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歧途》是一本由刘勃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国歧途》读后感(一):走错一步,就陷入歧途
群内部推荐这本书读罢春秋不成歌,歧途哭返说战国。我觉得这番话讲的荡气回肠,于是我这个月就读这部书。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读过历史,现在我读这段战国史,只觉得酣畅淋漓,心中对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也隐隐向往。这本书从春秋末期战国初开始讲起。分章介绍了战国七雄在那段历史时期所经历的崛起、发展壮大、直至部分消亡的史实,后来秦国天下一统。在本书中作者以古文献为原始资料,再辅以合理的推测,将史书写到这个地步,我认为是十分了不起的。权力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每一位君主都想总揽大权,但因权力分配不均而导致亡国的事件也屡见不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认为,历史给我最大的价值是借鉴史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提供不同的思路,面对古人的智慧我会感叹,还有这种办法?面对今人对一些模糊的历史展开的一些脑洞开的比较大的推测,我觉得这也未必不是一种可能性。其余七雄在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风云史,作者的表述已经十分清晰,我本想根据史实写点什么,后来想了想,实在不敢妄言。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可以细读刘勃先生此书。杨朱哭衢涂,曰:“此夫过举硅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共勉之...
《战国歧途》读后感(二):从封建到专制的必然趋势
战国歧途的意思,并不是说战国时期之后的中国历史走入了歧途,而是说历史并无歧途。统一,是战国之后历史的必然走向。即使不是秦国,而是其他六国中的任何一个统一天下,也将是权力高度集中的专制帝国。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周制和秦制两种。周制就是周朝时分封贵族,建立诸侯的制度,也就是封建制。王权只及诸侯,不及诸侯国,诸侯国是诸侯的私产。秦制就是由商鞅建立,并由始皇帝发扬光大的中央集权制。秦始皇废除诸侯,建立郡县,将各自为政的贵族变成依附皇权的官僚。
周制是孔子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井然有序,大家安分守己。但是,井然有序,安分守己的代价是阶层固化,贵族永远是贵族,庶民世代为庶民。春秋时期是黄金时代的最后荣光,到了战国时期,终于礼崩乐坏。君权不断加强,贵族被贬斥和边缘化,士和平民依附君权寻求进身之阶。
秦国的专制制度历史悠久,因为它地处西陲化外之地,文化包袱轻,东扩愿望强。一统天下之后,形成中央集权的专制国家是必然结果。其他诸国,中央集权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即使最为开放的齐国,制度也已远非周制。所以,各国的发展路线,只有程度不同,并无本质差异。
至于为什么从封建到专制是必然趋势,书中给出的解释是地理原因。欧洲诸国之间有天然的地理屏障,而古代中国的核心地带——中原地区,则是一马平川。各国普遍缺乏安全感,战争便是家常便饭。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巨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君主和政府。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大一统帝国。不过,作者对此并没有多做展开。
中国的专制制度,近两千年来周而复始,被黑格尔评价为只有循环,没有进步。在这周而复始的循环中,商鞅、李斯、韩非乃至秦始皇,都只是执行者,而非掌舵人。必须依靠外力,才能打破它。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战国歧途》读后感(三):春秋战国解惑
每个章节都解了一个对周朝,对战国的惑,历史是偶然中的必然。很开心的阅读体验
第一章 从三家分晋开始
解析了一下春秋战国的节点如何确定,然后顺着这个思路,我把周朝的宗法制度给捋了一遍(书引导你去扩展一些基本知识,而不是全部都倒给你,引起你的兴趣,给了你了解方向和提纲,然后你去补充完善,是个很棒的阅读体验)
第二章 士人、官僚、外国人 讲了周朝的宗法制度,怎么从大夫、士人、庶人,然后出现了士大夫,庶士。这个这个社会时期的困惑:春秋到战国,封建萎缩,宗法崩坏,贵族结构也由膨胀到解体,留出一大片真空,于是产生一个问题,原本属于贵族的某种权利,现在归谁有 第三章 魏惠王的野望 第四章 商鞅黑洞
商鞅变法内容是什么,为什么可以成功 第五章 战国无八雄
我们从小听到最多的就是吴越两国,为什么战国七雄里面没有这两个国家呢?
第六章 连横与楚国噩梦
附:南楚之南 第七章 赵国的两张面孔
赵武灵王的故事,为什么会赢,输在哪里
第八章 齐国往事不如烟
第九章 燕过无痕
除了韩非子、商鞅那套集中君权的方法,还有一个方法是给“士人”以更多权,燕国的尝试 第十章 长平之辨
第十一章 天下一统
再次描述为什么秦国会赢
(其他章节现在还没体会,应该以后可以再翻翻)
《战国歧途》读后感(四):哭秦
很薄的一本小书,讲的却是大时代。作者笔力不错,讲故事行云流水。难能可贵的是,史籍考证和作者生发的感想被很好地区分开来,既不混淆又不隔阂,一口气读下来很舒服。书是按照每个国家各分一章来组织的,但暗地却有一条很清楚的脉络紧紧地扣着主题,即“歧途哭返说战国”。
既然歧途的核心是终结六国之秦,写秦的那一部分“商鞅黑洞”确实最打动人。商君书中《去强》《说民》《弱民》,就是反复强调要想国家强大,立于诸国之首,就要让人民贫穷,让人民卑贱,让人民奸猾,让人民没文化,让人民低素质,让人民道德水平低下。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想来,还是令人战栗。事实上在秦国屡战屡胜国力强盛的同时,六国的普通人民无论过的多差也不愿意迁移到秦国,而秦国是唯一一个实现严酷的户籍制度不许人民迁出的。
同样发人深思的,是秦国的一整套制度设计亦即生产组织的种种,靠得全是六国来的外国人。原因也很容易理解,既然秦的制度是严禁国民的思考和尝试的,那就没有内生的创造能力来获得新的技术新的方法,于是唯一获得know-how的途径就是学外国的。依靠着后发优势一举灭掉六国后,也就再也没有地方可学了。于是技术上的优势,思想上的进步,也就如流星一般,再也没出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了。当一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