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读后感

《解剖》经典读后感10篇_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_格言网

2020-12-28 23:46:52

读后感

《解剖》经典读后感10篇

《解剖》是一本由[德]赛巴斯蒂安·菲茨克 / [德]迈克尔·索寇斯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剖》读后感(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在何处

文/猫豆小漾

“没读过德系推理,怎敢说自己是推理迷?”那现在的我便可以骄傲地称自己是绝对称职的推理爱好者了。秘籍紧凑的剧情,从容不迫的叙述,这边是德国心理惊悚天王萨巴斯蒂安?菲茨克精心营造的惊悚天堂。

厚厚的一本束,浓缩的竟是短短几个小时的剧情,赛巴斯蒂安构造选悬疑氛围的功力可见一斑,再加上德国首席法医迈克尔?索寇斯的倾力合作,让这本融入丰富医学知识的小说更具看点和专业性。这便区别于其他以悬疑推理为题材的同类作品。随所选你情节离不开作者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和一定的虚构情节,但基于真实的解剖知识,则让这本悬疑小说更胜一筹。

开篇便进入了紧张的情节,血流满面的男人,海边出现的尸体,下颚骨残缺的死者,直至在死者颅骨里暗藏的绿色胶囊才让这部作品正式开场。对于一名法医而言,最恐怖的是什么,不是面对血腥的场景,不是身处阴暗的停尸间,而是要面对放在解剖间里的尸体,偏偏这具尸体还与你认识的人有关系,对于法医赫兹斐,这个恐怖场景便在绿色胶囊出现之时来开帷幕,并一直持续几十个小时,只因这个胶囊中的名字“汉娜”,是他十几岁女儿的名字。随后便是情节紧张的追寻游戏,让这部分段式剧情融入一个整体。一条线索是在海边发现尸体的画家琳达,,因为飓风影响而困于一个叫做赫格兰的孤岛上,另一条则是赫兹斐找寻女儿的踪迹。女人留言信箱里的电话好吗在海边尸体的口袋中响起,这边让琳达和赫兹斐车上了关系。为了渠道赫格兰岛,法医不得不打上了刚来实习生英格夫的车,而琳达也出于同情帮助赫兹斐寻找线索,这便进入正式环节,暗扣书名《解剖》。因为琳达需要解剖海边尸体,橘皮组织、蜂窝型组织炎,法医学专业知识便在此体现。之后便是第二个线索的出现,是体力同样出现的黄色胶囊,里面卷着一张照片,这边将剧情拉回到四年前,赫兹斐同事马提诺克的女儿莉莉被凌辱,不堪重负的她选择了自杀,为了严惩凶手,马提诺克希望将自杀这一结果隐藏,赫兹斐拒绝在报告中作家,也给了凶手沙德勒轻判的机会,当时的审判法官便是此刻照片中出现的女人——费德莉?多芬。

第三个证据的出现便在多芬的尸体上,插在她身体木棍上的数字,让英格夫成功猜出,作者巧妙地让这位实习生顺利出场,没有一个多余人物的出现,作者的匠心独运可见一般。

另一面则是赫兹斐与英格夫前往赫格兰岛的冒险旅程,一面指挥着琳达解剖尸体,一面揭秘线索中出现的证据。多芬之死引向赫兹斐英格夫前去马提诺克的家,并在那里找到了沙德勒的舌头,以及他凌辱女孩的视频。以此出现第二个被凌辱的女性蕾贝卡,再至马提诺克的神秘出现与自杀,留下匪夷所思的内存卡,蕾贝卡父亲史芬多夫斯基的登场,以及凶手沙德勒的突然出现,环环相扣的情节留给人的是无限迷惑,让人无法喘息,终至赫兹斐感到赫格兰岛,解救下女儿,才让这段紧张情绪暂得到缓解。一条条的线索都在身边,关键人物其实都在眼前,看完此书,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身边不远处的感觉...

