉得多莉解开自己标签更令我不能信服。

通篇传达的什么价值观,主角跟个疯婆子似的“我要去找我爸妈你得帮我你们全世界都得帮我”;人家章鱼有个人生目标做个计划咋了,你了解人家过去吗就化身霸道总裁“你必须跟我回去”“做鸡毛计划啊鱼生要什么计划咱俩遇到有什么计划吗所以一切计划乃至记忆都是狗屁就得像我这样一根直肠通大脑”。

另外,鱼翻身做主角了还有三六九等,长得没有好看颜色和形状的就是被吃的对象。。

不过,如果一切都是马林利用多莉的失忆症编织的冒险故事,那么这电影真是太棒了!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观后感(三):这次皮克斯 真是失望了 只能说说当年皮克斯

很纠结 这次皮克斯 砸了招牌是无疑的 虽然 这次我知道它讲的是 社会的不公 缺陷如何在社会中生存 社会的歧视 孤立 冷漠 如何在这样的社会里生存 还有亲情 为什么说有失皮克斯水准就就举一个例子 海底1结局尼莫为救多利 游进网里 马琳拉住了尼莫 因为不想再失去它 而尼莫就说了句相信我马琳沉默了 没有多余的话 而海底2 同样类似的场景多利为了救马琳父子要当岸上 结果这时多利父母拦住多利 多利说了许多话什么他们也是我的家人 不管怎么样也不会失去你们的 jibajiba 皮克斯最擅长得就是从角色的表情 神态 细微的动作 不用太多的说教 就能打动观众 而这次却用鸡汤来灌输给观众 真的太不皮克斯了

其实皮克斯的感动从来不靠鸡汤这种 方式 例如瓦利力女机器人再遇到船长后 从身上投放出瓦力在她休眠时 各方面的照顾 囧态万千 女机器人笑的是那么甜美自然 玩具3 玩具们准备呆在阁楼 胡迪进入主人去往大学的整理箱 看到了主人和母亲回到房间 母亲还喋喋不休的叫男主注意这注意呢 一看见 房间 才意识孩子长大了 要离开了 瞬间压抑不住感情 哭泣了 男主默默的抱住了母亲 胡迪从细缝里看着 这里的感触无法用言语形容 最后胡迪写了纸条让主人带着玩具们来到了小女孩家中 男主给玩具时看到了胡迪他停顿了 对女孩露出要抢他男票的表情 这时我才意识到男主真的是把胡迪当成了一生的伙伴 男主把胡迪给了女孩让她好好照顾胡迪 最后和女孩一起和玩具们玩耍 让我们百感交集 完美的落幕

其实还有超多这样的情节 飞屋 老人和他老伴的故事 怪物公司 在小女孩房门粉碎后 毛怪偷偷藏起的碎片这些场景着画面都是只有皮克斯 才能带给我们 其实皮克斯的打动人性 一直都是从点点滴滴 最微妙的地方 像细雨一样打进人们的内心

其实不是很想讲海底2 所以 最前面就只从那一点来说明它的不足 其实要说它的不足 能说超多 说多都是泪 尽管这次皮克斯的出发点是好的 但这一一碗碗鸡汤喝的我难受

希望皮克斯 早点恢复往日的雄风 超人总动员2 汽车总动员3 玩具总动员4还有其他的续作 能够保持原来的水准 (玩具4其实有点担心 3这样完美的落幕 真的虎头凤尾 现在的皮克斯好怕会蛇尾啊 )如果不行就好好想新作吧 带给我们那个能让我们欢笑 让我们沉思 让我们感动的 皮克斯吧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观后感(四):海里本没有墙

