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千夜之夜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公众号

千夜之夜经典读后感10篇

《千夜之夜》是一本由[埃及]纳吉布?马哈福兹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夜之夜》读后感(一):《天方夜谭》后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之夜》,又或者《天方夜谭》这么美的名字,都是指那一本阿拉伯民间文学的经典之作:山鲁佐德给残暴的国王一夜一夜地讲奇妙的故事。阿拉丁、辛巴德、阿里巴巴等人都成了世人耳熟能详的角色;这些故事本身也影响也无数人,阿拉伯文化圈外,也有诸多喜爱、仿写的人,应该能称之为一种文体了。从爱伦坡、史蒂文斯到博尔赫斯、尤瑟纳尔,还有科幻作家姜峯楠,都曾模仿过,足见其魅力和科延展性。

埃及大作家马哈福兹也曾借此发挥,创作了《千夜之夜》(又译《续天方夜谭》):山鲁佐德已劝国王向善,但恶魔仍然潜伏在人间;贪婪、色欲、嫉妒等欲望仍如毒蛇般盘踞人心;故事也不再由山鲁佐德讲述,不再是那些奇思妙想的故事,而是围绕王子咖啡馆的顾客们形形色色的故事:辛巴德仍然出海,阿拉丁不是中国的穷小子,而是剃头匠的儿子…在善魔(阿夫利特、伊夫利特)和恶魔的做弄下,又发生了很多奇妙的故事。

最大的特点是其异域的特色,所谓“阿拉伯语言艺术”;阿拉伯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紧密相连;在伊斯兰教疑似遭到污名化、妖魔化的今天,再看生活在这种文化下的作家,以“仿古”方式回溯过去的作品称得上别有乐趣;真是的社会中,可能不都是宗教狂热分子;除了长老般虔诚、坚定地信徒外,多数普通百姓还是充满了七情六欲;别忘了,《一千零一夜》起因是王后淫荡,国王为之愤怒;民间故事讲述的也正是市井趣味;《千夜之夜》也是如此,讲述的是“借古讽今”一般的市民生活。他们会被财富、美色迷住心窍,会为之做出各种荒唐的事,也就有了艾妮斯·吉丽斯(女恶魔化身)戏耍荒淫之人的故事(仿自《小娘子巧戏众达官》);也有青年男女为情所困,追求真爱的故事,也就有了努尔丁与敦娅佐德求爱的神奇故事。卡尔维诺在整理《意大利童话》(应该说“民间故事”更恰当)时,也发现不少与其他文化中故事相似的地方,也有和《一千零一夜》相似的;再看《千夜之夜》,这些故事也并不完全陌生,好像也能在生活中、故事中找到相似的;故事是相似的,人大概也是如此。我想对伊斯兰文化一味抹黑也不是明智的。

卡尔维诺为中译本题过这么一句话:“民间故事是最通俗的艺术形式,同时它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灵魂。”以受教育程度高、为国家、民族思考很多的作家身份写出来的《千夜之夜》,也不都是胡闹,有些还别具启示意味。“假国王”卖水人伊布拉欣在夜间私设王庭,主持正义,劝诫了巡访的国王;辛巴德七次出海,历经千辛万苦,收获良多,终于衣锦还乡,却发现自己还是听从天空、大海和奇迹的召唤;山鲁亚尔国王看破罪恶,选择流浪,进入了温柔乡,却因为好奇心,再度陷入虚无,不禁为失去的温柔乡恸哭,这是出现了“智者”贾姆沙。贾姆沙贯穿全书,本是卫队长,一味听从调遣;听从善魔和内心的声音后,行刺贪官,主持正义;又依次化身脚夫阿卜杜拉、“疯子”、“智者”,继续漫游行善。他的故事一面是反对贪腐,还有就是对“身份”的探求;收尾时的他对国王说了一段箴言:“既不能让人求得真理,又不能让人对真理绝望。要使他进退维谷。谁以为已经得到,就要让他绝望。谁以为永世难求,可以给他希望。使他进不得,退不得,求不得,舍不得。”加上之前长老的各种箴言教导,是不是与基督教甚至佛教有些相通之处呢?