这本小说也并非简单的推理故事,更蕴含了人性道德和法律缺失的话题。未满十四岁杀人无罪,股票投机者伪造信息被轻判,强奸犯因认罪而不用服刑,只留下无辜受害者的默默哭泣,真实发生的案例或许引发了作者的悲悯心里,寓于全书之中,更让这本书饱含深意。

菲欧娜是谁?开篇出现的人物直至最后才最终揭秘,她在森林里枪击的就是整本书的关键人物沙德勒。这便让我想起多年以来久负盛名的悬疑大作《穆赫兰道》,这不至今未解开的谜题吸引了无数悬疑爱好者,直至今日,仍引发着人们的无限猜测与想象,是够可称这部大作是悬疑电影中的珠穆朗玛,准确而言,珠峰还有探险爱好者成功登顶的实例,而本部电影却至今无人解密,导演大卫?林奇在开篇设置了一个揭开全局的关键情节,可惜无人能懂罢了,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而幸运的是,《解剖》终将这个谜团一一呈现,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理,也终于让紧张了几个小时的我长舒口气,“今晚终于可以安心睡觉了”……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或[email protected]

《解剖》读后感(二):魂不附体

每看到一本好看的外国小说,我第一件事就想感谢翻译,谢专业走心。

这是我第一次看菲茨克大神的小说,在刷过无数本东野圭吾和中式推理,英美式惊悚后,我真的莫名深深喜欢上这位德国大咖的手法与口味。

这本是与解剖专家合作写的,其中关于尸体于解剖的部分无疑是一大亮点,想当年看江户川乱步的一本美术馆什么的我就接受不了了,但这一本,我捂着眼睛也要来回看好几遍。

记叙手法刚开始看可能略显混乱,按照地点不同讲述不同part的故事,跳来跳去但又有黏切的联系,换一个角度讲,但也没有遵从时间的顺序,怎么样,菲大神就是要玩弄我的大脑啊。

讲道理,菲大神的书没啥深刻的社会道理,救赎也只是正常意义上的救赎,当你气喘吁吁看到最后,发现故事也难免俗套,但牛逼就牛逼在抓人眼球的功力,强,实在是强无敌。

《解剖》读后感(三):报复才是最好的救赎?

报复才是最好的救赎?

---读《解剖》 文/纪汐

昨晚吃完晚饭,就坐到书桌前,再次阅读起之前随意翻了几页的《解剖》。正如该书腰封宣传那样:“不是电影,胜似电影,必须一口气读完,因为,你没有机会换气。”是的,我根本没有机会换气,一口气就读完这本书。而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已是深夜,爸妈妹妹们都已经睡着。我却因为些许怕意,睡眠一直很浅。这时忽然我的房门自己开了一道缝,貌似闪过一道身影后,忽然可能又因为风的关系,砰的一声关上了。而此时我吓得赶紧闭上眼睛,假装睡去。。。。

《解剖》无疑是菲茨克“层叠式解谜法”这个创作方式的升级。我是在阅读完《梦游者》之后,开始阅读《解剖》的。与《梦游者》那似梦似真的写作背景相比,《解剖》的写作背景就要生动复杂多了。孤岛,暴风雨,分隔两地的紧张感,限时救援的要素,也更切合惊悚小说的场景氛围。当然两本书各有特色,如果说《梦游者》如那娴熟优雅的知性女子,那么《解剖》无疑是热情奔放的年轻女郎。

故事开始于一个看似和整本书毫无关系的场景,13岁的费欧娜替桑多尔枪杀了一个男子。而作为法律来讲,只有14岁才需要负刑事责任,现在只需要和社工谈谈话,一开始作者居然就在这个小情节里奠定了整本书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法律的正义,其实只是犯罪者加以利用的漏洞。

接着才从琳达发现尸体旁的钱包和手机,终于和故事的男主角赫兹婓,联邦刑事警察局的首席法医扯上了关系。在赫兹婓解剖的被肢解的女尸头颅里取出的那粒胶囊里,赫然写着他17岁女儿的名字-汉娜和电话号码,而拨通的电话让法医终于明白女儿已然被绑架。这时琳达通过尸体的手机打通的电话竟然是赫兹婓的。琳达通过电话赫兹婓的描述,确定他女儿被绑架,最终选择告诉赫兹婓尸体的事情。此时暴风雨却即将袭击赫格兰岛,所有交通都无法到岛上,法医决定远程指导琳达解剖尸体,找寻可以救回女儿的线索。

