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一本由S.A.阿列克谢耶维奇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4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一):有所“信仰”,有所“畏惧”
严格来说,我并不太喜欢看苏联文学,就好像有许多人疯狂的迷恋苏联歌曲一样,对于80后的我来说,苏联很遥远,战争,则离我们更远。
首先需要承认,忙于论文答辩的我并没有全部看完这本《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而再版后的名字《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也不如直译过来《战争的面孔不是女性》来得更加震撼人心,这或多或少让作品打了折扣。
我们的国家同样是经历过战火洗礼,从抗战到内战,从剿匪到支援朝鲜,80后的我们从小主动被动的接受着爱国主义教育,而无从考证历史的真伪以及隐藏在真相背后的故事。作者的《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从女性的视角,以小人物的故事,向我们展示战争的残酷,以及还原战争的真相,在故事中,不再是对大人物的歌功颂德,也不再有对敌人的不共戴天,作者没有强调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精神慰藉,反而更多的通过女性的角度,刻画描写了她们对战争的恐惧、无助、彷徨、乃至破釜沉舟的决绝。
爱美的姑娘,剪去心爱的长发,花样少女,脱下明艳的裙装,曾经妍丽的容颜,换上的是决绝,她们变成了大义凛然的女英雄,女战士,而不再是母亲,不再是女儿,她们中有的懵懂,有的彷徨,倔强的少女告别含泪送别的母亲,满腔热血,她们有的回来了,有的再也没有回来,留守的母亲唯有祈祷,也只有祈祷,祈祷战争快点结束,快点,再快点……
不记得在那本书里看过,战争,是男人的游戏,深以为然。
也许会有人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好吧,以前的我也许也会质疑我自己。可是当我看了《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后,我突然想问,战争的意义是什么?是掠夺、是残酷、是野心、是真相!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少有女性发动战争,当然,这与当权者大多为男性有关,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小家既世界。作为女性,作为母亲,我其实并不关心别人的生活,我希望我的父亲身体健康,我希望我的爱人平安顺遂,我希望我的儿子快乐健康,这就是我的全部。而不是站在冰冷的演讲台上接受别人的注视,鲜花、掌声、荣耀,这些,都仿佛是来自天外的声音,遥远且陌生。
写着写着似乎脱离了主题,请原谅我的情不自禁。作为一个不关心政治的小女人,一直以来,我一直想问,自诩民主文明的我们,为什么在今天,还会有那么多的人因为战争流离失所,如果“子弹是个傻瓜,命运才是凶手”,那么拿枪的人呢?“政治”是一个非常非常广博的词语,他可以有千千万万种解读,而“思考”却有着神秘的力量,他不会因强权而停止,有所“信仰”,有所“畏惧”。
“回忆录既不是历史也不是文学,而仅仅是没有经过艺术家之手提炼的粗糙生活”。对于女兵而言,战争只有黑和白,唯一的色彩,是那永生不能忘的红,明艳、决绝,带着嗜血的光芒,带走流逝的生命。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二):那是一些关于战争的往事
断断续续的看了好久,终于翻到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页,合上书本就如同是合上了一段最悲惨的往事,这本书里的,都是一些关于女性、关于战争的往事。
这本书早在1985年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中文版本,那个时候它叫《战争中没有女性》,题材是作者擅长的纪实文学,作者通过采访那些走上战场的女性,将她们的故事一一讲述出来,有初上战场的激情、有战斗中的苦难、有执着于胜利的坚定……但是作者没有仅仅拘泥于那些光鲜的内容,她选择更多的记录战争中身为女性的尴尬、战场上爱情的无以为继、困难时期的亲情的无力,和面对敌人时他们自己温柔与残暴。作者选择了真实,她把战争胜利者光鲜的外衣剥掉,记录下的是血淋淋的真实与恐怖。所以在阅读中,很容易会被那些流着泪和血的故事所触动,会试着想像那些过往的悲剧。
历史书上记录下来的往往都是大人物、大格局、大背景,而作者笔下的则是小人物的经历,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是小人物的真实,同样值得被永远铭记。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三):胜利——男人的荣誉 女人的耻辱
先吐槽下标题。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为什么要改成这么恶俗的标题?
为什么要改成这么恶俗的标题?
为什么要改成这么恶俗的标题?
