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故事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原文翻译与赏析

2020-12-28 23:46:52

名人故事

【原文】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

杨花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由它飘坠。离开了树枝,飘荡在路旁,看起来是无情物,细想却荡漾着情思。它被愁思萦绕,伤了百折柔肠,困顿朦胧的娇眼,刚要睁开又想闲。正像那思妇梦中行万里,本想寻夫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唤起。

我不怨杨花落尽,只怨那西园,落花难重缀。早晨一阵风雨,杨花踪迹何处寻?一池浮萍,全被雨打碎。满园春色分三成,两成变尘土,一成随流水。细细看,不是杨花,点点全是分离人的泪。


【赏析一】

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词家一向以咏物为难,张炎《词源》曰: 诗难于咏物,词为尤难。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事合题。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 章质夫的柳花词已经以其摹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 借物以寓性情 , 即物即人,两不能别 。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 压倒古今 的名作。

此词约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当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水龙吟


【赏析二】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咏杨柳,上阕主要写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全词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 借物以寓性情 ,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赏析三】

苏轼的这首词题为 咏杨花 ,而章质夫词则为咏 柳花 ,二者看起来相互抵牾,实则不然。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 杨柳 。柳花亦被叫作杨花,它实际上是柳絮。

这首词约作于公元1081年(元丰四年),苏轼45岁,正谪居黄州,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章质夫的柳花词已经以其摹写物态的精妙成为一时传诵的名作。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苏轼却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 借物以寓性情 , 即物即人,两不能别 。

词的上半阙意在写物,描写杨花的随风飘零和若即若离。词的第一句便道出了杨花的本质,似花又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其飘零。第二句赋予杨花以人的情感, 离家 本是无情之举,但它 傍路 又露难舍之意,道是无情却有情。第三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杨花比作思亲的少妇。纤细的柳枝,犹如思妇离愁百结的柔肠;鲜嫩的柳叶,仿佛思妇欲开还闭的娇眼。描写细致生动,杨花飘忽迷离的状态跃然纸上。第四句承接 有思 ,少妇为何而思,原来是为远方的夫婿。梦中与夫婿重逢,却被黄莺的啼叫惊醒,如果让人不恼怒!此句化用唐人金昌绪之诗《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词的下半阙旨在抒情,感叹春光一去不复返的遗憾、惜春之情。柳絮飞尽,已是暮春时分,百花凋零;恨春光不再,表惜春之情。晨雨过后,柳絮化作浮萍 不忍看着它消逝,只能借此聊以自慰。春色留不住,终是离去,二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仔细看来,池上的浮萍不是柳絮,却是离人的眼泪,照应了上半阙关于思妇的遐想,思妇久候良人、良人却杳无音讯的幽怨呼之欲出。值得一提的是 春色三分 的描写独具匠心,将时光量化的手法并不是苏轼首创,如 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 便是经典名句,但并不如苏轼的寓意灵活巧妙、别出心裁。

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 压倒古今 的名作。

水龙吟


【赏析四】

第一句: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因为说的是杨花,似花还似非花这句,就显出味道来了,形态象花,实质不是花。

这里用了似是非是一词,在感觉上有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幅画而恍然大悟的惊喜,不禁赞叹它的神奇。 从教坠 是任凭的意思,无人惜,任杨花坠落。我道:是随风而落。朋友言:从这句来,应该是没风,自然慢慢坠落。我想被风吹落和自然坠落,还是有区别的。正好突出了,前面这个 惜 字,这种连风儿都懒得理会,更不要说人来惜的幽怨。再看下一句: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这一句,他把描写杨花,慢慢引申到写人上来。 抛家傍路 本是描写杨花离开枝头坠落,依依不舍之意。这里用 抛家 带有人的感情色彩,用杨花暗指人远去了,或许还是个赶着做事,无暇顾及其它的人。 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离开枝头是无情,傍在路旁是有情。亲人远去,是无情。赶着做事是有情。细思量,有情乎?无情乎?如果说这一句是引申到人,那下一句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就完全是拟人化写法了。一幅女子柔肠寸寸绕心头,睡眼朦胧间,双眸似开还闭、似醒还睡,愁绪困难眠之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更加衬托出杨花飞飞洒洒,无风自坠的美态。这里的抛家,和拟人,也为后面的孤独埋了伏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句完全承接了上句的女子,女子困难眠是为什么?梦中随风万里,找寻郎的去处。偏这梦又被莺啼惊醒,委实让人着恼。

这上阕在我看来,对杨花的描写已是出神入化。而古往今来,都说妙就妙在下阕。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杨花飞尽,还有来年再开,那恨在那呢?花落了却难再上枝头。这里的花前面指杨花,后面我觉得是泛指。 落红 有 残红 之意,也可暗指初夜。 落红难缀 ,也就是说:我此身已属了,可你却离开了,让我怎么办的意思。这里也暗合了尾字 泪 。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一场春雨过后,那抛家傍路的柳絮何处去了呢?只剩下一池的碎萍。可以想象, 晓来雨过 指昨夜里还相聚呢,天亮时才离开,才更觉心酸,何况还有上面的 困酣娇眼 为铺垫,睡醒了,郎却无踪。这一池萍碎,碎了萍,更碎了心。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我们在网上看到有人说 三分春色即三分杨花 ,这样的解释不敢苟同,这三分春色,该是指春色三分,并不只有杨柳可代,这春色三分,有二分已经落了,傍土而去,剩下一分,也只是一池碎萍。三分也并非是把春色划成三等分,是把事物量化来作形象化比喻,让我们在脑中完成一个鲜明的画面。真是神来之笔,已达生花之境。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结尾 不是杨花,是离人泪 ,用的是肯定句,暗合上面女子的思郎之情。让情感达到升华。这时,还有什么话可以说的呢。杨花似花,杨花非花,杨花是愁,杨花是泪。

