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微旅行》是一部由曹郁 / 程工执导,冯唐 / 路妍 / 文林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短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市微旅行》观后感(一):在自己的城市展开一场意想不到的微旅行
文/公元1874
小时候我最喜欢幻想的事之一,就是有朝一日有属于自己的一辆车,萌生这样的念头,大概是因为西南多山路,步履蹒跚常让人筋疲力竭,有车就可以带自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虽然从小因为内耳前庭和半规管过度敏感导致了一件惨绝人寰的事情发生——晕车,偶尔和父母出去郊游不到五公里就已经开着窗户吐个痛快,但依然磨灭不了心里对车的幻想。我记得那时候在游乐园里看到新引进了卡丁车,于是存了很久的钱去开了几圈,虽然半个小时就耗费掉我一个月的零花钱,依然兴奋不已,觉得要是能晚上摸黑进去把卡丁车偷出来到街上去开,那就过瘾了。
那个筹谋已久的偷卡丁车的计划,随着年龄渐长悄无声息的不了了之。长大后做了很多份工作,给老板开过车,也曾经连续十多个小时开夜车开到睡着差点出事故,还在车里睡觉度过漫漫长夜,童年时代的开车幻想渐渐变成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方向盘生活。渐渐发现,这种坐在驾驶座上的日子和过去想象的实在相去甚远,例如给老板开车的时候,规定好时间、规定好地点、等着老板上车后话也不能随便说,然后再送他回家、再去保养车、再开回车库……虽然我很喜欢也很享受在车上的感觉,但这绝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所以,当看到《MINI PACEMAN城市微旅行》的纪录片时,很憧憬影片里来自北京、上海和杭州三位主角的自在生活。
这部微电影的视角是以三人的自驾游开始,但是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他们自驾游的地方不是其他城市,就在自己居住的地方。以在本地生活了数十年的心态去重新审视这种城市,当中有着一种微妙的别感,随着三位主角一起审视自己城市的工具,则是车。
在整部纪录片里,让人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地方:
一是来自北京的冯唐的生活状态。他是北京人,曾经做过大夫,又做过投资,如今却以作家为生,而且完全改变了之前的生活状态:之前他几乎不离开北京,几十年的生活都没能脱离这座承载了上千年历史的城市,但如今却天南海北的各地奔走,如同换了一种人生,去体验过去不曾有过的生活状态。
如果看到冯唐的小说和散文,都能明白他是如何重新去思考;而在纪录片里,在他开着车不停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里,在他重新发现这座他生活了很久、自以为已经很了解的这座城市里的新鲜一面里,他对于这种生活的改变以及人生的意义,其实已经有了新的顿悟。
你能看到他在杀羊和小丑的段落里对于人生价值的追问,这是在这场意想不到的微旅行里的意外收获。
至于另一点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在杭州驾车旅行的过程里,前往法云安缦的段落。
这是在杭州市郊的一个僻静小村庄,它始建于唐朝,如今亦保留着唐朝建筑的古韵。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与距离它20公里的杭州市区截然不同。就是这么一段开车半个小时不到的地方,却能让人完全换一种心境去生活。
在这里,时间仿佛放慢了,人的心情也安稳下来。城市的快节奏催逼着人往前赶,几乎容不得停歇;但当你在竹林之间的这座酒店里安然坐下时,在那没有电视甚至连灯光都是接近烛光的暗淡环境里时,你会发现,即便抛离了这些每天似乎都必须的数码设备,人也可以活得非常舒心。偶尔开车到这里,换一种这样的生活,将自己生活的品质提高到另一种层次,亦未尝不可。
其实不光北京、上海、杭州这些大城市,每个地方都有很多小的角落值得去品味。
有时候在自己生长的城市呆久了,其实去的也只是你每天三点一线的那几个地方,这个城市里很多的细节都会被不停反复度过的日子所忽略,在那些从周一盼周五,周末盼周一别来的心情里蹉跎掉,所以城市里的自驾游会给你一个机会,重新去审视自己居住的地方,发现一些平常忽略掉的细节。
《城市微旅行》观后感(二):[老北京,胡同串子,快节奏与慢生活]
在都市里呆久了,自己的步伐总会情不自禁的快起来,跟赶车的人比谁快、跟办公室的伙伴比谁快、跟城市的节奏比谁快。每天24小时恨不得拆出来48小时,日子永远飞快,时间永远不够用,每天都睡不醒、活儿永远干不完……最终那些疲于奔命的脸谱,全都忘了停下来,享受生活。
面对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和都市的快节奏,人们一直在强调的几个词儿就是:幸福、生活和质感。很多人活着,却味如嚼蜡。那可能是活着,但不是生活。
作为一个城市人,这种突兀的感觉是当我去到丽江旅游。下了车,找到预订的青旅,急忙奔向古城的四方街,我步履如飞一般生怕错过星点繁华,但当我真正步入古城的边缘,才发现自己的快节奏是如此的格格不入。旅店门口趴着晒太阳的懒洋洋的狗、捧着吉他在路边随意弹唱的无名歌手以及夜里12点就熄灯歇业的火塘。这种强烈的对撞让我开始思索旅行的意义。
有没有那么一瞬间,你在拥挤的人潮中突然停下来,仔细思考想想,如果换一种方式生活呢?
