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一日一果》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一日一果》读后感10篇

《一日一果》是一本由[日]木村宗慎著作,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4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日一果》读后感(一):美到窒息的自然心意与职人手艺

精致而又充满季节感的和果子,是日式美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日式美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将自然万物中的一幅画面、一个细节高度抽象,纳入咫尺方寸之中,再用独到的手法展现出来,给人以无限的冥想和启迪,并伴随着宁静、空灵的美的体验。这个过程,既是东方民族自然观的体现,又蕴含着浓厚的大和本土风味。古典园林枯山水如是,花道茶道如是,和果子亦如是。

比如4月10日这天,果子名为“春山”,器皿是 仿仁清彩绘 东山樱花纹色 纸皿,作者木村宗慎写到:春山淡冶如笑。金团果子随着线条粗细和颜色深浅的变化,表达的意境也不同。此果用了粉红和素白两色的细絮堆裹而成,让人联想起烂漫春景。

而《诗经·七月》里,亦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的句子,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是日果子与器皿的相映成趣。方形樱花纹色的纸皿像极了古代城郭,城内繁花正盛,层层叠叠蔓延到郊外。而远山隐于薄雾之中,云层缥缈,正向东北角纤细高耸的重塔缓慢移动。目之所及,金团果子形似最大的樱花树,一簇一簇,在春日的暖风中开得沉静而热烈。

值得一提的是城郭左上方的折角,从整个画面来看,它与人烟之处遥遥相对,无法看清的山峦和整齐的缺口,都给视觉带来淡淡的遗憾,由此产生或继续追问,或好奇想象的思绪,富有玩味。

书中写到:曾有一位做果子的手艺人这样说,“做法要留余地”,“不要让果子胜过装点它的器”,不仅如此,有时甚至需要做到“不能太好吃”。 由此可见器皿与果子本身同等重要。但是,在每一日果子的配文中,木村老师并没有在器皿的讲解中花费大量语句,而是对自己的灵感点到为止。如此,文字的讲解也没有胜过视觉的用心欣赏。这也是一种留有余地的方式吧。

这本厚书乍看是画册,实则是一场丰富的盛宴。和果子随季节和时令变化,搭配与之相符的器皿。翻看的时候,不自觉会思考眼前这盘美景是从何而来,心绪也随着飞到了原始的自然当中。

大一的时候对和果子产生兴趣,临近毕业,看到浦睿文化出品的《一日一果》,内心十分激动。阅读的过程也是体验日式美学的过程,职人精神让人惊叹、敬佩不已。个人认为这是现在市面上关于和果子最好的一本书,对和果子、美器感兴趣必读!

《一日一果》读后感(二):盘上四季(笔记和碎碎念)

正文中部分关于和果子的介绍:

上果子

不仅用于茶席,也多用于款待宾客,多被理解成馈赠嘉宾用的上等和果子。在京都此本意就是进献给君主贵人的“献上果子”。

上生果子

用于茶席的经过蒸制的果子,熟粉,练切,求肥,金团都属于此类。

御留果子

只为特定顾客制作,狭义为皇室,领主大名,贵族官员,广义包括众多爱茶雅士。

朝生果子

早晨制作当日食用,无法保存过夜,种类见于米糕,团子,葛果子,小麦馒头等。常用来做日常点心,也叫做并生果子。

番茶果子

日常喝番茶时配的粗点心。有馒头,团子和煎饼等。

干支果子

新年干支属相主题的果子,多在前一年岁末时制作。

御题果子

以新年天皇宫中歌会咏题为主题的果子,各家有自己的解题独创果子,常用于初春的茶会。

嘉祥果子

阴历六月十六日有吃果子消灾避祸的嘉祥习俗,始于嘉祥初年(848年),现六月十六定为和果子之日。江户时代末期天皇在此日有吃七种果子习俗。

引果子

红白喜事回赠宾客用,也叫式果子,祝仪果子(用于喜事),不祝仪果子(用于丧事)。

工艺果子(糖艺果子)

用未精制的砂糖制作的象形果子,纹样款式多模拟花鸟风月。始于江户时代,用于进献给宫廷和贵族官员。

三大名果

说法不一,一般指金泽的长生殿,长冈的越乃雪,松江的山川。三地皆为昔日知茶爱茶的领主大名所在之城,果子都是便于长期保存的干果子。

生果子

做成后含水量30%以上,无法长期保存,茶席上一般作为主果子,用来搭配浓茶。

有饼果子,馒头,羊羹等。

干果子

做成后含水量在10%以下,可以长期保存,茶席上一般用来搭配绿茶,也叫总果子。

打物,押物,挂物,烤物(干果子),炸物,饴物,豆果子等。

半生果子

介于二者之间。

鸡汤文风格的碎碎念:

