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经典读后感10篇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一本由[德]赫尔曼·黑塞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一):读中感

充满诗性的流畅的文字,第一次感到读外国作品没有隔膜感。

少年内心的彷徨,神学的思考,灵修的诡谲,对心理活动精微的刻画,神秘主义和些许唯心,读起来让人有种自己和现世脱离的奇特感觉,用书里的一句话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一颗行星在众人之间,被一股属于自己的气流所环绕,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好像自己成了那个彷徨的辛克莱,读完怅然,竟有种害怕自己被洗脑的感觉,过了好几天才从这种感觉拔出来。

黑塞的故事,总让我感觉置身于一个秋天雨后,踩在枯褐色的落叶上,抬头阴云。然而黑塞的文字,却又像是密林深处的潺潺流水,流畅、清冽、甘甜。后来知道,这本书根源于黑塞自己曾经有过的忧郁经历。

在看过黑塞的《荒原狼》《在轮下》和大部分的诗之后,仍然觉得《德米安》最棒,不过或许这是因为习惯了黑塞?现在开始读黑塞的《玻璃珠游戏》,不知道会是怎样一种感觉。

(这是本来是个短评的..字数超了..只好成为一个毫无用处的长评了...)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二):我只看懂一小半,这本书告诉我,你可能也是。

二十九周《德米安》赫尔曼·黑塞 德米安是“我”同学的名字。他是学校里最特立独行的一个,并强行分享了我不敢告诉父母的秘密。我应该是害怕他的。但他的一言一行都轻易的影响到我,动摇我的信仰,使我注意到事物发展皆有道理。

克洛摩的欺压,碧翠丝的出现,我繁杂的内心让我变得孤独。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

????????????分割线????????????

书名下方有一行小字“彷徨少年时”,文中不少语句让我想起小时候,或者让我明白我现在困惑应该这样表述才对。作者用他对生活敏锐的感知,赋予了这本书亲和力。带领所有的读者重返人生种种险境。因为撒谎和被欺压而匆忙结束的童年;不再相信教科书告诉我们的一切;明白事物的存在皆有道理,但人只能选择一个方向前行;聪明话只会使人远离自己,而追寻自己的内心才是使命。

这本书的确有一部分使人共情。而大部分还是因为黑塞的宗教信仰而难以理解。能顺利看完也是因为他的语言有趣。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三):无聊少年的日常牢骚

昨天给朋友打了个电话,然后吐槽了一下我们班导师。我觉得他是一个努力但是很笨没什么想象力的人。她听后觉得我这话说的是偏颇得没意思就挂电话了。我说一下我的想法。

最近在学校认识了一些在我看来是完全的实用的人,或者说不浪漫(当然我大概也这样)。他们把生活变成了一堆指标,按照价值评估处理日常生活,鄙视低效。生活中表现一种对"精英生活"的崇拜,给人一种削尖了脑袋挤进上流社会的感觉——他们时时向自己心中的精英学习,然后想方设法功成名就。一旦功成名就,这时他们又会表现出好为人师的一面来。他们会喊一些"不要盲从"的口号,但是我怀疑这只是一句口号,我看不出他们身上太多不属于盲从的东西——他们的评价标准按照主流思路一路走来,他们的任务是沿着这条思路,按照主流的生活方式走向成功。

这是一条还不错的路,不过我觉得那些沿着这条路一路走过来的人受得了很多人的称赞,在我还是有一点卑琐——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成功完全是主流思想下的功成名就,人们因为这个共同的梦想相互吸引结盟,挣扎前进是唯一出路。

黑塞在我是一种宗教,它假设人生存的第一要义是认识自己的命运,只有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命运,其他的路都是逃避。我也还是倾向于把生活当作一种精神的探险。所以在我看来,个人应该做的,是挣脱出来用自己的头脑活一次,是抛弃世俗成功观来要求个人命运。

有点乱,我想说什么来着?以及本人一无聊混吃等死工科生思路不是很清晰。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四):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德米安

看了《制作人》才知道的一本书,剧中白承灿睡前一定要看的一本书,果然不是一般的书~

这是一本神秘却真实有理的书。想起年少时自己也经历的彷徨自省的过程,诚实听循内心的声音寻找自我应该是个一生持续的过程。我不知道是否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最后是否又是真的认识了自己,但这应该才能称为真正的成长吧,辛克莱或许代表着每个迷惑的曾经。

这本书予我而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我相信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德米安,或者好几个德米安,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陪着你,坚定地寻找自己,做自己。我想那些认为自己还没有找到德米安的人,一定是还没有发现自己的该隐记号,还不了解自己的与众不同是多么难得,看完这本书,我始终相信只要我坚持前进,坚持成长着,或许在你身边或许在你班上,或许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有一个德米安跟我们一样,我们虽然暂时彷徨,但我们并不孤独。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五):每个人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寻找自己

我只是尝试过自己要的生活,为何如此艰难?

