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黑曜馆事件读后感精选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黑曜馆事件读后感精选10篇

《黑曜馆事件》是一本由时晨著作,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黑曜馆事件》读后感(一):原创推理的全面进化

进入21世纪之后,国外新近的推理小说和历史的名家名作,开始大规模地引入中国大陆,一些原本极难一见的推理名作,纷纷有了简体中文版,诸如岛田庄司的《占星术杀人魔法》、约翰·狄克森·卡尔的《三口棺材》、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等作品,连以前的一些著名译作(比如埃勒里·奎因的《希腊棺材之谜》、阿加莎·克里斯蒂娜的《无人生还》等)也纷纷再版,这些名家不仅自己的作品在大陆登台亮相,其名字还频繁出没于在大陆诸多书籍的腰封,某种程度上也为推理出版在大陆的繁荣景象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果把国外的推理名作看成孵化的养料,那么这几年大陆原创推理在这种环境下,就像一个小孩子,在身为表亲的悬疑小说和亲兄弟的刑侦文学的阴影中,开始逐渐成长,并且有能力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原创推理还不如历史上的一流名作,和当下国外的优秀作品也存在一定差距,但也在读者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目前,原创推理大致朝着两个方向在发展。第一个方向是吸收国外推理小说的优秀元素,并努力完成推理小说的本土化;而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在本格推理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努力构思优秀的诡计,写出优秀的本格推理小说,时晨的这本《黑曜馆事件》,就是这种类型。

身为作者的时晨,是中国上海人,他最开始创作的是画家肖晨的探案故事,然后又创作了入殓师侦探阎小夜系列,这两个系列几乎都是短篇,散见于《最推理》、《推理世界》等杂志。除去本格推理小说,时晨也写了数篇以恐怖作家为主人公的悬疑小说,2014年底在豆瓣上连载幽默推理斜眼少年系列,引发巨大反响。至于时晨创作的长篇小说,肖晨系列的首部长篇作品《罪之断章》于2011年出版,这也是时晨出版处女作,之后第二本长篇作品《盗影》也在豆瓣阅读推出数字版,此次出版的《黑曜馆事件》是时晨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属于数学家陈爝系列,陈爝系列目前作品较少,按照时间线来排列,目前仅有长篇小说《黑曜馆事件》、短篇小说《濒死的女人》,还有正在创作中的长篇小说《上帝悖论》(暂定名)。

作为数学家陈爝登场的第一作,按照推理小说的子类来划分,《黑曜馆事件》属于典型的暴风雪山庄杀人事件。故事从一本形式为童话的手记开始,讲述了二十年前“黑曜馆”里面的发生恐怖连环杀人案。因为证据不足,当年的案件被定为悬案,但是黑曜馆的馆主古永辉却被公众怀疑是杀人凶手,最终自杀身亡。二十年后,古永辉的儿子古阳找到了侦探陈爝和各行业的顶尖人士,再次汇聚于黑曜馆,希望能够解开二十年前杀人案件的真相。没想到众人被困在黑曜馆里,再度形成暴风雪山庄的局面,而且再一次发生了凶杀案……

时晨的本格推理小说,深受埃勒里·奎因的影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逻辑流,如果把谜面看成A,谜底看成E,那么逻辑流的作品,不仅会把谜底E告诉读者,还会基本照着顺序把ABCDE都讲述一遍,将破案思路也呈现在读者面前。时晨的《罪之断章》和《黑曜馆事件》都是此类小说。相比此前出版的《罪之断章》,《黑曜馆事件》在逻辑演绎方面大大加强,和开放式的推理小说不同,《黑曜馆事件》一开始就写明登场人物是为了解开二十年前案件真相才再一次来到黑曜馆的,所以他们的谈话和行动都围绕二十年前的案子,每一场对话和每个人的行动都在不断地进行逻辑推理,而小说也由此一步步踏入真相,仿佛给读者送上一杯浓稠的咖啡。

如果只是写一则谜题,那么行文中全写逻辑推理过程就足够了,但从小说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行文未免太干瘪了,推理小说既是推理,更是小说。从《罪之断章》到《黑曜馆事件》,可以明显看出时晨在行文上下了很多工夫。开篇的童话就算不放在本书中,而是单独成篇,质量也属上乘。前黑曜馆馆主古永辉写下的这则童话,也成为本书谜底解开的关键。时晨把童话放在本书开篇位置,除了能吸引读者,还间接表明了作者的自信,一开始就挑战读者,然后和读者一起来解读这则童话。在推理小说中,用童谣来比拟谋杀的比比皆是,但是费心创作一则童话来隐藏线索、埋下伏笔的,却是少之又少。

《黑曜馆事件》这本书可以视作时晨在诡计、文笔和架构上设计的全面成熟之作,是原创推理中少见的令人眼前一亮的好作品。当然,相信这本书远远不是时晨写作生涯的顶峰,相信能在未来看到他写出更好的作品。从好作品通往更好作品的道路,不是规定和建议就能创造出来的,而要靠不断坚持地写作,希望时晨能够不被各种建议所左右,能够坚持自己的道路和方法,不断写出更好的作品。

《黑曜馆事件》读后感(二):精彩的本格推理

《黑曜馆事件》是时下最烧脑的本格派推理小说,作者是年轻作家时晨。作者的一个短篇推理文集获得过日本本格推理杂志的推荐,十分难得。日本虽然不是推理小说的发源地,但是日本人有那种“拿来以后发挥到极致”的劲头,所以推理小说也蓬勃发展,乃至有“本格派”等等各色流派。作者的作品在日本获得的正是最讲究纯推理的“本格派”杂志的推荐,所以其中推理的实力不可小视。