一直对前苏联卫国战争知之甚少,看完这本书,也没有对这场战争前后的历史经过了解到太多,但是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这是在其他的电影和书里从来没看到过的一面——这是从女性(女兵)的视角讲述的战争。
“直到过了三十年后,才开始给我们搞隆重的荣誉活动……邀请我们去采访……起初我们都躲着藏着,甚至勋章也不敢佩戴。男人可以佩戴勋章、奖章,女人就不行。男人是胜利者,是英雄,是新郎官,他们上过战场是一份荣誉,但人们却用完全不同的眼光看待我们这些女兵。完全异样的目光……我要对您说,是他们把我们的胜利夺走了,悄悄地换成平凡妇女的幸福。他们不和我们分享胜利,这对我们是一种屈辱……我们不理解……”
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战争对女人更残酷。战场归来的男人是胜利者,可以佩戴勋章、被人赞颂,他们有些甚至怀念战场,他们清楚地记得当年的部队编号。然而同样上过前线的女军人呢?她们总是必须隐瞒自己上过前线的历史,因为人们会质疑、羞辱她们:一个姑娘家,四年多的时间在男人堆里干了些什么?甚至有可能会连累到家里的姐妹,害她们“没人敢娶”。
很多女兵都说到担心被炸坏双腿或者脸,这样回来之后无法嫁人,然而男人不同,她们说男人即使残废了回来依然能娶妻……
生命是由女人孕育的,战争中死掉的男兵、女兵和小孩,哪一个没有母亲。女人辛苦地怀胎生育抚养孩子长大,又亲眼看着他们上战场,然后死在炮火中,或者相对幸运地变成残废回来。战争中最痛苦的必定是女人!
很高兴有这样一本书来记录这些女性视角的战争历史,让她们可以说出压在心底几十年的话。PS:我很难想象会有男性作家来做这件事。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四):将反战进行到底
二战对于像我这样的九零后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词语。虽说从小接受的教育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那段痛苦的回忆,但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应该重新审视那段历史,从一些新的角度,更加全面的,或细致或探索般的去了解并思考。
和平年代的人并不能真正的了解战争的可怕,正如生活在盛世的人无法体会衰败感一样,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去回忆,去反思,去讲述出来。把这种痛苦,这种教训传递给后代, 以往鉴来。阿列克谢耶维奇从女性的角度出发,采访记录了二战苏联女兵的战时故事,正是这些讲述者口中当时已是习以为常的点滴小事为我们脑海中的战争增添了色彩,使它们从冰冷的历史事件与统计数字变成了生动且残酷的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暴行,罪恶被挖出,曝晒在阳光底下。
书里讲战时苏联人的亲情,讲他们的爱情,也讲共产主义的爱国之情,面对战争这么残忍的事情,恐怕只有爱,很多很多的爱才可以支持着人们活下来吧。“破旧的卡车拉着增援部队上来了,上面都是老人和男孩。发给他们每人两枚手榴弹就投入了战斗,根本没有枪,枪支只能用在正规的战场上。一仗打下来,没有谁还需要包扎抢救......全都战死了......”老兵们讲述得真实又残酷,叫人只得读读停停。战争的残酷只是书中世界所反馈出的一部分,还有苏联人之间的相互扶持帮助或是相互掠夺压迫,德国人进入苏联后的充满恶意的或是善意的个人行为,战场上男女纯真崇高的反侵略爱国行为或是混乱的男女关系等等。没有纯粹的善,也没有纯粹的恶,在战场上所有人真实的一面都会暴露出来,荒诞与残酷,震撼与钦佩,怜悯与同情,感动与愤怒,一连串交织着的复杂的叫人痛苦的感情向我袭来,几乎把我击垮。我想读过这本书后,对于战争,我再也不能怀以简单的心情去面对了。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五):战争中的日常 ——读《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像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厚厚的书也是由一篇篇当事人的的叙述构成的。这里有对爱情的渴望和绝望,也有对死亡的陌生和恐惧,有对敌人的痛恨和对死者的怜悯,也有对当下的麻木和对未来的迷茫,除了这些被战争激发的情感,这里还有对美丽衣裙和美好大自然的向往,还有无数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也许作者最初的立意是想要挖掘出女性在战争中的生活,从女性的视角来看待战争,倾听女性对战争的描述和感受,但是通过这样的讲述,我们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那些由男性所讲述的故事中从未曾提起的,不以枪炮、鲜血、生死为主题而是以更平凡更真切的方式撼动人心的战争的另外一面——对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的剥夺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性别意识的抹杀,还有女人们在像男人一样端起枪炮后在战场上对这种琐碎日常的争取和挽留。在她们的记忆当中,战争与国家存亡、人类命运这类宏大主题无关,而在此之下,是被我们所习惯的宏大叙事和英雄事迹所掩盖的真实生活。