苏轼是北宋豪放词派的先驱,而这首词却是属于婉约派的。单从咏杨花来说,这词无可挑剔,但结合了当时作者的心境,反而觉得让此文为之失色。当时,苏东坡贬谪黄州,心情落寞,文中的泪,正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从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比作怨妇,朝庭就是他的郎。他仍盼望朝庭能再次起用他,对仕途仍然没有彻底绝望。这符合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为官入朝,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是分不开的。对功名如粪土,他还是没有全然看开,唯感叹年华如流水,岁月空蹉跎。


【赏析五】

似花还是非花 ,古人有承认杨花是花的,如庾信《春赋》: 二月杨花满路飞 。也有不承认杨花为花的,如梁元帝《咏阳云楼檐柳》: 杨花非花树。 起句突兀,活画出漫天杨花纷纷飘坠,无人怜惜的凄苦景象。除了点明所咏之物,又从 似 与 非 之间生出奇思妙文,似问非问,似慨叹又似彷徨。显示了 万感横集,五中无主 (清周济论词之语)的深广忧愁;也说明了 似花 也无人惜, 非花 也无人惜的凄凉景况。着笔即大笔淋漓!

也无人惜从教坠 ,从客观写来; 抛家傍路 ,从杨花主观立意。此句不仅写出了原作者的离情别绪,联系到作者的处境和遭遇,不也寄寓了作者自己的飘泊、沉沦的感慨吗?杨花的境遇,正是原作者和作者的境遇: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偏向耳边啼。 迁客逐臣, 同是天涯沦落人 啊! 抛家 则无家可归, 傍路 则流离失所。这,又是历史上一些有正义感的爱国文人共有的命运。

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进一步写杨花的 也无人惜从教坠 。韩愈《晚春》: 杨花榆荚无情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里反用其意;杜甫则谓: 落絮游丝亦有情 (《白丝行》)。既然有思,自然多情。是杨花在思?是诗人在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这三句承上 无情有思 而来,更进一步申说 无情有思 。那柔软的杨枝正像被愁思萦绕坏了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正像美人困极时欲开还闭的娇眼;那随风飘荡的杨花正像梦中万里寻夫的思妇。这里 愁 和 思 水乳交融, 物 和 我 浑然一体,正是 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阕结句: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既是在写杨花,又是在写章质夫家人 闭门愁断 。宋人谓这些句子 悉写杨花神魂 。又说即唐人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的诗意。留亦难,去亦难,人难见,梦难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真是说不完离恨千端,道不尽闲愁万种。它不仅是摄住了杨花的神魂。而且是摄住了人的神魂!触景生情,睹物兴悲,情景交融,物我莫辨。

在上阕一气呵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涌起笔底波澜。以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承上启下。首句结上阕无人惜杨花,次句领起下阕作者的惜杨花。从 不恨 和 恨 相对立意,一收一拓,引出春残不可收拾的怨恨,因为杨花飞尽,意味着百花凋残。这里进一步深化了词意,重点在 恨 字,以 不恨 衬 恨 ,不恨也正是恨! 西园 语出曹植《公燕诗》: 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 那是写朋友欢聚盛况;苏轼反用其意,抒发 落花流水春去也 的伤春之情。 落红难缀 即落花难以收拾,比飞尽更可恨更深沉更悲痛。 零落成泥碾作尘 ,扫地俱无; 红消香断有谁怜 ;古今同哭!

接着是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无可奈何花落去 ,惟余叹惋; 不信东风唤不回 ,令人深喟。杨花何在?是否化作浮萍?否!这里只说不见飞花,但见萍碎而已。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这里承 落红难缀 春色 即 落红 ,陆龟蒙《惜花》: 人寿期满百,花开惟一春。其间风雨至,旦夕旋为尘 李煜《浪淘沙令》: 流水落花春去也。 此处化用其意,言落花多数委弃尘土,小部分随水飘流。作者以历历在目,屈指可数的鲜明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在漫漫长夜中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一切美好之事,英俊之才,烈士名流,诤臣良将,往往在历史上的某个阶段或时期里摧残殆尽,百花纷谢,万马齐喑!有心人不得不发出深沉的浩汉。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遥接起句 似花还是非花 ,意谓杨花确实不是花,而是离人的眼泪。以 不是 衬 是 ,大大加强了抒情气氛。此句即从唐人诗 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 化出,是 夺胎换骨 之笔,是 画龙点睛 之笔。这 离人泪 ,有原作者和作者的眼泪,以及一切被弃置之人的眼泪。正是萧萧竹声,仁者听到民间疾苦;风声鹤唳,聩者惊闻万马奔腾。

综上所述,纵观全词,字字写杨花,句句是离人。极尽变化,姿态横生,委婉曲折,反复倾吐,抒情言志,感慨幽深。坡公真乃文坛巨擘,《水龙吟》堪称绝妙好词!

分页:1 2 3

    

上一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     

下一篇:“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