本书的结构非常的精巧。二十年前的密室杀人案已经非常难得了,作者在分析案情的现场又构造了一个密室杀人环境,这种案中套案的结构在行文上并不是特别容易安排,但是作者的行文很流畅,叙述清晰。二十年前的旧案从发案到破解好像是一个大圆,而新案的发生到破案像是小圆,两个圆在破案这一点的时间上相重合,是一个很有趣的结构。

案情的推理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值得拿出120%的劲头推荐。积年的旧案由于现场已经找不到多少有意义的证据,所以想象力和推理能力一样重要,要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境中找出一条可能的路。不过这种案子由于可能性太少—基本上是人们无从知晓作案方式,所以只要想出作案方式,基本上没有不正确的。通常一般的罪案,麻烦是选择太多,很难确定到底是何种方式。这样,本书开篇的童话就非常有意思了。这不仅是重要的破案线索,还给整本书增添了一种欧式的洛可可气息。童话中人物与罪案现场的人物对应也很有巧思。推理环节最令人称奇的是罪犯从被害人身边搜集的各种物品,其用处竟然是为了翻窗台垫脚!粗看可笑,但是细思推理十分严谨,确实如作家时晨相当佩服的作家埃勒里奎因所说:推理的结果就是真实的情况,哪怕再不可能。另外,新案子中古洛被害案子的作案手段很精巧!谁能想到凶手从房门另一侧下手?我在看书的时候猜测是凶手在屋内下手,假装古洛支开“我”和柴叔,到底不如作者的假设巧妙。

不过,我在看书过程中认为凶手只可能是精神病医师和柴叔两人之一,精神病医师一死,只可能是柴叔。作案动机在郑教授说明古永辉的风流轶事之后大致能猜个大概—爱恨情仇。不过像天才数学家那样环环相扣,确实是我做不到的。这是本书的另一个有趣的地方,代入感很强,一边读书,读者会一边忍不住想和数学家比一比智商。

本书是难得的推理精彩之作,作为本格推理已经非常精彩了。不过作为小说,似乎还是有瑕疵。比如开篇的童话是一个精神病人的作品,但是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就不太自然。贵川右介《天使的呢喃》一书中有一篇土著人的传说,原文假设是土著人得语言,虽然语气词极多且啰嗦,但是很形象地模仿了土著的口气。如果这篇童话更像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呓语,整本书就更出色了。

《黑曜馆事件》读后感(三):逻辑为王,故事稍欠

《黑曜馆事件》阅毕,这是一部国内少有的推崇逻辑流的本格小说,是一部从书名到章节名以及内容处处向古典本格致敬的书,可以看出作者对推理研究非常深入,对自己的逻辑演绎也很自信,但华丽的谜团与解答之下,总感觉缺了些什么,似乎是缺少一些灵魂的感觉。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愚见谈一谈本作的优点与不足。

首先是优点方面,本作的最大特点就是故事开篇的童话叙事塑造的华丽谜团,该谜团后来被侦探丝丝入扣的逻辑推理逐个击破,形成被读者最为津津乐道的“莫比乌斯推理”,与其说莫比乌斯,我觉得比喻成“吞掉自己的蛇”更为恰当,读者跟着侦探的逻辑推演步步深入,逐个推理出各个命案的凶手,眼看就要拨云见日真相大白,突然发现下一步不能落脚,自己仿佛在浓浓迷雾中走到了万丈悬崖尽头,再往前走一步就要摔得粉身碎骨。经过看似天衣无缝的推理,得出的结论竟然是首尾相连连环杀人,最后一个命案的凶手竟然是被第一个命案的死者杀害的,形成了一条正在吞自己的尾巴的蛇的诡异结构。逻辑上无懈可击,但现实中却绝无可能,除非第一个死者化身厉鬼完成谋杀。读到这儿真的有点被吓到了,凶手变成了一个大写的X,读者仿佛站在迷雾中的悬崖边上,听着背后鬼魅般的真凶的脚步声一点点逼近,而四目所及全是浓雾,根本不知道真凶从哪里来,真凶长什么样,而自己随时有可能被真凶推下悬崖。凶手变成了一个虚数的解。

本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胆设置了跨时空破案的模式,在一个暴风雪山庄场景下,不仅要查明几十年前的案件真相,还要侦破当下的杀人案,而两个案件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也是侦探要面对的核心问题之一。几十年后,斗转星移,现在已经不可能重现以前的场景,侦探只能切换到安乐椅神探模式,利用现有的资料发挥逻辑推演的魅力。而现在的凶案又需要侦探实地探查解开谜团。除此之外,作者设计了一个在两个年代的杀人案件中重复出现的线索,而针对这个线索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给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合理解答,这是非常大胆的做法。

总之,从优点方面来说,作者有着强大的诡计设计和逻辑推演能力,并在这本书中充分施展了他的天赋,相信逻辑流爱好者会在本书中找到共鸣。然而,正如阅毕本书的第一感受,如果作者能在逻辑中加入一点灵魂,并在整体的故事性上再做些提高的话,我对本书的评价会再提高一个档次。

首先是逻辑的立体层次方面,我个人比较偏爱那种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逻辑推演,从A- B,B- C,C结合D又能推出E,这样如抽丝剥茧版带来极大的热情乐趣,本书的逻辑推演在作童话推理时能达到此般水平,但在后面的推理时似乎立体层次稍差了一些,仅仅是从A逻辑判断出B,缺少进一步的起承转合。

