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三十七年九月,得到胡宗宪的支持后,戚继光来到义乌正式招募新兵。
第一站,戚继光拜访的是县令赵大河,两人相互慕名已久,当场成了莫逆之交。第二站,戚继光赵大河两人携手去拜访械斗的首领陈大成。面对带着重礼上门的抗倭大将和父母官,陈大成爽快地答应了戚继光的请求。头面人物搞定了,民众受感染开始到募兵场上踊跃报名,下面就是士卒的挑选了。
说起挑选士卒,真是门学问。历朝历代,方法人人都会,巧妙各自不同。
战国时的标准是力气大,能跑。
吴起在魏国选武卒的标准是现代人望尘莫及的:“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驱百里。”参加考选的人穿三层甲,挎着能开十二石的硬弩(按战国量制,一石等于120斤,1斤约合今251克,十二石合今729.8斤),背着装有五十支箭的箭囊,扛着戈,头戴盔,腰佩剑,带三天的干粮,在半天之内急行军走完百里路。非常恐怖的标准,相当于全副武装在半天跑完一个全程马拉松!
唐代是轻骑兵的天下,招兵标准自然是善骑射,卫戍中央的部队号称“飞骑”、“百骑”、“千骑”、“万骑”,选的是士卒中的骁勇善骑射者。
到了宋代,北方割据,马源没有了,只有猛操步兵,于是招兵的主要体格标准变成了身长体壮。宋太祖赵匡胤亲自挑了批长壮的军士充作“兵样”,分送各地用作招募的样板兵。后来嫌“兵样”太麻烦,改用一根木杖,叫“等长杖”,按身长尺寸招兵,长壮的当禁军(拱卫首都的近卫兵),短弱的当厢兵(维持治安的地方兵)。
明代的兵制是军户世袭制,除了驻扎首都的京营和辽东的骑兵比较精锐外,地方卫所的官军素质纯粹望天收,每况日下。
到了戚继光招兵,他的标准又变了。强壮的体格不再是最高标准,气质成了首选。
戚继光的标准是:城乡的油滑之徒不要,老兵油子不要,见惯官府的城里人不要,脸孔白白细皮嫩肉的也不要。只要黑大粗壮,见官府有胆怯之意的乡野之人,农村人和矿徒最好。一句话概括:老实健壮的乡下人。
戚继光的这套选兵标准,后来曾国藩组建湘军时原样照抄,只召山村朴实的农民作为兵勇,决不用兵油子和市井无赖之徒。以至于当时人人都知道,曾国藩招兵,只要手上有老茧的。
按照“戚氏相面法”海选结束后,开始从上而下进行精选。
戚继光给这支新军的编排是这样的:每队十二人,由队长指挥;每四队为一哨,由哨长指挥;每四哨为一官,由哨官指挥;每四官为一总,由把总指挥;每四总为一营,由大把总指挥;总与营都有辅助兵和军官随从。这样一营约近三千人,营以上由主将亲自指挥。
首先由戚继光挑选把总、哨官等基层军官,这是军队的基石。把总相当于现代军队的营长,哨官相当于连长,选拔的要求是:平日要有威信,战时要有魄力喊出“弟兄们,跟老子冲!”
被戚继光封作把总、哨官的,除了陈大成,还有矿徒首领王如龙,武举出身的吴惟忠、叶大正,都是义乌数得上的人物。顺便提一句,义乌知县赵大河也没闲着,在戚继光的坚请下,朝廷委派他为戚继光的监军,这是戚继光一箭双雕的妙棋:有了父母官监督,看你们哪个中途敢逃跑!
接下来由哨官挑选哨长,哨长挑选队长,队长选兵。选好的人全部席地坐好,摆上桌子逐个登记编队,另外记载下此人姓名、住址、年龄、面貌特征。编队结束后,队内分工,力气大的使长牌,力气小但敏捷的使藤牌,年轻健壮的使狼筅,年长有杀气的使长枪,老实有力气能负重的当伙头军。
至此,这支由四千农民和矿徒组成的戚家军就编成了。原本戚继光只打算招三千人,不过义乌人的踊跃报名使得总数增加了一千人。
“弟兄们,从现在起,你们是吃皇粮的大明士兵了!”戚继光振臂高呼后,心里默默说:我要带你们建立不世之功!
戚家军是这样练成的。
中国古代,用主将姓氏命名的军队很少,岳家军、戚家军这样带着浓厚个人色彩的军队是两支比较罕见的。
戚继光是中国古代不世出的天才将军。什么天才?战术天才,心理学天才,实用主义天才。什么将军?杀人不眨眼将军,爱兵如子将军,常胜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