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长安之春》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长安之春》读后感10篇

《长安之春》是一本由[日]石田干之助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安之春》读后感(一):白居易京城买房记。

写在前面:

长安学已成一门学问。无学术底子之人,只是喜欢从历史云海里八一点儿自己喜欢的东西。尽情想象属于自己的长安故事。这篇《白居易京城买房记》,算是最近阅读长安几本书的一个总结。最爱的是他的华阳观岁月,还有昭国闲居。昭国坊时期主要还是因为与武元衡的牵扯。白居易留存的诗文特别多,他对自己的生活、所居多有描述。这也是为何大家喜欢写他买房的原因。当然白居易迟迟未买房,除了金钱原因外,我觉得更多是手里的钱与喜欢的房子不能相对应,因为临近50岁,终于在新昌坊购得十亩住宅时,白居易并没有特别喜欢。虽然竹窗松斋最后也成了回忆的一种意象。但是相比华阳观的苦读,昭国坊的槐花,似乎新昌坊并没有那么耀眼。只是这是我看来。白居易最爱的还是洛阳履道坊的园林,应有十五亩,一半是池子。按照他的意愿改建,竹子莲花鹤,无一不缺。人生最后的十几年,白居易在此安然度过。

《长安之春》读后感(二):做这本书的设计师可以切腹自尽了= =

首先给这个封面设计一万个大差评,就因为这庸俗的色调和随便的设计,害我屡次错过这本书。看了看居然是一五年的书,确定不是零五年遗留在硬盘里的设计稿临时拿出来充数的吗???搞不懂设计师和最终审核的人脑子里在想什么东西,这种配色和设计都能过关,都是自家亲戚所以随便吗?居然还是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这个出版社的书我也买了几本,不是这个有毛病就是那个有毛病,真的是自砸招牌,难怪京东就三万关注。

内页纸张和排版一言难尽,最让人火大的是每一章后面的注释,一股子小学生阅读作文理解的既视感。最受不了的是把字体搞得那么、那么、那么小!!!看一会儿浑身难受,眼睛酸痛,恨不得拿个放大镜来看,否则看久了眼睛都要出毛病了。这本书是有多不被待见,翻看时时时刻刻能感受到书页间散发出的应付和敷衍了事,白瞎了这么好的内容,现在就求换个好点的出版社,或者找个靠谱的设计师和编辑,再版。翻这本书真的浑身难受,不吐不快!

《长安之春》读后感(三):站立的长安

日本人笔下的长安有种别样的情致,细细碎碎的,仿佛将要将长安拆解开来一窥究竟。

老先生博闻强识,精通汉文,甚至通读过《全唐诗》。本书乍看来是本闲书,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但却是一本严肃论文集,比如开篇《长安之春》语言清丽,恍若在读日本文学,然而《胡旋舞小考》一文又逻辑严密,考证严谨。

老先生在序中所写:“处当今之时世(1941),却弄些这样无用的文字。我的想法是,关于中国的研究,自有“今日之用”与“明日之用”的区分,明日之用又有十年、二十年后之用。如果不作这些看似无用的研究,学问终难免是沙土上的楼阁。”

在那样尴尬的年代,对日本所谓的“今日之用”,“明日之用”究竟为何,也不敢妄加揣测,但这样治学的态度,着实令人钦佩。

要说缺点的话,那就是虽然书的整体经过精心编排,还是避免不了一些内容的重复,显得有些零散,缺乏系统性,越往后读越有这样的感觉,这也许是个文集避免不了的。不过瑕不掩瑜,读后觉得受益良多,就如同一道开胃小菜,引得人更想去这个朝代大块朵颐。

偶然发现一个可以了解唐代文物的网站——

陕西数字博物馆

《长安之春》读后感(四):能不忆长安!

前两天北京难得的大雪天,朋友圈被刷屏,故宫被挤爆,网上说:“北京一下雪就变成了北平。”满是对帝都雪飘的赞叹。北平是美,而在我心里还有另一处帝都:长安。

我是地道的老西安,籍贯、出生地还有成长都在西安。所以,当一看到《长安之春》的书名,便觉得无论怎样都要买来一观。读完一遍竟有种在春风吹落的一地牡丹上打了个滚的感觉,正是“薰风一万里,来处是长安。”也不知是书写之美,还是是翻译之美,或者是所描写的唐之长安就是大美本身。《长安之春》是日本学者石田干之助关于唐代长安风俗的文章集,题目来自第一篇文章名。文章写得秀丽极了,美轮美奂,让人很难想象这充满感情的描写是出自一位外国人之手,估计翻译在其中也起了作用,译者钱婉约是钱穆的孙女。