我们的一生中,会有很多时候,有这样的疑惑吧!

黑塞的这部作品《德米安》用一种抒情的笔调、细腻的文字描写了少年辛克莱追寻自我、坚定地成为自己、探索自我命运的心路历程。

上半年,有一本风靡各大排行榜的外国小说《无声告白》,华裔女作家伍诗绮用一个来自家庭的故事向我们传递了一个真实: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被教育和家人怎么相处,和社会如何相处,却极少告知还需要学会和自己相处。在黑塞的笔下,少年辛克莱是我们每一个人,那些童年时代经历过的事情大同小异,只是我们从未在那些事情里学会寻找自我,探究自我。

即使,如今长大成人,我们依然不了解自己。你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你现在为什么高兴又因为什么而悲伤?真的发自内心的喜欢你的家人和朋友?长辈和老师的观点,自己是真的去接受和认同他们,还是为了得到一个良好的形象而去伪装?

很多被我们认为是属于自我的东西,实际上是来自于父母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来自于我们生活其中的文化环境,来自于我们对这一切不假思索的认同。还有一些同样被认为是属于自我的东西,实际上只是别人给我们的标签,比如童年时从父母、老师、或其他长辈那里得

到的标签。我们会对这些标签——特别是一些讨人喜欢的恭维话。比如童年时父母说你有音乐天赋,该多练音乐;说某种人好某种人坏,你也去认为某种人好某种人坏。我们遵循着别人给予的忠告渡过一生,成为别人眼里所期望的人,而逐渐的失去自我。

你在多大的程度上善待自己?“我从未真正融入同伴”,“我强烈的渴望爱情”“我尝到了叛逆的滋味”,《德米安》里的主人公辛克莱在10来岁左右已经有了觉醒的意识,只不过年纪太小又不成熟,这种意识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直到德米安的出现,进入他的生活,辛克莱才开始走上了思索自我的道路,进而引出了一次次关于自我的困惑,经历了一次次自我危机。

德米安是辛克莱的指引老师,每一次迷茫,艰难的时刻,德米安总能带给辛克莱柳暗花明的又一春。

每个人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寻找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不论走向何方,都往前探索自己的路。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六):我尝试着写下来,或许这也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

和朋友说我看完了黑塞的《德米安》,有种看懂了又莫名其妙的感觉。仿佛自己被拎到了一个第一人称的视角,孤独又残忍地被迫成长了。朋友告诉我,这就是作家文学的敏锐觉醒。

故事也许是虚构的,但故事给予的引导是真实的。也就是说,我们都会是那个彷徨少年时的辛克莱,德米安的出现及时解救了那份彷徨。他看起来是个旁观者,置身事外地不参与辛克莱的生活,却又事无巨细地渗透进了每一次辛克莱的决定。辛克莱一直在寻找的,就是那个能及时给予他正确引导的德米安。他就像自己无法触及的背面,他沉默不语时你靠近不了他,而当他一旦开了口,你只能无条件跟随他走。是一种不可抗拒地向着成长的引导。

做一种大胆的猜测,或许德米安从来不存在,所有种种都只是辛克莱自己在下的决心,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当辛克莱终于能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时,无需再依赖别人,德米安就彻底消失在他的生活了。

毕竟,这本书这个人生的主角,是他自己。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七):金秀贤陪我看《德米安:彷徨少年时》

芝士卷首语

《德米安》是在追剧时偶然闯入我的世界的。

那时正在追《制作人》这部韩剧,女主角Cindy从pd白承灿手中借来了这本书,此后便一直翻阅,一天,她为接近白pd而问了书中一句话的意思:“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人要诞于世上,就得摧毁这个世界。鸟飞向神。神的名字叫阿布拉克萨斯。”