当冯唐这个“老流氓”出现的时候,我整个人瞬间就被点亮了。《北京北京》是我青春时期最喜欢的书之一。不想当作家的妇科医生,不是一个好飞行员。那个30岁之前几乎没离开过北京的“北京痞子”,那个迷恋老北京风情和姑娘的杂家,他总是能够写出触动我心灵的文字。
“文字和人一样,很多时候比拼的不是强,是弱。是弱弱的真,是短暂的真,是嚣张的真。好诗永远比假话少,好酒永远比白开水少。心里有灵,贴地飞行的时候,永远比坐着开会的时候少。所以,大酒之后,看到女人而不是看到花朵;看到月亮而不是看到灯泡;想起你,而不是想起其他比你完美太多的人”。
片中在强调和体现的,正是生活、节奏、品质,以及那些被人忽略的细微之美。成就一副风景的正是那些细微之处。或许是厨房里的油盐酱醋而非一席盛筵,或许是林荫道上的一株花草而非擎天古树,或许是胡同口儿那些老掉渣的招牌而非装修齐整的四合院儿,或许是寺庙里凝神静气的禅宗而非大佛。
活着,生活。这两个词儿是我最近几年经常思考的问题,像前两年《新周刊》的某一期标题一样,我经常有一种冲动,想要冲出去,去寻找自己的生活。“给我生活,地方随便。”我以为,冲出去,换个地方,换种方式,换个活法,那可能就是我要的。但随着阅历见长,我渐渐发现,发现生活之美在于拥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在于一双发现细微之美的眼睛。就像片中要体现的,于大城市之间发现美景、于快节奏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于琐碎之间发掘被自己忽略的幸福感,那些微小的美好汇集在一起,才成就了大福。
依旧引用片中冯唐的随笔,“作为一个观察者,旅行的终极意义就在于,让你站在自己的面前,观察自己,粉碎自己,获得重生”。我可能依旧没有掌握慢下来的法门,却跟着片中的视角和镜头开始寻找自己身边的细微之美。于清冷的卧房中点燃一盏香薰蜡烛,于新闻联播的童话故事里调制一杯鸡尾酒,于夜店咖农金充斥的播放器中,点一首京韵大鼓,翘起二郎腿,品品茶,逗逗猫,我要的,其实并不多。
《城市微旅行》观后感(三):MINI PACEMAN:美,在细微处
美,在细微处。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才能细细品味。
细节,组成生活的全部。当阳光直射入眼的时候,这个清晨醒来的,是由一切细节组成的生动而鲜活的声音与图画。作为MINI PACEMAN城市微旅行的代表,作家冯唐、编辑文林、绿茶餐厅老板路研,忙碌的三人在各自的城市中花上一天的时间去寻找细微的角落,探访城市深处的故事,想要发现并留住那些不为人知的美。
片中不乏壮美的航拍风光,美到震人心魄,令人惊讶于城市的大气之美,可真正打动我的却是片中那些时常一闪而过、看似微不足道的情景:街边老妇回头的一个眼神;高楼下工人沉重的脚步;时光驿餐厅老板爽朗的几次笑声;涮羊肉店主深情的一个拥抱;还有那从门缝中、从树根前、从脸颊上划过的阳光,清晨的露珠和鲜花,那些笑了、累了、走了的片段,它们让我看到了生活,明白了时间。感动,不在于有多少惊天动地的故事,这些生活中细小而琐碎的情节足以打动人心。正如片中所说,放眼周边的山光水色,非常美丽,但是最重要的不是你看到的风景,而是成就这幅优美风景的许许多多细微的地方,你看到那些小昆虫和植物,使得这片风景这么美丽,当人们悠闲的享受时间时,他们会看到细微处的美,因此,大不一定就是好,小的东西也可以很伟大,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这是MINI PACEMAN的理念,也是我们需要的生活理念,生活需要放下脚步,用心去感受,每一次旅行的结束,是为了下一次旅行的开始,在不断的旅行中去丰富自己的人生,发现生活的真谛。
曹郁作为导演,很善于抓住细节的表现与镜头语言的表达,纪实的拍摄方式也更能打动人心。影片开头从快速切换的特写镜头瞬间变成俯览城市的大场景,让人在大与小、快与慢的世界中穿梭,这种镜头切换方式贯穿全片。另外,影片片段式的剪辑手法看似琐碎,却更符合影片的主题,贴近生活的特质,让人在错落的片段中找寻记忆与共鸣 。