然后是全书的结构安排,全书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开篇的童话及其后续推理非常惊艳,把人的胃口吊得很高,而最后查明真凶的推理似乎有点卸了劲儿,带给读者的冲击力不够。推理读者是宽容的,为了结尾的神奇可以忍受整本书的无聊,但同时又是贪婪的,不能忍受开篇很神奇但接下来精彩度骤降。如果能设计一些增强结尾冲击力和意外性的桥段,我相信可以让本书的评价上一个档次。

其次是文笔与写作手法,不得不残忍的指出时晨作为小说作者的文笔也就刚过及格线的水平,文笔并不是非常流畅,而且小说中出现了对案情推进没有任何作用的突兀的中二爱情,以及莫名其妙的幸存者视角,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体验。

最后,还是得探讨一下文中部分诡计的合理性问题,我看推理小说喜欢死抠合理性,对有疑问的plot喜欢较真。在我看来,全书中一个较大的不合理就是:真凶已经计划的如此周密了,为什么还要通过收集各死者遗物的方式来搭建逃离密室的工具?万一死者遗物不够怎么办,那岂不是功亏一篑了。我觉得一个心思如此缜密的凶手不应该不给自己留好各种后路,应该设计成自己准备好逃离密室的工具,这样更符合他的性格。当然,这个诡计是和小说中的一个重要的逻辑点息息相关的,我理解成作者为了逻辑而牺牲掉了部分合理性,这种做法见仁见智了。

最后的最后,还是想提一下那个童话推理。我不想掩饰对其的喜爱,在我看来这是本书的最大亮点之一,但也不得不说,这个童话推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它给出的线索太多了。仿佛童话作者开了上帝视角一样,把推理所需要的线索全部提供给了侦探,甚至每个人丢失的关键物品都给出了提示。在我看来可能的解释就是童话作者已经推理出了真凶的杀人手法和所有真相,然后不厌其烦地编了个童话把这些线索藏起来,给了作者一次炫技的机会。

期待作者的下一本书,能把逻辑与故事情节更娴熟的融汇。

《黑曜馆事件》读后感(四):《黑曜馆事件》(又名:黑色弥撒)后记

很早以前,我就想写一部暴风雪山庄模式的侦探故事,可又不希望落了俗套,所以一直没有动笔。今年年初得空,恰巧让我有充足的时间来构思这部新小说。大约在二月份的时候,我已完成了这部小说的大纲。又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有时间一气呵成,忙忙碌碌,直到八月份才正式开写,九月份完成初稿。这部小说也算是横跨了二〇一四的一整年。写完之后,不少朋友给出了修订的建议,在此我要感谢一下鸡丁、等待者、陆小包、华斯比等几位好友,你们使得这部小说更加完善;也感谢所有耐着性子读完拙作的朋友们,人数太多,余不一一。

推理小说也是类型小说的一种,公式化且自我重复,如何在原有的基础上写出新意,对我来说这是个难题。那时候我想,大部分孤岛模式的推理小说,都把当事人置身其中,我们与小说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假设我们并没有参与呢?假设这一切都是早就发生,早在我们翻开小说之前,杀戮都已结束,仅靠零星线索,我们是否能够用推理重现一切?这似乎很难,并且不切实际。不过,这很有趣,不是吗?

于是,我试图做一番尝试,写下这部小说。乍看之下,一切似乎很正统,助手与神探,典型的孤岛模式,一群形迹可疑的房客。但这只是一部分。包藏在羊皮之下的,是二十年前的那起谋杀案,这才是我的“野心”。故事已经讲完,我的任务也已完成,至于这部小说的是非成败,交给读者臧否,我闭嘴。而我想借这方寸之地谈谈的,是关于中国推理小说的一些看法。多岐为贵,不求苟同,若有说错的地方,请原谅我无知。

推理小说在中国,从未入土生根,更遑论发芽结果。一百年前就有人讲过,此种小说,亦中国所无。一百年后的今天,情况似乎并未好转。相比其他类型小说,中国推理小说犹如患上侏儒症一般,始终没有过成长。

也有人会说,金庸以一己之力扛起武侠,推理小说没有这种人物。

在中国,武侠小说不同于推理小说。从《史记》游侠列传到唐《传奇》再到《水浒》,一条文脉连绵不绝。不扯太远,就民国那些武侠作家,若没有他们,金庸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正如《三国》故事不是一人写就的,金庸也是集大成者,黄药师的形象似乎脱胎于《十二金钱镖》中的弹指翁、洪七公也像极了《云海争奇记》里的丐帮长老“神乞”车卫。金庸站在众位前辈的肩上,达到了其他武侠作者不可企及的高度。

作为中国推理小说,我们能从前辈身上汲取怎样的养分?包公案?狄公案?对不起,那是公案小说,和推理小说差之千里;程小青?孙了红?他们确实是开风气者,但不可否认,那个时候的创作尚在邯郸学步的阶段,连年的战乱又让侦探文学出现了大断层。在这批人之后,中国推理小说的创作可以说是无以为继。且不论有没有好的作品,就连作品都很少。

没有土壤,就播不下种子。环顾我们周围,真正的推理小说身在何处?一百年来,无论是科幻小说、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悬疑小说都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唯有推理小说,像是弃儿般孤零零地站在原地。

这是作者的责任,也是读者的责任。

因为读者在寻找作品的时候,作品也在寻找读者。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举出不下十位作家的名字来反驳我的观点。请你细细咀嚼这些作家的作品,如米饭里夹杂着沙子,这真的是推理小说吗?又有人说,广义推理小说范围极广,你凭什么说没有?确实,特别是在日本,任何一本小说都可假推理之名以行。但日本人比谁都清楚,什么是正统的推理小说。别误会,我不是唯本格论者,我欣赏各种类型的推理小说,但我的心愿是让读者知道何为真正的推理小说。真正的推理小说,结尾不会是一个噩梦糊弄读者,不会草草了事,而是有理有据,告诉你这是唯一的真相。

