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小小小小的火》是一本由[美] 伍绮诗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4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一):《小小小小的火》火是怎么烧起来的?

“草原上的火灾,看上去像世界末日一样,土地被完全烧黑烧焦,所有绿色都消失了,可烧焦的土壤养分更丰富,新的植被会长得更茂盛。”

一把火能毁掉一切,却能在废土上建立起一个更好的世界。伊奇内心坚信这样的事实,一把火烧掉了自己出生长大的房子,就像是烧掉并否定了自己过去的一切,故事在这样一个戏剧化的场景中展开——女儿烧掉自己的房子,离家出走了。然而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猛然烧起的一把大火也正是星星小火的爆发,故事顺着“火”这条线索讲述了两个家庭碰撞出的火花,而也是这些火花点燃了所有人内心不同颜色的火焰,火花变成小火,小火变成大火,让火焰中心以及火焰周围的人都慢慢地发生了改变。

冲突

稳定有序的中产阶级生活,随性漂泊的艺术生活,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因为房东和租客的关系撞到了一起,好像王子和灰姑娘的相遇,因为陌生感和新鲜感给了彼此新的体验,又好像一颗糖落进了一杯白开水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彼此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形态。

理查德森太太住在“经过规划的才是最好的”西克尔高地,接受高等教育,从事体面的工作,循规蹈矩、衣食无忧成为了她对于美好生活的规划,曾经的热情早已被尘封,她自信而高傲,以至于甘愿以低价把出租屋租给一个靠胡乱拼凑照片谋生的艺术家,因为在理查德森太太眼中,这是一种救济,是一种恩惠,是一个身处高出必须要俯视底层的虚荣的责任感。她看不起米娅,接受不了与她价值观不相符的人,同样的,她也接受不了自己的小女儿伊奇,和其他人一样把伊奇当成异类,极度苛刻地试图扭转自己女儿。冲突的两个对立面往往具有相似性,当伊奇遇到米娅后,小小的火焰开始在伊奇内心点燃。

理查德森太太和米娅、理查德森太太和伊奇,这是故事两对核心冲突。美玲的抚养归属案件进一步激化了这种冲突,她们并不仅仅站在朋友的立场,而是她们价值观本质上的差异,理查德森太太认为孩子应由喜爱孩子且经济稳定的麦卡洛夫妇抚养,而米娅和伊奇则认为孩子该由贝比抚养,只因贝比是孩子的亲生母亲,她们甚至可能不会去想另外一种的可能性。也因为这一事件,理查德森太太深信米娅是始作俑者,不惜暗自调查米娅的身世,并得知珀尔“打胎”后与米娅当面对质,最终米娅只能被迫选择离开,进而导致伊奇内心火焰的扩散。

困境

伍绮诗故事中构建的西克尔高地,极度的秩序与模范,不禁让我暗暗怀疑,光鲜亮丽的门背后会不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但社区的每个人都试图维护一种门前良好的状态。现实也是如此,有些家庭实则已经“分崩离析”,但在外人眼前依旧是好好家庭的楷模,堕胎、出轨、虐待、欠债,这类话题只能关起门来说,万一发生在自己家庭身上必然是极力隐藏。社会环境促使人们充当生活的演员,但有些人慢慢就成了戏中的样子,对于理查德森太太而言,她饰演了一个规矩的人,组建了一个规矩的家庭,然后却没有把伊奇培养成一个规矩的人。理查德森太太处在这样一种困境中,极力构建的社区好印象,却有一个拉后腿的,但又因为是自己的女儿,没办法。

理查德森太太不敢动,不敢改变,就好比她是站在半山腰的人,之前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爬到现在的位置,她没办法回头,即使知道自己爬的可能只是富士山,纵使爬到山顶也比不上爬到喜马拉雅山的半坡,但自己一旦回头可能失去曾经累积的一切,甚至掉入万丈深渊,她只能一直维持现有的方向继续一点点往前挪,不在乎是否偏离了内心最初的方向。米娅不同,她爬的山可能不高,但风景也足够好,并能让自己随时转变方向,这座山不好就换一座,看过了这里的风景可以去其他地方瞧瞧。

伊奇则被母亲领着往山顶爬行,但她意识到自己并不想爬这座山,过母亲那样的生活,好在她还没爬多高,能够迅速转换目标,即使回头会带给自己一些损失,但她甘愿承受。房子烧毁的一刻,也像山体崩塌,地球引力把山上的人都往下拽,迫使他们回头看看。伊奇能够跟着米娅一起爬一座新的山,理查德森太太也终于停了下来。

突破

改变是书中很重要的一个主题,理查德森家的四个孩子陆续走进出租屋象征着一种正在发生着的变化。唯独伊奇真正突破了自己,放弃安稳的生活,选择了一条坎坷的路,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伍绮诗构建的故事环境充满现实感,不禁引人深思。