有人曾质疑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写作方式及其作品的文学性,但读过她的作品之后,你也许会产生跟我一样的感觉:这样的记录也许是讲述这些故事最好的方式。围绕着少数几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的方式建构的世界太单一、太片面、太概括化,最终留给读者的,不论如何震撼、如何令人印象深刻,都太过抽象。但是在这样的讲述中,每个人都鲜活了起来,那么多的感觉,那么多的颜色,那么多的眼泪,那么多流泪的原因,那么多琐碎的抱怨和微不足道的希望,没有人会怀疑她曾经存在过,她讲述的事情真正发生过,而我们正在阅读的是这些人的真实经历,是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与其抽象地书写历史,倒不如让历史的参与者自己走到前台来发声,讲讲他们亲身经历过的那段历史,而作者所希望达到的是忠实记录下这些讲述,并通过这些讲述中的交叉,让读者在某种程度上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不过,对这本书的内容以及自己的创作意图,恐怕没有什么比作者自己的剖析更准确更发人深省了,故将其摘录如下:
我发现,除死亡之外,在战争中还有很多其他的事物,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一切,在战场上也都有。战争,也是一种生活。我和无数的人性真相发生激烈碰撞,疑团重重。我又开始冥思苦想那些早就存在却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何对于恶性毫不奇怪?莫非我们内心本身就缺乏对恶性的惊恐吗?(P1)
在同一个人身上存在着两种真实:一种是被强行隐藏于地下的个人真实,还有一种是充满时代精神的整体真实,散发着报纸的气味。前一种真实很难抵抗后一种庞大势力的冲击。譬如,如果房间内里除了讲述人之外,还有一些亲朋好友或者邻里街坊,那她就会讲得缺乏激情、缺乏可信度,远不如和我单独待在一起的时候。于是她的讲述就成了一种公共谈话,对观众的演讲,就不能深入到她私人的体会中去,结果我发现的是一种坚固的内心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审查,而且还不断地进行修正。甚至形成了这样一个规律:听者越多,故事越枯燥无味,越顾左右而言他。于是可怕的事件表现为伟大的事业,而人类内心的隐晦阴暗一瞬间就变成了光明清澈。但我已经深陷于历史的荒野,在那里,耸立的纪念碑上,不仅镌刻着功勋和自豪,还留下了令人费解的一切。尼娜·雅可夫列夫娜也是这样一种情形:她对我谈的是一种战争:“就像跟女儿谈心一样,要让你知道,当时我们完全还是孩子,是被迫经历那一切的。”而为演讲大厅准备的却是另一种战争:“人家怎么说我也怎么说,像报纸上写的关于英雄和功勋的官样文章,用完美的榜样教育年轻人……”这种对于普通人性的不信任,每次都令我震惊与无奈,这是企图用理想和理念去偷换和替代生活本身。那些司空见惯的温暖,其实却是冰冷之光。(P101)
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有过数以千次的战争,而战争大概就是作为重要的人性奥秘之一而发生并保持下来的,从未改变过。我试图将大历史浓缩到小人物身上来理解一些道理,捕捉语言尤为重要。然而,这对审查机关而言不过是狭小而舒适的个人内心空间,却比大历史更加扑朔迷离、深不可测。我面对的是流淌的热泪、真挚的感情。一个个鲜活的面孔,话里话外无不透露着伤痛和惊恐。有时还流露出某种反叛不羁,为苦难的人生蒙上一层美的迷雾。一想到此,我不免觉得有些庸人自扰了……
总而言之:去爱,要用爱去理解人。(P163)
为什么要写?……关于战争的一切,我们都是从男人口中得到的。我们全都被男人的战争观念和战争感受俘获了,连语言都是男式的。然而,女人们却都沉默着……连那些上过前线的女人也都缄默不语,就算偶尔回忆,她们讲述的也不是女人的战争,而总是男人的战争。循规蹈矩,字斟句酌。只有在自己家里,或是在前线闺蜜的小圈子里涕泪横流之后,她们才开始讲述自己的战争,那些我完全陌生的经历。……