《海底总动员》终于回来了!十三年后,多莉在尼莫父子之外,还碰到了章鱼、鲸鲨、白鲸、海狮、海鸟等等一大堆儿的“难兄难弟”。用人类的定义来说,它们都是名副其实的“残障人士”:多莉患有间歇性失忆症,刚刚做过的事转头就会忘记;尼莫有一只先天性发育畸形的鳍,所以面对游泳这件本是鱼类本能的事情,它却总是不自信;八爪鱼汉克被小孩子们抓断了一条触腕,意外致残把它打击得有点儿厌世;鲸鲨运儿重度近视,人类“担忧”它看不清东西乱闯乱撞,安排它在单人病房里疗养,可它依然总是撞在四周的围墙上。

动画片不同于真人演戏,所有的角色都来自于模仿和重构。真实、生动的大前提,要求每一帧都能定格出一幅惟妙惟肖。追求完美的制作方皮克斯公司光是设计出影片每一帧画面,就花了3年半的时间。其中,章鱼汉克最“闹心”,用了6个月的时间才设计出了它的第一幅画面。据说,它是皮克斯历史上最难做的一个动画角色。不过事实证明,章鱼汉克是这部剧里最为抢镜的一个角色,没有之一。

汉克能够收获满堂彩,一方面来自于它宇宙无敌的异形能力,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它的那又圆又萌的大眼睛下所透漏的机智。汉克生活在海洋生活研究所中,因为断了一条触腕,所以被放在治疗室中观察病情,也是在这里它遇到了多莉。多莉身上有汉克心仪的标签,谁贴上这个橘黄色的标签,就会被送进水族箱里。那个其它鱼类避之不及的透明箱子,却是汉克心中的桃花源,温暖、舒适、永远风平浪静,它毕生都希望能都住在里面。

汉克不情愿地与多莉结成互助同盟:它帮多莉找到爸妈,多莉把标签送给汉克。它带着多莉横冲直撞地穿越研究所,跨过多个展区,在儿童体验区的小魔手下死里逃生,终于把多莉送到了家门口。好不容易贴上了小标签,坐上了通往水族馆的末班卡车,气儿还没喘匀,又在多莉的感召下拯救小丑鱼莫林父子。经历越是九死一生的刺激,就越是难忘,而共同的经历,会把双方紧紧捆绑在一起。这一天的冒险后,孤独厌世的汉克收获了朋友。一种家人般的温暖,让海水不再那么冰冷,反而多了牵挂。

这时候,恐怕汉克自己都会觉得要去水族箱里生活的理由牵强地甚至连自己都难以说服了。

“那是自己一生的计划!”

可是现在,想去水族箱离群索居的理由不存在了,为什么还要去坚持?辽阔的大海里都可以活得很好,为什么还要去追求水族箱里那份虚假的安全?

最终,汉克再次选择与多莉一起冒险,开着卡车逆向狂飙,一个俯冲扎进了海里,解放了车上全部的海洋生物。

由于生活习性的特殊,章鱼出生后恐怕很难再遇到自己的父母。电影里的汉克不知是不是被豢养的时间太长,对于环境的评估也采用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却忘了自己本该是一只在深远海底的所向披靡的勇士。自己的这种“退化”,恰恰正是归功于人类,而自己却跑向离“家”最远的人类水族箱里寻找慰藉。

主创人员在构思电影时,原本计划让这一系列的故事发生在海洋公园里,但一部反应海洋娱乐产业中残酷真相的纪录片《黑鲸》让他们改变了主意。事实证明,目前这个以“拯救——救助——放生”为口号的海洋生物研究所的讽刺性更高一筹。

当镜头从十三年前澳大利亚大堡礁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切换到加利福尼亚的明珠穆罗湾时,一切都变了,海洋的颜色变成了墨绿色,浑浊得让笔者觉得自己的3D眼镜出了问题;海里最多的就是长长长长的藻类,以至于迷茫的多莉那片冷寂的森林里游游了很久,也找不到一条可以问路的鱼;然后就是四通八达的管道,岸上所有建筑的下水道都通向大海……除了研究所里精心布置的各个场馆,海底的一切都黯淡无光。