《千夜之夜》再次证明《一千零一夜》的可延展性和趣味,以古代的故事与当下相呼应,甚是独具匠心。

《千夜之夜》读后感(二):新天方夜谭的启示

少年时,谁不曾挑灯夜读《天方夜谭》,看阿里巴巴和马尔基娜智斗四十大盗,看阿拉丁与邪恶的魔法师周旋,看勇敢的辛巴德在海外奇异冒险。山鲁佐德所讲述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民间故事,不仅让残暴嗜血的山鲁亚尔息心停止杀戮,也让我们领略了阿拉伯普通人生活的林林总总,而更多的是给予我们生存的智慧。

几百年之后,埃及著名作家纳吉布?马哈福兹创作的故事集《千夜之夜》,继承了《天方夜谭》优良统序,打开了新的一千零一夜。其中13个小故事,既独立又有联系,既魔幻而又真实,展现了马哈福兹对生存、对善恶的思考,新天方夜谭的魅力与启示意义依旧不减。

人性有优点也有缺点,一个人是善恶的集合体,在《批发商萨纳尼的故事》里,主角批发商萨纳尼,平日里是个老好人,与人为善,但却禁不住魔鬼的考验,后来堕落成杀人犯,直至最后被行刑示众,都让他身边人难以置信。萨纳尼身上存在着两极对立的人性,这其实为人人都有的共性。一个人如果稍微不加以控制潜存的恶念,任其滋生,便会导致不可弥补的后果。

英国思想家霭理士曾说过,“生活的艺术在于如何巧妙的平衡取与舍”。怎样调和取与舍的关系是人生一辈子都要学习的功课。在《辛巴德的故事》里,有一段关于巴勒西长老对辛巴德的训诫:“你要知道,善者要跨过六重障碍:其一,放弃享受,投入艰苦;其二,舍弃荣耀,甘受污辱;其三,放弃舒适,寻求劳苦;其四,放弃睡眠,忍受困乏;其五,舍弃富贵,甘受贫穷;其六,舍弃希望,不惧死亡”。长老的一席话颇具东方哲学的意蕴,他告诉迷惘的辛巴德从善和宁静是要付出牺牲的,这就像任何的获得都必须有所努力一样,得到的前提必须是舍弃。舍得,舍得,有“舍”方能有“得”,这也是天道运行的规律。

全书结尾故事开始于山鲁亚尔国王放弃权位和世俗生活,踏上如辛巴德那样经历冒险和神奇的旅行,寻找人生真谛的道路。山鲁亚尔独自漫游野外,偶遇一群人在旷野中恸哭,为了搞清楚这些男人恸哭的原因,他悄悄潜入了人们身后巨石入口,却意外来到了世外桃源。在那儿,他和貌若天仙的女王结婚,过着幸福的日子。但女王对他有一个要求,即永远不打开那扇挂着钥匙的门。可山鲁亚尔好奇地想揭开谜底,最终忍不住开门,结果又回到了孤寂的原点。美好和希望转瞬间化为烟云,而这一切也让他明白那些恸哭者为何在黑夜来临时大声痛哭,又在黎明前悄悄离去。人总是难以抑制住内心的欲望,总是想得到更多更多,知足常乐的道理虽然浅显,却不易践行。而欲望得到满足之后的收场永远是无尽的凄凉。

马哈福兹借“疯子”(智者?)阿卜杜拉之口,说出一番世间真相,“既不能让人求得真理,又不能让人对真理绝望。要让他进退维谷。谁以为已经得到,就要让他绝望。谁以为永世难求,可以给他希望。使他进不得,退不得,求不得,舍不得。”人生在世不就是要应付这种种复杂的局面吗?通过一个个有寓意的民间故事反映了生活的复杂和残酷,马哈福兹不愧为“阿拉伯文学之父”。