什么是理想的生活?现在过的是你想过的生活?心中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能为了追求心中的生活作出改变?读完《小小小小的火》不禁在心中试着问这些问题。而诸如自己,大多数中国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也被要求规矩,大多数父母对于孩子的规划是:专注学习,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最好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然后早点结婚生孩子,然后继续用同样的规划期待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旦你按照这条路走,当孩子出生,自己却好像成为被抛弃的人,而这一路也会错过很多。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一团不安躁动又真实的火,有些人像理查德森太太把它掩埋,有些人像伊奇接纳并释放它,然而理查德森太太和伊奇更像是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正反面,没有对与错,只是选择了自己或觉得合适或觉得想要的一种人生

但愿,每个人都能过上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二):你是米婭,還是埃琳娜?

看到書名以及那個有點平淡的開頭,不得不說我有點失望,以為又是那種平淡敘事的歐美推理小說。

但是在這個驟晴驟雨的母親節週末,因為母親外出遊玩而提前慶祝了母親節的我,把自己關在家裡看書,我卻意外地進入了書裡面的世界,看到了那些是非之間的灰色地帶,走進了一個意料之外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家庭關係,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和那些深層的倫理和社會關係。

埃琳娜和米婭,看似性格截然相反的兩個母親,其實剛好代表很多人的表面和內心--大部分人表面上需要像埃琳娜那樣遵守各種社會規矩,看上去每個人都像是“習慣動物”--即便是拖延癥患者,也是習慣性拖延而已。其實很多人的內心,有著像米婭一樣“離經叛道”的想法,但絕大部分這樣的人,選擇成為埃琳娜--因為這樣會比較容易獲得穩定不俗的生活;而且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守規矩,要在規則內活動,否則會惹出大麻煩。但是不少的人,內心是嚮往像米婭那樣生活的,只是他們都習慣了守規矩,習慣了“不惹麻煩”,所以只有極少數的人,像伊奇那樣,遵循了自己內心的那團火,走上了追尋米婭腳步的道路。

在看到埃琳娜挖掘米婭過去,從而引出米婭內心的“火’;看到米婭給遵循自己內心的“火”,給予珀尓、伊奇、萊克西以及貝比建議的時候,幾度落淚。或許是作者對於人物內心的細緻描寫,讓我最大程度地感同身受;又或許是那些面臨抉擇的困難瞬間,讓我想起人生中曾經出現過的一些,需要我自己做決定的瞬間,觸景傷情。裡面的場景太真實,以至於我覺得這真的就是生活中,我身旁會出現的場景。

印象中,我看書很少哭;像這次,看到數度落淚甚至到最後不能自已更是第一次。生活有時候的確會像萊克西丟掉的那張粉紅色出院證明包裹著的石頭一樣,沉重得讓人喘不過氣來;可是米婭用她的行動向我們證明了,再精美的鳥籠也是可以衝破的,只要你真心想要讓自己心裡的火種燎原,真心想要打破那些讓人沮喪的規則。

雖然故事說的是美國一個普通社區里發生的家長裡短,可是裡面隱含了種族、校園性行為、母子關係的界定以及代孕和墮胎等社會問題,小社區裡面寫大問題,作者控制得恰如其分,雖然沒有特別深入的探討,但是每個問題的點到即止,都並非蜻蜓點水,而是帶領你進入設定好的場景以後,留下足夠的空間和事實讓讀者自行去分析判斷。喜歡這種進退有度的寫法。而其中關於米婭代孕以及法院把貝比的女兒美玲判給生活條件更好的麥克洛夫婦事件,把我們帶回一個老生常談卻又視角獨特的倫理問題上:到底是生母不及養母大?還是說人的本能就是能嗅出生母的味道,無論生母是否一直陪伴在旁?這在母親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讀來,顯得特別有意思。

大概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像伊奇或者年輕的米婭那樣,心裡有一個小小的火苗;但是大部分的人,都像埃琳娜那樣,在習慣性的生活里,把自己心中的火苗慢慢掐滅了,或者只是不在供氧,以至於火苗自行熄滅;等到他們再次遇上伊奇或者米婭的時候,或許還會有那麼一些瞬間,想要重新點燃心中的火苗,卻發現,那火苗在把內心化作焦土以期讓萬物重生之前,就已經消失無蹤了。

《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三):《小小小小的火》书评

《小小小小的火》以伊奇为主要写作对象,打破查理德森太太的束缚为线索,全文陈述了伊奇受限制的原因和结果。

下面我们简单的说一下人物性格:伊奇,一个性格倔强的孩子,继承了他的母亲查理德森太太封闭在内心的性格;查理德森太太,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把自己的市区的好房子,以低价租借给了来自中国的朴实、善良、踏实的杨先生,杨先生同样回报以感恩。因为医生的一些胡话,导致查理德森太太不断限制伊奇。但查理德森太太确实是的女强人,她不仅有美丽的容貌,体谅他人的性格,永远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自信,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说的,我们后面说。