通过鱼的视角,影片也在反思人类的问题。研究所里“拯救”的海洋物种不计其数,每一种都身患疾病在此“治疗”,疗程要多久,没人知道。每一天“病人们”在房间里修养的时候,都有大批的游客比肩继踵地来参观,人们可能会顺便地学习海洋知识,但也没忘让天真的孩子去亲手“体验”,稚嫩的小手在

多莉出生在研究所里,有别致的小房子,有柔软的沙子和漂亮的紫色贝壳。当她意外的去真正的海洋里冒险一番之后,历尽千难万险,重新找回了父母。但她没有回到自己原来的那个“家”,而是带着爸爸妈妈和自己的朋友们回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地方。

不论鱼类还是人类,每个生命都有适合自己的状态,那是一种天然地属于自己的最安全最舒服的状态。共融共生才形成了当下的生态圈,如果一方需求的过分增长,而破坏了另一物种的生活,这就是僭越,应以为耻。相互尊重,才能平衡持续。

如果不是为了就自己的朋友情急之下冲出了研究所,鲸鲨运儿永远不会知道,大海里本没有墙,何必担心会撞。

(本文已发表)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观后感(五):What would Dory do?

作者:邦迪色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1815824/answer/10648180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What Would Dory Do?

第一部讲的成长的矛盾,这一部讲的是行动者(Doer)和思考者(Thinker)的矛盾。

讲的是初心的故事。

Dory说计划不重要,她从来不计划也活得好好的。Marlin和Nemo后来都在问“what would Dory do ,然后Dory迷茫的时候也这样问。这都不是巧合。这正好是PIXAR的精神。

Dory强调了Nemo is the sweetest , 因为他总是相信她。

第一部里,如果没有Dory“扑向她看到的第一个东西”,就没有可能逃离4条(3条?)鲨鱼,穿过鲸鱼肚子,穿过大洋,找到Nemo。

可是即使发生了这么多,Marlin还是不相信Dory, Nemo很尖锐的指出了这一点。Marlin made Dory feel that she couldn't make it 。

后来Marlin意识到这一点,然后才问 what would Dory do , 才找到了Dory。他跟Dory讲,你知道我怎么找到你的吗,我问自己Dory会怎么做。那之前Marlin重来没有告诉Dory,如果不是她重来不计划,没有畏惧和怀疑,他们不可能创造这么多奇迹,做那么多Marlin“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不是巧合,除了Charlie和XXXX,每个人刚认识Dory的时候,都对她态度很差,不耐烦,甚至有点瞧不起。

尤其是第二部里,Dory求助的大部分人,章鱼,Marlin,学校的小鱼,都没有平等看待Dory。

Dory也没有这样的自信,埋怨自己 all you can to is forget, that's what you do best 。

但是和Dory接触久的人都成了她的朋友,都追随她,做了自己不会去做或不敢做的事情;都受到她的影响,改变了自己的态度,改变了自己的生命轨迹。

再说PIXAR,PIXAR一直相信尝试的力量。在创始人的书里面写过,他们鼓励犯错,尽量降低犯错的成本。

他们认为每部电影一开始都是不成熟的,充满问题的,所以他们有个小组(BrainTrust)专门来指出电影的瑕疵和错误。他们认为错误是常态。

有个元老导演信奉,如果有两条路在面前,你不知道走哪一条,最好的办法就是,快点决定一条路,快点走过去,快点发现行不通,快点退回来,走另一条。尽快犯错,尽快发现错误,尽快改正,并从中学习。

他们认为尝试和犯错是最好的老师。

在路口时,因为电影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都很复杂,不管怎么想,都不能预测,都不如向前走知道的多。

而现实中太多人都不敢去尝试。

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成年人觉得犯错是可耻的。

因为良好的记忆力,良好的大脑内存,把过去的失败和将来的危险都在大脑里反复模拟。

犯错不是,大部分错误都可以补救和学习。

因为恐惧,一事无成才是可耻的。

成年人会像Marlin一样,“观察周围环境,做出判断”。

但是我们低估了生活的复杂性,高估了我们的预测能力。

想象力是很强大的工具,大脑里进行的模拟试验太有影响力,往往会吓到我们,让我们不敢行动。

而现实中更像Marlin和Nemo逃出GiftShop的鱼缸,走一步看一步。

Think on your feet.