《千夜之夜》读后感(三):在欲望中沉浮的人心

一千零一夜过去了,嗜血的国王终于被山鲁佐德的故事打动,停止了杀戮,与之结为夫妻。然而一切并没有结束,马哈福兹的《千夜之夜》打开,十三个小故事,旧灵魂气息扑面而来,怪力乱神,人间万象,次第展开。在这本续写《一千零一夜》的作品中,魔鬼依然横行于世,面对人类无止尽的贪婪与欲望,作者就像书中的智慧长老一样,轻描淡写地道出温柔的劝诫。

故事从贾姆沙的批发商朋友开始,萨纳尼一开始就被善魔驱使,杀掉了执政官,而自己也被杀死,卫队长贾姆沙为老朋友的死悲伤,然后他也同流合污,贪污了朋友的钱财,而善念并未泯灭,最后他也在善魔的启示下杀死了贪官,同时自己也被斩首。然而,死神并没有带走他。贾姆沙逃脱死亡之后,他便拥有了另一种身份。他的相貌全变了,他既是贾姆沙,又不是,他改名为阿卜杜拉,成了贯穿全书的一个旁观者,他的疯狂言行最终给他扣上了一顶“疯子”的帽子,而最后这名“疯子”又成了一名“智者”。

智者的阿卜杜拉可以拒绝一切诱惑。还有什么比美色与金钱更能试探人心呢?在《艾妮丝·吉丽斯的故事》中,阿卜杜拉看到的是魔鬼的伎俩,荒芜的院落,没有家具的房子,而在心怀不轨的人眼里,看到的是欲望的实现。王宫一般华丽的屋宇,艳丽妖媚的女子,爱慕钱财,贪恋男子。达官贵人们趋之若鹜,为之疯狂,他们互相嫉妒,想要得到她,又无法独占她,也不能远离她。卫队长、秘书、富豪、宰相、国王纷纷成了魔鬼的俘虏。他们渴望她的容貌与身体,却被她一丝不挂地锁进柜子,她甚至宣称,要把衣柜运往市场,连同柜中人一起拍卖。

在强烈的诱惑面前,人会远离善,走向恶。谁会料到,青年中的精英,正直勇敢善良的法德勒在获得了魔鬼的隐身帽之后会性情大变呢?获得了隐身帽,一切罪恶都可以畅通无阻的施行,从最开始的小偷小摸和恶作剧玩笑,到最后的纵欲,杀人,放火,然而,所有欲望的得逞并没让人心中畅快,这名心存善念的青年最终对魔鬼的诱惑投以冷漠与轻蔑的目光,安心赴死。

在最后一个故事《恸哭者》中,我们目睹了山鲁亚尔国王的悲哀。他的悲哀,也是人的悲哀。当山鲁亚尔国王耳闻目睹了国中种种罪恶,并从游浪者辛巴德的故事中获得启迪之后,他选择了退位,放弃权力、王后与王子,他要让内心平静下来。命运把他带到了一个旷野上,那里,他看到了自己的臣民在悲伤地哭泣,他们想打开一个巨石的门,却无法打开,到了早晨,他们停止哭泣,然后朝城里走去。国王好奇地走去,击打了石头几下,石头居然打开了,他走进了一个绝妙的仙境。在这里,他恢复了青春,并与一个美女结婚了,在这仙境中,一切都已经满足,只有一个问题,在一座纯金小门上,写着“请勿靠近”几个字,而钥匙就在门锁上。这个禁令让山鲁亚尔备受煎熬,门内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他终于忍不住,转动了钥匙,打开了门,门在他身后关上了。他终于发现,自己身处的地方,就是之前众多男子恸哭的地方,沙漠,黑夜,巨石,连续不断的哭声……他终于明白了,那些人为什么夜夜在此恸哭。山鲁亚尔的经历,是每一个人的经历。那扇小门,是人心中的黑暗,当一个人无法遏制欲望,被好奇所驱使,必定走向黑暗的世界。所以智者阿卜杜拉对国王说了一番颇耐人寻味的话:“既不能让人求得真理,又不能让人对真理绝望。要让他进退维谷。谁以为已经得到,就要让他绝望。谁以为永世难求,可以给他希望。使他进不得,退不得,求不得,舍不得。”是否可以也理解为,在面对人心善恶时,要保持一种平衡,在舍与得之间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十三个关于死亡、欲望、善恶的故事,处处用智慧长老的箴言进行劝解:不要和魔鬼为伍。谁是魔鬼的伙伴呢?是“不学无术的长官,寡廉鲜耻的学者,没有信仰的穷人”。当善魔对死神说,这个城市正在因堕落而毁灭时,作者借死神之口说道,“真主赐予了他们比你们更好的东西,那就是理智与灵魂。”如果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主,那么,我们还是可以庆幸,人类的理智与灵魂,让人免于永陷欲望深渊的悲剧。