随着解剖后看到的线索,赫兹婓才知道这是一桩3年前由于自己墨守成规,选择遵守法律法规所引来的报复,强奸马提诺克女儿的沙德勒,因为赫兹婓的解剖结果是少女自杀还有法官的有意轻判,结果只需服刑3年半。本以为看到法医在森林里被敲晕并被绑起来的时候,醒来时马提诺克的出现,故事就应该到此结束,谜底已经揭晓时,赫兹婓却发觉自己更迷惑了,因为马提诺克其实只是一个帮手而已,真正的主导者另有其人。

继续抽丝剖卷,其实是局中局,当看完史芬多夫斯基自杀前的独白,通过独白救回自己女儿的时候,我想,故事总该结束了吧。可是作者却用一个小场景,再把故事推上了高潮。

“我确定明天她就会后悔她说的话,然后恨不得咬掉她的舌头。”

赫兹婓戳在原地,望着门口的汉娜,再看看英格夫。“舌头!”

“尸体是不是少了下颚关节?”

“没有。有人把这个可怜家伙的舌头给剪断了。”

原来真的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沙德勒居然没死。

赫兹婓到了此时才发现,被亲身女儿责骂,甚至是女儿的恨意,让他终于对马提诺克和史芬多夫斯基失去女儿,眼睁睁看着女儿死去,而犯罪者只是获得少量的服刑时,那种必须逆法而行才能做的事情,有了感同身受。

正如书篇首和篇末提到的新闻,与其他犯罪行为,隐匿收入,被判以重刑相比,强奸未成年却只是形式上的服刑并缓刑,让人不胜唏嘘的同时,甚至想问问:“律法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青少年作为未来发展的希望,在他们受到伤害时,律法却更认为应该给犯罪者赎罪的机会,而不是青少年,获刑的减轻,这不是在无形当中助长那些犯罪者继续迫害青少年吗?这样其实只是进入了恶性循环,并无法根治。甚至会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书中马提诺克和史芬多夫斯基选择自己报复沙德勒就是最好的证明。冤冤相报何时了?赫兹婓无疑是最无辜的受害者,可是正如汉娜对他说的:“妈妈说得对,你很恶劣,你的工作很恶劣,你也是上了油的齿轮,让这个制度一直运转。”

坚持原则是问心无愧,还是助纣为虐?已经无从判断。真正要改变的那些问题,或许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才能扭转,我们唯有默默祈祷。

2015/9/13星期天

本文均属原创,严禁转载。如要转载,请豆油或者邮件联系[email protected]。

《解剖》读后感(四):體制之外的正義是正義嗎?

從《CSILV》開始,法醫題材總能引起我的興趣。《嗜血法醫》、《首席女法醫》系列、《識骨尋蹤》系列等。在印象中,法醫是一個亦正亦邪的職業,他們手中的解剖刀能夠左右法律的天平。小說裡赫茲斐也遇到一個類似的問題——是選擇法律內的正義還是選擇法律之外的正義。

從小說本身來看,懸疑、驚悚、恐怖和推理的元素都有了。作者號稱“德國的史蒂芬·金”,他在製造種種障礙以把讀者引入歧途方面做得很不錯。也許你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猜到第一層真相,但緊接著還有第二層、第三層……作者最大的樂趣也許就是帶著真相站在讀者的背後發笑吧。我始終認為,看不見的恐怖才是真正的恐怖。那麼文字對於影像來說,就有了先天的營造恐怖的優勢。只要你做得夠好,再配合人類大腦無盡的想象力,必定是一次完美的心理恐怖之旅。