白pd是这样解释的:“这是可以称之为人类普遍特性的懦弱、懒惰、惧怕,只有打破这些俗性才能进入另一种世界,所以说鸟是人类,蛋是围绕着人的现有社会、环境、律法之类的,比如人际关系,看起来很稳定,但却一直停滞不前的东西。人类打破这些出来之后才能得到新的世界,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大概是这样。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人想重生都会伴随着痛苦和牺牲,我是这么理解的。”

知识和思想总是散发着迷人的光芒,Cindy自此对白pd一往情深,而我,也掉进了书中的漩涡里。这样深邃的作品,果然让我也情不自禁。

《德米安》讲述的是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辛克莱出身于一个光明世界,那里文明、有法制、相亲相爱,而偶然的机会,他接触了另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那里黑暗、龌龊、沼泽遍地,他对此困惑不解,并陷入了一场谎言的灾难之中。一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将其解救出来,并在其后孤独的寻求自我的道路上,以不同的面目出现,为他指引迷津,成为了他的指路人。

德米安其实就是作者内心想成为的人,是作者心中的阿尼玛,一次次挣扎,一次次抉择,都使他向“他”更迈进了一步,而终于等到自己变得强大、敢于正视自己的丑和恶,德米安就长成了自己的样子。

正如书中所言,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每个人的生命的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我常常幻想未来的景象,梦想自己可能会成为的角色,或许是诗人、预言者、画家等等。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我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写诗,预言或画作,任何人生存的意义都不应是这些。这些只是旁枝末节。对每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

我们来自于同一个深渊,却要奔赴不同的使命和职责。这是一个孤苦而又决绝的过程,重要的是精神和生命,自由、不受抑制的思考。

辛克莱的指路人是德米安,而我的德米安是《德米安》。

主要内容欣赏

两个世界

德米安:神是善道、高贵、慈爱、美好、高深、感性,不错!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其他内容。可人们把其他这些都归结为魔道。整个世界的另一半被隐瞒得密不透风。我们应该将一切都奉为神道,因此,我们除了走上帝之道,同时还得走魔鬼之道。所谓的“正派”世界只是世界的一半。

辛克莱:世上毕竟还是有邪恶不轨的事情,这些事情是违禁的,我们只能放弃。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谋杀和很多罪恶之举,就因为我知道存在这些事情,我就得成为其一员,变成恶人吗?

德米安:当然,没人让你去杀人,或奸杀少女。你还不够成熟,无法真正理解“禁忌”和“合理”的意义。一年以来,你的心中藏着一种欲望,这种欲望比所有念头都强烈,是“禁忌”的欲望。然而希腊人和某些民族却视这种欲望为神性对其顶礼膜拜。因此世上没有永远的“禁忌”,它总是在流变。因此,每个人都得发掘出属于自己的“合理”和“禁忌”,自己心中的“禁忌”。从来没有一个人因为犯了禁忌而成为流氓。反过来也是一样——其实这只是一个懒惰的问题。懒得思考和评判自己的人会顺应世俗的禁忌法则。他活得轻松。而有些人的戒律却来自心中,在他们看来,正派人天天做的事未必不是禁忌,而遭他人唾弃的事在他们眼中却是不乏合理之处。每个人都得为自己而活。

关于酒鬼和浪子

德米安:你常来酒馆?

辛克莱:嗯,不然还能做什么?毕竟这是最有趣的营生。

德米安:可是天天如此,一杯又一杯,难道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吗?你能想象天天耗在酒馆里的浮士德吗?

辛克莱:是啊,本来就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浮士德。

德米安:不管怎样,酒鬼和浪子的人生应该比老实本分的市民有趣得多。而且我还读过,浪子的生命是通向神秘主义的最佳途径。

辛克莱:是,人各有所爱。

德米安:亲爱的辛克莱,我不是故意要说一些让你不开心的话。而且,我们两人都不知道,你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才这样酗酒。但你的内心却知道,它支配着你的人生。知道这一点就好了:我们心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愿,一切都做得比我们更好。

阿布拉克萨斯

快乐和恐惧、男性和女性同体相生,最神圣的和最恐怖的交织纠缠,深重的罪恶在最温柔的纯洁中战栗——这便是我的爱之梦,这便是阿布拉克萨斯。

看火也好,看云也好,如果灵光闪现,内心的声音开始说话,就安心投身于其中吧,不要一上来就问自己:这是否迎合了老师、父亲或某位亲爱的神灵的想法!这样一来,人就毁了,只能固步自封,心如死水。亲爱的辛克莱,我们的上帝叫阿布拉克萨斯,他是上帝,也是撒旦,他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阿布拉克萨斯接受你所有的思想和梦幻。

