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读后感10篇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是一本由【日】本田直之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页数:19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读后感(一):幸福就是做减法

日本作家本田直之著的《少即时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在现代社会,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对生活做减法。

这一观点与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的思想如出一辙,都是讨论人们应该减少对物质的需求,将生活重心转移到精神享受与切身体验之上。现在很多人提倡并身体力行的极简生活也是这个观点的体现。

01

目前已经有一部分人按照这样的观念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钱已经不再一味的买买买,而是把业余生活更多的放在生活的体验上。

前一段时间去上海大悦城,与其他商城很不同的地方在于,增加了许多消费者个性化的互动体验的场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引进国内首个屋顶悬臂式摩天轮,摩天轮位于购物中心顶层,它不仅成为当地的一个巨大的城市景观,更是以摩天轮为题材打造爱情文化的消费衍生品。许多年轻人纷纷前来体验,也成为大悦城吸睛的手段。

大悦城还有一个手作人街是最具个性的板块,6、7楼有很多特色的手工艺作坊。当天去的时候人气很旺的“作物”,是目前上海文艺圈里最流行的木质工作坊店铺。许多人专心致志的做着自己的手工木制品。

这些手工艺作坊之所以能够吸引年轻人,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比追求物质更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

02

春节期间去新西兰旅游,通过观察也发现,虽然人们物质并没有特别丰富,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单调,但是他们特别享受大自然的赐予的绝美风光,喜欢做各式各样的户外体验。到了周末,很多人全家出发去海边冲浪、去公园徒步,或者在城市的某个地方坐下来,认真的看街头艺人的表演,他们的重心是精神享受与切身体验上。所以新西兰也是幸福指数较高的国家。本田直之就是每年都去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过旅游,感受当地人的幸福生活方式。

因此作者说,从物质中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少即时多”——少一点物质占有,多一些精神体验,也正是现代人所苦苦寻觅的幸福良方。

理财就是理生活!

坚持原创,爱分享!

喜欢点赞!欢迎转发!

公众号:秋思说财

ID:xiusisc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读后感(二):4句话总结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

·重点:1. 乐于工作。 这根薪水高低无关,而是跟能否开心的工作,或是能够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会不会有成就感,能不能得到满足有关。

2. 有好朋友,有亲密的家人。

3. 经济稳定。不是说要有很庞大的资产,或者是要有相当高的收入。只要是足以让自己生活安定的程度就够了。

4. 精神、肉体都很健康。

5. 要有带刺激感的兴趣及生活形态。可以是冲浪,或者是铁人三项等这种能让自己开心的兴趣,并且过着丰富人生的生活形态。不可以休息下来就不晓得做什么,又想回工作。

6. 时间可以自由安排。需要一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7. 选择适合的居住地方。

8. 思考事情的方式是正确的。

9. 把眼光放在未来。幸福感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未来不够明确,因此产生不安。

10. 觉得自己有朝目标前进。

2高税金的北欧四国幸福指数能位列全球前四,除了因为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相对完善之外,主要还在于群体的价值观取向。作者在书中列出的衣食住行排行中,日本为 衣≥食>住,北欧为 住>旅>食>衣。“幸福感高的国家,重视居住的比例较高。” 而且相对于其他国家,北欧更注重精神追求。

3要“复业”而不是“副业”

“副业”更多的是老一辈的就业理念,或许在几十年前,这种平时找一份正职,闲暇时间找一份兼职帮补家用的观念真的很in很正能量。但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单纯用单位时间赚取少得可怜的工钱已不太符合时代潮流。因此作者“复业”的概念应运而出,工作没有了主次之分,没有了其中一份工作也能“触类旁通”,这种工作模式能让人不遭受任何限制,成为避险的全新策略。

4想要既拥有时间又拥有金钱是不可能幸福的!将时间和金钱投入到积累人生体验和感受上,而不是耗在物质上,变成消费传染;从“拥有金钱”变成“拥有时间”弄明白为什么想要;与其追求地位的提升,不如追求自由;做不依赖平台、靠实力说话的人;无论打工还是创业,小众市场更具消费力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读后感(三):#彤阅读#2017之11《少即是多》