片子不仅仅拍出了美,更拍出了一种思考,拍出了一份情怀。看完片子,想到那句俗话:细节决定成败。的确,细节决定一件事情,乃至一份事业,细节同样决定了生活,乃至生命过程的成败。最喜欢片中冯唐在颐和园的片段,落寞的小丑在冰雪中独舞,小丑似乎代表着你自己,充满邪念、诱惑与伪装,这与影片中象征着善良、平庸、脆弱的羊相对应,那是自己内心的独白,更是一份难得的自省,让你站在自己的面前,观察自己、粉碎自己、获得重生。影片尾声闪过一组组词汇:狭窄、宽广、脆弱、坚强、庞大、微小、地狱、天使、出发、归来、安静、喧嚣、漫长……这些词汇一正一反,似乎概括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与人生。
我把这部影片推荐给了自己的一些广告同行的朋友,他们也十分喜欢,都说在纷繁的广告界中,这样真诚质朴有思想的纪录片实属难得。在此,也将这部微电影推荐给还没有看过影片的朋友,希望我们也带着MINI PACEMAN,以一种更独立自我的方式,更精致挑剔的品味和自信笃定的态度,穿行在熟悉的都市中,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微旅行,品味那些细微之处的美。
《城市微旅行》观后感(四):城市微旅行,几个眼眶湿润的瞬间
不记得是第几次看这个短片,总有些厉害的人,互不相识,但是能通过某些东西在你心中深深的烙下印记。
(一)
东华门,午门,北长街,角楼,景山前街一带。这是冯唐微旅行中的重要一段。
北京是一个让我无法抗拒的城市。是心中琢磨不透的恋人,每时每刻都想要见到,但是又若即若离,生怕看清了什么。曾经的梦想是在北京读书,工作,结婚,生子。现在还是不太能理解那句,不要和最爱的人结婚,不要在最爱的城市定居。
冯唐说的对,北京是被毁了很多,但也确实留下了许多惊世建筑。北京在我脑子里留下的,却是片子中人情的那些画面。建筑可以被拆,生活方式可以改变,但是骨子里的那些东西,不管是好是坏,总是在那,也正是那些东西,堆积成了现在的北京。
冬泳的老爷子,扑通一下跳下水,冯唐高呼,牛x呀,老爷子。那一瞬间,眼眶湿润。现在回忆原因,也许就像冯唐说的,文字比的是弱,弱弱的真。
(二)
江南驿的女老板,兔子,自称女的,老的流氓。坚持不用料包,手把手的做菜。不去刻意讨好客人,真实的可能没那么容易相处。
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用心经营的餐厅,肯定包含着她的梦想,人生意义。但被问及江南驿对她意味着什么时,她说,对我来说,江南驿就是一张饭票。这一瞬间,我又眼眶湿润了。
她说,我要让自己活下去,我要活的比别人稍微好一点,那我就要把手上的事情做好。她没有目标,她只要每天好好活着,把每天过好,让自己内心高兴就好。
很多都东西,都需要返回本真。不用刻意拔高,不用刻意美化。绞尽脑汁去想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去做喜欢的事情,把手头的事情做好,每天好好活着。
(三)
上海那段路,总是围绕着怀旧,和记忆。闭上眼睛,逼自己去想上海的样子。模糊的印象,却都是围绕着旗袍,筒子楼,穿着睡衣的上海女人,拎着早点的上海男人。
当世界一意孤行的向前时,总有些人固执的怀旧。这又何尝不可。
记忆赋予了每件物品生命,吱呀的板床,多年的老房子,虽然越来越少,但时不时也会让加速前行的社会,不断奔波的个人有个缓冲,或者说,一个警醒。管他是什么呢。
旅馆中,认真唱戏的戏子,一个抚扇的动作,一个眼神,突然让我眼眶湿润。
(四)
安曼酒店,地理位置,看似小资又矫情,但恰好满足了寻找内心的人的需求。那个外国人讲了一堆道理,就记住了一句,也许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what is enough?”。
有些异常努力的女生,但男朋友却安于现状,打牌,上班,一成不变的生活。我为此愤愤不平时,女友说,你能确定,你这样不停歇的努力,多年之后你就有比他更高的幸福感吗?这句话让我哑口无言。自己都不能保证的事情,又怎么能去要求别人。what is enough?