小說中最大的反轉不是變態佬沙德勒沒有被那些憤怒的父親們幹掉,而是在一群警察的眾目睽睽之下被赫茲斐割斷喉嚨。由此也把故事引向深層次——赫茲斐是在贖罪嗎?如果是,那麼就意味著正義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那麼人人就都可以以“正義”之名成為德克斯特。這個問題似乎與“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一樣難以回答。我很難理解德國法律為什麼可以容忍一個變態強姦犯大過於一個偷稅漏稅者。這種把“寬恕”、“救濟”和“贖罪”發揮到極致的法制思想底蘊甚至連西方世界三權之外的“第四權力”也無可奈何。這是一個嚴肅的問題,我暫時也沒有能力提出自己的觀點。

《解剖》读后感(五):真正的救赎

安静的联邦刑事警察局的停尸房,门开了,又一具尸体被放进来了,好的故事开始了。赛巴斯蒂安?菲茨克的恐怖世界大门已经打开,最后不要再结束前离开。

《解剖》讲诉的是联邦刑事警察局首席法医赫兹斐在解剖一具被肢解的女尸体头颅中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的他女儿的名字。再给女电话的留言里,他听到一句话:“我很害怕会死掉,爸爸。”他按照语音的指示没有报警,而是根据犯罪分子留下的线索,一路追查。暴风雨,孤岛等因素增加了恐怖氛围,时间不等人,很多人有可能即将面临死亡。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赛巴斯蒂安?菲茨克的书,很喜欢他的悬疑小说。令人恐怖窒息的场景,没有大的暴力场面,也没有麻木不仁的追杀,一环扣一环的情节,拿起来就不会放下的书。

《解剖》整本书的情节分两个路线,通过电话来链接这两个路线,通过电话让女主角开始解剖尸体,找到下一个线索。对于第一次解剖的女主角而言,那种恐怖的心里达到了极限,但是她的内心的正义感战胜了自己的恐惧,让故事顺利进行下去。这样的写作方法,一章节是写男主角的,下一张就是下女主角的,但是故事的衔接绝对的完美,刺激、悬疑意外频发,但又精彩绝伦。之所以赛巴斯蒂安?菲茨克的书这么畅销,有一个原因是作者最后都会将自己的故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远远脱离只有惊悚的高度。对于受害者而言,报复是最好的救赎?受害者是犯罪分子还是又一次的受害,被分尸的尸体是自杀自愿让别人分尸的,真正的罪犯最后到底是谁?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错过,每一个角落都要查到,结果让人大吃一惊。

故事的结局真的出乎我意料,但是最后作者将故事的升华我是很看好的。对于犯罪分子法律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是惩罚完毕以后,怎么样在避免再次犯罪,犯罪心理的扭曲怎么调整。同时,受害者的心理阴影问题怎么样才能妥善的解决,避免他们被心理阴影造成伤害而选着极端是手段。受害者家属的内心痛苦,因为自己的人被伤害而做出违法的事情,这到底该肿么办?难道报复就是最好的救赎吗?不是,做着最后给出了一个很合理的地方,承认法律方面的问题及社会上的问题,但是还是要依靠法律、依靠正常的手段来解决受害以后留下的心里阴影问题。

对于受害者而言,报复不是最好的救赎。

《解剖》读后感(六):《解剖》

是不是自己太闲了,老是看这些东西。这种犯罪惊悚类的小说很能帮我打发时间。

说说我喜欢它的地方吧。一个,小说以每个主人公所处的不同位置而分了几条线去叙述,这种写法给了我不错的感觉,结尾几位主人公的见面更有了尘埃落定,一切趋于平静的意味。这也让我起了《白色猎人》(这些感受写入《白色猎人》观后感)。

第二个是这种所谓的”德式惊悚”,给我的紧张感确实比《十宗罪》、《犯罪心理档案》强烈。以为后者是靠尸体、变态犯罪事件的不断出现来刺激我的神经。读多了、习惯了这种套路以后会有些疲劳。《解剖》玩的是剧情悬疑,通过剧情的反转不断地吊我的胃口。比如尾声处安然无恙的汉娜、停尸房装死的尸体等等吧。