#彤阅读#2017之11《少即是多》 这本书里提到“草食族”,我特别查了一下百度,百度的含义解释比较有偏向。 “草食族”的概念源于日本,书中对“草食族”这样定义:谢绝购物,不热衷旅行,对社交、恋爱这种事毫无兴趣……这个族群的出现,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这个群体的产生,最能说明现代年轻人的价值观的变化。 记得有一部日剧《宽松世代》挺火的,它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进入泡沫世代的那一群孩子,在中国我们当年叫这一族群人“草莓族”,典型特征就是缺乏耐力、频繁跳槽,无法长期在一家公司踏实工作,不懂基本礼貌,不懂社交常识和基础商务知识,当年的80后一代经常被批评为“垮掉的一代”“没出息的年轻人”高中没毕业的韩寒成为热点人物,他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他是中年一辈批判的对象,是很多80后眼中的英雄式人物。 现在二十年已过,当年批评这些“垮掉的一代”的中年人,现在基本已经和互联世界脱节的多,而所谓“垮掉的一代”已经成为了社会中坚力量,在急剧变化的世界环境和残酷的经济环境得以存活。并且现在引领国内经济消费升级的,正是这一辈当年的“垮掉的一代”。 究其原因,我想因为那时的所谓“新新一代”可以敏锐捕捉到时代变化的气息之故,也就可以自然地“进化”“成长”。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说,无法适应的动物将被自然淘汰,能适应变化的人,才能幸存并发展。 所以现在反观现在这些被称为“草食族”的年轻男女,我们不应该抱着批判的教育眼光去对待,现象出现,对自己最有收获的行为是去研究出现现象的背景,应该去观察和学习他们的思维逻辑。 “草食族”对物质不热衷,更加重视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也能认真储蓄自己生活资产,但是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别重视。 她们都是在物质极度丰盛的时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我想他们应该感觉到了这个社会和时代的嬗变。这样的趋势和发展,并不是他人的传授,也不会是他们有意识的洞见,他们只是在无觉中适应社会的变化,自然的成长出自己一辈的共性特点。 他们看着自己的父母辈,一门心思工作、挣钱,不断在物质世界追求安全感和社会价值体现,有意无意地会意识到“这不是幸福生活,也不是我想重复的生活”的想法。 当然,所谓“新新人类”一辈已经人到中年,和现在“草食族”所持有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的价值观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变迁。 就如同马化腾说的,当你感觉自己对现象无法理解的时候,不是现象不对,而是你已经老了。 作为一个企业家,或是一个创业者,对于新现象的理解和研究,不就是最大的战略吗? 再过二十年,“草食族”也会成为社会中坚,他们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市场需求和新的消费理念?这不就是企业最应该重视的战略吗? 个人十分看好这一辈“草食族”重视自我感受的一代成长起来的世界。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读后感(四):剔除生活中的多余物

作者本田直之通过《少即是多》向我们解答了为什么生活富足的日本人不觉得自己幸福,与北欧的国家进行比较,以及一些北欧公司的员工进行采访,从中得到虽然他们的经济没有日本那么发达,但是却乐在其中。

1.物质不是最重要的,想买但不需要就果断放弃。

物质至上的时代已被逐渐淘汰。在日本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之后,他们便不断的购置多余的物品来满足自己的充足感,他们觉得开着跑车穿着名牌、有豪华的房子才能令自己感到身体与精神上的幸福,但当他们停下来的时候,或是这些物品过时之后,内心的焦躁感便一涌而来。

对于“草食族”(谢绝购物、不热衷旅行、对恋爱这事不感兴趣的人)这类人,有很多的人都会觉得他们无法体验开跑车,住别墅,不同国家之间来回穿梭的感觉。但是他们却是感到幸福的一类人,他们没有过多的负重,也不需要通过这种错误的疯狂购物的方式来令自己感到满足。如果徘徊在买与不买,别人都买了,这样的问题之间,那么你不是在为自己而活,而是因别人的观点而活。

2.要做自己生活的选择者,而不是将就者。

在工作中很多人选择这份工作或许并不是因为自己喜欢而做,或许是公司给的福利好,公司提供的住宿不错,还配备了车,看起来确实是能吸引人,但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留在公司想必不会感到幸福。如果公司发生了问题,破产或是倒闭了,那么被扔在偌大的社会中必定会感到焦虑。只有多扩张自己兴趣,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才能从中感到幸福。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得到了更多的钱难道就会幸福和满足吗?恐怕事实并非如此。