《千夜之夜》读后感(四):《千夜之夜》:写在《天方夜谭》之后

文/吴情

二十世纪后半叶,叙事学研究(包括经典叙事学和新叙事学)在学术领域内声望日益显著,其中不少详尽新颖的概念也在无形中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不少理论指导。叙事学,通俗来说是一门研究讲故事的学问。故事的主体内容千百年来大致类似,讲故事的人却可变花样: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插科打诨,戏谑挖苦,荒诞夸张,多处省略空白,以及不可靠叙述。故事底本如何,似乎早已不甚重要,作者以何种话语结构将故事改造成情节才是关键所在。

《千夜之夜》(Arabian Nights and Days),埃及著名小说家纳吉布·马哈福兹(Naguib Mahfouz)著,一部致敬阿拉伯文学经典《天方夜谭》的象征主义作品。马哈福兹出生于埃及首都开罗,青年时期便对写作抱以极大热情,主要作品包括《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开罗三部曲”等。马哈福兹后因“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开创了全人类都能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获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阿拉伯文学之父”、“埃及的歌德”。

《天方夜谭》(也译为《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重要代表,其中《渔夫和魔鬼的故事》、《辛巴达航海历险记》、《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及《阿拉丁和神灯》更是为世界人民熟知。故事伊始,古代一位国王因王后与人私通,一怒之下杀死王后。之后,国王每夜娶一位女子,次日清晨将其杀害,举国上下,人心惶惶。宰相长女山路佐德心地善良,为拯救无辜女性,自请入宫侍奉王上。山鲁佐德每夜给国王讲一个故事,每到吸引国王的关键处便暂停叙述,国王不得不暂时留其性命,好待次日夜晚再听故事。故事一讲,便是一千零一个夜晚,国王终于被山鲁佐德感动,从此洗心革面,与之交心结为幸福夫妻。

在《天方夜谭》一书终止的部分,马哈福兹续写古老王国的别样传奇。一千零一个夜晚过后,山鲁佐德虽然感化国王,但心中依旧持有对国王的不信任和猜疑,针对父亲和事佬式说辞,她驳斥道,“自负与爱情不会集于一心。他(指国王山鲁亚尔,笔者注)从来都只爱他自己。”她每一次与国王接近,“嗅到的全是血腥气”。这无疑打破了原著对国王与山鲁佐德幸福生活的传统叙述,也颇合乎情理。有人怀疑,自然也有人证明。在各式传奇之后,国王山鲁亚尔“选择退位,放弃权力、王后和王子,与世隔绝”,以提高足够的时间让心恢复往日的平静。

