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为嘴到处奔忙,老来所干的事,反而要得荒嘴。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惭愧的是我劝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岸禄,领取压酒囊。
【赏析一】
苏轼被谪为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4)二月到职,作此诗。
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却深刻揭示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首联 自笑 中蕴涵诗人无限的辛酸与难言之隐。 为口忙 表面是说自己为口腹而奔忙,弦外之音则是指自己因吟诗作文而得祸,实与 平生文字为吾累 同义。 荒唐 二字看似轻松,实是诗人无奈道出。颔联飞驰想象,诗人看到清波、翠竹迅速联想到鱼美、笋香,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 初到 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颈联是诗人处于逆境时的自我安慰、自我解脱,又不无牢骚之意。 不妨 、 例作 在牢骚中兼带旷达、诙谐。尾联流露出不能有所作为的痛苦之意,同时也寄托着诗人希望有补于世的愿望,将诗人的复杂心情作了进一步的表示。
【赏析二】
苏轼因被御史中丞李定及舒亶、何正臣等人诬陷,于1079年(元丰二年)八月十八日被押赴台狱勘问(即 乌台诗案 ),历时一百三十日,十二月二十八日获释出狱,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第二年正月初一离开京师,四日至陈州,二十日至岐亭,二月一日至黄州贬所,寓居定惠院,随僧蔬食。此诗作于初抵黄州时。
【赏析三】
初到黄州,正月刚过,又寄居僧舍,却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如闻到竹笋的香味,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 初到 题意,亦表露了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这种 能从黄连中嚼出甜味来 的精神是最应令人钦敬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使他在黄州的五年政治上的低谷时期(政治上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却在创作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大批著名词篇均写于这一时期,苏轼成了古代文学家中身处逆境而大有作为的典范,苏轼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语)的高尚思想境界成为后人之表率。
后四句为作者自嘲,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 为口 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在扫兴的 员外置 前加了一个 不妨 ,在倒霉的 水曹郎 前加了一个 例作 ,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身为 员外 ,却没能为国家出力办事,而又要白白花费国家的钱银,实在是惭愧。 压酒囊 就是工钱,虽然钱不多,可对于一个 无补丝毫事 的人来说,还要费这工资,确实惭愧。在就表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
诗穷而后工 , 只惭 句有几分无奈,但并不把它作为完全无所作为的理由,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文学上却可以大有作为。黄州成了苏轼一生词与文章创作的顶点,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这首诗一反古代诗人在遭受打击时鸣冤叫屈、叹老嗟卑的惯例,虽自嘲不幸,却又以超旷的胸襟对待,后世诗作唯有鲁迅的一首 运交华盖 与其相似。
【赏析四】
苏轼(1036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在王安石变法高潮中,先后任凤翔签判、开封推官、杭州通判和密州、徐州、湖州等地行政长官;元丰年间(1078 1085)陷入乌台诗案,贬居黄州四年。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又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晚年又被远贬惠州、儋州,九死一生,北返中原,病逝于常州。苏轼是文学史上少见的兼擅诗、词、文、书法、绘画的文豪,在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华书局已整理出版《苏轼诗集》八册、《苏轼文集》六册,《东坡词》见《宋六十名家词》。
【赏析五】
诗以自嘲口吻开头,此前诗人一直官卑职微,只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三州知州,到湖州仅两月便下御史台狱,年轻时的抱负均成泡影,只能说为口腹生计而奔忙。 老来 ,诗人当时方四十五岁,这个年龄在古人已算不小了,苏轼作于密州的《江城子》词中便有 老夫聊发少年狂 之句。 事业转荒唐 指 乌台诗案 事,屈沉下僚尚可忍耐,无端的牢狱之灾更使他检点自己的人生态度, 荒唐 二字是对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却含有几分牢骚。面对逆境,苏轼以平静、旷达的态度对待之。
分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