北欧的工作者都会在自己的主要工作上拥有“复业”,这里的复业不是兼职,北欧的工作者会在空余的时间里做自己的感兴趣的东西,认识更多的客户,这样也可以多一些选择。可以在扩大人脉的同时,获得更大的快乐。他们只做自己的主人,不做生活的将就者。

3.多余的东西只会让你在生活的路途上越走越重。

作者提到的与其决定想做什么,不如决定不做什么,大多数人都可能面对过这样的问题,对自己想做的事感到无比迷茫,至于为什么做这份工作,很多人的回答必定是工资高,福利好,这样可以拥有更多的东西。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只是一味的挣钱,再拿去买不必要的物品,生活中的废弃物也就在不断的累积,这样的生活怎么会感到幸福?

既然不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么,那么就把可以选择的列出来,排除自己不想做的事,这不仅在工作上有用,在其他需要选择的问题上也适用,例如这件东西是不是必要的,不必要就可以从购买单上直接删除,可以很快做出选择。

4.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在固定的地方居住太久,思维也会因此成为固有的思维,所以作者提到的双城生活听起来也是很惬意,但是这并不是说做就能做的,这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不过可以在一周或是一个月换个不同的地方生活,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会收获不同的心里想法。

北欧的人们追求简单质朴的生活,金钱是必要的,但不是生活的全部。他们的生活没有过多的堆积物,不会使自己感到负重。对北欧的人而言“less is more”,他们渴求自由的生活,内心与精神上的自由,工作上有足够的自由来安排自己的业余生活,如果感到束缚,他们会放弃这样的生活方式,寻找其他令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

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富足的日本人在幸福指数排名在后的原因,把生活物质化,甚至用金钱来填补精神需求,这样是不会得到幸福的。生活中如果拥有了过多不必要的东西,那么一定会越走越累,直到自己精疲力竭。

剔除掉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所有这些多余的东西都会让你感到更疲惫,想要更自由的生活,就要剔除不必要的物品,找到对于自己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做一个生活中的机器人,只为了赚钱而赚钱,永不满足,这样又何谈幸福。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读后感(五):化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

读完让人有种想要移民北欧的冲动,其实这是一本阐释新时代的“幸福”定义的书,传达一种新的价值观,介绍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幸福就是化繁为简,拥有凭自己的意志主动选择的自由,不受物质的束缚,比起对物质的追求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体验,能力的提升,自身的成长。

通过物质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生活中对物质的追求无非是受广告、宣传等商业影响,或者虚荣心、攀比心以及消费传染心理在作怪,而去被动的迎合。实际上在审美或者实用性上的判断并不准确,甚至没有,因为不具备独立的思考和主动甄别能力,所以大多人都是被动的去迎合,从实物中得来的幸福感短暂而空虚,但是宝贵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知识,将永驻我们的生命。正如李笑来所说,7年就是一年,以7年的时候获得一个新的技能,将会为人生打开一扇新的门,开始一段新生,这种体验是物质无法带来的。

这几年当中我也能感受到自己想法的变化,经历多几次搬家就会发现,家里确实很多没有用 的东西,也开始接触断舍离的概念,确实对物质的追求是耗费心神的,曾经关注的“女神进化论”公众号文风由女性的自我提升慢慢转变为推销口红,我也在无意中解了很多口红的颜色,品牌。这些产品不断的推陈出新,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使我感觉很疲惫,最终取关了已经变质的公众号。买衣服也只锁定一家店,足以满足衣物的需求。

幸福就是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我们的追求不应该被旧有的常识、规定所限制、束缚。因为这些常识往往是用来束缚无知者的,无知者会在其中迷失自我,而聪明人会去打破它获得更多的自由,自由才能带来更多的更久的幸福。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时间,不必被他人的价值观所左右,不必在意小世界对你的看法,应追求更广阔大环境的评价。

转变观念到确定目标,最后如何去行动作者也有提出一些建议,有人说这是一本鸡汤书,而我认为这是一种趋势。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读后感(六):“少而精”才是幸福的源泉