下面我们说一下关于伊奇的前半生:伊奇是个早产儿,刚出生就在保温箱里待了很长时间,查理德森太太的心满是焦虑。因为医生说伊奇早产儿,可能会有心脏、肺部等等缺陷,查理德森太太受到这些信息暗示,通过对伊奇的限制与束缚 ,来缓解她内心的痛苦(痛苦:医生说的那些信息)。但是伊奇并不明白她为什么这样,当伊奇烧掉了房之后,终于选择了远走高飞,查理德森太太还说要把她软禁一辈子,甚至要送她去坐牢。再后来查理太太终于开悟了,原来伊奇是继承了她内心深处的反抗火苗。

下面才是我想说的重点。查理德森太太表面上是个女强人。但她其实也是被限制在笼子里的人,从伊奇出生一直到伊奇离家出走,远走高飞,查理德森太太一直被限制在笼子里。伊奇选择远走高飞是前半生(从出生到远走高飞)的结束,同时又是后半生的开始。请问各位读者是不是像查理德森太太一样?你又会如何选择?

欢迎在屏幕下方留言,留下恁的感想,谢谢。

《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四):小小小小的火:注意那火苗

伊奇是那个放火的人,也是这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中冒动着不安的火苗的那一个。表面的安逸等待着她去打破。

这个故事固然是写了母女之间的关系,写出了不同层次的几种类型,但全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母女之间那种不管表面如何,内在都是无法割舍最深沉的感情。和母亲一起生活的女儿,却与妈妈格格不入,而因为心灵的牵引,与另外一个母亲心心相惜。代孕反悔,丢弃反悔,母亲最后总是无法舍下自己的孩子,不管要经过多少困难,也要和女儿在一起。整个故事几乎都是围绕着母女情展开,从不同的角度去接近它,探讨它,最终是无法割舍它。

在这部书里,我们一贯见到的还有若干华裔的角色,身为一个华裔,作者无法不一再在书中讲出他们的故事,为他们发声,这一次我们看到的,除了来自身份认同上的,还有更加现实的难题,生存之艰。正是这个,导致一个母亲遗弃了自己的女儿。

在这本书里,对立比比皆是,作为一个上层中产阶级地区一个安逸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幸福的母亲,过着体面的中产阶级生活,和一个来历不明的流浪艺术家母亲,在物质上几近一贫如洗,靠打零工维持生活,带着她的女儿,把精力投入艺术创作,他们是房东和租客的关系。

另一层是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和华裔女招待,因为一个被遗弃的女孩联系在一起。一边是富有,有教养,没有孩子而迫切渴望孩子,另一边是贫穷、遗弃孩子又反悔。

同样是女儿,中产阶级家的叛逆女孩伊奇,喜欢流浪艺术家米娅,觉得找到了知音,她讨厌母亲理查森太太的“正确”,而奉艺术家的艺术直觉为圭臬;而流浪艺术家的女儿珀尔,又喜欢上中产家庭的富足安逸其乐融融,他们各自成为母女只是因为血缘,从心灵上讲反倒应该做个交换。

理查森太太要扼杀一切火苗,以过上正确安逸的生活,而女儿伊奇却从米娅那里获得了火的启示,要烧毁一切而重生。

他们就这样彼此交错,好像是生错了位置,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他们所拥有的,女儿们难免蠢蠢欲动,那潜伏的微弱的火苗,并非都能被扼杀,总有一天会熊熊燃烧,而一发不可收拾。

我们很难说作者喜欢谁,或反对谁,当然,她是喜欢流浪艺术家米娅的,对她的艺术作品的描写,灵光频闪,相当迷人。难道她不喜欢理查森太太?但后者明显也不是坏人,每一步别有用心的调查都有这样做的理由。而一个懵懂的女孩,如何喜欢上了坏哥哥,而弃好弟弟的情感不顾,全都是没有什么正确性可言,生活里就是这样没法去问为什么。

这些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无解的话题。作者把这些冲突融入自己的笔下,无非是给大家一双慧眼,好好看看这个矛盾而精彩纷呈的世界罢了。

经由书中的那些巧合,我们可以有一双上帝之眼,得以明了周遭在发生着什么,得以反观自身,也明白他人,而在这个过程里,作者以极有耐心的小说家之笔,构建出了有无数的细节堆积,从而显得栩栩如生的世界。

我们常常会迷失在那些细节的迷宫里,这也是让作品中的人物真实,得以树立在我们眼前的关键。你会发现作者对社会的很多职业或是现象都有涉及,把很多细微内容包罗其中。从某种意义上,也留下了一幅时代的画卷。一个作家应该写什么,不就是最困惑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灵谜题,和把眼光投向更多的人,特别是那些缺乏发声通道的二等公民——流浪艺术家和华裔女招待莫如说都被看作异类,但是他们也在撼动着貌似安稳的中产大厦,他们引发了火苗,并发出了有力的一击。