其他要说的,这(两)位德国作家想把一些引人思考的东西加入小说——德国法律的不公平。比如结尾的两个实例:罪犯强奸四岁儿童却因认罪就可以不用服刑;企业家藏匿百欧元税款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这个???我承认前者的判处十分不公平,没有让罪人得到应有的惩罚,这在中国要死刑的。但个人认为后者跟前者因为不是同类犯罪,给人的对比不强。而且在我的眼中,偷税漏税非常的可恶。 所以这两个实例对比没给我什么冲击力,比较遗憾。

但就问题来看其确实不能说不深刻,毕竟法律是治理国家的一条准绳。中国这类事情也有:大学生无意掏了二级保护动物的鸟窝被判十年;贪官贪污数百万也不过是十年。这种事情也不少见了。不仅要不断完善法律,还要加强法律对人心理的震慑作用和加强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应该说我们自己要去了解法律,别什么事都推给政府。)这样,我们会敬畏法律,从而减少触犯法律了。

最后,希望赫兹斐和汉娜的关系能缓和下来吧。

打分的话,十分给五分,毕竟这类书看的时候很爽,看完之后没什么感觉。

《解剖》读后感(七):发现真相的解剖,与正义的实现还有多远?

评德国巴斯蒂安·菲茨克《解剖》

一把解剖刀,能划开正义的起点,却决定不了正义的最终点。

人在封闭、孤独的环境中,恐惧惊悚的感觉最为深刻,对大脑神经的刺激更加强烈。如果再加上人类天生就容易感到恐惧的场景、事物时,比如残缺的尸体、解剖台、停尸间、黑暗的森林等等,更会有叠加的恐惧效应。德国心理惊悚小说作家赛联手德国最著名、出镜率最高的首席法医迈克尔·索寇斯打造的侦探推理小说《解剖》,实现了对这些题材完美地应用,展示了一场深入骨髓的恐惧体验。

小说从13岁的少女费欧娜被教唆枪杀他人、为躲避心理变态的男友骚扰纠缠而躲到赫格兰岛的女插画师琳达的惊悚遭遇开始,铺开了充满悬疑恐惧的场景。这两个场景看似毫无关联,但直到最后真相揭开时,你会发现作者巧妙的布局。随后,联邦刑事警察局首席法医赫兹斐的例行解剖开始上演,当这位敬业严谨、墨守成规的法医从死者的头颅深处发现自己女儿的名字和电话,并且无人接听、只有女儿惊恐绝望的语音留言时,关于法医和解剖的惊悚故事才正式拉开大幕。而这时,暴风雪把赫格兰岛和外界隔绝,成了一座孤岛。随着法医的追踪和远程指挥,不断从解剖尸体中发现解救他女儿的信息线索,最终指向了被暴风雪隔绝的孤岛。这期间,赫兹斐、实习法医英格夫、插画师琳达、管理员艾德经历了一系列惊悚恐怖、险象环生的事件,与赫兹斐的前同行、受害人父亲等人展开了斗智斗勇,整个故事情节紧凑,场面感很强,让人产生一口气读完的阅读欲望。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全是毛骨悚然的场面和情节,还有作者时不时表现出来的冷幽默,作为恐怖情绪的心理调节剂,让人暂时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这实在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

本书有不少看点。首先,在“局中局”的设置和复杂线索的整合上,菲茨克显得技高一筹。读侦探推理小说时,很多时候是读者和作者“斗智斗勇比想象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错的阅读乐趣。在本书中,往往我认为已经猜到真相时,却又峰回路转、山重水复,给人一个措手不及的新转折。原本以为,赫兹斐被前同行在森林里绑起来时,谜底已经揭晓,但又有了新的转向;当赫兹斐一行到达孤岛,完成了相关事项,原本以为故事到此结束时,“死人”又突然复活,情节的枝叶又发生了蔓延。当最后一切尘埃落定时,你会发现作者想说的不仅是个沉重、刺激的悬疑侦探故事,还包括了隐藏其后的法律与道德探索。这就增加了小说让人思考现实有关问题的深度。