(五)
曾经害怕一个人行走,不想一个人做很多事情,但总有些路要一个人走。
冯唐最后那段话,我觉得很美。
“文字和人一样,很多时候比拼的不是强,是弱,是弱弱的真,是短暂的真,是嚣张的真。好诗永远比假话少,好酒永远比白开水少,心里有灵,贴地飞行的时候,永远比坐着开会的时候少。所以,大酒之后,看到女人而不是看到花朵,看到月亮而不是看到灯泡,想起你,而不是想起其他比你完美太多的人。”
一辈子很长,你可以体验无数种生活方式。但一辈子又太短,不知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站在自己面前,观察自己,粉碎自己,获得重生。
最大的挑战和敌人永远是自己,有时候孤独感会让人莫名的兴奋,去发现,解读,试图改变,尝试接受。也许这就是活着的魅力。
祝福大家旅途有所获。
大脑袋
13.05.03
《城市微旅行》观后感(五):我所爱的城市们
上礼拜我跑去围观了一次奇特的微电影首发,说奇特,是因为在这样一部超过30分钟的自己掏腰包拍的按道理算是个品宣广告的片子里,厂家居然完全能忍住不夸耀自己家汽车的性能、空间、耗油量,而是转而将视线投向城市和人,还有气质、情绪、思潮等等看不见摸不着,像片子里冯唐说的“茶气”的那种玄妙东西。曹郁的镜头还是一如既往的舌尖体,像带着眼睛舔冰淇淋那样,缓慢又挑逗的舔舐着各个地标,各个小店,各条马路。特写的永远是旅行而不是开去旅行的车,是阳光而不是晒太阳的人。
北京,上海,杭州,这是片子里面,比主角更抢镜的三个地方。都是大都市,都是全中国的小青年们扎堆向往的小世界。我在2010年7月来到北京,上海更早一点,2009年6月,杭州是2012年8月。对我来说,这是3个完全不同的时间轴,连接着完全不同的三个世界。上海和杭州像露水情缘,短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浅尝辄止的体验了他的华丽与伟大、世俗与喧闹之后就打道回府。而北京则更像半路夫妻,吵吵嚷嚷摔锅砸碗的,但也互相不嫌弃的住到一起直到现在。
先说北京。老北京充斥着我曾经所排斥的一切——过大的城市规划,过宽的马路,过多的玻璃幕墙,过吵的人来人往。食物难吃,空气难闻,朋友难相处,每逢春末秋初,满世界的沙尘暴PM2.5杨絮柳絮让人从皮肤脸面到鼻孔喉咙,全都躁动般的痒了起来。
但是,就像跟一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最多从身边七大姑八大姨哪儿听说过很多风流韵事的男人先结婚后恋爱,等我不得不为了工作一个猛子扎进北京,才真的发现了他让人留恋并舍不得离开的理由。比如这儿有冯唐似的男人,住在四合院慢悠悠的时光里,暖气熏得人思维滞涩,这时候他就懂得下大雪的天儿带着你溜达去角楼看雪,耐心的在簋街寻得一间小门脸,坐上俩小时就为了等一盘老祖宗传下来的,带着工夫和感情切的涮羊肉片儿。为了贪图快速方便,我在北京多数时候都是地铁来去,黑洞洞的窗户外面是荧光灯打亮的广告,女星们的脸被PS修整的四平八稳,毫无灵魂。这时候我会额外怀念那些什么都不做,只是坐上车在北京闲逛的时光,有时会堵车,有时不,当周遭的人都因为卡在四环上躁动起来的时候,有个人会放一段八扇屏,或者一首Can't Smile Without You给我听。
接着是上海。和提到上海就不得不提到的,一趟动车3个小时就能抵达的杭州。我最要好的,认识超过16年的死党目前住在那里,我在疯狂迷恋港灿文青时,专门去上海朝圣认识的迷妹们也住在那里。我见识过上海的势利与做作,但也见证过他最无私的兼容并蓄。就像同一个城市兼有着南京路与七浦路,那里的女孩子能如数家珍的背出米兰巴黎一线品牌春季新款手袋,也能把钥匙压在地垫下面,把自家的房子借住给素未谋面,只在网上相谈甚欢的陌生人。而杭州,那是一个多么像古代的地方,就像片子里拍出来的,到处是潮湿的空气,人们走起路来慢慢的,喝一壶茶是慢慢的,剥一碗石榴子也是慢慢的,古早牌楼的小街里,到处是牵着小狗笃悠悠散步的当地人。在北京和上海,我们都有机会成为一只勇猛的斗牛犬,在杭州,我们只会从温婉的闺门旦,成长为温婉的大青衣。