只可惜,这样的推理小说在国内相当稀少,正如我之前所言,这是中国推理作家的责任。说句得罪人的话,目前大多推理作家,都误把自己的写作热情当做写作天赋。写推理小说是老天赏饭,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而我们市场上有太多自以为是的人在创作推理小说。仿佛推理小说门槛极低,抬脚就可以跨过。不需要太多构思,不讲究结构叙事,只要恐怖加意外,就是一部好的推理小说。这是误解,也正因如此,制造出大量的垃圾作品,误导读者。有才华的作者却受到各种约束,或许是好作品不被人欣赏,心灰意冷,从而放弃了推理创作。

那为什么又是读者的责任呢?由于好作品少,所以部分读者错把中国推理糟粕之物当标杆,评判当下中国推理的整体水平,然后一棍子打翻一船人,以显示自己真知灼见。就目前的情况,中国推理没有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差。我们还是拥有一些有天赋的作者(我见过不少)在继续着创作。我们不该唾面自干,一味嘲讽打击国内的创作者。应该给予机会,不戴有色眼镜,公正的评判一部小说的优劣。不可因为是中国人写的推理便区别对待。

其实一部经典的推理小说,只有吸引人的故事却没有推理内核,远远不够。我只能说这是一部精彩的小说,不够资格成为经典的侦探故事。什么是好的推理小说,各花入各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就我个人来说,比较古板,诡计、逻辑、伏线,这三个元素在我看来很重要。什么意思?篇幅所限,不能尽解,总而言之,要有欣赏一部好作品的能力,也需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自然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作品,读起推理小说才不会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正如饱学之士看书,《红楼梦》与《青楼梦》,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一言以蔽之,有了好的作者和读者,中国推理就有了发展的土壤。有了土壤,好的作品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发芽,生生不息。

是为后记。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日

时晨

《黑曜馆事件》读后感(五):谢天谢地,我们的警察蜀黍不是数学家

如果有一个生前私生活放荡不羁的富商,邀请了一票人去他的豪宅炫富,然后被集体灭口,不管这个富商是不是疯了傻了还是自杀。你猜我们敬爱的警察叔叔会怎么办?

他们会排调监控找线索,哪怕是在九四年摄像头还算是个新鲜玩意儿的年代,蜀黍们还有一个拿手绝活——排查社会关系——寻找杀人动机。因为在暴风雪山庄杀人游戏里,只要不是随意杀人和交换杀人,你手刃一条生命总得有个大过天的理由。

所以,如果我是警察,第一件事情除了对外宣布家属情绪稳定之外,要搞清楚的就是富商的人际关系,他欠了谁的钱,或者谁欠了他的钱。在《黑曜馆事件》中古永辉这个有钱人还因为他的滥情,必须多加一条——他玩了谁的女人?

我想警察们不会蠢到对前不久古永辉私人女秘书跳楼的这个事实选择性失明。而这个女人又恰好已经嫁人……那么,我的老婆是你的秘书,她莫名其妙跳楼,你说说看这个老公只要不是软脚虾,那么作为一个男人是不是要做点什么?

做点什么呢?警察蜀黍总不会想不起来去查户口本和结婚证吧,那么已经香消玉殒的高颜值秘书白艳的老公总能知道是谁了吧?

什么!?消失了?没关系,先放着不管这位忍辱负重的老公。消失的人可不止他一个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见过偌大的别墅里不请保姆管家的吗?现实中都不会发生的事情,小说里更是标配啊。那么就让我们的警察蜀黍查一查黑曜馆到底有没有管家吧。

结果就是,这个应该有的角色却成为了办案记录中的一个大空白,简直比涂了油漆的房间还扎眼呢。

所有人都死了,你说这个消失的人是不是凶手?老公和管家同时消失,会不会是同一个人?

成立专案组,发海捕公文,悬赏十万元,几个举报电话打过来,人抓住了,案子结了。

可惜的是,《黑曜馆事件》里的警察们都瞎了,又或者闲着没事小学生柯南看太多。放着简单的方法不做,非要去分析密室杀人,分析来分析去,案子一搁二十年,老眼昏花(案子破不了就是他错误的口供)的菜鸟警察居然成了刑警队长。

还有作为开胃菜或者噱头的童话故事……我真的把它当成了《三体》里云天明写给程心的编剧水平,尽管作者用蒙太奇式的暗喻平移,将小红帽们和尸体们一个个对应起来。但说实话,我还是找不到任何古永辉发疯原因的暗示,以及发疯后为何又头脑清晰写下中篇童话的原因,难道是常说的回光返照?有时间写这些,你直接和警察蜀黍说“我的管家不见啦!”不好吗?

当然,那些什么笔记本电脑、画框、毯子和油漆桶啦,都不重要。一米六的人如何踢掉(而且要踢乱)20cm的垫脚物也不去深究了。那个拧下一半铰链能当梯子的窗户质量权当是质量免检产品的广告了。

但,我很想问作者的是,在这本推理小说的登场人物和平面图里反复漏掉早在一九九四登场的管家,这算是一种新式的“叙诡”吗?

尽管我要感谢作者在奎因流的信仰下为读者奉献了颇为不错的推理故事,诡计是对这个“阳光底下无新事”的平淡世界的一剂调味。这也是为何像《法医秦明》系列的刑侦悬疑文学相比本格推理始终读起来味道寡淡的原因之一。

但面对漏洞如筛的故事和为了诡计而硬掰的推理,不得不说,谢天谢地,感谢我们的警察蜀黍不是数学家!