其次,本书还在惊悚恐惧的阅读体验中,让人思考法律和正义的问题。通过小说虚构的连环谋杀案情节,加上书中的新闻报道,隐匿收入被判以重刑,强奸凌辱青少年却被轻判并可以缓刑,罪犯受到的惩罚、付出的成本,远远低于它的社会危害性。这就让读者自发地去思考琢磨,法律体系是不是出了问题,是不是与现实存在脱节,或者已经不适合现实的需要。法律机器是庞大精密的,正义的到来要受到这架机器里很多零件的传递、影响,但是现实中很多结果却偏离了正义的轨道。而法医解剖作为法律机器上的一个“基础零部件”,则时刻感受着血腥与残忍、人性与兽行、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在最基础、最现实的地方,考量死亡前面的灵魂和正义,考量着法律体系与社会管理之间的裂缝。一把解剖刀,能划开正义的起点,却决定不了正义的最终点。选择“解剖”这个支点,也许还有作者对法律体系与现实社会的思考和“解剖”。

最后,温馨提示一下,在孤独的雨夜、雪夜里,胆小者、神经敏感者请谨慎阅读。

《解剖》读后感(八):《解剖》真是一本血淋淋的小说

杀掉我!解剖我!拯救我!这句式蛮吓人的。我虽然有点重口味儿,虽然喜欢看惊悚小说和推理小说,关于法医的小说我也看过的,但是解剖尸体这样的故事版本,我还是有点敬畏了。所以每一个看客,要做好不怕做恶梦的准备哦,《解剖》真是一本血淋淋的小说呢。

一开篇,就是血流满面的男人,出现海边的尸体,下颚骨残缺的死者……因为喜欢绘画,因为想描绘情节暴力,琳达甚至亲身经历一次凶杀现场了。出版社老板提出的“情节越暴力,女性读者越喜欢”估计也是《解剖》这本书的最真实的写照,它应该很适合这一类型的女性读者,因为足够的暴力,凶杀现场都快暴力爆表了。“刀子插在体毛浓密的腹部,流出的内脏,遇有杀手倒影的眼睛……”

这只是凶杀场景。真实的解剖描写,比凶杀场景更刺激了。

法医才不怕什么血腥的场景,更不会怕阴暗的停尸间,而是如何读懂尸体里隐藏的所有秘密。对于法医赫兹斐,这个恐怖场景便在绿色胶囊出现之时拉开帷幕,恐怖的原因是这个胶囊中的名字“汉娜”,是法医十几岁女儿的名字。难道这是他女儿的尸体?一条线索是在海边发现尸体的画家琳达,,因为飓风影响而困于一个叫做赫格兰的孤岛上,另一条则是赫兹斐找寻女儿的踪迹。在赫兹婓解剖的被肢解的女尸头颅里取出的那粒胶囊里,赫然写着他17岁女儿的名字-汉娜和电话号码,而拨通的电话让法医终于明白女儿已然被绑架。在另一条线索里,琳达通过尸体旁的手机打通的电话竟然是赫兹婓的。琳达通过电话里赫兹婓的描述,确定他女儿被绑架,最终选择告诉赫兹婓尸体的事情。此时暴风雨却即将袭击赫格兰岛,所有交通都无法到岛上,法医决定远程指导琳达解剖尸体,找寻可以救回女儿的线索。

而血淋淋的解剖过程,琳达的初次感受和赫兹婓远程指导时的解剖操作方面的专业知识,一度让读者的紧张神经到达了极限。

《解剖》里涉及到一个问题,13岁的费欧娜替桑多尔枪杀了一个男子。而作为法律来讲,只有14岁才需要负刑事责任。这种法律漏洞被一些投机者利用,一个成熟的大人可以摇控操作不负法律责任的未成年人犯罪,还有股票投机者伪造信息被轻判等很多投机者利用的机会,最后导致无辜受害者的默默哭泣,而人性的缺点往往在某些时刻表露出严重的破坏性,这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地方。

    

上一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生活》经     

下一篇: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10篇_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