而最后,当我已经很久很久不去上海与杭州了之后,这三个各有魅力的老情人,却又跳上银幕,透过摄影机的广角镜头,不急不慢的走到我的眼前来了。看完片子就像旁观后来者谈论自己的前任,不管现在相伴与否,当看到别人谈论起来的时候,总有种了然于心的,只属于自己的隐秘的快乐。片子选择的视角也很有趣,北京是作者的住家,上海是文青的旅店,杭州是舞者的佛堂,从久住的地界到暂居的半空再到天上的永久住所,来人间走一遭的人们仿佛都能从这三个地方,找到安心栖息的一隅,妥妥儿的袖着手安顿下来,消磨过各自琐碎的一生。
《城市微旅行》观后感(六):那些我愛的城市,我到底爱它什么
看到很多人评价这部微电影,于是找来看看。
北京,上海,杭州,我去过的只有杭州。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我对北京和上海有一些莫名的抗拒感,虽然,我还记得高考的时候北京曾经是我很想去的一个地方。至于上海,刚刚第一次打上海这个词的时候搜狗给我的第一选项是伤害,从这也可以看出一些什么吧。
现在的我,固执的认为,北京环境太差不适合居住,上海人太多物价太高很难生存,杭州,则是我最爱的城市之一。
毕业之后零零碎碎去了杭州三次(还是两次?忘了),还是很喜欢,每次都是去旅行的,没有很强的目的去行走,因为觉得杭州到处都是值得看的地方,而我最喜欢的方式,则是办一张Z卡,骑着自行车慢慢悠悠的晃荡,所以,我最近一直想着要是辞职了就去杭州找工作,虽然,那里的房价也是我渴望不可及的...
在喜欢杭州之前,我爱的是厦门。不能否认,我现在还是爱着厦门,在福建的四年,彻底让我的偏好转向了南方,加上妈妈怕冷,南方很适合养老,我曾经在面试的时候对面试官说,我希望我可以有能力在厦门定下来,然后把爸妈接过来一起在厦门生活。厦门还有我许多美好的回忆,虽然我只在那里工作了半年左右,却是无比怀念那一段生活。现在,我希望有人能够让我不再那么怀念厦门,能够让我安定在一个城市,和父母在不远处住着,相互照应,周末出去聚会,那也是很完美的生活吧。
再之前,高考的时候,考研的时候,我都非常希望去天府之国,成都,我想,那里最为吸引我的,应该是美食吧,嗜辣的我,那里可以说是我的天堂。现在,我觉得能够有一两个月去那里小住一段时间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说回电影,北京和上海我没法去评价,杭州,有些地方有些高端了,而且,杭州值得去的地方非常多,很适合慢慢行走,慢慢欣赏。
如果有机会,那些我爱的城市,我要去慢慢发现你们的美。
《城市微旅行》观后感(七):因为我想知道,我错过了这个城市的什么。
对一般人来说,一次“旅行”的目的地通常是是与居住地无关的别处。很少人愿意抽出时间来,看看自己所处城市的微小面。这也许是因为从我们看来,自己住的地方实在太熟悉了,走在街道上已经完全可以知道下一个路口的路名、不同商店贩售的商品或者离自己家最近的超级市场。当一切顺其自然成为惯性,我们便失去探索新事物的动力。
因此,越是身处的城市,我们可能越不了解,从而错过了认识它另一面的良机。
这部创作型纪录片讲述了三个人在三座城的微旅行,分别是:杭州、上海和北京。我对于这三座城市是有自己的偏爱的,因为我曾在这三座城都住过一段时间。不过看完电影,我才知道这几座城市其实我都错过了很多东西。这些东西像是历史遗留在这个城市中的沉淀,需要用点心思才能体会出来。片中有一段旁白是这样的:“当世界一意孤行向前时,总有些人执意地怀旧,在过去的世界不肯离去”。