火是怎么烧起来的,或许是这本书可以提出的一个问题,并值得思考。

流浪艺术家对照片的拼贴,让世界从看似的样子,变为应有的样子,从而呈现它的本质特性,也正是小说家所做的。而作者对那些艺术创作的描写,常有一种打破沉闷的幸福中产表象的感觉,犹如在水中蹿出呼吸到新鲜空气一般。

对于所有这些人物、故事的巧妙构造,也使整个作品获得了一种巧妙的平衡。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世界。对立的是他们看似截然不同的身份,富有和贫困、安逸和动荡、白人和有色人种、有责任感和无责任感……而把这些统一在一起的,是深层次的母女之爱,或说是人类之爱,它常被掩盖,被各种面目遮蔽,但是它是不可改变的。

小说家的爱,让我们看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多一分理解和体恤。这是必须经由作品才能达到的。当人们为了各自利益而根本无法听见彼此的时候,文学的意义就产生了。

伍绮诗的作品为什么打动人心,我想是因为她敢于直面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命题,那些痛苦和折磨,一一解剖,分析它,呈现各种可能性,看它究竟会变成什么样,结论仍然是爱,爱是克服一切的难题,这或许就是她所给出的答案。火苗意味着不安,也意味着生命力,也是爱。

《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小小小小的火》这本书是今天刚拿回来的,花了6个小时把它读完的。看完之后觉得想法很多。比如:有时候,我们的内心会燃起一股小火苗,直到最后,我们可以让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等等。这本书开头写了伊齐把房子烧了之后的全家人的现状。但是,烧房子的原因却在之后一点点的介绍出来,看完之后恍然大悟。主旨应该是“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这个小小的火苗,虽然刚开始可能很小很小,微不足道。但是,你若坚持了,去做了,它甚至可以燃烧为熊熊火焰的。

读过很多的书,却很喜欢这本。伍绮诗在介绍米娅的故事的时候,足足可以看见自己的影子。认认真真看过每一页之后,不经意的投射于字里行间,有许多共鸣之处,也有许多的触动。在触动背后,是每一个读过他的人曾经都有的内心挣扎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是理解的有点偏离主题的(也就是没有明白这本书到底要写什么)直到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火苗这个词的时候,“她的内心深处同样燃起一股小火苗,这道火焰后来还蔓延到了伊齐身上,但伊齐的母亲知道火苗出现的原因:它象征着为公益而战,与不公平斗争”我才有些许明白作者的意图。此后,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最后才明白。

面对人生,我们该做出什么选择,在选择的时候,坚守什么,放弃什么,什么才是底线,。这是小说的内核,也是每个人要面对的问题。

小说中,两种家庭成为鲜明的对比:理查森一家人其乐融融,中产阶级,有四个孩子,他们的生活日复一日,按部就班的生活。而米娅呢,一个单身母亲,带着女儿珀尔常年过着周游世界的艺术家的生活。她们虽然没有最低收入,但是可以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虽然没有体面的工作谋生,但是可以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从这种对比中可以看出来,理查森一家他们失去了很重要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自由。(从最后米娅给她的照片中“一直渴望冲出牢笼的鸟可以看出来”)

回想起我们日复一日按部就班的上课,下课,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也和理查森一家的生活一样,遵守着规则,规规矩矩。我们也许应该冲破牢笼,追寻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追寻自己的目标,这也是我之前想要做到的。

这个世界上有像理查森太太一样安安稳稳过日子的人,也有像米娅一样追寻自由的人。他们异类,不合群,他们心中有一团小小小小的火,他们顽固的依靠着自己的意愿过活,他们愿意为了真实的人生,愿意为了不让自己后悔,一遍又一遍的重新来过。

愿这个世界的我们都是不同寻常的人,愿我们心中的小火苗可以成为烈焰。灼烧你的过去,“有的时候,你需要把一切都烧干净,才会有新的东西生长出来,人也是这样,他们可以重新开始,总能找到办法。”

伍绮诗:人们之间的纽带就像是天上各式各样的星座:每一颗星星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形状组成一个星座,同时也成为其他星座的组成部分。

当你非常爱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会想要照顾他,并参与他的生活,但有时,这并不是他想要的。

《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六):小小的火既是生活也是文化

开头还是要吐槽一下这标题,中文标题是《小小小小的火》,按原标题理解我以为是讲星火燎原之类的故事,虽然也是有这种剧情。如果按英文标题《小小的火无处不在》能让人在前者的基础上将想象从点扩散到面上,也更贴切书中的故事。这大概也是中文的局限性,毕竟这种畅销书也不可能有一个像轻小说一样长的书名。