每当看到书桌上那些买了许久却还没有开封的书籍时,心情总是无比复杂,当初买它们的时候总是带着这样的想法,买了书就会看,看了就能掌握书中的知识,有了知识就可以实践中运用。

可事实是,好几个月过去了,除了偶尔瞥见它们那醒目的标题,暗示自己拥有这本书以外,似乎没有其他特别的感觉。

不仅是未开封的书籍,看看我们的衣柜、鞋柜、食品柜,里面有多少物品早已被抛弃在遗忘的角落。再想想每次逛街、网购、旅游时,是不是总会莫名其妙带回一些以为会很有用的东西。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拥有更多的食物、生活物资和空间,是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保障。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学习和工作,人们总是期望拥有更多的资源。

以前吃饱,现在要吃好;以前骑自行车,如今要开跑车;以前住筒子楼,如今要住别墅,占有和添置物质资源,成为大多数人的主要生活目标。

物质财富永远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欲望。当欲望得到满足时,会产生愉悦和幸福感,但依靠物质财富增长所获取的幸福感不会持久,随着新欲望的产生,幸福感快速下降,人们只能通过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源,才能满足更大的需求。

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提升。很多人发现,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据调查,当年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时,收入水平的增加对幸福感的影响将逐渐减少。

于是,我们开始将生活目标从提高物质保障转向提升精神品质。如今,身边越来越多人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开始让阅读回归生活,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班,参与社群互动讨论,通过便捷的网络平台,发挥专长和优势,不断创造个人价值。

目标的转变会带来思维方式的转变,人们的思想开始从“占有数量”向“注重质量”改变,渴望被尊重,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但从单纯的数量累积到质量的提升,需要经历质变的过程,于是,难免会出现困境。

1.迷茫

与以往相比,如今摆在人们面前的选择变多了,要不要二胎?上哪家幼儿园?要不要补习?哪所学校更有利于发展?找工作要稳定的还是有挑战性的?要不要到大城市去发展?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权衡利弊,作出选择,可时常还是犹豫不决,不知所措。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在父母、老师的教导下,按照他们的建议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渐渐地失去了探索自我和选择判断的能力。当这样一些人走入社会,要独自面对从未经历过的网络时代时,发觉在过往的经验中找不到参考的依据,我们的父母辈年轻时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IPAD、没有各种网络社群链接,我们很难从他们的经验中获得支持和依靠。

虽然人们大多认为十分了解自己,可事实上,大多数却从没有进行过自我探索,弄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需求和资源环境等情况,个人定见还未形成,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怎么做。于是,在一个个十字路口迷失了方向。

2.盲从

有些人想要改变,于是紧跟着他人的脚步,模仿成功经验和行为模式。对于初学者来说,模仿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但模仿不等于完全照抄。当你走过适应期,就该思考这样一条路是否适合自己,是否符合现实情况,而不是盲目地从头跟到尾。

就像我那书架上的书,很多时候是别人说好,自己不加判断地也觉得好,于是都买回来,结果发现并不是特别喜欢,甚至有些根本不适合自己。能够及时发现,主动放弃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也算是自我觉知的提升。可有些人却依然蒙在鼓里,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

3.野蛮学习

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农夫打算去耕田,但是耕地机没有油,于是准备加油,突然想起家里的猪还没喂,于是转回家去。路上想起马铃薯可能发芽了,于是走向马铃薯田,还没到马铃薯田看到一堆柴堆,打算取一些回家用,路上看到一只生病的鸡,于是把鸡抱回家。就这样从早到晚,油也没加,柴也没拿,地也没耕 。

强烈的需求动机促使很多人为改变而疯狂地学习。如今不缺乏知识,只要你愿意,几乎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想要的知识。有人认为,只要努力,抓紧每一份每一秒就一定能够成功,所谓“技多不压身”。

社会分工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被各类专业人士所占据,或许他们很少进入你的视野,但是在这些细分领域里,绝对称得上是专家级人物。如果你依然按照“追求数量”的思维,希望通过涉足各个领域取得先机的话,很可能会在不同的细分领域败下阵来。