有《一日一花》在前,看到这本书时下单毫不犹豫,之后也没有失望。相比起来,更好的是这本书对和果子本身有许多的科普,在摆设搭配时的用意也更详尽介绍。

我想这本书和《一日一花》同样,主旨是希望人保持对四季的感知,培养着对美的感悟吧。这份美不是夺目出挑的,它随时光的变迁调整,与四周的环境相呼应,文静地在你生活的一角,不会吸引走你全部的注意力,又能时刻想起。

所以美味的和果子,需要有时令的食材和颜色,需要相称的花木和盛装器皿,一次摆设像是一段时光的结业感悟,或是对新季节的迎接。

想起一位友人,有一次转发了一位美食博主的微博,感慨一下平常人是没有这样的精力准备这么多的搭配餐具的,结果被回复转发,引来粉丝的攻击,草草删了微博。但其实友人自己也是有一手好厨艺,偶尔会发图分享的人。

摆拍没什么不好,友人也没有说错。花了许久做饭做菜,然后挑选碗盘筷勺,铺上桌布插上花,拍照之后加上层层滤镜,最终发布在社交网络。快速的时代,我们偶尔慢一点脚步,做作地留下一些构思的图片,给没有时间做这些的人观赏,也是很好的呀。

但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这样感知构思的心,也能有包容不同的胸怀吧。本书的作者在后文说到,出于展示的需要,选用了各种名贵的器皿,但在生活中,不必如此苛刻讲求。真好啊,带你领略极致的美,也希望你能在简单中享受小小和果子的文化和美好,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吧。

《一日一果》读后感(三):秋果

小时候,哈尔滨有一条全由小学生运行服务的儿童铁路,据说全世界都不多见,大家轮流去当站长、列车长、乘务员,扮家家酒的性质,而主要任务是接待外宾。就在这样的机缘里,我结识了日本日光东照宫的一位大和尚,后来,他礼貌地给我寄了一套东照宫的明信片——里面有那著名的木雕“三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此外,还有一盒“和果子”。果子是烤制的干果子,高腰、细巧,里面有馅料,分别是红豆和栗子,包装尤其精美,赤褐洒金的双层厚纸盒,摸上去有上好宣纸的手感。时值秋天,附来的小笺上写着“秋の果”。在物质还很匮乏的时代,这盒果子看起来分明就是艺术品,毕生难忘。

国门渐渐开放,舶来的日本食品越来越多,铜锣烧、大福、仙贝、羊羹、小煎饼,在超市里积山填海,都是寻常物事了。可是,我依然对当年的那盒“秋果”有执念,确切地说,是对那样“呈现”出来的果子有执念。在我看来,给胃的叫食物,给舌的叫点心,给眼睛的才能叫果子。食物是为充饥,点心旨在解馋,果子则堪养眼怡心,在果子痴情者看来,因其无用,方才可贵。正是因此,木村宗慎的这本书相当令我满意,每种果子,用最适合的器皿盛着,季节之感,故园之思,祭礼的繁华绚烂,茶道的和敬清寂,一日一果,像日本文化具体而微的缩影,有“侘寂”、有“幽玄”、有“物哀”。“物哀”者,此刻体现为“物爱”,通过体悟物之美、通过陈列而呈现物之美,在具体而微末的事物中,用可以感知、可以控制、可以符号化的方式,表达对自然与生命的眷恋。

所谓“和果子”,作者定义说,是“深植于日本人生活中的甜点”,口味以甘甜为主,气质与日式空间协调,也与日式的待客方式相宜。与西式点心相比,“和果子讲究的是与席面、器皿搭配出情境,可谓一果见一世界。”同时,和果子的概念里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和果子是工匠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因为并不直接来自自然,因此是一种“精妙的写意”。而最重要的是,和果子与茶道“根骨相连、密不可分”。