要是说这火倒底是什么,在书中火的意象也是在变化的,有时是破坏欲,有时是母性,有时是追求,有时是愤怒,有时是对秩序的突破。按我的理解就是火指对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渴望,而周围的环境既是火产生的原因,又是阻力,要想让火烧的旺,就需要一个契机一个可以将现有的秩序烧的干净的契机。

首先就拿伊奇来说,在见到米娅之前,虽然伊奇已经表现得离经叛道,但是这却是来自于对母亲过多的约束的不满和叛逆,她从没想过之后要怎么办,总是逞一时的痛快,这样即便是心中有一团火但总是不会得不到的适当的发泄,变得偏执。但在遇到米娅之后,她开始思考,变得好奇、友善和开朗,突破了束缚自己的框架,并在烧毁自家的房子之后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再说米娅,她的天赋让她有不同常人的艺术造诣,却也让她忽略的思考,在导师波琳的开导下,米娅逐渐懂得挖掘事物的精微玄妙之处。另外米娅在最初的时候,只是想用代孕的报酬来支撑自己的学业但在后来或许是受了弟弟的话以及弟弟的死亡的影响,放弃了这笔钱和学业带着女儿珀尔去流浪。又比如珀尔在遇到理查德森家庭前是不会对什么地方有所留恋,但理查德森家带给她的富饶以及完美是在她在和母亲流浪中从未体验过的。愚钝的少女情窦初开,感受了其它同龄人一样的疯狂与爱恋。

另外,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就是关于美玲—米拉贝尔案,案件有点狗血,华裔母亲因生活所迫将婴儿舍弃但之后生活好过后,又想拿回婴儿的抚养权,但这时婴儿已经被一户美国白人领养,双方就此争论不休。虽然案件狗血,但其中双方的辨论的一点在于,被收养的华裔婴儿将会被割裂同自己文化的联系。这点对我来说非常难理解,种族文化的背景会同婴儿的抚养权联系在一起,或许只有在种族与文化都非常多样性的美国才能真正理解这前后的联系吧。这大概也正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观点,在美国所谓的文化的交流并不是无条件的完全的文化之间的同化,而是在各文化之间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并尊重其它文化的独立性,这样才能有效的,良性的发展。因此,即便你所谓的爱能超越种族文化,但也不能忽视文化间的差异性,将其统一处理。当然,这也与我受到的教育有分歧,在我的固有印象里,中华文化就是各民族各文化彻底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从没有针对种族而设定特别的政策,就算有类似的往往也是会对民族或宗教的,可能也因为这样我们的文化观念才比较薄弱吧。

在小小小小的火中,我们既可以找到共鸣,也可以去了解美国文化,特别是作者写小人物时,细腻的文笔使读者能在生活这个死结看到它的来龙去脉。

《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七):小小小小的火火了

《小小小小的火》是著名的华裔作家伍绮诗的最新著作。本书的名字小小小小的火听起来就很特别,这样重字的书名,并不是很多,所以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咋一看书的封面是杂乱的插图,仔细辨别是有序排列的火苗,每个火苗都是都是多彩的焰火,迸发出无穷的力量。而书名座落的那张纸也是非常有特色,被小小的火苗燃烧了一个边角,这火苗燃烧的真实感太强烈了,烟灰和卷起的纸边给人强悍的的视觉冲击。

这本书的作者伍绮诗,是一位华裔作家,作者毕业于哈佛大学英文系,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作者的创作能力和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知识分子家庭的她生活在美国的土地上,因此对于我们来说都比较陌生,很多人知道她,是几年前开始的,哪个时候她的一本著作,《无声告白》面世,就是这部作者耗时几年完成的著作一炮打响,成为极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不仅跃升为《纽约时报》畅销书,还获得包括美国图书电商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年度图书桂冠。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家知道了这个华裔作家,而今天这个极具实力的作者携带又一力作《小小小小的火》开始了新的燃烧,这次燃烧的程度较上次有过之而无不及,横扫整个欧美市场,在世界范围内都取得巨大成功。取得了几十项大奖,《小小小小的火》真的火了。

本书开始作者就讲述了那场引起大家轰动的小小小小的火,这次的火也许是大家意料之中的事情,火灾虽然来自小的火源,可是引发的后果却是巨大的。火灾之后,小女孩消失了,还有房客也一同失踪了,这是对于房主的一场晴天霹雳。这不仅是一场火灾,同时也是一个家庭的悲剧。生活中常常出现意想不到的事情,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的,安稳、美好的人生必须经过一场严密的规划有的时候是必要的,但是不确定性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一个重要的港湾,是漂泊的归宿,家庭给予了安全感,可以让孩子们健康的成长,带给孩子无限的快乐,可是有的时候,家庭也会伤害孩子,由于对待事物的态度不同,出发点不一样,所以认知也有偏差,怎样拿捏这个尺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孩子们成长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成长,接受的外界事物越来越多,原来固有的观念也许就会改变,会面临着更多的人生选择,这是一个重要的时期,怎样才能更好的驾驭人生,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成长。想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要时刻记得,珍惜每一个瞬间,努力去打造自己想要得生活。这样的生活才精彩。