成功和幸福是人生最重要的两大追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要想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需要转变思路,从追求“量”的累积向注重“质”的提升转变。要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需要静下心来梳理自己,寻找内心的定见,明确自己在不同阶段的价值追求。

生活目标会随着人生阶段的变换而有所不同,但核心价值需求相对稳定,能够把握住核心价值需求,目标环境再怎么变化,都能朝着自我实现的目标前进。就如同行车途中的GPS,只要事先确定了目的地,即便是临时更改路线,也能够及时找到前进的最佳路线。

幸福的感觉都差不多,但幸福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本田直之在《少即是多》一书中为新时代的幸福提出了18条建议,值得借鉴:

1.断舍离

断舍离的做法在近几年得到普遍重视,果断清理掉那些长年占用空间,却基本没有发挥作用的物品,学会收纳和整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只保留那些核心的、能够发挥作用的部分。

整理物品如此,转变思想同样适用断舍离。转变“什么都想要”的思想,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自己要懂得抓住核心,知道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应该优先完成,把主要精力花在那些最重要的事情上。

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在我看来,就是那些能够满足个人价值需求的事情,比如:智慧、持续成长、家庭幸福、支持系统、帮助他人等。这些需求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中“自我实现”层级的需求。

当你把视角转换到追求价值的自我实现时,就不会被物质的欲望所左右,也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选择简朴的生活方式,努力追寻精神的富足。

2.发展复业

斜杠青年如今已成为热词,他们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在不同的领域跨界生存。

获得幸福的方式多种多样,在生活日益多样化的今天,要学会在本职之余,主动培养和创造能够带来幸福感的多种生活方式,

比如:你的本职工作是个程序员,喜欢阅读与写作,非常愿意把所学所想分享给他人。那么,在工作之余,你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或者社群,把你的阅读经验写下来,并通过网络发布给更多的伙伴。在晚上的这段时间里,你助人成长的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幸福感自然就会出现。

发展复业,不仅可以提升价值感,还能增长知识,锻炼个人能力。

在众多个人能力中,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尤为明显。为了满足听众的需要,你必须掌握写作、分享的技巧,明确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有哪些,需要准备的素材有多少……。

在经营复业的过程中,渐渐地摆脱了对他人及经验的依赖,学会独立思考和采取行动,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降低迷茫和盲从的风险。

3.勇于尝试

我们总是希望获得惊喜,渴望得到天降幸福,总感觉幸福都在远方,却忽略了身边小而确定的幸福。制造和拥抱小确幸是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可以从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使你从事某项事情的核心动力,当我们沉浸在兴趣之事时,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全身心投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的嘈杂,只有自己的意识在自由地灵动。

从最拿手的事情入手。每个人都有优势,再平凡的人也会有自己的特点,有人是写作,有人是运动,有人是阅读,有人是演讲,最有把握的事情能够提升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让人感受到对周围环境的把控度,更容易获得幸福的体验。

有重点的投入,也就是常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尽管大多数时候人们总会过度自信地认为自己能够做更多的事情,可即便是能够做更多的事情,效果又如何呢?就像那位耕田的农夫,看似要做很多事情,可到头了却啥也没做,没有收获任何成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只做一两件重要的事情即可,没有必要非得把自己弄得很忙的样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时代在变化,环境在变化,人的思想也要跟着变化,从“量”到“质”的转变,也是为思维瘦身的过程,“多”不代表成功,更不代表幸福。唯有清晰地认识到个人的核心价值需求,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为满足需求创造条件,抓住重点,不断的尝试和实践,幸福才能来得更多更快一些。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读后感(七):幸福就是做减法

日本作家本田直之著的《少即时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在现代社会,要想获得幸福就要对生活做减法。

这一观点与山下英子的断舍离的思想如出一辙,都是讨论人们应该减少对物质的需求,将生活重心转移到精神享受与切身体验之上。现在很多人提倡并身体力行的极简生活也是这个观点的体现。

01

目前已经有一部分人按照这样的观念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钱已经不再一味的买买买,而是把业余生活更多的放在生活的体验上。

曾经去上海大悦城,与其他商城很不同的地方在于,增加了许多消费者个性化的互动体验的场所。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引进国内首个屋顶悬臂式摩天轮,摩天轮位于购物中心顶层,它不仅成为当地的一个巨大的城市景观,更是以摩天轮为题材打造爱情文化的消费衍生品。许多年轻人纷纷前来体验,也成为大悦城吸睛的手段。