与《天方夜谭》同而不同,《千夜之夜》在“大故事套小故事”的模式下,形式上更加严整,近乎一部有头有尾的现代小说。小说起因于山鲁佐德对国王的不信任,不久叙事焦点转移至以“王子咖啡馆”为中心的芸芸众生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奇闻轶事。而在这些普通人物中,卫队长贾姆沙·白勒迪尤其关键,也是解读小说的重要线索。在地方官僚系统中,卫队长是地位仅次于区执政官的二号人物。他是杀人犯萨纳尼的“邻里街坊”,两个人“友谊甚深,两家如同一家”。然而,职责与使命要求白勒迪必须做到大义凛然,秉公处理。官场中的他,时刻处于各种潜规则和利益集团的包围圈,虽然竭力维持个人纯洁的政治理想,终难以免俗,在与魔鬼的斗争中失利,堕落沉沦;尽管身首异处后仍得以救赎,但经历和体验不复从前。

贾姆沙·白勒迪并不孤独,贯穿小说《千夜之夜》的是无休止的诡计与死亡。在部分章节中,故事的起因是恶魔扎尔玛芭和撒赫拉布特之间的游戏,善魔高姆高姆和辛加姆却很少阻止。这不禁令人想起歌德名篇《浮士德》开篇上帝与恶魔的赌局。对凡人来说性命攸关之大事,其实不过是主的游戏,冥冥之中的定数。人被放逐至世间受尽苦难,不完满的肉身、精神,时刻阻碍人走向超越和永恒。恶魔以金钱、权力和美色作诱饵,心志不坚者往往愿者上钩。恶魔固然卑鄙丑陋,但人心深处自我压抑的潜在欲望,或许才是驱使人作恶的深层次原因。毕竟,“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外因总得影响到人的内心才能发挥效用。

在《千夜之夜》中,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凭借坚定的信仰做正确的事,除却大长老巴勒西。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庶民百姓,无一不在欲望——权力、财富和美色——的牢笼中苦苦挣扎,艰难前行。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是我们的写照。平凡生活中,多数人都不是英雄,会懒惰,会懈怠,会贪婪,会沉溺,但这不妨碍我们实现自我的最终救赎。而救赎的关键,首先在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这并不意味着否定自己,而是对现实状态的肯定,也寄予对未来的期待。其次,应当努力做到“自我清零”,虽然正视欲望的合理达成,但又不至于被欲望所束缚,就像自我放逐的国王山鲁亚尔。在一个宗教式微的年代里,个人将何去何从?《千夜之夜》提供了一个信仰上的答案。读者不必与之一致,但确实可以此为基点,开启我们的再思考。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千夜之夜》读后感(五):没有价值观的世界

李唯中,这个搜狗输入法联想不出的名字,马哈福兹,阿拉伯世界唯一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甚至有大把大把的人还不知道他的名字。人们对于阿拉伯国家的认知程度就仅限在伊斯兰教、战争、冲突、大胡子、恐怖主义,阿拉伯世界的悠久文化和阿拉伯语的韵律美妙,阿拉伯作家对生活的体味,在人性与宗教中的思辨,都不为人所知。而正是马坚、纳忠,还有李唯中,这些笔耕不辍的阿拉伯语学者们,将一本本的阿拉伯世界的书籍带到中国,即便如此,中国的阿语译作还是浩瀚阿拉伯文学烟海中的一粟,塔哈侯赛义、达尔维什等等阿拉伯作家都不为人所知。马哈福兹的这一本《千夜之夜》是对几乎唯一被世界所熟知的一本阿拉伯文学作品《天方夜谭》的续写,似乎也有复辟阿拉伯文学之意。

回到这本书本身,全书讲了13个故事。

受善魔引诱的萨纳尼,善魔顾名思义是善良的恶魔,可是却还是将萨纳尼引入歧途,掐死了小女孩,最后虽然手刃了执政官,却还是受到了惩罚;

同样受善魔引诱的贾姆沙,同样手刃了下一任执政官,但却获得善魔的宽胥,以新面目示人后一直贯穿文章始终。

这里我们需要讨论一个问题,貌似在本书中,马哈福兹为我们展现的价值观是,只要是执政官、卫队长就该杀,而杀人者借真主之名号称是实行正义。原本在执政官的治理下,虽然他们隐私舞弊,但也还算和平无忧的市民生活,经过宣称正义者的报复,才引起了恐慌,民不聊生。所以哪一者更好,是维护正义还是安全稳定。腐败到一定程度了,是起来革命,还是安于现状?

