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故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翻译与赏析

2020-12-28 23:46:52

名人故事

公众号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 ng)交横(h 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赏析一】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 写月色的绝唱 。全文仅80余字。用 积水空明 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只用一个 影 字,不实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已宛然。

张怀民真会找地方啊,禅房花木。寂静的庭院在月色中更加澄彻,幽然。两人的默契不需要寒暄,无言的走在小院,于是月光化作水,竹柏化作水草,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居士更因此羽化登仙,物我两忘,悠游于 空明 。人因月光而旷达超脱,月光因人而意味深长,此时不再需要赘言,只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便戛然而止 上哪找咱这样的人啊。

记承天寺夜游


【赏析二】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这篇仅有八十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是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赏析三】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 乌台诗案 ,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


【赏析四】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 解衣欲睡 的时候, 月色入户 ,于是 欣然起行 ,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 闲人 ,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之情。


【赏析五】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文章首先交待了事情的时间和缘由,时间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之时。缘由是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里 十月十二日夜 已见是深秋,况且是 夜 里,天气已有了一些凉意,既是写时间,也是交代环境;这里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是一个场景,也一种境界,特别是那个 入 字,动态极强。你想,在月光入户的那瞬间,屋里顿时明亮了,这月色是对人的亲密探访,是对作者无声的召唤, 思想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 ,正是这一现象才激发了作者的情趣;也只有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不负生活赐予的美景而有此雅兴。那些追名逐利的人,那些心为形役的人,睡则睡了,月色清风与我何干。也只有像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才会 欣然起行 。

念与无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这里 念 字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可能是作者张三李四地想了一番;可能是作者想夜深了,结伴散步一时无适合的人;可能是心中有几分孤独与寂莫,暂无相投的人;可能是作者太清高,不屑与周围的人交往;可能是作者身份特殊(被贬流放)别人不愿和他接近,怕惹他、躲着他。总之,其思绪复杂,其情意泛滥,一个 念 字,其字里散发出浓浓的失落忧愁之情,喷涌着作者那种贬谪的凄凉和对人生的感慨。一个 亦 字,仿佛是在告诉我们 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样的命运,一样的心事,自然是 相与步于中庭 ,一切尽在不言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行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是 相与庭中 所见月下的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 。这是一种清凉澄澈的境界,山因空而高,水因空而明,人因空而悟。那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看似杂乱无序的景顿生烦乱复杂的情。

结尾三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是啊,月亮和竹柏都是永恒、客观存在的,所缺少的倒是如他们这样具有闲情雅趣的人去注意、去欣赏。想来,的确也是,月色入户,非此一户,然因月色而起者有几;柏竹候人,无所挑剔,但等来的却只有他们两人耳。因为他们是闲人,虽说是有闲情雅趣的人,但也是闲置不被重用的人。月到门前方是 闲 ,这 闲 虽说有独享月下清静的自豪和悠闲,但更多的是感慨命运不佳有志难酬的郁闷。 闲 看似一种轻松、旷达,实则是一种 不闲 的渴求, 劝君莫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种凝重的壮志难酬之情寓于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之字里行间。

分页:1 2 3

    

上一篇:“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     

下一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