《小小小小的火》这次是真的火了,这个由华裔作家伍绮诗创作的文学,横扫了欧美文坛,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创作出这部曲折离奇的作品,带给了读者更多的惊奇。故事编排精妙细致,文笔细腻沉稳,作者用自己独特的笔触引发读者的共鸣,这本书荣获几十项国际大奖,被世界各国的读者喜欢。这本书真的火了,值得好好阅读。

《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从《无声告白》到《小小小小的火》,作者将人间俗世的生活细节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由得心生感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有一句话说得好:“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一把火烧掉了理查德森家的房子,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了伊奇,但是,没有注意到她消失不见了。在母女的相爱相杀中,矛盾升级,并最终导致了伊奇的离去,是的,她不再回来了。随着伊奇一同失踪的还有那个理查德森家的房客:流浪艺术家米亚和她的女儿。 作者伍绮诗着重放大的母女之间的矛盾,她们之间的细腻的情感,以青少年的视角,讲述年轻人青春期的天真与迷茫,用插叙的手法缓缓地把故事生动的呈现在了广大作者面前。这种故事的描写,人物的刻画是相当需要功底的,如果不能够很好的把握好各种要素的把握,情节的拿捏,将可能让故事成为流水账或者说只是文字的堆砌。当然,小小小小的火的作者,对于这个的把握是到位的,既不纠结于东家长西家短的念经式,又能够很好地把握主题,将人物刻画出来,凸显出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凸显出生活的常态。情节刻画方面,作者知道该在那些地方紧凑,而不失时机。在现实的世界中,父母与我们的矛总是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越发激烈,从左右我们的玩伴,到决定我们的伴侣,从左右我们兴趣爱好,到决定我们的工作事业,从左右我们的穿着打扮,到决定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的生活总在和父母的矛盾冲突中渐渐长大,父母因为爱,而选择希望可以尽可能给我们提供条件,避免我们走入误区。但是这份爱让我们却完全失去了想要的生活,我们没有资格去寻找自己的生活。 我想作者是想通过小小小小的火鼓励我们生活中的小人物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生活,摆脱那些来自生活的束缚。只要是想要过的生活,都应该去努力地争取!

《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九):永远记得你想要的生活

时隔三年,《无声告白》的作者又出新书了——《小小小小的火》。

与《无声告白》一样,在这本新作中,伍绮诗用细腻的笔法、敏感的触觉、独特的视角娓娓道来了另外一段故事。可能因为伍绮诗是一名女性作家的缘故,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是女性。故事中,我们能看到中年主妇的患得患失、叛逆女孩的瞻前顾后、青春期少女的小鹿乱撞....从主人公们的身上,也许你会找到自己年少时的影子,会想起自已少女时代那无数个漫长静谧的夏日午后,会想起日光怎样在空旷的房间中投下暗影;会想起一场大雨后的清新嗅觉,会想起小鹿乱撞的心情带来的悸动困扰,也会想起少女在沉闷平凡的日子里独有的烦躁心情。正是在这些恍惚的、似曾相识的心情背后,人生的密码镌刻在一阵微风中。

西克尔高地人物关系图谱

故事是以倒叙的方式展开的。西克尔高地理查德森家的小女儿伊奇终于精神崩溃,一把火烧掉了自己家的房子然后离家出走了。

看得见的火烧毁了理查德森家宽敞舒适的豪宅,烧的14岁的伊奇离家出走——这是可以修复的:房子能花钱修缮,尽管理查德森太太并没有把握,但还是坚定地准备找回这把火的罪魁祸首一自己那个不省心的小女儿伊奇;然而,看不见的火影响其实更为深远。在理查德森家其他三个孩子心中,在西克尔高地其余住户的窃窃私语中,最重要的是,在理查德森太太心中,有小小的火苗在闪烁,虽然很小,但却有燎原之势;并最终化作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夜深人静的时候,理查德森太太忍不住也会问自己: 自己到底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是遵守完美的规则,还是听从内心的呼唤?