贾姆沙变成阿卜杜拉后,在暗中以刺客的形象刺杀执政官,马哈福兹在本书中传递出的感觉好像是,只要当权者就没有好人,就一定要被杀死,而杀人者就是正义的。而这个逻辑看起来毫无根据。可是只杀执政官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吗?并不能,只能引起一波又一波的恐慌。

随后的几个故事,努尔丁、阿吉尔的故事都是那么荒谬,穷小子成为皇后妹妹的丈夫,而本应该名正言顺的商人却被国王食言,贪婪情欲的阿吉尔到头来还是保住了小命,反而执政官又被看似公正的国王斩首。看到这里,不禁质疑其马哈福兹的价值观。

贪恋女色的国王和大臣们被吉利斯戏耍、马哈福兹又借脚夫古鲁卜的经历铲除了一个执政官,阿拉丁被执政官陷害,在真假国王的故事里真相大白,执政官被免职;在隐身帽的故事里,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的法勒德最终禁不住诱惑,被送上断头台;以所罗门之戒骗人的平民马鲁夫最终当上执政官,真是荒唐;辛巴德的故事不说了;最后,山鲁亚尔幡然醒悟,一副悔改了的样子,在痛苦者故事中又沉沦。

整本书世界观都很扭曲,无人行善,没有正义,就连善良的化身山鲁佐德也满口谎言和虚假。马哈福兹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意义不明。

《千夜之夜》读后感(六):《千夜之夜》:故事的故事

自从那些故事从古印度传播到古波斯,再从古波斯传布到古阿拉伯,一本名叫《卡里莱和笛木乃》的书才得以诞生。挪用古印度“连套串入”的讲述方式,并且融入古印度、古波斯、古阿拉伯等各地的民间故事,《卡里莱和笛木乃》成为了今后将享誉世纪的《一千零一夜》的原型。

这本最后通过翻译定型的名著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且不说在中世纪便已经产生了像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这样带有“模仿“性质的巨作,即便到21世纪,《一千零一夜》依然焕发着鲜活的生命力,供作家与导演进行挪用。去年,一部叫《一千零一夜》的葡萄牙电影受到广泛赞誉,其概念来源正是借用了这本故事集分夜讲述故事的形式,通过串入的一个个小故事来反映现今葡萄牙社会的现状。

阿拉伯小说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千夜之夜》也在此背景下诞生。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马哈福兹比任何人都更为适合去续写这本传奇故事集,让它们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焕发新的光彩。《千夜之夜》从《一千零一夜》的结尾继续讲起,山鲁佐德在向国王讲述完一千零一个精彩故事之后,仍然怀疑丈夫嗜血成性。因此,13个独立又互有联系的小故事在马哈福兹的笔下继续展开,突显出马哈福兹对新时代背景下善恶的重新思考。

《千夜之夜》虽然起于山鲁佐德对国王的不信任,但却以“王子咖啡馆”为中心的众多人物为线索,展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奇闻轶事。马哈福兹将幻想融入现实主义的笔法中,编织出一幅宛若阿拉伯壁毯般奇丽迷人的画卷。在让我们着迷的一个故事中,卫队长贾姆沙?白勒迪与杀人犯萨纳尼相互遭遇,两人虽然是邻里街坊,却因为身份悬殊使得贾姆沙?白勒迪必须秉公执法,最终在与魔鬼的斗争中首身两异。