在日本古代料理中出现的果子,一般与茶组成一组,作为独立的一环。后来茶道兴盛,从茶道角度看,和果子是表现风雅情致不可或缺的要素;从和果子的角度看,今日之所以粲然大盛,亦是得益于茶道。在茶席中,话题往往集中在茶具上,不过插花、炭火、熏香、水、以及和果子,这些只存在一时的易逝之物,反倒更显得主人用心独到。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和果子的费工、精致与易逝,更能体现“物哀”的神髓。

木村宗慎坦白,《一日一果》并非为了还原茶席情境,因此书中果与器的搭配,若是用在实际茶席上,或许会显得太过隆重。但是吸引中国读者的,大约正是这种刻意经营、却又宛若天成的美感吧。全书365种搭配,是果子与器的365种相遇,甚至也是365种“人间绝配”——对于新生世间的果子是得其所哉,对于久阅世间的器皿则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谓相得益彰,便是如此。

茶道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两个,一为“数寄”,一为“姿态举止”,本书的重心在于前者。作者说,“数寄”的原意,指的是把数目不足的东西收集到一起,指代爱茶之人,追求新奇事物的恋物收藏之士,为了款待宾客尽心尽力收集各种美物,来装点喝茶之境。本书全部照片的背景,为同一块朴素的榻榻米草席,但是出现的器皿,实在是美不胜收。

从地缘上看,这些器皿包括了唐物(来自中国)、和物(日本制造)、高丽物(来自朝鲜)、岛物(来自东南亚),也有来自欧美、伊朗、土耳其、印度的少许几件,在数量上,唐物与和物平分秋色。从质地上看,这些器皿涵盖金属、玻璃、漆器、木器、陶瓷,陶瓷一类最为复杂,又有白瓷、青瓷、青花、彩绘、赤绘、土物诸项。从时间上看,跨越奈良、平安、镰仓、室町、桃山、江户、明治、直至当代——当代的一只大红色亚克力盒子,欧洲人设计,装了一角黄色菜花糖,竟然如此灿烂和谐,作者真是别具心目。

日本对于中国器皿,历史上是非常敬重的,比如用“唐铜”指代最为高级的青铜,用“南镣”指代中国的高级银器。有趣的是,日本趣味毕竟与中国趣味不同。本书所用的器皿里,既有中国的经典“唐物”,比如宋代官窑青瓷,明代的铜盘、剔红、彩绘提盒、螺钿方盘,清代的梅花漆盘、珐琅七宝皿。也有不入中国文人法眼的“唐物”,比如明末景德镇官窑衰败期,一些民窑烧制的青花瓷绘事不精,日本却以“古青花”名之,认为格调高雅。再如以漳州彩绘为主的“吴须赤绘”,色彩纹样大胆奔放,中国文人以为村俗不堪,日本茶人则赞赏不已。又如越南仿制中国青花瓷而技艺不精的“安南瓷器”,日本匠人却愿意模仿,书中就有这样一只江户时代日本仿安南的盖碗,追求的可能恰是粗瓷因“不完美”而产生的“侘寂”感吧。

令我惊叹的是,作者在唐物与和物之间、雅士与村夫之间、华丽与质朴间切换组合的审美品味和超级能力。明代剔红八角食盒,内盛仿真的三枚寿桃,桃粉叶绿,相当中国。可是,用粉青色南宋龙泉青瓷盏,搭配淡淡粉紫色的踯躅饼,效果则特别日本。用明末质朴无华、脱漆裂缝的四方盘,盛装大豆做成的“豆落雁”,造型是憨丑的阿多福的笑脸,这就是“唐为和用”了。异曲同工的还有一例,用明末克拉克青花瓷(日本叫作“芙蓉手”),搭配两片做成鲣鱼刺身形状的葛粉软羊羹,半透明而油润的轻粉色,被克拉克瓷工整的开光所环绕,日本、中国与西欧,趣味杂糅,而又韵高致静。

个人偏爱,我喜欢的是那些有诗意的搭配。一种“远山饼”,从俳句取意:“行行复行行,犹在青山中”,染成极淡绿色,做成横长的山势起伏状,盛在蓝绿色的交趾兜钵里,如远山碧水,雾霭蒙蒙,明瑟可爱,分明让人忆起江南来也。又有一种“淡雪羹”,做成一弯月亮,以高丽时代青铜碗搭衬,该碗无尽幽蓝恍如夜空,令人想起那一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一日一果》以时间为经,自然带入季候感。比如八月,作者说:

“八月里,夏日花草逐渐由盛转衰,令人心生惜别之情。即便是用同一种花做果名,花始绽放时,果子用米糕或者练切质地表现其娇嫩;至花极盛,果子改用琥珀羹表现其烂漫。花渐零落,果子则用道明寺羹等。粟米羹或者道明寺羹有种颗粒质感,入口如气泡绽裂,口感清凉,是残暑时节好物。”

随手一揭,八月五日那页,果子写作“甘美羹”,用葡萄柚果汁和寒天琼脂,依然做成一瓣柑橘的样子,放在明治时代的“义山蓝刻花玻璃平钵”中。估计是口感清凉的消暑好物,可是夏尽秋来,那玻璃器让人联想“彩云易散琉璃脆”。文中的“义山”不知何指,对于我,“李义山”可是我心折的诗人之一,“留得枯荷听雨声”,抑或“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都有秋意。好在,“物哀”不是“悲哀”,季节更替,如生死轮回,如悲欣交集。不数日,八月十三日,盂兰盆节即将到来,以粗砂糖做成流水造型,另外脱模做成莲叶糖,放置在红底莲纹描金盘上,盘上金书《般若心经》,梦幻泡影的教诲,被佛诞的喜悦冲淡,一味地富丽堂皇、一味地人间烟火,也是秋天。

美器看久了,就像婉约词读多了,恐怕要以豪放一支来中和一下。和风器皿里,我爱桃山时代的古备前粗陶,因它与泥土最为接近。书中有一种果子,是农家麦收时的寻常食物“麦代饼”,作者说:“此果不争风雅,故用泥土般质朴有力的古备前大皿与之相配。”

手边的本书是2017年2月3日于杭州茶叶博物馆购得,本意是要找到少年时和尚寄给我的那一种“秋の果”,可惜未能如愿。不过在所有适合秋天的果子里,我被“麦代饼”的同类、那枚“豆饼”所征服了——朱漆斑驳的室町时代悬盘,放着一只饱满而粗朴的豆饼,一直优雅着的作者,突然抛开茶席果子,说了这样一段肺腑之言:

“我一直觉得,豆饼带给人的饱满充足感才是果子的真味。和果子用处很多,有的用来款待上宾,有的单纯就是美味,解馋管饱。日本人对米糕和豆沙的甘甜充满依恋和向往,还是豆大福这样的果子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口舌之欲,不经口舌入腹,就难以体会这种难言的愉悦感受。豆饼柔软温润如乳房,事物本源般的存在。”

一个“赏果”的人,原来脱胎自一个“吃果”的人!我其实不知木村宗慎在日本茶道界有多么高的人气,但是在他大开大合、出入雅俗之际,我发现了茶道的广度和本质。看到最后,他对于和果子和茶道的总结,值得照录如下:

古人在写茶字时,故意把部首分开,写成“草、人、木”,人站在草木之间,承接自然恩惠,来珍重对待活在其间的人。因为有人,所以有茶。也因为对象是人,所以茶也袒露人性,有时也蕴含着执念欲望。也正因受执念所困,因此而生通融无碍之心,茶事也因此而显得生动有趣。……在和果子的造型和种种果器里,寄托着日本人对一种丰裕富足的殷切祈望,而这种丰裕梦想,恐怕此世难以实现。在一个一期一会的短暂场景里,人们将满怀祈愿与众人同享,这种非日常的情景,说透了像一场小孩扮家家的游戏,这就是茶道。只是这个扮家家的游戏,有着令人惊惧的认真态度和殷切之心,非常美好,实为身心愉悦放松的一刻。

深获我心。

中国的“果子”和“点心”种类繁多,《武林旧事》记南宋杭州的市井食物,单“果子”一项下,就有:

“皂儿膏、宜利少、瓜蒌煎、鲍螺、裹蜜、糖丝线、泽州饧、蜜麻酥、炒团、澄沙团子、十般糖、甘露饼、荔枝膏、蜜姜豉、韵姜糖、玉屑膏、爊木瓜、糖脆梅、破核儿、查条、橘红膏、花花糖、二色灌香藕、糖豌豆、芽豆、栗黄、乌李、酪面、蓼花、蜜弹弹、望口消、桃穰酥、重剂、蜜枣儿、天花饼、乌梅糖、玉柱糖、乳糖狮儿、薄荷蜜、琥珀蜜、饧角儿、诸色糖蜜煎。”