大悦城还有一个手作人街是最具个性的板块,6、7楼有很多特色的手工艺作坊。当天去的时候人气很旺的“作物”,是目前上海文艺圈里最流行的木质工作坊店铺。许多人专心致志的做着自己的手工木制品。

这些手工艺作坊之所以能够吸引年轻人,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比追求物质更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

02

2017年春节期间去新西兰旅游,通过观察也发现,虽然人们物质并没有特别丰富,人们的生活也比较单调,但是他们特别享受大自然的赐予的绝美风光,喜欢做各式各样的户外体验。到了周末,很多人全家出发去海边冲浪、去公园徒步,或者在城市的某个地方坐下来,认真的看街头艺人的表演,他们的重心是精神享受与切身体验上。所以新西兰也是幸福指数较高的国家。本田直之就是每年都去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过旅游,感受当地人的幸福生活方式。

因此作者说,从物质中获取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少即时多”——少一点物质占有,多一些精神体验,也正是现代人所苦苦寻觅的幸福良方。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读后感(八):自由 主动 我的人生

在标题党上做文章远远胜过内容实质的一本精神工作断舍离+双城游牧生活方式推荐书。和我原本想要看到的北欧人思维方式不同,此书探讨的是所谓“幸福感”的问题,其中引入了大量日本和北欧人幸福感差值的描述。不过好在书浅显归浅显,这种价值观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即使到了这个阶段的日本人都难以达成,对于还在落后阶段的中国就更加难以达成了。

追求物质已是大众常态,我们唯有接受这种常态。因为很多事物都需要经过一个从无到有再到无的阶段的。

人的一生也算漫长,不再追求物质,求简,求小确幸,求自我的阶段对几乎每个人而言。都会到来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觉悟的早,则说明这类人生来就有物质的可能性高,越早抛弃物质,越早收获“时间,自我和自由”,幸福来的也越早。

反之,生来没有物质,成人后有了物质,这类人往往很难解脱出来,而会被物质束缚较长的时间。不能怪他们。因为人和人的起点是不同的。

因为价值观的不可比较性和必然性。拥有和此书类似价值观还是令人愉悦的。因为你脑内的杂质会很少,所有的追求都是主动的,自由的。

人生就是要主动,不被他人左右,活出自己。当我们不再觉得能给自己愉悦的事物是唯一的时候,我们就拥有了主导自己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能带给你的未必是世人眼里的成功,而是自己的满足。所谓人生的冷暖自知。当把人生过到这种状态时,夫复何求?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读后感(九):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怎样才能算是幸福?我想这个问题一千个人回答,会有一千种答案,如同一千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一样。几年前,白岩松写了一本名叫《幸福了吗?》的书,曾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包括我也写了一篇名为《我幸福吗?》的博客文章。当时大家(包括我)都是从物质方面去探讨幸福的涵义,有博友就说了我的观点过于物质化。但我觉得首先得有基本的衣食住工,在物质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才能去提升精神层面的东西。可当物质生活富裕起来了,那又怎样去看待幸福的定义呢?这本《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会提供给你参考的答案。

我曾经看过一则关于幸福指数世界排行榜的新闻,不丹是第一,其后是北欧几个国家,中国好象榜上无名。当时我还觉得不丹并不富裕,但为何幸福指数能排第一。为了解开我心中这个疑惑,我还特地去买了本黄紫婕写的《我在幸福之地:不丹》来看。看完书后,总结出就是不丹人因着宗教信仰而不看重物质,更注重精神上带给人幸福的感受。再看这本《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答案,和不丹人的观点很相似,难怪这些国家可以排在幸福排行榜前几名,确实名副其实啊。

在几年前,我就听说过想要提高生活品质须用减法去实施而不是用加法。这点和这本《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的观点是一致的。不过,我觉得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照本宣科地去学,毕竟这本书是以日本和北欧作比较,而中国跟日本的国情和民情都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只能取其精华为己用。