到全书结尾,山鲁亚尔终于放弃皇位,踏上未知的旅程寻找人生真谛。通过对故事发展机制的最终瓦解,看起来是对《一千零一夜》编织起的庞大的叙述结构的真正完结,但马哈福兹让山鲁亚尔在最后一幕坠入幻象之中,并让他的好奇心戳破这些迷人幻想,回归现实之中。这种阿拉伯式的笔法,在原著《一千零一夜》中可谓俯拾皆是,马哈福兹对此作了继承。

“既不能让人求得真理,又不能让人对真理绝望。要让他进退维谷。谁以为已经得到,就要让他绝望。谁以为永世难求,可以给他希望。使他进不得,退不得,求不得,舍不得。”借用阿卜杜拉之口说出的这段话,不仅概括了马哈福兹续写《一千零一夜》之目的,也点化出这些故事背后承载的启示真相。

博尔赫斯对《一千零一夜》推崇备至,曾在一次专题讲座中提及,“《一千零一夜》并不是死的东西。这本书是那么广泛,以至于用不着读过此书,因为它是我们记忆的一部分,也是今天晚上的一部分。”确实,有几个人能站出来说他通读过《一千零一夜》,但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知道山鲁佐德与国王、阿拉丁神灯、辛巴德水手等奇幻故事,它们已经成为全人类记忆的一部分。我相信,《一千零一夜》之后,《千夜之夜》仍然值得阅读。

《千夜之夜》读后感(七):《千夜之夜》:众生进退维谷

对你说句过来人的话吧。既不能让人求得真理,又不能让人对真理绝望。要使他进退维谷。谁以为已经得到,就要让他绝望。谁以为永世难求,可以给他希望。使他进不得,退不得,求不得,舍不得。——马哈福兹《千夜之夜》

如果在政治哲学的语境下探讨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所做的,其实是使人把握了“火”,掌握了独立生活的“技艺”。人可以不必祈求上苍,便能使自己过得暖,过得安乐。进而,人不必时时担忧生计,便有了“盲目的希望”——人终于解放,可以做些与求生无关的事了。

可普罗米修斯所施行的,必然是被称为“罪”的事。普罗米修斯何罪之有呢?大抵是因为,他解放了人类,使人不必束缚,也就放纵了善与恶的可能。当然这并非是他被惩罚的缘由。说到底,他是为了逆转彼时的统治,才做了这样的事——因为他,上天不再是不可悖逆的权威了。

到底,普罗米修斯被缚在了高加索山,而被束缚的生命也才是人面临的普遍状况。不管是不是来自天神的操纵,人总要在自己短暂的生命里经历进退维谷的尴尬。这也正是埃及作家马哈福兹在《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于世间流转千年后,为其续写《千夜之夜》的原因:宰相女儿山鲁佐德的故事无穷无尽,却只不过填补了漫漫长夜的空乏。世间从没有一个国王,愿意只卧在温柔乡里听别人的故事。而在王宫之外,咄咄怪事也层出不穷,人只要一犯错,便想着犯其他错误了进行弥补;天神“善魔”冷眼旁观,时不时也会掺上一脚,让故事变得更加诡谲有趣。

在《千夜之夜》里,马哈福兹体现出的野心,是勾连了传统,又以此讲述了自己理解的现实。由此,他使得一切不安且不堪的现实都以自己的方式找到了归宿——无论是嗜血的国王、贪婪的官吏,还是庸俗粗鄙的市井小贩,都已经或者必然将要为自己的“局限”付出代价。而看似在操纵这一切的神明或魔鬼,其实也在未知之中摸索。他们操纵得了一时机巧,却永远无意使命运完成自己预设的全部剧情。可为何我们心目中的他们总如此全知全能呢?答案或许是,他们相信命运自有定数,所以一切在他们看来都不意外。而在我们,这明摆着的结果,我们偶尔却是不信的。