除了“果子”,《武林旧事》还有“糕”一项,又列了“糖糕、蜜糕、栗糕、粟糕、麦糕、豆糕、花糕、糍糕、雪糕、小甑糕、蒸糖糕、生糖糕、蜂糖糕、线糕、间炊糕、干糕、乳糕、社糕、重阳糕”19种。

我在知味观吃过一种“定胜糕”,相当精致,颇有古风。也在“和茶馆”饮过一次茶,被茶食之丰富吓到了。

信笔写来,不知天已破晓。存此自娱。

《一日一果》读后感(四):看了眼钱包,最后我还是选择了711的豆大福

以前和果子给我的印象就是华而不实,徒有其表而滋味寡淡。书罢方知和果子与日本茶道、怀石料理意蕴相通,追求的是超脱物外的禅意,而和果子与同样追求造型美的怀石料理相比更加考验主人、手艺人的文化品格。为了映衬主题,和果子造型上不能胜过装点它的器皿,甚至口味上也需留余地「不能太好吃」。

面对隔海相望的日本,我时常会想到天朝的传承,在我看来汉文化曾受到过三次大的冲击,一为蒙古包侵华、二为辫子军入关、三为不可描述的动荡时期,前两次的蛮族入侵和后来的大乱斗打碎了文人的傲骨、幻灭气节,民族也陷入集体无意识。那句「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未中断的国家……」于我看来有着难以名状的悲壮感,心之覆灭较之山河更显荒凉。

再之,媒体和部分国民对于日本文化总怀有一种迷之优越感,茶道、瓷器、和服、文字总总在他们眼中都可以「学的我们中国」一言以蔽,我都可以想象他们转发团子微博 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 时的嘚瑟模样……

最后,作为一名经济适用性男,在名门和果子与豆大福之间,在怀石料理与松屋定食之间,在和式别馆与airbnb之间,我毫不犹豫外加苦涩的选择了后者。在离新年不足两小时之际,我怀有「唯有暴富」的小梦想,也希望早日能轻描淡写外加微笑的选择前者~

《一日一果》读后感(五):雅致的盛宴

这是一场盛宴。即使无法真正品尝,眼睛却也已经餍足。其实这话不对——尽管是一日一果,却仍然意犹未尽,心有不甘。

面对美好事物的喜悦,这是人的本能,而这本能得以在这本书中尽然体味。

“和果子”究竟是什么呢?

这是一种发源于中国却在日本发扬光大的小吃食。它是用来佐茶的果子,所以和茶的隐忍一样讲究“留有余地”,所以尽管你已经觉得和果子美不胜收,却不能忽略比果子本身更美的雅器。

这是一种源于吃,却已经超然于吃的食物,就如氤氲的茶道,仅仅体会那种宁静之美已然比饮茶更让人陶醉。

和果子是雅致之美,随便翻到一页就可以让你欣赏把玩良久。就说我随手翻到的“御菱葩”吧,单就这名字已经让人想到《红楼梦》里的青春少女,而这素白的圆饼里,叠放一片用红豆汁染红的菱形糕,这红色透出圆饼,变成了嫩嫩的粉色,让人忍不住想触碰却又不敢触碰,生怕亵渎了它。而各种葛粉制成的和果子则晶莹剔透,纯净到看到图片已经感受到它的细腻柔嫩,甚至于拿在手中的那份微颤。所以,归根结底,和果子或许欣赏的成分要远远大于它作为吃食的意义。这份精致总得安详的人才做得出,因为你看着它已经可以体会那份安静和超脱。

作为一个热爱各种陶瓷具的人来说,看《一日一果》不啻于一种折磨。每一件器具比和果子更美,精致的和果子往往被放置于古朴到甚至只是一块陶片的器具中,而艳丽的果子则有精细雕刻的漆盒或色彩鲜艳珐琅钵相配。每一件都是精品,让你心痒却也只能痒。所以,才会有做和果子的手艺人说“不要让果子胜过装点它的器皿”。或许只有亲见,你才能理解这并非悖论。

而《一日一果》的文字呢?藤原家隆有歌:“他人只待花开,我欲引他入深山,觅雪间萌草之春意。”这是一月二十四日名为“福寿草一吉桥”的和果子的配文第一句。每一个和果子都有它的来历和讲说,看这些着实有趣。

    

上一篇:《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读后感10     

下一篇:《微笑的柴犬》的读后感10篇_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