在这些女人的叙述中,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我们过去习惯于读到和听到的那些事情:一些人如何英勇地打击另一些人,并取得了胜利,或者另一些人如何失败。也没有讲述军事技术如何对抗或将军们怎样指挥。女人的故事,是另一类人讲另一类事。女人的战争有自己的色彩,有自己的气息,有自己的解读,有自己的感情空间。她们都是在用自己的语言说话。没有英雄豪杰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只有普普通通的人,被迫干着非人力所及的人类事业。当时,不仅仅是人在受苦受难,就连土地、鸟儿、树木也在受苦受难。它们无声无息地默默承受着苦难,这让回忆显得更加可怕。(P405-406)
历史,就是通过那些没有任何人记住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讲述而保存下来的。是的,我对此兴趣浓烈,我想能够把它变成文学。讲故事的人至少都是见证者,但又不仅仅是见证者,他们还是演员和创作者。完全没有距离地贴近现实是不可能的,毕竟,我们的感情存在于我们与现实之间。我明白,我是同各种说法打交道,每个讲述者都有自己的版本,正是从所有版本中,从它们的数量和交叉当中,产生出时代的特点和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形象。
我不是在写战争,而是在写战争中的人。我不是写战争的历史,而是写情感的历史。我是灵魂的史学家:一方面我研究特定的人,他们生活在特定的时间里,并且参与了特定的事件;另一方面,我要观察到他们内心中那个永恒的人,听到永恒的颤音,这才是永远存在于人心中的。(P412)
不论女人们说什么,她们总是有这样一种思维:战争,它首先就是一场谋杀案;其次,它又是一种无比沉重的工作,然后,那也还是一类普通生活:她们照样唱歌,照样恋爱,照样烫头发……(P415)
我不止一次地确信:我们的记忆远远不是一个理想的工具。它不仅任意和任性,而且还拴在时间的链条上,就像一条被拴住的狗。
我们能够从今天看过去,但我们却不知道从何处去看。
然而,她们却都深深爱着她们的遭遇,因为那不仅是战争,也是她们的青春、她们的初恋。(P419)
摘抄:
我那时候正怀着第二个孩子……但就在这时爆发了战争,我老公上了前线。我就去了我自己的父母家,做掉了……嗯,您明白我的意思吗?就是做了流产……虽然那时流产是禁止的……但周围都是哭声和眼泪,叫我怎么生孩子……可恶的战争!在死亡中间怎样生育?(P42)
我记得战争是在早上……而我得知这个可怕消息是在上午……树上的露水还没干呢,人们就在说战争来了!直到上了前线之后,我都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天我好像突然发现草丛和树木上的露珠那么晶莹剔透,那么清澈明亮。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发生的事情有着那么鲜明的反差。那一天阳光明媚,鲜花盛开,遍地都是我最喜爱的矢车菊,在草地上星星点点,时隐时现……
我记得我们都藏身在小麦田中,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德国鬼子的自动冲锋枪嗒嗒地扫射,然后就是一片沉寂。只听到麦浪摇动的哗哗声。又是一阵德国冲锋枪的嗒嗒嗒……我就想:以后还能听到麦浪的声音吗?那是多么惬意的声音……(P50)
我和妈妈一起被疏散到后方,到了萨拉托夫……我在那里三个月就学会了机床车工,我们每天十二个小时站在机器旁,忍饥挨饿。我每天只有一个念头:要去上前线。前线总会有些食物吧,总会有面包干和加了糖的茶吧?应该还有黄油吧?我不记得这是听谁说的了,也许是在火车站上听那些伤员说的吧。能从饥饿中活下来的,很显然,都是共青团员。(P51)
恐怕要过上几百年才会弄清楚这段历史:这是怎样的战争?这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样造出来的?您可以设想,一个孕妇怀揣着地雷……而她还在等着自己的孩子降生……她热爱生活,她想活下去……她当然心里也害怕。可她还是那样做……她那样做不是为了斯大林,而是为了自己的后代,为了孩子们的未来。她不愿意跪着生存,不想向敌人屈服……也许我们当时都太盲目了,我甚至也不否认当时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根本不知道也不明白,但我们的盲目和纯洁是共存的。我们就是由两部分组成,由两个生命组成的。您应当明白这些……(P56)
战斗到深夜才结束。清晨又下了一场雪,大雪覆盖上很多很多的尸体……很多人的手臂都是朝上举着……伸向天空……您不是问我那时候有没有幸福感吗?我告诉您:突然在死人堆里发现了一个活着的人,那种感觉就是幸福……(P67)
我当时还不能够明白,我只是刚刚来到前线,怎么就一定会被杀死呢?我那时还不知道,死亡是一件多么寻常的事情,又是多么随意的事情。死神是不请自来而并非相约而至的。(P76)
“我认为,女人没必要到前线去摸爬滚打、日晒雨淋。我们男人已经足够了。而且我还知道必须要为她们挖单独的掩蔽部,还要下令安排一大堆女孩子必不可少的、各种各样的讨厌事情。”
“这么说,您认为姑娘们在战争中只能是多余的累赘了?”