如果Marlin想到自己作为一条鱼,可能会不被喷泉接住,掉到地上,一定会没有勇气去行动。

但是事实是,即使掉到地上,你还是能够努力跳到另一个喷泉口,逃离。

活在当下,初心,走一步看一步。因为你不能预测到未来发生的事情,但是要相信当那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你一定会想到方法应对。

而且生活并没有Finding Dory这么危险,我们犯的大部分错误都并没有成本,没有损伤,绝大多数都不是毁灭性的。

鲸鱼一开始觉得很丢人,但是被逼着尝试了之后,他才掌握他后来到处炫耀的声纳技能。The most powerful glasses in the world.

Marlin觉得很危险,不可能,但是被Dory拉着,穿过了大洋,找到了Nemo。后来想着what would Dory do, 一条小丑鱼,成功进入了一个人类的科研机构。

emo一直相信Dory, 他比他爸爸更先穿越大洋。他成功从生态鱼缸里逃回海洋。他让鱼团结合作,打败了人类的渔船上的机器。

Dory是个传奇,这都是因为她 suffer from short term memory loss .

导演想让我们反省我们的记忆力,我们过去的失败和恐惧。

Dory正是没有这些累赘,才一次次创造奇迹。

而我们却把它们当宝贝,重金买来的教训,到处带着。

教训是很重要,记忆是很重要,但是我们是否应该让它们影响我们未来的冒险?而不全心投身在当下?

如果Dory没有回忆起一些事情,她也不能找到父母。理智,逻辑,记忆力,智力,都是很有用的东西,而对这些东西的崇拜,会不会让我们固步自封?

就像Marlin觉得Dory做不到,很多鱼都不尊重Dory?

而事实上记不住东西的Dory,不计划的Dory,不周全的Dory,却是故事里大部分奇迹的起源。

去尝试,去犯错,去摆脱过去的失败和伤痛的左右,这是彻头彻尾的皮克斯精神。

如果要预测,乔布斯在成立Apple的时候,在买下PIXAR的时候,在97年回归苹果的时候,都有多少胜算呢?

皮克斯有多少胜算呢,十年不赚钱,第一部电影玩具总动员和迪士尼处处对着干。

而当下,太多人打着“实际”“现实”“逻辑”“周全”的幌子,丢掉了勇气,固步自封,躲在舒适区里,还打击实干者。

导演就是想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智慧,逻辑,预见,记忆,恐惧,如何在限制我们拥有无尽可能的未来。

电影最感人的地方。

电影前大部分都是铺垫,Dory经历了各种怀疑,让你觉得希望各种渺茫。

然后小丑鱼被带走,章鱼被抓走,Dory被倒掉,流进拖把桶里,倒进下水道里,都用第一视角,和Dory小时候被低流冲走时,失去父母的场景一模一样。然后就想,这真是太悲剧了。

Dory一辈子都在经历各种不幸,她爸爸和妈妈一直都很痛苦,很为她担心。总是可以看到Charlie调整态度对过程,强忍着,变得积极,让她感受到希望和快乐。妈妈一直无条件支持和积极,很有耐心的鼓励,可是背着Dory,妈妈还是担心得哭了。

但是Charlie和J对她的爱和耐心一直都是无条件的。

他们只是普通的鱼,和Marlin一样,计划未来,担心未来。但是他们逃到了隔离间,又想办法逃进了下水道,因为没有方向,在原地等了女儿很多年。

Dory看着水草,说水草很好,我喜欢沙子,沙子很软,我喜欢贝壳。然后她看到了很多贝壳,我想,皮克斯也媚俗了,这么多巧合。然后贝壳越来越多,才意识到不是巧合或奇迹。