时间轴推回到一年前的六月,理查德森太太迎来了自己的新房客:一对奇特的母女——米娅和珀尔。 与从小生长在秩序井然的西克尔高地的理查德森一家不同,米娅和珀尔过着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生活。

西克尔高地以秩序和规范著称,与鳞次栉比遍布高楼大厦的钢筋石头水泥森林相比,这里更像是世外桃源和乌托邦——就连每家每户门前种什么树、草坪多长时间修剪一次都由市政部门统一规定。理查德森太太是西克尔高地的第三代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她,深深受西克尔规则的影响,并以此骄傲自豪。在她的心目中,规则高于一切,人生只要按照规划一步步地走下去,就可以幸福美满:大学时代认识现在的丈夫,读完大学后回到西克尔定居,多生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成长.....直到米娅和珀尔母女来到西克尔高地。

首先对这对母女表现出兴趣的是理查德森家的小儿子穆迪。在穆迪的眼中,米娅虽然没有正式工作,靠打零工和做技术含量很低的工作来维持自己和女儿的生计,但掩盖不住艺术家的独特气息;尤其是米娅拿起相机的时候,简直浑身上下都发着光。珀尔乖巧聪明,和穆迪年龄相仿,深深吸引着穆迪,但她真正的男朋友却是大儿子崔普。对什么都玩世不恭的崔普第一次对一个女孩子认了真,这个女孩就是珀尔。转变最大的孩子当属大女儿莱克西, 经历了意外怀孕、堕胎、与没有责任感的男友分手一连串事件后,莱克西和米娅建立了胜似母女的信任和感情。小女儿伊奇———理查德森太眼中的“问题少女”——就更不用说了,她简直就是米娅的头号迷妹,不仅天天跟着米娅学习拍照和冲洗照片,更是深深地被米娅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在理查德森家孩子们眼中,米娅聪明稳重,热爱艺术,品味不凡;珀尔乖巧听话,善良可爱。但理查德森太太眼中却完全不是这样的:认为人生必须遵守规则的她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怎么可以有人终日“居无定所”,带着十几岁的女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其实,从理查德森太太质疑米娅的那一天起,她就被后者不知不觉的改变了,只是她不自知且不愿意承认而已。以帮助米娅维持生计为理由,理查德森太太邀请米娅成为自己家的钟点工。故事就这样发生了,米娅母女深深地介入了理查德森家的生活,看似完美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冲击。

矛盾被米娅在中餐馆打工时的同事贝比·周事件推向了高潮。贝比·周是来自中国广东的移民,意外怀孕后在贫困交加中生下孩子。因为无力抚养,贝比·周将出生两周的孩子放在了当地消防局门口。凑巧的是,这个孩子辗转被西克尔高地一对夫妇收养,这对夫妇也是理查德森太太多年的好友。生活逐渐走上正轨的贝比开始了寻找女儿之旅,米娅为她提供帮助;于是,孩子亲生母亲和养父母争夺监护权的大战开始了,并将理查德森家和西克尔高地的居民分成了两个派别。

理查德森太太认为,“这个喜欢将照片乱剪一起并且乱拼的女人”制造了太多麻烦;自己的好朋友麦卡洛太太多年来想要孩子而不得,终于收养了这个孩子,米娅却帮着孩子生母把孩子要回去。

孩子们却有不同看法。最开始是伊奇:“这件事在她心目中燃起了小小的火苗”;莱克西和崔普虽然未置可否,但是心里开始默默支持贝比;穆迪本来就是一直站在米娅那边的。最关键的是,理查德森太太自己不淡定了,

“她的内心可不像表面那么冷静:越是想到米娅,她越是生气,越生气就越无法不去想米娅。”

理查德森太太开始调查米娅的背景,想知道是什么让米娅对生活有如此不同的理念,并得知了米娅曾经为人代孕的经历,珀尔的亲生父亲正是代孕的委托人。最后,麦卡洛夫妇夺得了养女的监护权,理查德森太太跟米娅摊牌之后,变相赶走了米娅母女。一切似乎回到了原来的样子,可是,真的能回去吗?

贝比最终背水一战,潜入麦卡洛夫妇家里“偷”走了自己的女儿,连夜回到中国;伊奇找不见米娅,一把火烧掉了房子。不仅是伊奇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的生活了,对于理查德森家的其他人也一样。米娅和伊奇告别时说的那番话更是让人印象深刻:每个人心中都有小小的火苗,只有烧光了旧的东西,新的才能重生,生活才能重新开始。

其实理查德森太太年轻的时候也曾经热情洋溢,大学时代为反对越战收集签名、奔走呼喊。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西克尔高地的规则深深在她的血液中越融越深:最终,她把麻烦来源全部归结到米娅头上,认为这个从事着“不体面工作的女人”帮助贝比是“煽风点火、管别人家闲事”,“就像个危险的纵火犯,米娅那股随心所欲的劲头简直是个不顾后果的疯子”。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为了安稳美好的人生,理查德森太太自己也说不上来自已到底放弃了什么。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小说的开放式结局。伊奇最后是否找到了米娅?决定挖地三尺也要找回伊奇的理查德森太太是否会如愿以偿?失去养女的麦卡洛夫妇还会顺利收养到自己想要的孩子吗?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答案。

临走的米娅送给理查德森家一沓照片,每张照片象征着一个人。给理查德森太太的是一只想要冲破牢笼的鸟。而我们自己呢?我们自己心目中有这样的牢笼吗?