--------

.S 本作中最大的漏洞是感情漏洞。

原文说柴叔(白艳未婚夫)是“为了替未婚妻报仇,卧薪尝胆”,但之后方慧(古永辉老婆)也为了报复古永辉故意“投怀送抱”,然后“有过几次关系后人间蒸发”。

先不说女人是不是那么容易(看一眼就)怀孕。

单说柴叔的感情动机,一个为了爱情发誓要为亡妻报仇的男人,居然在复仇之前和不认识的女人上床……这是精神分裂啊。

不过,阴差阳错,能睡了仇人的女人,柴叔,您安息吧~

《黑曜馆事件》读后感(六):从这本书谈谈中国的本格推理发展

也算看了不少推理小说了,想想还蛮感谢这个从小就有的兴趣爱好的,至少让我的闲暇时间少了一点无聊。这几年因为学了日语,所以对于推理小说的阅读主要以日文原版为主了,对国内的推理小说读的不多,不过刚刚翻了一下主页,发现上一次写书评也是评论的一本中国推理小说,虽然已经是三年前的事了。。。

回到这本小说本身,因为过了太长时间,小说本身的内容记得已经不是特别清楚了,大体上讲的是二十年前在一个名叫“黑曜馆”的建筑里发生了一起恐怖的连环杀人案,馆主被怀疑是凶手,最后自杀了,在自杀前留下了一本手记,手记里记载了一个童话,全书就是从描写这个童话开始的。二十年后,馆主的儿子为了给老爸洗刷冤屈,探寻案件的真相,请了一堆各界大牛再次聚集到这座黑曜馆里,没想到因为一场大雨还是什么的,又变成了喜闻乐见的暴风雪山庄模式,然后居然又发生了一系列连环杀人事件。。。

以前作译者的时候,我在译者简介里写了自己比较钟情于有三种元素的本格推理小说:物理机械诡计流、环环相扣逻辑流和天马行空奇想流,然后列举了这三种类型的代表作家小岛正树,青崎有吾和大山诚一郎。这本书里面有两个密室诡计,一个是二十年前的密室消失,一个是当前时间点的密室杀人,不过比较抱歉的是,我个人觉得这两个密室诡计挺烂的。。。然而这本书主打的并不是诡计,而是逻辑推演,在逻辑推演这一点上,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是非常强的,应该是目前我看过的国产推理里面逻辑推演方面最强的一本。我觉得好的逻辑推演应该兼具逻辑的顺畅性和结论的意外性。太过顺畅的逻辑推演往往让人觉得过于简单和一目了然,很容易被猜到,而且会给读者一种绕了一圈结果居然这么明显的坑爹感。而完全追求意外性的话则难免会导致逻辑推演失去它本身的含义,让人觉得这不是推理,而是胡扯,又会让人觉得坑爹。(所以说写推理小说就是这点难啊,怎么搞都有人会觉得坑爹)

这本书的逻辑推演片段数量很多,包括对手记童话的推演,对二十年前案件的推演,对当前时间点案件的推演,因为看完的时间有点长了,所以大部分片段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是读的时候有两个地方的逻辑推演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是对手记童话的推理。这部分很像岛田的《螺丝人》,我觉得完全构建一个虚拟童话,再和现实世界中的场景一一对应起来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即使在推理小说写作中也属于一种难度很大的尝试,但是这本书做的还不错,虽然有些地方对应的比较牵强,但总体都是能说的通的。二是对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凶手两次将房间涂成红色的理由的推理。这部分我觉得很像绫辻的《尸体长发之谜》,因为《尸体长发之谜》中有一段关于油漆的推理过程是我认为至今所看过的日本推理中最厉害的逻辑推演片段。而这本书中的两次有关房间涂红理由的推演个人觉得都非常棒,因为意外性都很强,老实说我觉得挺难想到的,这就有点大山诚一郎的感觉了,也是我最推崇的推理小说里最高的一种推演,我给它起了一个很中二的名字“天马行空奇想爆点流终极推演”(艾玛,中二病越来越严重了,我去吃点药)。其实说白了,就是“在做某事的理由”这一点上给出一个完全出人意料,天外飞仙,惊愕度爆表的结论,让人看过之后有一种“卧槽这都行,必须要撸一管”冲动的逻辑推演。关于这种推演的代表作,我还是首推大山诚一郎的那本《字母表谜题》,当然《密室收藏家》也是,还有仓知淳和连城三纪彦的一些作品我觉得也是可以算的。当然,本书的两个房间涂红的推演过程没我说的那么夸张啦,只是有点这种的感觉了,哈哈哈。。。因为《螺丝人》和《尸体长发之谜》是我很崇拜的两本推理小说,因此在这本小说里看到了这两本书影子的我,自然会给这本小说打个五星了。。。

嗯,本来是想借这本书谈谈中国原创本格推理的发展的,但是学妹喊我去打撸啊撸了,所以就先写到这儿了,拜拜。。。

《黑曜馆事件》读后感(七):泄底:《黑曜馆事件》的另一重解答

那天晚上,我看完《黑曜馆事件》之后,第一时间先拍了一顿时晨老师的马屁,拍完之后开始跟他说缺点:

“凶手的设定好像缺了那么一点点意外性,而且前半段推理抢走了后半段推理的风头,到了结尾力度还少了一点点。”

屏幕那边的时晨老师先是沉默了一分钟,我还以为他生气了。我想时晨老师应该是一个很大度的人呀,怎么说翻脸就翻脸。没想到他突然说:

”不好意思,刚才去大便了。“

”哦哦。“……”等等,这么说的话,完事也太快点了吧!“

”其实我现在在用手机打字。“

”……这样啊。“

在洗手间里还要上下兼顾,看来时晨老师真是一个有着推理之魂的男人!(拍马屁完

“其实我构想过另一个更复杂更意外的真解答,但是那个时候已经把书稿交给出版公司了,已经没办法改了”(大意如此)

于是,他告诉了我在提交完《黑曜馆事件》的第一稿之后,突然想出来的另一重更为炸裂的解答。我整理了一下之后我们进行对话的大要,贴在这里,代作者给各位已经看完全书的读者作后续阅读。

——————————————————————————————

全案真凶:古永辉

古永辉与管家柴叔多年以来一直对调身份。

为什么?