磅礴巍巍之势

但长安城本身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能用秀丽来形容。虽然位于关中平原,却在更大地域背景上被黄土地所裹挟,注定是“大风从坡上刮过”的豪迈,再加上盛唐上都的格局和风度,这座城市被赋予的都是磅礴之姿和巍巍之势。比如,书中讲唐代的“字舞”时说到:“要言之,唐代的乐舞规模宏大、场景壮观,数百名盛装美女和着钲鼓管弦的节奏一进一退,迅速换衣构成文字图案”,“至于所说的众多人跳的舞,具体地说少则六十四人,多可达一百二十人、一百八十人,最盛大的甚至有数百人的阵势”。这样的舞蹈规模恐怕需要有相当宏大的舞台相配吧。果然,在另一处看到了互相呼应、互相佐证的记录——今年1504期《读库》上刊登了一篇关于唐代建筑的文章《梦回唐朝》,里面有几段文字,将唐长安城与北京城做了比较:“(唐太极)宫东西宽一千二百八十五米,南北深一千四百九十二米,占地一点九平方公里,约二点七倍于北京故宫。”“最宏伟的是太极宫正门承天门前的横街,竟然宽二百二十米,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宽阔的大姐,东西长则两千八百二十米,占地面积达六十二万平方米,甚至超过今天的天安门广场(四十万平方米)。”如此看来,几百人的舞确乎跳的下!时光转到如今,这唐长安的宏大气势即便是在经过了上千年的涤荡、消解之后,依旧留有余味。小时候,我每天骑车去上学,都要经安定门(西门)穿城墙而过。每当到了冬天,清晨时分,天尚未亮,行人几无,骑车到城墙根儿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的放慢速度,由远及近缓缓的靠近城墙,那灰色的城墙在一片宁静的暗色中显得无比厚重、沉着与庄严。也就是在这个情景里,这座古朴,充满黄土气息的城市在我心里扎下了深深的根。

接纳包容之心

穿过城墙后,沿着西大街一路笔直前行,就来到市中心——钟鼓楼广场。四平八稳的钟楼既有木结构,也有砖结构,既继承了唐宋建筑法则,也吸收了明代建筑技术。闻名全国的美食街“回民街”就在附近。所谓回民街,里面的商户大都是伊斯兰回民。据说早在汉朝时,这里便迎来了西域的商人、使节,学者和留学生,到了唐朝更是络绎不绝,他们因相似的故国背景和宗教文化渐渐聚居在这里。现在,这里依然是西安市最大的回民聚居区。如果说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形成,是一个城市历史上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有力注脚,那么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回民街就是自汉唐以来十几朝帝国之都的长安城作为文化交融中心的重要象征。文化交融,这是《长安之春》的一个重要主题。书中考证了大量唐长安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可以说,那时候的长安城简直无处不涉胡!例如元宵张灯——犹记得我们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的小朋友都会点上红红火火的灯笼聚在一起开“灯笼会”,热闹非凡,读了书才知道这流传至今的张灯竟是当初西域的佛教风俗东传入中国,并与三元佳节之一的上元节相结合,到唐朝发展至普及与兴盛。还有“当垆笑春风”的胡姬,着线鞋、胡履的大唐美妇人,甚至连一种劝酒的小玩意儿“酒胡子”都是“鼻何尖,眼何碧”的胡人形象,还有数不胜数、被写入了在唐代中国广为流传的重金求宝的主要人物。作者在书中写到:“唐代中国,是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时代。开元、天宝以后,这一趋向尤为显著。长安就是滔滔胡风、胡俗的一个中心。”

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辚辚。

家家楼上如花人,千枝万枝红艳新。

帘间笑语自相问,何人占得长安春?

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

如今无奈杏园人,骏马轻车拥将去。

——韦庄《长安春》

我家在长安,能不忆长安!

《长安之春》读后感(五):方家名著

1、读书还是得读方家名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和文学博士的译者保证了本书的翻译质量。本书由日本汉学家石田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撰写的一系列小文章编辑而成。从行文风格来看,既有民国时期我国白话文的隽永又有日本人都有的小啰嗦。石田那代的日本汉学家正处于日本帝国大陆挺进期,不同于现在蜷缩在故纸堆的学家,而是在亚洲大陆各地风尘仆仆考察。文章中除资料引用外,亦有考察见闻佐证。2、本书与上一本西洋人所著《撒马尔罕的金桃》相映成趣,从东方人的视角娓娓道来长安城生活的点滴。资料引用来看,多为汉籍。唐诗贯穿也不突兀,确为多年的浸淫之功。该文作者另一大历史背景是莫理循文库的东渡日本。莫理循文库后为东洋文库。其历史意义,诸君可百度之,暂按不表。3、唐朝文化灿烂多姿,其中一个因素为胡风东渐于此时乃为大成。所谓胡风不是以前我以为的游牧民族猎奇心理,而是与汉文明具有同样悠久传承的波斯文明。很多小细节颇为有趣,如唐人传奇或笔记中屡见不鲜的“胡人买宝”的套路,流传至朝鲜和日本,又演变成“女真族买宝”和“唐人买宝”的“狗大户故事”。国力衰竭西域断绝之后,此类故事难见于后世书籍。4、唐时许多风俗今存不多矣。如打双陆、打马球、元宵狂欢节、苏摩遮(乞寒节)等等。很多是印度风物波斯舶来。当然有些对今人影响润物无声。特举两例波斯琐罗亚斯德(又名查拉斯图特拉,对,就是尼采写的那个)教,光明善神叫做阿胡拉?马自达。嗯,日本名车马自达即来源于此。现在流行的Polo衫,其实该叫马球衫。Polo是波斯人对马球运动的称呼。唐史记载,唐皇室热爱的这项运动(例如浑身上下充满艺术细胞的唐明皇),由吐蕃传入汉地。据说藏语中把马球叫做“波卢”。5、读了这些个关于唐朝风物的书籍后,打算找机会再去下陕博,今年去趟日本。多读些波斯文化两河文明的书籍,三五年后去趟中东玩。

    

上一篇:爱与希望的小街经典读后感10篇_读     

下一篇:《万物有时》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