“不是,我可没这么说。……可是在我们心里,在我们男人的心里,总还是有一种负疚感:竟然让女孩子们来打仗!我心里一直有这种感觉……可是这样一番情景我就不能理解了:两个女人带着狙击枪爬到中间地带去杀敌。我无法摆脱这样的感觉,这毕竟是‘狩猎’呀……我自己就是个狙击手……但我到底是个男人呀……”
“……或许我能带这样的女人去侦查,但是我不能带我老婆去……嗯,是这样的,我们已经习惯于把妇女当作母亲、当作未婚妻,然后是美丽的太太。我弟弟给我讲过一件事,当时一群德国俘虏被押着从我们城里经过,我弟弟那帮小鬼就朝俘虏队伍打弹弓。我母亲看到了,‘啪’地给了弟弟一个嘴巴。原来,俘虏也是些大孩子,希特勒吧最后的老本也抛出来啦。我弟弟那会儿才七岁,但他记得很清楚:我妈妈怎样一边看着这些德国人,一边放声大哭:‘你们的妈妈真是瞎了眼,她们怎么肯把你们这样的人放出来打仗啊!’战争,就是男子汉大丈夫的事。”(P82-83)
我们为了生活而死,可还不知道什么是生活。一切都还只是书本上读到的那些东西。我最喜欢看爱情影片……(P96)
我们在十八到二十岁间离家上了前线,在二十代二十五岁上才回来。起先我们还很高兴,后来却苦闷透了:我们当老百姓能干些什么?面对和平生活,我们倒是害怕了……女伴们连大学都毕业了,可我们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行,没有专长。我们懂的知识战争,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打仗。我想尽快摆脱战争的影响,麻利地用军大衣改成一件外套,连纽扣也都换了。到市场上把帆布长靴卖掉,买了一双高跟皮鞋。我第一次穿上连衣裙时,泪水忍不住哗哗流。在镜子里都认不出自己了,要知道,我们穿了四年男人的长裤啊!我本来可以告诉别人,我受过伤,给震坏了。可是如果讲出来,谁还会给我工作?谁还会娶我?于是我们都像鱼儿一样沉默,谁都不承认自己在前线打过仗。(P125)
其实没有必要可怜我们,我们是自豪的人。就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改写历史吧。史书上有斯大林还是没有斯大林,都无所谓。但永远不变的是,我们是胜利者!还有我们经历过的痛苦也是不会改写的。这也不是垃圾和灰烬,这是我们的生活。(P129)
我的专业嘛……我的专业就是给男人理发……
那天来了一个姑娘……我就不知道该怎么给她剪发了。她有一头秀发,天生自然卷的美丽长发。指挥员进入掩蔽部说:
“给她剪个男人头。”
“但她是个女人啊。”
“不,她现在是一名军人。战后她才会重新成为一个女人。”(P191)
其实,所有人都想回家,但又害怕回家。没有人知道在家乡等待我们的是什么……(P201)
……我即使睡着也会盯着篝火,我睡觉总是睁着双眼:看着那些飞蛾,有的是小蠓虫,一整夜一片一片飞来,扑向篝火,没有任何声响,没有任何动静,就这样默默地消失在熊熊的火焰中。前仆后继地扑火……直说吧……我们不也就是这样吗?前仆后继,后浪推前浪。
两个月过去了,我并没有死,又过了两个月,我负了伤,第一次受的是轻伤。后来我就不再去想死的问题了……(P251)
战场上的爱情,没有今天和明天之说,它只发生在今天。谁都知道只能爱在此刻,因为一分钟之后,要么是你,要么是那个人,都可能不在了。在战争中一切都发生得飞快:无论是生存,还是死去。虽然在战场上就那么几年,但我们已经走过了全部人生。(P288)
我还记得,从听到人们欢呼“胜利了”,到听到广播中正式宣布胜利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快乐,但同时又立刻产生了害怕的感觉!紧张,甚至是恐慌!因为不知道怎样继续生活下去。我的爸爸牺牲在斯大林格勒城下,两个哥哥在战争初期就失踪了,家里只剩下妈妈和我,两个女人。我们怎么生活呢?这是我们所有姑娘都在思考的……我们晚上聚集在防炮洞里议论,我们的生活现在刚刚开始,真是既喜悦又慌张。在此之前我们害怕的是死,现在害怕却是生……(P295)
您以为原谅(德国人)是很轻松的吗?看看那一片片完整的白色瓷砖屋顶的小房子,看看那些玫瑰花园,我真的好希望也让他们吃些苦头啊……我当然也想看看他们流眼泪……马上变成好人是不可能的,也不会立刻变得公证与善良,就像您现在这么好。可怜他们也不容易做到,要做到这一点,我需要几十年时间……(P369-370)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六):向女兵们致敬
年年如此,新科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产生,他或她的著作能马上火上一阵子,这本《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也不例外。这次九州出版社算是遇上好运了,九月份刚推出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这本完整的新译本,十月份就传来了她喜获诺奖的好消息,赶紧加印,赶紧加印,满足大众阅读的需要。很多读者,无论以前是否听说过这个白俄罗斯女作家,都或多或少会找她的作品来看一看。我选择了这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甚为感动和震撼。