从小,我们就被灌输“遵守规则”的理念,孩提时代背诵的《三字经》就教会我们“不容紊”的一条条规则。读好学校、考好成绩、找好工作,到了一定的年纪就结婚生子,最好还是一儿一女凑成“好”字;但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刻,多少人会在心中问自己:这到底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记得几年前一篇题为“为什么下班回家后要在车里发呆几分钟”的帖子红遍了网络。中年的迷茫、生活的磨砺,使我们忘却了自已纯真,在社会规则顶出来的“美好安定”标准前变得面目模糊。车贷房贷重压下的我们,成为一个一个精致的利已主义者,早已忘记了年少时代喂过的那只小猫清澈的眼神。一如理查德森太太,遵守规则的她为了调查米娅的背景,动用个人关系查看私人医院的病人就诊记录,挑战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我在听蒋勋先生的细解《红楼梦》时,记得蒋先生提到昆曲《长生殿》的片段时不无唏嘘:年轻时候的唐明皇为了帝国的强大呕心沥血,却在50岁遇到杨太真之后“完全放弃了一个帝王的责任”。也难怪,前半生天天打卡上下班的皇帝只是想弥补一下年轻时代感情空白而已;当然,这样做的后果是惨痛的,前半生“王者荣耀”,后半生“望着农药”,所以,无数的人迁怒于杨贵妃,导致她在马嵬坡香消玉殒。

这也许是“不遵守规则”的另一面极端例子。然而,《小小小小的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伍绮诗并没有直接替读者评判哪种生活方式是正确的,没有强行为故事中的人物设置“happy ending” 或者“bad ending”。 只是用客观冷静的笔触做了一名旁观者。

开放式结局为每个读者都留下了悬念,熊熊燃起的火苗熄灭之后,理查德森家以及米娅母女将会再次开启怎样的人生?不同的读者心中有不同的答案,这也正是这部小说从一段故事中抽离出人生哲学与智慧的能力:世间万物,原本就是不是非黑即白。也许,《小小小小的火》的中文版封面上的一句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十):火烧掉的不止是房子…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读者来说,伍绮诗为人所知大底源于她的那本现象级好书《无声告白》了,说起来,那书着实是在中国的读者里牵起了一阵阅读狂潮,直到今天我仍然发现《无声告白》依然出现在许多人的购书清单上面。与《无声告白》相比,我或者对她的新作《小小小小的火》有着更深的期待。因为它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所知,我还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感觉里慢慢的阅读,而不受其他读者的影响吧。 《小小小小的火》绝对属于那种慢性子的人读的,不然你会在刚刚开始阅读的时候便因为她叙事的平淡无奇中放弃了。我也是直到阅读本书到将近三分之一的时候才慢慢的品出了一些味道,就是这一丝的味道促使我读完它,并因此而感动。 当理查德森家的房子被一把莫名其妙的火烧光的时候,理查德森一家的心里想必是极其复杂的,虽然知道这把火可能是谁放的,但是却无计可施,他们更不知道这把火对于放火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他们即将失去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关于家庭与选择的故事。在中规中矩的理查德森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按部就班的,就像理查德森太太一样,她把所有的东西都进行量化,都变成一个个呆板的数字,连带着整个家庭的生活也是一样的固定毫无新意。在这个家庭中,最小的女儿伊奇是一个绝对的例外,她不为自己的哥哥与姐姐们所接纳,在他们的眼中,这个小妹妹可能有些神经质甚至神经病。在这个家庭中,伊奇默默的存在着,做着那些在家人的眼里看起来荒诞不已的事情。如果,没有米娅的出现,或者伊奇将一直这样下去吧。 米娅和她的女儿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相依为命的母女从来不会再一个地方驻足太久。当有一天他们想找一个地方长久的安顿下来的时候,遇到了理查德森一家。他们的相遇,我不知道是理查德森一家的幸运还是不幸了,因为最终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女儿,还有那些他们自以为是的关于生活的真理。当伊奇遇到了米娅,就像是鱼儿遇到了水一般,米娅身上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味道,吸引着伊奇,伊奇也因米娅而发生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伊奇最终的改变与逃离,也正是在受到米娅的影响下所做的决定。这种神奇的味道是值得我们好奇与追寻的。 在阅读《小小小小的火》的时候,我们在关注故事本身的同时,也会去思考有关于家庭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关于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等等,书中所提到的代孕生子、孩子领养等问题不仅反映了美国的社会现实,即便在国内,同样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但是究竟要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我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吧,尤其是在读了《小小小小的火》之后。

    

上一篇:《南北战争三百年》的读后感10篇     

下一篇:《博士妈妈带你选绘本、读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