这一切都是注定的,只要Dory能够找回来,她就能找到父母。因为父母从丢掉小不点Dory到她长成大女孩,这么多年里,都在给她铺回家的路。

想到这些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耐心,想到之前记忆里那么多担心和恐惧都没有必要,只要和爱的人在一起就足够了。想到父母这么多年没放弃,直接泪奔了,甚至吓到自己。然后就停不下来了,一直哭一直哭。好多年没有为一部电影这样走心了,只有皮克斯有特权吧。

还好后来导演没有刁难,后来剧情很简单,却不乏味,节奏刚刚好。刚刚在哭的那些观众也不用再被折腾,导演让他们慢慢平复起来。

Dory的不幸

Dory小时候只有父母和自己的病,走失直到长大,很多年都是孤孤单单一个人,然后遇到了Marlin,找到了Nemo才安定下来,但是天没有让她的生活容易过。

可是多亏了她suffer from short term memory loss, 她从来没有失去过对生活的希望,从来没有像大部分人那样,沉浸在过去的损失、不幸和恐惧中。

看电影之前的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我和the woman,都是很善良很优秀的人,我们是怎么到这一步,总在争吵,总在争吵。我们爱对方,在乎对方,却不断的伤害对方。

我在反思记忆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我和她就像被记忆锁住了,至少我是,发生了那么多事之后,我就不能像刚认识她时那样兴奋和惊喜。我们之间发生的最美好的事情,却因为被那些不漂亮的事情占据了头脑,我们的关系变得甚至不如一面之交的路人。

我和父母也是。

越亲近的人,反而越容易争吵,越容易生气,越容易伤害。越熟悉,记忆里的恐惧和伤痛就越多。

记忆是双刃剑,就像所有东西一样,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它是工具,是我的故事,定义了我是谁和为什么我与众不同。

可是它也在伤害我,伤害我在乎的人,伤害我的勇气和未来的各种精彩的可能性。

所有一切都是为当下服务,可是我却允许自己活在过去,怀古伤今。

就像拖延症、抑郁症或什么都好,它们都有优势和缺点,而要做到的不是一边倒,而是去学习它,了解它,意识到它的各方面,这样才能理性选择。

谢谢导演创造了一只健忘的蓝鱼,让我反思这些重要的事情。

Dory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观后感(六):智障女儿寻亲记

《海底总动员Ⅱ》——智障女儿寻亲记真是有意思,一路上充满了欢乐和惊喜,蓝鱼一家三口大团圆的时候挣足了眼泪,会变色的章鱼全片亮点还承包了整场彩蛋,正片叫“Finding Dory”,彩蛋名就叫“Finding Hunk”好了。

Disney 和Pixar永远筑梦,永远不会让人失望。

英语四级前的夜晚真是美好,祝我明天考试好运。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观后感(七):关于成长这件事

我几乎忘光了上一部电影的内容,只是依稀记得那一年,我在上初中,电影好像是在中央六台看的,妈妈给我买了小丑鱼尼莫的挂饰。。。天啊,时间怎么会过得那么快!十三年的时间,仿佛穿越了整个海洋,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曾经是翩翩少年,礼貌地叫着每个人阿姨,而今却经常被小朋友叫阿姨,内心总是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时间过得好快。。。。。。