在这本书的《译后记》中,吕宁思先生(我们经常可以在《凤凰卫视》中看到他主持新闻节目,领略他专业的新闻评论。)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三十年前,吕先生曾经翻译过刚刚出炉的此书第一版,书名译为《战争中没有女性》,当年就引起过较大的关注和讨论。这本是根据莫斯科时代出版公司2013年版本译出的。这个修订版,阿列克谢耶维奇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添加了很多很多内容,把许多曾被报刊检查部门禁止或被迫自我删去的内容发表了出来,率直地写出了战争期间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都让人噤若寒蝉的话题,比如战争的残酷,战争中的女兵感情和男女关系,还有苏联军人进入德国以后的一些个人行为,更有很多篇幅是当然是作者本人忏悔录式的思索和同有关部门的对话摘录。这些内容无疑是这本修订版最值得阅读的看点。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见证者身份,认真倾听在那场卫国战争中女兵们讲述的那些难以想象的经历。作者让我们读者站在人性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来重新认识战争里那些最弱势的群体——女人。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会有异于以往的阅读体验。这本书无疑是一部纪实文学,但它具有很强的阅读性,比小说更好读。在阅读过程中,你不会感觉到枯燥和乏味。虽然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描写那些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但是那些女性心灵深处对战争的感受,却让我们震撼不已,战争的本质也在她们的一点一点的讲述中渐渐呈现出来。这真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
可以说阿列克谢耶维奇开创了一种比较独特的文学体裁:政治音律的长篇忏悔录,小人物在其中亲身讲述自己的命运,从小历史中构建出大历史。在她的作品中,关注的焦点永远是人。她的作品深入探究人的心灵,因此往往能打动作读者,触及到读者的内心深处。这也是她能获得诺奖的重要原因吧。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七):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中的女人更加是残酷的
尽管战争离我们真有点远,尽管战争又在这个世界上广泛存在,但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一个人深处战争环境,如果一个人投身于战争中,在面对刚才还是活生生的身边人,转眼又阴阳相隔,甚至被炸到粉身碎骨,他的心理状态会变成怎样?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置身于战争中的男人,是不愿意提及这些事情的,因为男人无论你是软弱还是强者,在经历战争之后,都不想或者刻意回避去想那些事情。反之战争中的女人,特别是投身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中的大量女兵,在面对记者的采访的时候,都非常愿意回忆起那段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在书中记录了大量二战女兵的回忆内容,通过这些回忆,让我们真正了解到,那场发生在几十年前的二战,对前苏联人民带来的伤害。而这些伤害,缺因为高度被美化的英美盟军而对前苏联的歧视,而被大大弱化。为啥德国人民生活得那么好,却要敌视苏联,要对苏联进行侵略和屠杀呢?书中的女兵不懂世界政治,但她们的疑问无疑是非常真实的?当有些人翻出苏军在占领柏林之后,抢掠强奸多少人的历史,却没有人挖掘,那些父母姊妹儿女一家大小被德军杀死,那些战友长官一个一个地死在德军之手的军人,在获得全面胜利后,怎么可能不对敌人展开疯狂的报复,承然书中也谈到有德国妇女说,她丈夫儿子去屠杀苏联人,是希特勒的命令,但书中的女性也直接回答她,希特勒没有杀人,是你的丈夫和儿子在杀人。
战争是残酷的,深处恶劣的战争环境中的女兵也是非常残酷的,在熬过来四年的卫国战争之后,她们还得面对漫长的战争伤害后遗症,甚至很多女兵在战后,都不想告诉人家自己当过兵。
没有过多的美化语言,没有过多的描述,通过几百个女兵的访谈,真真正正让读者了解战争的残酷性,人类不需要战争,但人类战争,却没有二战而结束而得到结束。当我们天天打开电视机或者报纸、网站。看到发生在事件各地的种种战争或者武装冲突,或许我们应该为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而感到高兴。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八):女人真是种可爱的生物