我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是每一座城前行时的样子,因而错过了它停滞的魅力。
我曾不止一次说自己很想去台湾,因为我认为大陆现今的文化与民国时期是断层的,我们能看到历史留给每座城市的一瓦一砾,却看不到用一瓦一砾筑起这座城的人以及他们间发生的故事。“你能想象在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什么吗?”正如冯唐对着镜头的提问,我常常在旅行中这么问自己。前行依旧需要倚靠传统,正如片中的老北京涮羊肉一样——可能这便是我在旅行中错失的,我错过了杭州的茶田和寺庙,错过了令一代西方人痴迷的上海爵士和老洋房,错过了故宫和颐和园。
这个纪录片有着明显的优势和劣势,首先制作这个纪录片的概念和商业化运作方式赋予产品以生活方式的解读,创造“城市微旅行”的概念;而大量特殊视角的航拍镜头,其艺术表现和技术探索也非国内其他纪录片可及。无论是对故宫、外滩乃至断桥,很多熟悉场景都以独家角度首次示人。但因为这是三个人的私人旅行,它并没有明确的场景意义,只是三个人行云流水的一天,宏大与微小的转变显得更为随意。
甘道夫在《霍比特人》中说过:“我相信,能打败黑暗的,不是强大的魔力,而是生活中的小事和微小的爱。” 有时候,旅行不在远处,就在我们身边。因为旅程对我们来说,永不在于了解和认识一个新的地方;而是了解和认识未知的自己。是“认识自己、粉碎自己,在重组自己“的过程。因此,旅行对我而言是对未来自己的约定,通过这样的仪式,我便可更安然自若去接受下一个阶段的自己。
去探索,你在这个城市中错过了什么,这或许就是,旅行的意义。
《城市微旅行》观后感(八):想起你,而不是想起其他比你完美太多的人
突然间发现身边很多人都在计划一场旅行,遥远的、梦想中的、庞大的那么一场场旅行。
在我心目中,旅行应该是“无畏向前” 而不是“去远方”。其实人的记忆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很多想忘掉的忘不掉,该记住的却又偏偏记不住。人们不停的出发去一个个目的地,但心里真正想要的只是,幸福与自由。
在片中,作家冯唐、酒店控文林、绿茶老板路妍,分别在北京、上海、杭州选定最爱或意外的去处,在MINI PACEMAN的陪伴下,展开一天的微旅行。
相比那些远行者,我更欣赏他们这种用已行遍世界的步伐和眼界,游走朝夕相处的城市中,重新发现市井小巷里不为人知的美的路途。
藏戏、小丑、冬泳的大爷、与涮肉馆老板的对话、老楼梯、昆曲《游园惊梦》、外滩码头、开上断桥的MINI PACEMAN、西湖边的舞蹈、僧人的禅语、茶馆老板。。。一幕幕的时光,一个个的面孔,每个人都在活着,都活出自己在世间独特姿态。
片中江南驿老板的一席话另我印象颇深,她说:“江南驿对我来说是什么?对我来说它就是一张饭票,我要让自己活下去,我要让自己稍微活的比别人好一点,我得把我手上的这件事情做好。就像喜欢和不喜欢,你喜欢的东西,你一定会赋予它很大的激情。”
其实旅行不一定要是盛大的,轰轰烈烈的。它存在于微小之中,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那些点点滴滴的小事,组成了你旅途中的时光,赋予了你旅行的意义,给了你重新出发再回归的勇气。
片中小丑在冰上舞蹈的时候,背景出现了这么一段独白“文字和人一样,很多时候比拼的不是强,是弱,是弱弱的真,短暂的真,嚣张的真。好诗永远比假话少,好酒永远比白开水少,心里有灵、贴地飞行的时候永远比坐着开会的时候少。所以,大酒之后,看到女人而不是看到花朵,看到月亮而不是看到灯泡,想起你,而不是想起其他比你完美太多的人。”
作为一个观察者,旅行的终极意义就在于,让你站在自己的面前,观察自己,粉碎自己,获得重生。
