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是一部由米歇尔·弗兰克执导,比茜·图诺克 / 蒂姆·罗斯 / 玛莉贝丝·梦露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慢性》观后感(一):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孤独:《慢性》
《慢性》
难怪主人公那么熟悉,原来是1900的演员。这次他扮演的戴维只是一个小小的护工,一个非常专业的护工,他离婚很久了,似乎也过得很孤独,于是他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护工。他把罹患艾滋病的姑娘,当成自己的妻子来看护(她死了之后,他很伤心,告诉人家自己妻子死了);把瘫痪的建筑设计师当成自己兄弟来照顾(他去看建筑式设计的房子,对人家说:我想看看我兄弟设计的房子);甚至还帮一个患癌症的女人实施了安乐死(他之前是坚决拒绝,但是因为对方声称不帮她就找别人,他最终还是答应了);影片最后他在照顾一个坐上轮椅的年轻人。
很明显,这些倒霉的病人,他们都有家人和朋友,但是在患病的时候,其实家人和朋友都帮不上忙。首先他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出于对他们的爱,病人并不愿意去打扰他们,妨碍他们。其次他们在照顾人方面也并不专业,最简单的像如何移动病人,才可以既省力移得动,而且不会让两人都摔倒,那也是技术。再次亲人朋友很容易陷入“久病床前无孝子”的问题,因为他们似乎在无限量付出,却得不到那种“社会习惯性的补偿”,说直白点,人和马戏团的动物一样,总得给鼓励,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而病人心情很难保持良好,给的也只有“负面”的情绪发泄。所以,作为病人,他们都隐藏真相,对亲人说谎,在亲友面前都努力表现出积极快乐的一面,其实却一个人面对死亡的恐惧,以及超越这种恐惧的“尊严丧失”,比如片中,患癌症接受化疗的大妈,居然无法自控就上吐下泻,想想,面对这样的情况,还是接受安乐死更有尊严点。因为专业,所以主人公知道把青菜交给患艾滋病的女人处理,让她可以获得一点劳动的尊严,也知道让男人之性不死的建筑师看色情片(当然也因为这样,被患者家属起诉他别有用心)。因为他在努力像个最亲密的人一样,去陪伴他们度过最糟糕的时光。因为基本上每个人都得面对这样一种孤独的状态(猝死的人也许除外)。
片末,每天坚持的跑步运动主人公居然在跑步时,被一辆闯红灯的车子撞到了。似乎这样的厄运不应该被赋予到这样的好人身上。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样安排的巧妙。从善良的角度思考,可能那群病人朋友召唤他去天堂陪伴他们了,因为在人间他也过得很孤独;从电影主题来看,这样更能够深刻地展现一个问题,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很健康,自己还在锻炼身体跑步,那些病苦与耻辱就远离我们,那个问题我们不能回避;当然我们会想,希望他一下子就被撞死了,不然他也得接受别人的照顾了。16.9.22
微信公众号
《慢性》观后感(二):Death is chronic
一个人坐在巨幕厅看文艺片是一种很有趣的体验。有人说在电影院哭了,我没有。灯光亮起的速度实在太快,我沉默地起身,没有掉眼泪。现在回想起来倒是有点难过的意思。
一、关于疾病:
疾病的意义是什么?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里说,疾病被当做修辞手法或隐喻加以使用。也就是说,疾病并不止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它还给人带来了偏见。以至于当我们提到一些疾病的时候,它似乎成了一件让人羞耻的事。
我以为重要的不是我们为什么患病,而是我们该怎样理解它。神让我们看到自身的局限,设定器质性的障碍。你是肉体凡胎,肉体会老去,也会变质。患病的人终于有大把的时光停留下来,重新审视自我,包含自我的生活——尽管这个过程太过琐碎和痛苦。它可以被不断分解,直到成为吃饭、排泄、休息、治疗这样一些具体的活动。有过陪床经验的人应该很清楚。
重新回到这样不便的时期会使人不堪和困扰,你像个孩子一样,需要别人喂食,洗澡,擦拭身体和私处,处理你的排泄物。
这不是倒退,这只是重新体验,每个人的幼年期都是这样度过的。尽管这不让人愉悦,谁又渴望疾病降临呢。
但这终究是生命过程。疾病让你有大把时光重新和他人相处,重新捡回一点以往不会做的事情。我们在一路小跑的途中突然停下,在这个十字路口四处张望。
二、关于家庭:
电影里面David好几次问病人——你结婚了吗?
他很关心家庭、血缘这样的羁绊,尽管这个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David结过婚,又离婚了。他一个人生活,做护工,用工作和健身填满自己的日常,空闲时间他会去想办法了解自己的看护对象,尽量不只把自己当做一个服务人员,至少在我看来他的温情超过了“义务”的规范。比如他陪着Sara招呼她的朋友,他给曾经的建筑师John买来专业书籍,供他阅读(尽管他几乎翻不动书),或者是叫女儿陪一个人生活的Marta吃饭。
可是他也很活得很孤独。他会悄悄地去网上看他女儿的照片,一张一张地翻她的相册——自拍、和同学的合影、小时候的毕业照……翻来覆去地看。
他在陪着那些没有家人的病人时,偶尔也会想到自己吗?
他的女儿打算学医。有一次他跑到她的学校去看她,一路跟着她走了很久,直到两个人肩并肩才被她发现。他们在阳光底下拥抱,这个镜头特别打动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希望他有个女儿,无论是戏里还是戏外。
家人的意义是什么呢——在这部电影里,家人是一个缺位的形象,不管是David还是他的病人。Sara的亲人出现在她的葬礼上,John的家人明显和他相处得不太好。至于Marta,她有两个女儿,两个孙子和一个孙女。可是他们都没有出现过。
癌症转移之后玛尔塔撒谎告诉女儿没事,她很难过。
女儿说:那我这个月就不用来看你了对吗?