故事的最后,马哈福兹的国王放弃了一切,连栖身之所都要依人指点方得寻到。世俗的王终究无法拥有一切——他甚至必然一无所有。可是曾经一度的为所欲为以逆向的技法填补了他欲望的沟壑,使他不必再为世俗意义的匮乏而苦心孤诣。可众生,到底是没有这般幸运的。他还要攫取,要寻觅,要争执,才能勉强让自己的每一日看起来都足够充实。他定然是无暇思索命运的,这都是因为他始终想要太多却求而不得。而这样的状态,也将成为他无法逃脱的宿命,至死方休。

于是神的高明,在于神使人变成了人,人最多也只能成为神的孩子——清汤寡水,逍遥山野之间。人要么有——要么无,这二者并无分别;要么就在“有”与“无”之间徘徊,进退维谷。而这后者,也是人世之间,最普遍的情态。

《千夜之夜》读后感(八):至少还有理智与灵魂

作为一位“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的阿拉伯小说家,纳吉布?马哈福兹笔下的世界充满了浓郁的阿拉伯风情,正如日本作家兼汉学家的中岛敦在《西游记》的基础上改编重塑,创作出《悟净出世》;纳吉布站在阿拉伯的经典作品《一千零一夜》的高度上,写出了它的续集《千夜之夜》,虽然不一定能够超越前者,却也加入了大量令人惊艳的元素和技巧,让人回味无尽。

虽然是《一千零一夜》的续篇,但在《千夜之夜》中,讲故事的女主角山鲁佐德退居幕后,讲完故事的她逃过一死,神话里她的勇敢变成了女性特有的柔弱与对男性的畏惧,而她的父亲丁丹宰相则更显得畏手畏脚,小心翼翼地侍奉着国王……

纳吉布反而将目光从皇宫投射到了市井百姓之中,他摆脱了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却又牢牢地把握着“真主之理”。每个小故事的主人公不断切换,如同电影里飞快闪过转变的镜头,而这也暗示着这偌大的王国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沧海一粟,那些神奇而不可思议的故事多如牛毛,神迹沾染着世俗的味道,社会在罪恶与救赎之间缓慢地螺旋上升。其中最典型的人物要属贾姆沙,作为卫队长,他一开始沉沦在世俗的罪恶之中,和执政官同流合污,对于区域内的犯罪行为永远是以抓住嫌疑犯作为实在的标准,却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为什么会有这些犯罪行为,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真正达到长治久安?直到他因为善魔的指引看清了自己的灵魂,从沉湎中找回了成熟的理智,从身份高贵的卫队长变为了世人无法理解的“疯子”,这种身份的转变带有一种东方的禅意,犹如隐遁在世间的菩萨化身,充满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找回了理智与灵魂的贾姆沙,成了故事的一条主线,和嗜血残忍的国王逐渐变得公正廉明、获得理智与灵魂的过程暗线,相映成趣。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看到在作者眼里,国王的种种变化并不完全是《一千零一夜》的功劳,《千夜之夜》对于前者的模仿最明显的痕迹,只停留在倒数第二个故事《辛巴德的故事》之中。面对那些变幻莫测的冒险经历,国王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沉迷其中,而是更深入地去寻找真理的坐标,开始关注灵魂的本质。可以说这是作者纳吉布的一次大胆尝试,用这种隐晦的象征性手段,给传统的神话故事赋予新的意义。

《千夜之夜》中,善魔们疑惑不解:“为什么不让我们帮助这些弱者呢?”死神赛哈鲁勒的回答是:“真主赐予了他们比你们更好的东西,那就是理智和灵魂。”不管是在远古,是在现在,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依然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就像自身投射一样,历史中的一幕幕依然会戏剧性地重复上演,面对“进不得、退不得、求不得、舍不得”的命运,我们也许也会像故事中的那些芸芸众生一样,受不了诱惑,止不住贪婪,沉溺于色欲。

但值得庆幸的是,至少还有理智与灵魂。

    

上一篇:《奇迹之书》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     

下一篇:《《异世界童话之旅1:许愿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