鸟奋争出壳:创造者

我们自己便是创造者,意识到自己的心灵是世界永恒创造的一分子。这恰恰就是运行于我们的心灵和自然中的不可分离的神性,当外界的世界沉沦下去时,我们中就会有人走出来,将其重建,因为一切山水草木、自然中一切造物都已先存于我们心中,源于我们的心灵,具有永恒的本质,我们虽然不了解这种本质,却常常能在爱的力量和创造力中窥得一些门径。

皮斯托琉斯:我们把自身的个性界定得太狭隘!我们只把那些个人的、与他者不同的东西视为个性。可我们是由世界的全部构成的,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就像我们的身体包容了一切发展的谱系一样,可以追溯到鱼,追溯到更久远的从前,我们的灵魂中包容了所有人类灵魂的生命。一切存在过的神和魔——不管是希腊人、中国人还是祖卢人的神与魔——都同在我们心中,作为可能性,作为愿望,作为出路,它们是存在的。如果全人类都消亡,只剩下一个天资平平的孩子,这个孩子也终会找回万物的运行之道,他会制造出神、魔、天堂、戒律、禁忌、旧约和新约,制造出一切。

辛克莱:如果是这样,个人的价值都体现在哪里呢?既然一切都在我们心中成熟,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奋斗?

皮斯托琉斯:世界虽存在心中,但对此是否有知觉是另外一回事!一个疯子能说出类似柏拉图的话来,而亨胡特兄弟会教派的一个天真学生对神话关系的创造性看法,或许能和诺斯替教派和查拉图斯特拉教相提并论。但他对此毫无知觉!只要他对此没有知觉,他就只是一棵树,一块石子,最多称得上是一个动物。然而,当这种知觉开始闪现第一道微光时,他便成了一个人。在你的眼中,或许并非所有走在大街上的两腿动物都能称得上是人,虽然它们也能直立行走,生儿育女。你心里明白,其中大多数人仍是鱼羊虫豸之辈,多少人生如蝼蚁!当然,每个人其实都有变成人的无数可能,但只有他了解到这些可能性的存在,甚至有意识地去认识这些可能性时,他才真正拥有它们。

原文金句

1.人并非仅仅作为个人而存在,他同时也是独一无二的特殊个体,永远是一个关键而奇妙的点,在这个点上,世界的万千现象纵横交错,充满不可重复的偶然。

2.聪明话没有任何价值,只能让人远离自己的内心。而远离自己是一种罪过。人必须像乌龟一样,能完全蜷进自己的内心世界。

3.如果一个人务必要得到什么,并最终得到了,这就不是偶然,而是他自己的功劳,他的意愿将他领向了那里。

4.把你的梦付诸生活,演绎它们,为他们建造祭坛吧!这些还不够,却是一条途径。至于你我和他人能否改变世界的面貌,现在还很难说。但在内心世界中,我们必须一日一日地改善世界,否则我们会一事无成。

5.这个世界正在腐朽,这点我们都知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预言它将一举毁灭。

6.以前我常疑惑,为什么很少有人会为一个理想而活着。现在我却发现许多人,甚至所有人都能为一个理想而赴死。

大家格调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黑塞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

韩剧《制作人》与《德米安》渊源颇深,编剧胆敢把这么深奥的作品穿插于剧集中,实在是大胆引人入胜;《德米安》启迪了一代人,詹姆斯·弗兰克深受其影响;《少女革命》里也有它的影子。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一个人平步青云、汲汲于功名的时候不会想到他,一旦挫败感、空虚感、无聊感袭来,排忧解惑的首选便是这个采菊东篱的德裔瑞士人。这是黑塞的魅力。

更多图片和内容请至芝士阅读网站或客户端。

芝士君 整理

————

芝士阅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芝士~不止书摘,发现更大的世界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八):不再彷徨

追溯起来我认识黑塞还是通过《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让他的主人公渡边在绿子家读的正是黑塞的名作《在轮下》。说起德国作家黑塞我们无疑想象到的就是这位诗人、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歌德奖的获得者。他的代表作包括《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当然也包括今天将要读到这本《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林倩苇译,陈玉慧审读,2015年8月9月出版,中国法制出版社)。