故事是典型的美国故事,不知名的小人物最后成为了大英雄。具有间歇性失忆症的小鱼,不断努力,找到了爸妈,救了伙伴的故事。乍一看,仿佛是一个脱离了实际,告诉小朋友这个世界很美好,每个人都会成为大英雄的故事,后来多莉爸妈的那段话确实有这个意味。但是仔细想想,也许这个故事,也是给大人看的。我说,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是,小鱼多莉对于管道的态度,第一次遇到管道的问题时,多莉的反应是,不,我不能去,我会迷路的,她选择了另一个方法,借助章鱼的力量,第二次遇到管道的问题时,多莉的选择是,勇敢地进入管道,尽管她知道她并不擅长记路,在管道中一定会迷失方向的,但是她仍然勇敢地走进了管道,为了去寻找她的爸妈。故事中有很多这样的成长的细节,比如,多莉在开始时会认为自己必须要别人帮助才能找到父母,而到最后,她通过自己的力量(虽然有很多强助攻,但是她有效地利用了这些力量)终于找到了父母,救到了朋友,我认为这是一种成长。还有章鱼(忘了名字)的成长,从恐惧儿童区,到发现自己也可以在儿童区存活,从一定要去克里夫兰的水族馆到最终跟随多莉留在大海。也许年少的时候,一件事对于我们来说,是珠穆朗玛峰一般的存在,绝对不可逾越,但是随着自我的不断成长,你发现,不是珠穆朗玛峰变矮了,而是你长高了,曾经的珠穆朗玛峰变成了脚底的一颗石子,你毫不费力地就可以将它踢飞。成长是一个从不知名的小人物,到大英雄的过程,但是这路上充满了血泪史,你可能没有如多莉一般的神助攻章鱼先生,可能不会鲸语,可能没有如马林、尼莫一般的好友,但是幸运的是,你还拥有自己,每一个蚕宝宝可能都梦想着幻化成曼妙多彩的蝴蝶,但是事实可能是一只蛾子,可是,这也是成长。也许我们没有办法成为动画片里万众瞩目的大英雄,但是我们再不断地成长,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未完,待续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观后感(八):看了短评表示很生气

不懂那些说炒冷饭说狗尾续貂的什么心态,明明是一部很棒的续作,笑料泪点兼具,情节发展与1类似也算是一种怀旧,但dory的内心转变相比1中的marlin有过之而无不及;硬是要跟zootapia比的话觉得两个一样精彩不分伯仲,彩蛋也有深度也有凭什么一定要用后者去贬低前者。

有人说什么这个只适合小孩子看,麻烦请去看看那些豆瓣分数二点几三点几的国产动画再来说什么动画才只适合小孩子看嘛(那些给小孩子看我都觉得多余);居然还有人因为故事发生在水族馆就说不是海底总动员了,明明片名是finding dory好嘛,海底总动员只是内地翻译,真是呵呵

本来是想发短评里的但是短评字数略少就只能发长评了,见谅。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观后感(九):不失望

从海底一到海底二,剧情的发展和十三年根本无关,只是一个商业策划的结果。

所幸。 我并不失望。

海底一的角色塑造的都很饱满,Nimo的勇气,Marlin的爱子心切,Dory的聪明与莽撞,Gill的江湖气质………

海底二在海底一的基础上,扩大Dory和Marlin的角色空间,看到了每个角色的另一面。但Nimo已成为配角。

海底一是寻找家人,海底二在寻找家人的同时也发现,陪伴的朋友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找寻是一定的。同时也有人性的多面性,比如:欺凌弱小(俩岩石海狮欺负另一只呆海狮)。

海底二出现了大量的角色,Hank、Destiny、海狮、水獭片尾彩蛋还有Gill等从悉尼牙医那里逃出来的鱼,预计下一集会有一个大动作。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观后感(十):那摆成星形的贝壳,是十四年才懂的情怀

看《海底总动员》的时候,我还不能理解一个幸运鳍对于尼莫意味着什么。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尼莫的爸爸会那么胆小,那么的担心出危险。总觉得这个爸爸就如同自己身边的家长一样,畏首畏尾,不相信孩子。但是,当14年过去,为了准备看第二部,所以重新回去温习时,我竟然掉眼泪了。什么?原来是这样?原来这个父亲,最早并不是胆小的,那个时候他也大大咧咧的,乐观且快乐。直到……一场灾难后,他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孩子,他所有的一切,只有唯一的尼莫。他才变得如此小心翼翼。