不得不说,女人是可爱的。她们对待战争就像是跟闺蜜一起去郊游似的。傻得可爱。可她们逐步认识了战争后,内心居然变得比男人还要坚定。她们眼看着自己的家人,亲人,还有故乡,一个个都被敌人给毁灭,可自己却无能为力,只能袖手旁观。仇恨的火焰燃烧了她们的心灵。她们心中只有两个字:报仇! 千万别惹女人发疯,这绝对是自寻死路。 我无法想象一个女人丢掉连衣裙,穿上男人的军服和大好几码的军靴进行几十公里的长途跋涉。也无法想象一个女人是怎样端着狙击掩埋在草丛里面不改色地击毙一个又一个的敌军。更无法想象一个女人已经被敌人折磨得血肉模糊,却仍然守口如瓶,忠贞不渝。 在我看来她们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美丽的。她们在参战时不顾一切的坚定决心简直令人惊心动魄。她们在战场上偷偷地用剪裁的布打扮自己的时候简直可爱得不行。还有她们在战场上像头老公牛一样不知疲倦地救人的时候简直浑身都在散发着光芒。 她们的战争不同于男人的理性。她们的战争是伴随着气味,伴随着色彩,伴随着微观生活世界的战争。 战争无疑是恐怖和令人无法想象的。里面的英雄人物也好像屹立在众生之巅上,神圣得不可侵犯,令人只能望而生畏。可是因为有了这群女兵,我觉得战争更真实,人物也更加栩栩如生。 但这一切绝不会影响真正神圣的东西,只会让一些本该暴露的龌龊显形。真正真实的,本应该既有明,也有暗。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九):战争中的女人
那是一场长达四年的战争,用所有惨烈的词语都不足以形容。竟然有那么多的女人参与过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奔赴战场。她们中不仅有在枪林弹雨中治病救人的医生,还有直接与纳粹交火的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因为激情与狂热,责任和使命,被形势所迫等,所以直接参与了战争。
那是另一个时代,那是另一种女人……
十五六岁的女孩子,人还没有步枪高,傻傻的在军队里长成,“我是准备在军队建功立业的,但没有料到三十五码的小脚却要穿上四十二码的鞋,那么沉重又那么丑陋。”战场上的女孩依然爱美,却没有爱美的权利。我看着身边的少年,正穿着奇装异服,充分显示身体的美丽,全身上下都被青春的朝气笼罩,不能想象另外的世界,“战争上没有彩色,只有黑色和白色,只有血是红色的。”
“你想问在战争中最可怕的是什么?是穿男式内裤,穿了四年。”战场上的女人,也会恨自己的敏锐触感吧。那么多细微的神经可以感知痛苦,以至于男人能忍受的痛苦,在女兵那里都要放大很多倍。
老妇人回忆当年的心情,当时丈夫已牺牲,孩子很小,“上前线的前一晚……我在女儿的小床边上跪了一整夜。”有的女性地下工作者,把信息放在孩子的襁褓中,因为不会被搜查。有的带着孩子运炸弹,因为可疑度低。大人被围困,只能让孩子送信,结果掉在冰河里,等到孩子独自爬出来时,双腿已坏掉。村庄被围,村民隐藏起来,初生婴儿欠奶吃有哭声,妈妈包紧了孩子放在水中淹死。
文字中所写的,实在不忍心读下去。我不知道作者在听这些讲述时的心情,重听录音,再写下这些文字时所经历的又一次伤痛,就像有车轮一次次的辗压过。
那是另外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里,有一种信念,已经超越了母爱父爱,超越了人类所有的正常的情感。
“见过肉搏,直接把刺刀往嘴里捅,往眼睛里扎,往心脏和肚子里戳。”在战场上肉搏中的人,都不敢看对方的眼睛,也不敢看同伴的眼睛,他们知道,那不是人类的眼睛,里面只有鲜红的血和原始的兽性。从战场上回家的人,不敢看生命中所有的红色,家里不能出现红色,在外面也不敢看到红色。
战争的残酷惨烈疯狂,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个细节,展示给读者看,给在正常中生活的我们看,给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看。
女人的视角,总是琐碎和细节更多,有色彩,有气息,有感情。女人回忆起战争,往往不是战争本身,而是战争中的人,是自己的青春时光,是其中自己的生活。
“回忆是痛苦的,但是不去回忆,就更加不能忍受。”有的女兵希望诉说,可是有的女兵保持沉默,不忍再回忆,也不想让身边的人知道自己曾经是女兵。女兵,有时会被别人误解,“战场上的妓女”,“混在男人世界中的女人”,这样的称呼让她们无法面对。当从血雨腥风中终于活着回到人间,还要去面对这样的诽谤,是再一次的心灵战争。
“我对祖国履行了我的责任,可我却会为自己打过仗而忧伤,为我所知道的一切而难过。”战争时对斯大林和共产主义的热爱,战争后对斯大林的反思,形成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对很多人来说,那是不忍细究的思考。我们不能去怀疑它的意义。要不然,那些牺牲的生命,算什么?