1,古永辉本人矮挫丑(原文中对“柴叔”的描写),身为名人、富豪,为保全自己形象和尊严,所以一直找替身代替自己出现在公众场合

2,同时为了防止可能的(刺杀之类的)危险

过去案件中,古永辉(大家都以为是柴叔)实际拟定的行凶计划是:

1, 杀死所有人(包括柴叔)

2, 在柴叔(大家都以为是古永辉)的私人物件里留下童话手稿,让大家通过童话手稿推断凶手是已死的“古永辉”。逻辑:因为童话里的诸多线索,包括从谁那里偷了什么东西,是只有凶手才可能知道的。目的:1,抹杀自己的存在;2,自己彻底转换成柴叔身份

补充:古永辉不介意自己被舆论当成凶手,反正“古永辉”这个身份已经不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了。此外,他也不介意自己被当成凶手后,儿子古阳的感受。理由会在后面提到。

出现的意外:

柴叔(大家都以为是古永辉)没有被打脑袋一击致死,而是逃跑了,但是跑了一段路倒下(最后被人发现),被送到医院。由于被打中脑袋所以精神出现问题(或者可以是受了什么精神刺激),加之常年累月在公众面前扮演古永辉,所以柴叔在医院里(公众场合)机械本能地继续扮演这一角色。

因为古阳年纪小,之前一直在海外留学,当然回国之后不记得真的父亲长什么样子,自然认为病床上的柴叔是“古永辉”。

柴叔(大家都以为是古永辉)交出童话手稿,并继续机械本能地说是自己写的。

但是他在临死前意识一瞬间恢复清醒,向古阳说出了“自己不是凶手”的真相。

现今案件中:

扮演成“柴叔”的古永辉杀死了古阳。

为什么?

因为古永辉(大家都以为是柴叔)觉得古阳其实是自己的妻子和柴叔(高大英俊)的孩子。(因为古阳是高富帅,与古永辉形象差太远)

真相:古阳确实是古永辉(大家都以为是柴叔)的儿子。

理由1:血型

理由2:哮喘

理由3:为什么长得不像呢?因为儿子一般长得像母亲……

所以最后是父亲杀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黑曜馆事件》读后感(八):差强人意的黒曜馆

好久没评论推理小说了,不过还是常看的,这本书我也是从豆瓣上看大家的评论,觉得应该还不错才买来看的,结果看完后有些失望,但还不至于摔书大骂,下面从诡计、逻辑分析以及小说本身三个角度来评价一下这本书。

首先,本作的模式还是古典推理,包含暴风雪山庄以及两个不可能犯罪,套路还是老套路,喜欢的人会喜欢的不得了,不喜欢的人写得再好也不会看。我推测作者可能是先构想出的诡计,然后根据诡计设定出人物、情节和其他的东西,也就是说作者应该很重视这两个不可能犯罪,那么我来说说对这两个不可能犯罪的看法,第一个我认为还算可以,难度一般,而且文章也给出了提示,很多读者看到答案后可能会失望,但这种诡计就是这样,就好像很多魔术,你不明白的时候觉得很神奇,明白了以后马上就认为是垃圾;第二个诡计我认为作者没弄好,诡计本身虽然有些牵强但还可以用,但作者围绕诡计的设定上很生硬,而且出现了严重的BUG,造成这个诡计看起来太假了,效果很次,就好像一条鱼,本来可以做成美味,可是被厨师不小心把胆弄破了,结果可想而知。我在尽量不泄底的情况下再说明白一点吧,因为这个诡计给我的感觉如鱼哽在喉,不吐不快,首先,一个人的颈动脉破了,他会在短时间内大出血而死,但他怎么会发不出声音?声带离颈动脉很远的,这个常识很多看推理以及不看推理的朋友都知道;其次,一个人死在涂满红色涂料的房间里,那他出的血就会看不出来了?暂且不论红色涂料的颜色和血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就算颜色完全一样,新旧也会有区别,能明显的看出来,作者应该设定成大家因为某种原因没时间仔细看现场,等有时间的时候现场被破坏了,这样会更合理,诡计就说到这。

接着说逻辑分析,国内近年来长、中、短篇也涌现出大量的推理作品,这些推理作品也有不少是高质量的,可要归类的话,奎因式的逻辑分析类少得可怜,很多推理作品也有漂亮的逻辑分析,但不是奎因那种靠逻辑分析来逐一排除不可能的人,剩下的最后一个就是凶手,奎因很多经典的作品靠的就是这个,这个可以算是他的独门绝技,后来的模仿者没一个人能达到本尊的水准。那么说到本作,逻辑分析与国内的大部分作品比较,还算精彩,不过基本都集中在最后,前面缺乏递进的逻辑分析,作者也采用了排除法来确定最后的凶手,因为国内同类作品较少(罗修写过),所以本作的逻辑分析较难用分数来评价,读后的直观感觉还算可以。