关于少年的孤独、彷徨与烦恼,是特吕弗《四百击》里安托万一路狂奔向的大海;是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扣动扳机的指尖;是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想象中麦田以及他要守护的麦田外围的悬崖边;甚至是刺杀摄政王载沣失败后汪精卫“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侠气。或者是黑塞的《德米安:彷徨少年时》中辛克莱的寻找自我之路。

与其说《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一部青春小说,不如说它是黑塞藉由青春的名义,进行布道和思想传播的福音书。

小说开篇开宗明义,十岁的少年埃克尔?辛克莱寻找自我的思想开始觉醒,在他的脑海中存在着两个世界,光明和黑暗的世界。一边是家庭的温馨,明亮的房间,甜美和谐的世界;一边是充满腌臜,污秽,罪恶得无可救药的世界。而我们的主人公埃克尔?辛克莱就在这两个冲突的世界寻找出口,追寻自我。他在这条路上发错了这样的感叹:“我只是尝试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为何如此艰难呢?”,“我期盼对世界贡献出一些自己的东西,跟这个世界建立关系,并且和它搏斗。”

少年辛克莱的成长不可避免的遇上了成长的烦恼,因为一次吹牛背负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收到法兰兹?克洛摩的威胁,一步步走向偷盗、欺骗的黑暗世界。在被法兰兹折磨良久之后,辛克莱遇见了带他走向光明世界的德米安。这个辛克莱的同邻人德米安看起来不像一个孩子,更像是他的人生导师,他的思想试图重构整个世界。这个看似离经叛道的少年从此与辛克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辛克莱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引领着他追寻自我。

“鸟奋力冲破蛋壳。这颗蛋是这个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毁一个世界。这只鸟飞向上帝。这个上帝的名字是阿布拉克萨斯。”

人生就像被束缚在蛋壳里的鸟,唯有冲破蛋壳才能获得新生,才能从微小的罅隙里溅射出更明亮的光,才能看见更光明的世界与未来。而德米安引领辛克莱奔向的这个世界,又布满了破坏离经叛道的意味,

“一个成熟的人没有任何职责,除了这个:寻找自己,坚定地成为自己,不论走向何方,都往前探索自己的路。”,一个人他的职责是:“找到自己的命运,不是一个随意的命运,而且在那之中尽情生活,全心全意、不受动摇地生活。除此之外,其他一切都不完整,是一种逃避的企图,是想逃回群体的样板中,是为了适应自己内心的恐惧。”

这里黑塞通过辛克莱想要表达的思想与荣格如出一辙。心理学巨擘荣格认为,人的心灵会以自我调整的方式发生创造性变化,以适应外界和内心的需求,于不平衡之中不断寻找平衡。而尼采在《查特拉斯如是说》中说:“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以及“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都有高度的同一性。黑塞的思想受到两位伟大哲学家的深厚影响。

音乐怪人皮斯托利斯的出场让我们感受到仿佛他就是另一个德米安,或者说他们本就是同一类人。皮斯托利斯和辛克莱亦师亦友,引导他继续追寻自我。“每个人应该完全做自己,符合自然在他身上孕育的本质,并服膺这个本质,不确定的未来准许每个人去创造它想带给我们的事物。”

而夏娃夫人依然是德米安的另一从化身,我们这里不再讨论他对辛克莱找寻自我道路上的指导。而我更看重的是她教会辛克莱什么是爱,怎样去爱。“爱不必请求,也不可请求。爱必须成为自己明确肯定的力量。它便不再是被牵引,而是去牵引。辛克莱,您的爱是被我牵引的。假如他来牵引我的话,我就会来。我不想给予礼物,我想被人争取获得。”这段话不经让我想起梁实秋对爱的缱绻语句:你要走,我不送你。 你要来,无论多大的风雨我都去接你。少年不只是彷徨不只是要打破旧思想寻找自我,也应该像少年那样去爱。

当然如你所知,《德米安:彷徨少年时》写于1919年,彼时一战结束,世界一片疮痍狼藉,神州大地也引来了春雷滚滚席卷天地的五四运动。黑塞当然会在他的小说中融入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欧洲以惊人以惊人的毅力,创造出威力强大的新武器,单最后却在深沉、巨大的灵魂中萎缩,它赢了整个世界,却用来毁灭自己。”正是人们对自我认识的匮乏,让野心膨胀让世界毁灭让文明蒙羞。