原来这不是小时候看的那个简单的历险然后回家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缺陷,成长,亲情的故事。

说说片子,这个片子的故事讲述和场景切换有一种奇怪的跳跃感,让人似乎觉得电影没有拍完。感觉是缺了一些必要的交代,所以片子几段的串联让人感觉有些突兀。有许多需要视觉化的东西没有视觉化。故事发生在水中,但是片子的几个水下场景,并没有做出明显的视觉区别,尤其是大量篇幅发生在水下的暗光区域,场景都很类似,视觉上相当单调。结果就是让人有些眼盲,造成了空间位置混乱的错觉。许多角色甚至是主角角色,并没有串入故事或者铺垫,而仅仅依靠几句台词就登场了。比如说 过去我是你的朋友,然后就真的和主角成为亲密好友。甚至最主要配角章鱼,也是依靠台词说我想要被展览,就确定了人物动机,其实稍微用画面或者故事描述一下想法产生的原因,花不了多少工夫。

造成这种感觉的可能性有两个:一是海底总动员2并不是一个企图要投入很多的项目,利用过去的那些场景角色,加上水族馆和公路戏份,打算简单做个续集。另一个就是其实上映前,这个片子根本就没有做完,但是必须要赶档期了,所以许多没来得及做的场景都不做了,叙事不连贯的地方用台词来补。简单的来说就是这两个猜想。

所以,如果横向比较来说,这个片子肯定不及前作,更别说和《Wall-e》或者《头脑特工队》比了。

所以观影体验上,比较平庸。片子前段直到尼莫和马林进入水族馆那边之前,真的没有特别提神的点,到了片子后半段,故事基本上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有笑点有泪点了。

剧本上其实算是比较好的,比如使用了带点悬疑的电影结构,在动画片中算是一种叙事方式的创新,很有意思的尝试。

那么,整体来说,这个片子值不值得去看呢?下面就是我的感受了:片子有许多地方有缺点,但是……我倾向于认为这种缺点是制作周期或者成本的问题,并不是创意或者剧本本身的问题。有一幕是非常值得看的……就是贝壳的那段……(不过不能剧透)虽然是幸福的黄手绢的套路,但仍然还是被感动到了……

主题方面,皮克斯其实很深,甚至从14年前就是。因为尼莫是一只鱼,所以我们看他的幸运鳍并不奇怪,但是如果有一个人的右手只有另一只手的三分之一长,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呢?那么,这次的主角,换成记忆力不能超过1分钟的多莉,其实也是同样的故事,同样的缺陷,同样的互相依靠,同样的亲情。

我在父亲节看完以后,想到这样一件事:小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他做了一整袋小饼干,说是给爸爸的父亲节礼物,包装得极好,他拆开,吧嗒吧嗒大口把饼干全吃了,还剩两个,一个丑丑的,小小的,有点像一个球,另一块则是漂亮的饼干形状。我马上知道哪个是他做的,于是我拿起那个小球,问他,这是你做的吗?他说是,不过另外这个更好看。我说我不要那个更好看的,你把这个给爸爸好不好?他说好。孩子亲手做的东西,比任何好东西都要珍贵。

所以想到尼莫,想到马林,想到多莉和他的父母,想起多莉说:妈妈最爱紫色贝壳。小小的多莉,正面看起来,眼睛比身体还要大。她做不到许多事,但是她仍然是那么美好的小生命。真的泪流满面,从尼莫变成了马林,从多莉变成了她父母。要知道,那摆成星型的贝壳,是等待了十四年才懂的情怀。

木鱼的完全主观评分

导演 7

编剧 8

项目管理和完成度 5.5

亲情和缺陷的主题 7.5

总评 7

可以去看

美好的作品,果然是在各个年龄段都能有所收获的

    

上一篇:《魔鬼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经典观     

下一篇:《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开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