最后说说小说本身,作者说过写推理是要靠天吃饭的,这句话我基本同意,天赋和想象力很重要,现在写推理的也基本可分成两块,一是靠文笔、情节、人物出彩的,文章包含推理元素,但不以推理为主,而是以情节为主;二就是想作者说的,坚守阵地的本格派,这一派人现在剩的不多了,因为本格的确越来越难写,读者读文章的时候很烧脑,作者写的时候想必更烧脑,作为读者我愿意支持本格派。但现在国内的情况就是本格派写手的文笔真是不行,派中另一重要代表人物轩弦也是如此,而且貌似近些年没怎么进步……本作如果不是推理小说,我估计这样的文笔是没法出版的。

《黑曜馆事件》读后感(九):一流创意,二流笔力,三流逻辑,很遗憾的一本作品

黑曜馆事件 书评

斑马给这本书的打分是一星半。

看封面介绍,噱头十足,密室消失,暴风雪山庄,超越二十年的连环凶案,暗黑童话。确实很能引起推理小说爱好者的共鸣,但阅完本书,感觉作者时晨野心很大,这个创意构思也很精巧,可笔力以及逻辑不足以支持他把这个创意发挥到极致,十分可惜。下面一点点来分析,注意有少量剧透。

一,人物描写。

看看开头的人物介绍,就会明白书里有二个案子,20年前跟现在。出场的人物中,只有一个警察是贯串两条线的,但这个警察完全就是侦探(或者凶手)的陪衬,更何况他的很多行为根本不像是一个警察。这点先不说,书中出现的这么多人出了主角人数人身上花费的笔墨较多,其他人就介绍了姓名,性别,职业,少数人有性格特点(但也较简单),多数人就是一个纸片,这点是很多对文字运用一般的作家通病,之前看的青崎有吾的几本书也有这个问题这点还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二、章节重点安排不合理。250页的书,要写两个大案子按理说是很紧凑的节奏才对,可书中很大一部分是废话,侦探是数学家,可破案跟数学毫无关系,不知道这个设定有什么必要,还是仅仅是好玩?感情线更是跟文章中的案件没有太大关系,也不能对文章的高度起到一个辅助甚至是升华的作用,那写这个的目的是什么?看了本书以后,我甚至怀疑作者的小学语文是体育老师一边吃早点一边含混不清地教的。因为这书的文学功底实在是太差了,基本上处于一种“哎我给你说个故事啊”这种程度。主角的出场就跟福尔摩斯遇到华生的版本没什么区别,这多少太过偷懒。

三、不公平的诡计跟漏洞百出的逻辑。按照书封面宣传来阐述,有剧透。

1、密室消失

密室消失主要是两个,一个是20年前消失的房间,还有一个是20年后古阳被杀一案。这两起案子都存在不公平的情况,一个对窗户的构造不进行描写,还有一个对房门的结构描述不完整。这个一来,造成的结果是侦探公布自己的推理的时候,读者产生的印象不是“啊,原来如此”,而是“什么啊,这样也行。”,给我的感觉就跟你查了半天密室杀人案,然后解答告诉你这个密室有个后门一样,是严重违背本格推理的公平原则的。

2、暗黑童话

暗黑童话写在故事开头,是20年前案件幸存者在精神病院写的,里面包含了案件的线索。但这个童话写得过于刻意,一看就是先编造好案子然后去套,也许有人认为这是那人对案子的回忆,这个没错,可这不是备忘录,而是小说。

3、逻辑漏洞

逻辑漏洞主要是出在以下几点,一是20年前的案件古永辉既然凶手故意没杀他,他是怎么到五公里远的路上的,作者没有明确说明他真疯假疯,还是有时会疯,但如果真疯就很难解释童话,假疯的话为什么不说明真相?这点逻辑太弱,经不起推敲,一个十字韧带断裂的人能在暴雨里走五公里?

二是当年案件的那个循环套,后来证明是伪推理,完全就是胡扯,为了增加看点跟噱头,硬塞进去的多余推理,我觉得一开始就可以否定,直接跳过这段。

三是当年的案件凶手是怎么逃跑的,作者写道“那时候警力虽多,但部分警员对房子结构不熟悉,他在隔壁房间躲了一阵,警方就在五公里外的雪地上抓住了古永辉,大批警力随即转移,凶手乘乱逃出。”

这段是全书我看的最奔溃的描写,本来看到一半我就有这个疑问,居然是这么一个解答,警察会对一间大房间不进行搜查错过了凶手(他还在里面呆了一段时间,完成了某个工作),而且大批警察,法医不顾这里的五具尸体,大量的现场证据,全去到一个已经抓住了的嫌疑人那里去了。你说这警察难道都是临时工来的吗?

四是侦探的解密没有任何铺垫,作者给出一个线索,侦探就给出一个解答,就跟猜谜语一样。给了谜面求解,但后故事就结束了。侦探调查中获得的“提示”完全没有意义,比方说,金田一少年里有一次踏进过了一个酒店的旋转门,得到了密室旋转门的提示,而本书里呢简直就是洗脸的时候,侦探发觉了这里还可以刷牙一样,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作案的动机说不通,死者死亡前后顺序说不通,凶手文中多次提到聪明,那么在杀人前,难道不会注意到那个味道?这也说不通,本书从头到尾,感觉就是一个设定好的一个大纲,然后把内容朝里面填,至于前后是否同意连贯,他估计也没能力去管这么多。

不是黑这个作者,是客观评价(你们可以认为这是我主观的看法)。作为一个推理爱好者,我跟他无冤无仇,纯粹是读完一肚子不爽不吐不快。之前一位老师说过,常见国内推理小说家互相吹捧,一是可能真的喜欢,二就是混圈子,所以我看到这么多大神推荐实在一口水都能喷出来,当然,作者致力于本格的想法跟胆量是值得肯定的,可缺点还是要说,这篇书评也许会得罪很多人,但这关我鸟事。