阅读《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劳累的,薄薄的十二万字却蕴藏了极其丰富艰深的思考,以至于提笔踟蹰,虽下笔千言而如梗在咽无法表达体悟的万一。《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留给文明的精神财富,值得一再去挖掘。我们应当像少年那样冲突天空的藩篱,不再彷徨,如鸟飞过,在苍穹中留下自我的痕迹。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九):通向自我的征途

作为“个体心灵的辩护者”和“人性的捍卫者”,黑塞对小说创作中的个体倾注了全部的关注和同情,他在写作中锲而不舍地探求着如何寻找自我、成为自我、实现自我,达到人性的完满。《德米安》讲述的,正是“通向自我的征途”。

① 两个世界

童年时代对“两个世界”的认知奠定了主人公辛克莱的世界观。“父亲的房子构成其中一个世界,严格说来,应该是父母亲两人的组合。”这个世界是主人公所熟悉的,“笔直地指引着未来的道路:义务和责任、愧疚和告解、宽恕和良善的决心、爱与尊敬、《圣经》的话语和智慧。”与此同时,味道、语言、承诺和要求全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也存在于辛克莱的家里。“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就在那儿交错,各自运行,一如宇宙的两极——白昼与黑夜。”

来自光明世界的辛克莱时刻都能接触到一步之遥的黑暗世界,“有时候我很明白,我的人生目标是以父母为榜样,那会是光明与纯洁,优越且规律。然而,通往目标的路途还很遥远……而且,这条路多半得穿越黑暗的路段,人往往就此流连忘返,甚至沉迷其中。”从出生就注定隶属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对邪恶之物难以释怀,这种相生相伴的对立一度使辛克莱陷入挣扎。如何处理内心的两面性,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自我,正是主人公成长之路上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小说的主题。

② 艰难抉择

德米安的出现为置身充满秩序、和谐的家中,却像个幽灵一样,过着担惊受怕、痛苦日子的辛克莱带来了救赎。用辛克莱的话说,“帮我脱离苦难的这份解救来得相当突然,随之展开的新生命,更是影响至今。”

一开始,德米安是一个具体、真实的形象,“比起我们这些傻里傻气的男孩,他显得拘谨、成熟,俨然是个大人,确切地说,更像一名绅士。”但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德米安变得抽象、模糊,成为一个神秘的形象。这与主人公内心的精神、心理状态有关。正如黑塞所言:“事实上德米安不纯粹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原则,或者是一种真理的化身,倘若您愿意的话,也可以是一种学说。”

德米安对辛克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该隐和亚伯以及强盗故事的解读中,他试图通过对“恶”的重新阐释说明“辛克莱”,不应武断定义或诅咒“恶”,而应摆脱传统或权威观念的影响,形成自己的独立思想。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在辛克莱面临艰难抉择之时出现,为辛克莱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的角度,颠覆了原本简单的两个世界的观念。正是在德米安的帮助下,主人公看到了真实客观的自己,不再为“禁忌”冲动而羞愧,开始重新评价内心和外部世界的“恶”。

③ 如获新生

“其中一个星星带着巨响向我呼啸而来,似乎前来找我。它隆隆作响,爆裂成上千的火花,它把我抛向空中,又把我摔回地面,轰然声中,世界在我头顶上方瓦解了。”这是辛克莱少年时代的终结,也是他所有彷徨的终结。

白昼与黑夜,繁星与尘埃,幸福与痛苦……亲身经历了世间种种的辛克莱,已然能够坦然接受人性的本来面目。“这曾是我人生的幸福,我生命中第一个圆满和被接纳的结盟——接下来将会如何呢?我将再次艰苦奋斗、受渴望折磨,拥有梦想,也为孤独拥有。”

此时此刻,主人公与德米安融为一体了。“当我偶尔找到钥匙,进入自己的内心,命运的图像就隐藏在一面黑暗的镜子里,我只需要俯身去看,便可看到自己,它已经完全像他了,他,我的朋友,我的引导者。”

纵观全书,主人公辛克莱对自我的寻找可以分成不断深入递进的三个阶段。首先是对“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的发现与认知,引发了主人公对外部世界与自我内心相对立而存在的思考,为内心天人交战般的艰难抉择埋下了伏笔。其后,随着对两个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辛克莱越发敢于听从心底的呼唤,并对自我力量产生肯定。最后,主人公听从命运的召唤,完成了思想与行动的结合,如获新生,实现了自我的圆满。