领先 落后 、迟钝 敏感、 狭窄 宽广、 快乐 痛苦 、短暂 漫长、 脆弱 坚强、 光鲜 晦暗、 温柔 暴力、 光滑 粗糙、 善良 邪恶、 微小 庞大、 天堂 地狱、 天使 魔鬼、 狭隘 宽容、 肤浅 深刻、 模糊 清晰、 怀疑 坚信、 改变 坚持、 过去 未来、 丑陋 美丽、 出发 归来、 安静 喧嚣、 流动 幸福、 悲伤 开始、 结束 熟悉、 陌生 纯洁、 肮脏 破碎 完整。
任何词汇都有相对应的一面,就像再幸福的时光,也会迎来终结、再盛大的痛苦,也会归于平静。最后的最后,我们终究回归于平庸。
UV一直是我喜欢的车型,我认为喜欢一件事物,喜欢一个人,就要专一,且唯一。作为一个长期混迹于北京的妞子,我更愿意追随冯唐的脚步,跟随他开车经过的一个个地点,行走、观察。我也希望,某天我也能开着这款logo为小小翅膀的mini,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无论在雨中还是在雪里,重新拾起我关于北京的那些回忆,重新发现这个熟悉而又陌生城市里不为人知的充满魅力的那一面,我更希望的是,我旁边的副驾驶坐着一个男人,陪我行走,成为我生命中的唯一。
让我在这一刻,想起你,而不是想起其他比你完美太多的人。
《城市微旅行》观后感(九):那些要琢磨明白的道理,从来都不在远方
片子看完,最爱冯唐的段落。
冯唐的样子,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看《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和《万物生长》的时候,想象他现实生活中一定是个满嘴跑火车的北京流氓,又痞又坏。后来辗转买到《不二》,翻了一遍这本长的像盗版书的小黄书,看他用尽最下流的词汇,活活堆砌出一个寺庙与佛的世界,又觉得写书能写成这样的人绝不是痞子,搞不好是个西装革履眼睛锃亮的成功人士,乍眼看上去带着股闷骚和禁欲的气息。
所以影片一开头,看到冯唐从大床上爬起来套上布鞋、摸到眼镜再哈口气慢慢擦拭的时候,觉得很有趣,原来冯唐就是个圆脸细长眼睛、不温不火的平常人嘛,扎人堆儿里就没了。再看他不紧不慢地上了车,准备在一个大雪天开始一场北京城里的旅行的时候,又莫名觉得有点看头——这人,有股大仙儿的味道。
北京三部曲里面的北京,用冯唐的笔写出来,很重的历史和很轻的青春交织在一起,是一个美丽又混沌的矛盾体,而这部电影中的北京也许是因为大雪的缘故,带着些厚重的严肃。冯唐开着车驶过天安门,走了小说中的提到的一段路,在大北京的心脏绕了一圈。他说北京再怎么被毁,还是剩下不少具有惊世之美的建筑,需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去观看、体会。
这是个好说法,一座城市不仅仅与空间有关,在时间维度上也是绵延的。大的建筑与街道,几百年前就是这个方方正正的格局,容纳过帝王和臣子的生活,也见证了一代代的陨落与重生,那些前朝的黄袍马褂和今日的短裙热裤、高头大马与跑车、茶馆与星巴克、胡同与后现代主义建筑,奇异地在此时此地相逢,彼此交融。于是你看冯唐的车从广渠门的一排小平房中间穿过,有的房子虽破旧但不破败,大雪一盖,照样有股威严的劲儿,这是北京的劲儿。就像冯唐说,茶水喝光了,茶气还在,北京是个大茶壶。
智珠寺那一段,庙墙、藏戏和快速抛出的问题以及一闪而过的几个镜头交织在一起,初看时有点莫名其妙,又倒回去看了一遍,看他平静地问 你对性和宗教怎么看 、 你怕死吗,怕病痛吗 。长久以来,寺庙都是隐秘而严肃的,寺庙的背后是信仰,而信仰背后站着恐惧。有些恐惧是不可说的,比如生死、病痛,这些恐惧太大了,人是很难跨越过去的,只好用信仰、礼拜去绕开它们。