《黑曜馆事件》读后感(十):体育老师教出来的数学家;15块吃了一顿山寨麦当劳

本书尚未上市,豆瓣就已经一堆五星评价,此时就已经有所戒备。然而之后在贴吧之类论坛也看到有人安利,于是便下决心买了一本,反正才15块钱,价格也可以说是本书唯一的优点了。

现在15块人民币能干什么呢?可以中午在麦当劳吃个不带薯条的套餐。于是就想,假如要写长评的话,就以《15块钱的麦当劳午餐》为题。暴风雨山庄、童话推理、密室之类,都不是什么新鲜物,大概不可能有什么惊喜。就像麦当劳的食物,营养谈不上,但味道还是可以的。

然而即使有着这样低调的预期,我还是可悲的大错特错了。这特么根本不是麦当劳,这特么是山寨的麦当劳啊!

抄袭——哦不对,是“致敬”——奎因的章节标题,我忍了;

“致敬”福山雅治扮演的,那个像逗比一样到处乱写乱画的汤川学的主角侦探,我也忍了;

“致敬”岛田庄司的“暗黑童话”手记推理——唉,我对《螺丝人》从来就没有多高的评价,可是人家《重返橘子共和国》比你这个什么鬼白雪公主有趣了一千万倍啊——然而我还是忍了。

终于我翻到了本书的第218页,发现再也忍不下去了。

//以下为原文摘录(原文有使用科学记数法,但最大的数字不过48000,故此换成一般记数法)

如果不放油漆桶,柜子空出来的空间的长宽高分别为40厘米、40厘米和30厘米。经过计算,得出的空间大小为48000立方厘米。油漆桶直径为18厘米,高为25厘米,体积约为6300立方厘米。我们把两罐油漆桶相加,体积为12600立方厘米。

……

相框:20x15x3=900 cm3

画板:38x35x2=2660 cm3

字典:20x14x8=2240 cm3

毛毯:70x70x0.5=2450 cm3

电脑:35x26x5=4550 cm3

……

考虑到特殊情况,比如画板的长为38厘米,且木板不像毛毯那样可以随意折叠,所以必须取出油漆桶才能把所以物品放进去。

或许读者会觉得他这样做纯粹是多此一举,但我认识的陈爝就是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一丝不苟,非常严谨。

//以上为原文摘录

为什么列出以上内容呢?因为本书的凶手君把一个房间全部涂成了红色,为的是用掉那两罐油漆;为什么要用掉油漆?是因为凶手君要把柜子空出来装下面的5件东西……好吧,咱们不深究这个三层的屋子里为什么只有一个柜子,只来算点儿简单的数学。

既然画板最难放,那就先放画板好了。38x35,小于柜子40x40的长宽,因此可以放得下。剩余的几厘米,咱也不用了,于是柜子剩余空间就是40x40x28厘米(高度减少2厘米)。

然后为了不要去油漆房间,咱们把油漆桶也放回去。油漆桶是圆柱形,咱们也不考虑在中间和两边缝隙里塞什么了,直接并排塞到最里面。两罐共长36厘米,这个没问题;高25厘米这个也没问题。于是柜子剩余空间还有40x22x28厘米(深度/宽度减少18厘米)。

毛毯对折,然后三等分折叠,于是变成35x23.3x3厘米。

剩余的这四件东西(相框、字典、折叠后的毛毯、电脑)的长宽都不足40x28厘米(柜子的长和高),摞在一起,厚度加起来是3+8+3+5=19厘米,柜子剩余的22厘米深度绰绰有余。

等等!我是不是忘记什么了?相框和字典的大小,完全可以并排放进去,而不需要摞起来啊!这样的话,只需要16厘米就够了。靠近柜门的部分,还有至少40x6x28厘米的空间,不知道够不够装那些五星评论的节操?

再等等!你问我凶手君已经把人都杀完了,为什么还要把五件物品藏起来?这个我不知道啊!

再再等等!你问我身高160的凶手君(大概腿长不会超过1米吧?)爬上了140高度的窗台后,是如何把高度只有20厘米的垫脚物打翻的?这个我也不知道啊!

再再再等等!你问我胖得挤不进书架前的凶手君是怎么把书都拿下来的?你问我患有幽闭恐惧症的凶手君是怎么穿过狭长黑暗的观光通道的?你问我只剩一个支点、可以转动的窗子为什么没有被凶手君的体重带动转下去?你问我以下到底发生了什么——

//以下为原文摘录

(P.143)

“做作的老女人!”

“你说什么?!”

朱建平这么喊,王芳气得面色都发白了。

“脸上都是皱纹,还装少女!我看着就恶心!”

(P.205)

其余人都围拢在一起玩牌。朱建平正在教王芳打八十分。不得不说,他的牌技确实一流。

//以上为原文摘录

——是所谓的一炮泯恩仇了吗?这些,我真的都不知道啊!!

呵呵,呵呵。

我毫不怀疑,几天之后,这篇书评就会被打上许多个“没用”——说不定,豆瓣也有像某宝一样的差评删除师?我不知道,也无所谓。只是,各位作者老师,编辑老师,评论家老师们,如果您们还有些许残存的良知,如果您们对这所谓的原创推理还抱有哪怕一丁点儿的希望,请务必记住:欺骗读者这件事情,只应该在作品本身里面进行,而不是在那一篇篇漂亮的五星书评。

(补充)

偶然点进了这篇旧书评,老实说真不想黑这本书,可是么……

    

上一篇:假如动物会说话的读后感10篇_读后     

下一篇:《少年啊,前路漫漫》读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