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黑塞在论及自己的作品时也说:“我自然不能也不愿规定读者该如何理解我的书,我愿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性情去读,读出对他有益的部分。”

外延思考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做自己,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然而,就像鸟儿只有冲破蛋壳才能获得新生一样,人要想拥有新的可能性,就必须打破固有世界的堡垒。鲁迅说:“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在解决了生存与温饱之后,重要的便是要找到自己的命运,不是一个随意的命运,接下来去发展。让自己有能力在“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时候保持一颗合理、清醒的内心,不被他人左右、强迫,亦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这也是探寻自我的道路上最自在的圆满:顺心而为,合理率真。

《德米安:彷徨少年时》读后感(十):人生路上,我们都是寻找自我的引路人

文/海蓝蒲雨

漫漫人生路,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在走。

不到十岁的辛克莱用自我意识发现了两个世界——一个光明的世界,父母的关爱,姊妹的陪伴,温馨的家庭,所有的一切都在上帝慈爱的注目下,徐徐发展开来。而“另一个世界”中,自私、仇恨、嫉妒、杀戮等,魔鬼麾下的黑暗缓缓地吞噬,如影子一般匍匐到了辛克莱的身上,等待着某个时机。

当我们赤条条得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面对的未知是处于开明的状态,来了就认识,不会就询问,似乎所有的得到与获取都是轻易的。光明的世界很开明,很容易去接纳和承认一个新的人。它用上帝的慈爱之手抚摸着你,关爱着你,期待你的成长和自立。

一切的改变都来自于辛克莱的一次谎言,他的光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战战兢兢地跟随着谎言,随之而来的贪婪、无耻、嘲笑、讥讽,缠绕着辛克莱的心,每一天都过得痛楚不堪。直到德米安伴随着光明的光辉,驱散了克洛摩带来的黑暗,引领着辛克莱重新走向光明。

很多时候,有些人或者有些事会成为一种契机,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他们会帮助我们,去带领我们,认知一个未知的领域,探寻一个真实的自我。引路人透过明亮的眸子穿透了孤独的内心,默然走进了我们的生命中。蓦然回首,才惊觉引路人已经悄无声息地走了出去。

黑暗的影子攥住了辛克莱内心的暗涌波动,酗酒成为了解脱的治疗方式。酩酊大醉,学业下滑,辛克莱用这种放肆的方式,拼命地麻醉自己,以换取心灵的解脱。无意中闯入的“爱情”,将迷失的辛克莱拉了回来。隐秘的欲望,爱情的梦幻,辛克莱用一只画笔打开了心门,重新走入了光明的世界,黑暗退却下来。

人,有时候很脆弱。一句无心之话,一幅涂鸦之画,一个不明的记号,一杯自以为不醉的酒,都可能会成为了解不开理还乱的结节。心灵的麻痹,躲在自己塑造的壳里,无法摆脱。你自己都无法看透你的内心,找寻不到真实的自我。

世界上很多跟克莱尔一样的人们,比如音乐家皮斯托利斯,比如同学克瑙尔,他们都在探寻人生的道路,或处于无法实施目标的困顿中,或处于人生迷茫无法自已的悲怆中,有人用酒精救赎自己,有人用自杀来解救自己。人生的结节谁都有,最重要的是如何解开它,而不是牢牢地将它结成死扣。

当我反复摩挲着手里《德米安》(林倩苇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我听到了内心的呼唤。人生何处不迷茫。如辛克莱画的那幅画——雀鹰努力冲破坚硬的蛋壳,期待见到光明的世界——所有人都努力去突破,去冲破禁锢的世界,去换取我们所要的光明。

有些人很幸运,很快能够找得到人生的道路,一帆风顺一路平坦。但是很多人都是不断碰壁,摔得鼻青脸肿,浑身伤痕累累,才能够摸索到一条正确的路。当我们兴冲冲地来到终点,发现终点后边还有无数条岔路,让人不知所措。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德米安是否真的存在,或许只是另一个光明世界的辛克莱,也不一定。我们要做的是成为寻找自我的领路人。当然,这很不容易。当我们困倦在黑暗涌动的壳里的时候,我们别总在壳的一角上去敲打,或许你换个方向,在另外一个角上,光明的光芒就会倾泻下来。

    

上一篇:《酒友 饭友》读后感10篇_读后感     

下一篇:《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