我们习惯于从历史的角度、理想的角度、男人的角度、英雄的角度、大事件的角度去解读战争,总有人让我们相信结果最重要,过程不要管太多。总有人企图用理想和理念,置换真实的生活。阿历克谢耶维奇,这位乌克兰的女作家,她从女人的角度,小人物的角度,用朴素的文字,用回忆采访的形式,用原始的语言,把真实写给我们看。
每个讲述者,对那场参与过的战争,都有自己的版本,这无数个版本,拼凑出一个疼痛的历史,恶心的大事件,疯狂的战争。而最疯狂的部分,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是那些原先被审查者删掉的页面,以及被作者曾经删过的页面,更原始,更直接,更血腥。它一次次的提醒读者,那不是远方,那不是故事,是历史,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
看电影不喜欢配音,有隔膜感。看翻译后的书也有同样的感觉。可是这次看《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庆幸译后的文字让我有距离感,这样心才不会一直碎下去。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读后感(十):摘抄
1.当我向最后一名伤员爬去时,他的一条胳膊完全被打烂了,像是几片肉挂在那里,静脉血管都断了…浑身是血~必须赶紧截去胳膊并包扎好,否则就无法抢救了。可我既没有刀子也没有剪子,挎在腰上的急救包晃来晃去,里面的器械早已掉光了。怎么办?于是,我硬是用牙齿把伤员的烂胳膊啃了下来,然后马上包扎…
2.送来了一批伤员…他们放生大哭…不是因为伤痛而哭,而是为无力作战而哭。第一天打仗,他们刚刚到前线,一些战士甚至还从未打过一枪,因为还没有给他们发枪,在战争的头两年,武器比黄金还贵重。而德国人又有坦克又有大炮还有飞机。我们呢,只有战友倒下了,才能拿起他们的步枪手榴弹。许多人就是空手上阵…就好像打群架…就那样跳上敌人的坦克…
3.“有时打完一仗,谁也没活下来…热粥热汤全做好了。可就是没人来吃…”
4.很难相信这些神态的变化是在短短的几个月或几年时间里完成的。人的面孔是靠长年累月塑造成型的,而在面孔上会慢慢显现出灵魂。但战争却很快就能创造出自己的人物肖像,书写出自己的人物画廊。
5.我们身体机能全部都变了,整个战争的几年中我们都不是女人了,失去了女性的那事情…每个月来的那事…呶,您是明白的…战争结束后,有些人就失去了生育能力。
6.他说:“从她身上飘出来的是香水味儿,而你身上是毡靴和绑腿布的味儿。”
7.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德国伤兵趴在地上,他很疼,两只手死命地抠着土地。这时我们的一个战士走到他跟前说:“别动,这是我的土地!你的土地在那边,你是打那边来的…”
2016.12.7-2016.12.22。忘记是在哪里看到的好书推荐,又刚好知道这个作者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之前饱受《达洛维夫人》意识流的摧残,亲爱的给我买回这本书之后就赶紧读了起来,换个口味,换种心情。本来以为是以二战为题材的小说,比如某个小姑娘在战争初期从军,战争中成长,战后看透人生这种故事。其中夹杂着少女天赋异禀像麦克雷一样时时午时已到大快人心;和某个帅气军官不得不说的故事,生死相依最后变成王子公主性福的生活在一起。我还是太连轻,日漫中二毒害颇深。这本书确实是有小姑娘参军,却是几百个小姑娘们自己独有的故事。战争的故事,可以是国与国之间的故事,可以是军队和军队的故事,但放大到一个人,甚至是一个鲜活的,无忧无虑的小姑娘身上,战争又变成了另外一种故事。在战争到来之前,她们傻乎乎的唱歌,傻乎乎的跳舞,摆弄头发,喜欢白白的裙子,像我们所有青春期的女孩们一样,未来是涂满色彩的花卷。然而,突然的,枪声和炮击摧毁了这幅画。我感慨的是,小小的,粉嫩的姑娘们,战争中,都停止了经期,身体能在冰凉的雪中睡觉,能在沼泽里穿行。其他的人都说她们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是一种怪物。可怜的姑娘,可怕的战争。我有时候就在想,如果我经历书中女战士的经历,我会怎么样。大概刚看到别人身体受伤就晕过去了吧,见不得伤口和血,一定会疯掉,一定会。不知道自己写了些啥,留给自己看看。