然而对于一个凡俗的普通人,真的能绕的过去吗?宗教本身不是苦的,可投奔过来的人多数是带着苦的,冯唐曾经自述自己因无法确保病人脱离病痛与死亡而弃医,然而他的书中依然有写苦痛、别离与求而不得。宗教本身是无性的、收敛的,但他在写作生涯中却刻意地用大段的文字去写宗教与性,他写弘忍、慧能、玄机他们旺盛的性爱,写神秀与慧能的衣钵之争,也写结局,写一切都归于尘土,带着些不怀好意的挑衅去写,仿佛故意揭露给你看: 我看到了,现在讲给你听,你要听。 也许真的如他所说,作为一介凡人,不要去拼什么不朽,时间如水,不要对抗它啊,顺流而下吧。
他说自己是个观察者,这一路走来一路在看,看到城墙根晒太阳的北京老爷子、看到路上缓慢走过的行人、看到草丛间被孩童牵引的奇怪的气球、看到簋街夜晚灿烂的灯火,最后看到空无一人的冰面上溜冰的小丑,眼看着他大笑、跳跃、旋转、跌倒。
这小丑是别人眼中的他,还是他眼中的别人?人本来就是个矛盾体,贪欲、狡诈与柔弱、美好都被封装在一起,打开内心这个罐子口,飞出来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想起前一阵读过的一本德国作家暮年时写的书,也谈 观察 这件事,他说人要学会从外部观察自己,才会忽然发现一些本来不存在或不为自己所知的特点,而这个观察与发现的时刻,是最美好的享受。
回头想一想, 冯唐在北京旅行 这件事,真是个挺有趣的冲突,就像是一个人把家里的角角落落都重新翻找了一遍,发现了一些从未拆封的礼物,那些要琢磨明白的道理,也从来都不在远方。
《城市微旅行》观后感(十):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声音,每次微旅行都有独特的意义。
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有出门旅行?你有多久没有仔细欣赏一曲喜爱的音乐?你可曾聆听过一朵花开的声音?你可曾留意过路边一株新树的萌芽?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对你爱的人说一句“我爱你”?你又有多久没跟身在家乡的父母通个电话?你是否忘了当年与同抽一根烟的上铺兄弟?你是否再也找不回当年初见头戴蝴蝶花姑娘时候的心悸与激情了?
你是否也曾想过要放弃世俗生活,或背包走天涯,或隐入山水林间?你是否也曾觉得如今的生活索然无味,没有任何意义?你是否也曾迷茫,找不到生命的价值?早就想旅行,或许是因为太过忙碌,或许是因为放不下此时的身份,或许是因为你容颜未老,心已沧桑。
虽说时间是把杀猪刀,但它不该杀掉我们曾经美好的东西。纵使时光荏苒,岁月会老,但我心依旧,保持一颗不老的勇敢之心,面对世间的喜怒哀乐、聚散离合。心若沉浮,自就云淡风轻了。
片中的冯唐、路妍、文林也是这样,即使时光飞逝,物是人非,依然有着一颗不变的赤子之心。而在空闲之余,来一场城市微旅行,更有助于保持着对城市最美好的记忆。
冯唐是一个观察者,行走在城市中,从观察者的视角出发,自由转换,随意改变。发现北京别样的美好,就像故宫的角楼,雪后的钟楼,换个角度看,模样不一样。
路妍是一个拜访者,在某个闲暇的日子,探访杭州的某座古寺。请香,凝神,静观,祈福,心无杂念,尘世的纷扰就此褪去。景色清幽,不禁让人心旷神怡。在此刻,城市除了喧嚣,也多了几分悠闲。
文林是一个守候者,当这个世界毫不回头的前行时,他依然想留下美好的旧时光。古董小物,上海老房子,这些都是心中最美好的部分。于是,渐渐将这份记忆变成一种习惯。
其实只要你闭上眼睛,用心聆听这个城市的声音,你会发现,每个城市,都会有其独特的声响,风吹的呼呼声;孩子的欢笑声;雨滴的敲窗声……还有很多,雁过无痕、落雪无声、晨钟暮鼓,它们都是属于城市的声音,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声音,每次微旅行都有独特的意义。不如开始一场城市微旅行,寻找关于城市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