家人究竟算什么呢?一个护工,或者会比他们更靠近你。我以为感情比血缘更重要。
ara死后David曾去过酒吧。他说我妻子死于艾滋病。
三、关于死亡:
我喜欢这个译名——慢性。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慢性的。比如生命,我们被看不见的手推着往前走,随波逐流,可我们绕不开死亡。尽管它令人畏惧,令人难堪,令人苦恼。可它就那样坦然地伫立在那里。
“像是一种陌生又熟悉的,遥远的召唤。”
我们拥有的只是时间,而它就在手中流逝了。我们终于什么也没有。
所以就当做活着是一场慢性疾病,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自己要奔赴同一个尽头。但在结果没有来临之前,你还有机会。
结尾戏剧性太强,我倒觉得可以接受,这就是生活。生活比戏要精彩,毕竟它可没有剧本。
最后的一打废话。
1、想看的朋友推荐去电影院,但是估计近期也没有几场了。有空间感的观影效果还是不一样的。作为独霸半个场子的人,觉得无比喜悦。
2、一部对很多人来说非常闷的片子,需要耐心。(我非常不严肃地边吃边看,忏悔。)
说它闷是认真的:
gt; 全片只有97个镜头,片长93分钟,接近一分钟一个。比如跑步,洗澡,驾驶……甚至在黑暗里发呆都会持续很长时间。氛围感非常好。
gt; 没有配乐。
gt; 绝大部分镜头是静止的。(我意外记得一场镜头运动,没觉得不能忍受。)
来源:http://www.imdb.com/title/tt3850496/trivia?ref_=tt_trv_trv
gt; 对白很少。开场之后好几分钟只有空气声……我一度以为它是没有对白的。但是难得能在外面看一部安静的电影,挺开心。
3、个人觉得最佳剧本拿得有些过誉。有人指出对寂静人生主人公设定和结局的盗用,这一点不能肯定。不过故事确实不神,平淡,压抑,甚至不算温存。喜欢的人喜欢,不喜欢的人觉得难受。
(顺便吐槽几句,我觉得豆瓣浮现的戾气也是很好笑,评论区吐槽几句就算了,非要骂得入不了耳才行。还有刻意打高分和低分来“平衡”这件事我也觉得很有意思。豆瓣的评分结果本来就走向清奇,谁说一定就公平公正童叟无欺啦。观影这件事实在很主观,别太当回事。)
4、色调和影调不错。一个人在黑暗里的构图也美。
5、记忆非常深刻的是几处跑步的镜头,非常长,看得人都有点喘不过气。可以揣测几个意思。
gt; David是注重健康,保持生活规律。他也必须保持健康,才能照顾那些远离了健康的人。我估计他的休息时间不多,所以闲下来也不知道做什么好,只有跑步。唯一能保全的只有肉体。经常在跑了很久之后接上一个静坐轮椅的镜头,反差感。
gt; 跑步是一种自我宣泄。每天和绝症病人相处,总规会沾染一些情绪。
gt; 结局也是在跑步里结束,这一笔非常喜欢。走在健康的路上走向生命尽头,甚至觉得荒诞。
一次意外就是结局——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寻常日子里。
6、关于TIM ROTH:
他老了,可是他依然那么好。
说实话这部片子总觉得温情不足,可能是剪辑过于压抑,看得我有些难受。但我爱他。
献上我的爱与敬意。
走出影院的时候,阳光很好,天蓝得发亮。想到“自己还活着”这一个事实,竟然有一些恍惚。人不应该自省,应该没心没肺地活着最好。可我忍不住。
我小心翼翼地左右四顾,很快地穿过了马路。我走在慢性的路上。
《慢性》观后感(三):主题含糊,电影沉闷
这部电影从伦理上说讲了一个比较含糊的主题,看护病人的人也需要照顾,但这让我想起了我家里曾顾过的一个保姆,她很快融入了我们家的生活,照顾老人非常细心,和电影里的戴维差不多,但她在家政公司注册过的,她也有很好的家庭,只是年景不好,缺钱才出来打工。戴维不同在于他没有保障也没有很好的家庭,这种状况不能完全归罪于伦理道德,或者政府。我们家保姆也是因为她照顾老人太好,其他人看不惯,被炒掉的,戴维其实也是,只不过环境不同,个人想法不同,我们家保姆离开之后也赚了不少钱,也还是很受雇主喜欢,在另一个家庭干了两年多,所以这个主题稍显含糊。
从电影的角度说,特写镜头多,但都很冗杂,不能很好的突出强化表达的含义。演员表演很生活,人物性格直白,故事起伏不大,有些沉闷,代入感不是很强,文艺性也不高,好的地方就是护理过程拍摄很详细,需要护工或保姆的可参考。
《慢性》观后感(四):關於蒂姆·羅斯
在低俗小說中的神經質表現又出現在別對我說謊裡,再來到15年戞納最佳劇本獎影片「chronic」是,居然成了位安靜細緻的慢性病患看護義工?!表演沈穩,流暢。是導演駕馭的好,還是說演員的可塑性很強?在同一位演員身上看到不一樣的表演風格,可觀。片子是在很偶然的情況下打開,開篇一段長鏡頭即是為一位女性肌萎縮(無力?)患者清理。慢斯條理的打泡沫、輕柔的擦拭,面對患者表現出足夠專業的倫理,以及必要的同患者溝通,做到了看護(此處特指男性)職業必備的素養。只是,平穩稍待壓抑的節奏下,塑造角色最後出車禍,一下子將劇情推上高潮,將觀眾平靜的情緒一下子提高最後,復於平靜後,感嘆、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