人活着,都离不开衣食住行,那对幸福的定义也一定离不开这些。这本书中,作者写道:“北欧人对旅行意义的诠释通常来自于‘到陌生街道上去走走’、‘到海边进行海上运动’或是‘到山中去亲近大自然’等可以沉淀为生活经验,构筑成个人经历的东西。”而我们国人呢,你只要看到小长假、大长假期间拥塞的路况和著名景点人山人海的状况,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和北欧人的幸福定义会天差地远的原因了。特别是再看某些国人出国旅游的所作所为,同样身为中国人的我都感到丢脸,就不知道那些人的幸福感从何而来。所以作者告诉大家:“从实物中获得的满足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但是我们宝贵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知识,将永久地入驻我们的生命。购物只能满足心灵暂时的欲望,而经历和体验却可以让我们终身受益。”说到底,还是我们国人和北欧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差距太大,所以才导致在行为上相差太多,结果当然也就千差万别了。

也许有人说,中国人是穷怕了,所以才会对物质充满着狂热的欲望。只有物质生活富足了,才会有踏实感,才会感到幸福。这理由找得差劲极了。日本人富裕吧,地球人都知道,可日本的自杀率也是世界第一,这就证明大多数日本人并不觉得很幸福,也说明物质生活富裕并不能带来完全的幸福感,这也是这本《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的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作者用调研的数据、事实和亲身经历来论证他这本书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幸福总是站在正向选择的那一边。为了得到快乐和人生的乐趣,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做出选择。然后再减少自己‘应该’做的事和所持有的物品。这便是通往幸福的捷径。”如果有人还不知道要如何才能获得幸福,那么就请去好好阅读《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这本书吧,希望这本书里有你想要的答案。

《少即是多:北欧自由生活意见》读后感(十):少点物质欲望,多点精神追求。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增长,现代人对物质越来越看重,并秉持着物质至上的错误价值观,甚至受到物质至上的思想制约和约束。从而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物质的追求上,继而忽略了自己去积累人生体验,充实和满足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享受。在城市尤其明显,相比于乡村人来说,更缺少安贫乐道,过于执着于对物质的追求欲望和依赖。在城市里生活的人,虽然过着更丰足的物质生活,但在城市过度的竞争和长时间的工作下,生活压力更大,精神紧绷,对未来更深感不安,

事实上,生活不需要过的这么用力。只要做到少点物质欲望,多点精神追求便可。在现今,物品远比以前繁多,可以选择的物质也更多。然而,物质可以选择的机会越多,人越会觉得生活缺乏更多,从而觉得生活得不到富足的失落感更强,越加深对幸福生活的失望。少即是多,一切从化繁为简开始,减少对物质的欲望,不必过多不辞辛苦追求物质,欲望少点,你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富有效率的自由生活。从而达到更多的是追求精神的享受和人生的切身体验。

我们都不必刻意迎合别人的生活方式,忘却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都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对人对事要有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去做判断。我相信世人所有人都和我一样,真正想要的是精神上得到的满足和充足。说的通俗点,真正想要的就是希望自己和家人,认识的人,乃至全人类都过的幸福吉祥,让生活过的更加自由充实。比起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和满足感。真正的幸福来源于自己的切身生活体验。只要在经历过不同的文化和生活之后,才会真正懂得万事万物是弥足珍贵的。

人生的道路上,生活上的物质拥有只能满足心灵的暂时欲望,并不是经久不衰的。物质都是一些华而不实的物品,无足轻重的东西太多,我们要懂得舍弃,减少对这些物质无休止的欲望和冲动。况且物质都是不停更新换代,日新月异的。当你刚拥有的喜上眉梢的时候,就已经有新的物品有更好的理由让你的产生欲望。人都是拥有天性的,对一种物品拥有久了,也会心生倦意的。所有我们要更重视精神的追求和人生体验带来的真正的幸福感,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是经久难忘的。

因此,我们都应该开心工作,开心生活,通过工作让自己成长,也就会不断发现新的挑战,改变每天既定的生活模式,让自己的思维更灵活,减持对物质无休止的求索,同时将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让人得到更多的人生体验和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幸福感就能显著提高。 其实,这些对我们来说,都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只要少点物质欲望,多点精神追求。

——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

    

上一篇:思想背后的利益的读后感10篇_读后     

下一篇:《15天打造金牌微商》读后感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